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101、明秀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秀园
  明秀园是广西三大名园之一,位于武鸣县城区西侧,距南宁市38公里。明秀园三面环水,呈葫芦状半岛,总面积2.8万平方米,原为清末乡宦梁姓举人的庭园,名为富春园。民国初年,两广巡阅使、耀武上将军陆荣庭购园,改称明秀园。园内古迹众多,历史积淀深厚,有广西首条通车公路的来历、壮族文字产生的过程、广西首府定都南宁的历史背景等详尽的文字、图片展示。春霞园、秋霞园与明秀园隔河相望,形三角倚立,成为休假、旅游观光、民俗文化娱乐综合一体的旅游区。景区古木参天,怪石峥嵘,小径纵横,亭阁相映,环境幽静。右边河沿,百年荔枝成林,树下设石台石凳,供游人憩息。左边河岸荷管亭,后改修志亭,观赏荷花吐艳,金鱼戏水。洞天亭耸立于岩石之上,木构六角,飞檐尖顶,绿叶掩映,尤为秀丽。登上岩石拱门,凭栏纵目,江河玉带,林木苍葱,楼房栉……[详细]
中和窑址
  中和窑址中和窑址是北宋后期到南宋晚期生产以外销瓷器为主的民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于1981年8月25日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在藤县藤州镇中和村(原城关乡、潭东镇中和村旧称老鸦塘),距县城约10公里的北流河东岸,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中和村委会附近,北流河沿岸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的小山丘上,如今,烧瓷器的模具—匣钵,仍然堆积如山,遍地皆是。过去当地用匣钵作建房材料和铺路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大量的遗物,无疑是昔日大量生产最好的例证。中和窑的结构,为斜坡式龙窑,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分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四部分。窑的长宽无统一标准,一般长为10—60米,宽为1.5—3米。中和窑的烧制方法,早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兼用迭烧法。匣钵的使用,避免了器物直接与火焰接触,防止……[详细]
慈边陈氏宗祠
  慈边陈氏宗祠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山镇慈边村中简介:慈边陈氏宗祠,位于平山镇慈边村,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宽20.6米,深33.6米,面积692平方米。主建筑二进三开间,右边建廊庑、阁楼,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盖面,前座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钟钮纹垂脊饰,山墙内壁有光绪石碑9通,围墙入门左侧有民国示禁石碑1通,后座为砖卷无梁架山墙,钟钮纹垂脊饰,有木雕神龛。山墙门墙均有彩绘壁画。陈氏宗祠具有清代岭南地区祠堂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陈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据史料和碑记,祠堂的建造由来旺陈公之第十六代祀孙陈履安、陈文轩(都是太学生,官位六品)和第十七代祀孙陈鸿谟(外迁大安古城村,癸卯举人,知县)三人倡导组建,……[详细]
红七军宿营地军部旧址
  红七军宿营地军部旧址红七军宿营地军部旧址位于距金城江城区28公里的河池镇街上,原是吴自若先生在1927年修建的一幢土木结构三进两层的普通民宅。1930年3月、5月、11月,-、张云逸、李明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七军三驻河池镇,军部都设在这幢民房里,红七军领导-、张云逸、韦拔群曾在此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研究红七军北上及韦拔群留下重建二十一师、坚持右江根据斗争等问题。红七军在河池宿营和休整时间,广泛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各种革命群众团体,使整个河池镇闹得红红火火,充满了革命的气氛,其中在这幢房的楼上楼下留下红书写标语55条,漫画6幅,书写面积98多平方米。其中-同志亲笔书写标语的有:贫苦的工农友们!快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政府(苏维埃)!勇敢的青年们!快快参加工农革命,创造我们的新世界!贫苦的工农们!不要……[详细]
高山村民居建筑群
  高山村民居建筑群位于广西玉林市高山村,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文化,浓缩着深厚的明清民居民俗文化底蕴,充分体现高山村历史文化内涵及建筑风格。古民居、宗祠一般三进、四进或五进,外墙青砖包皮,内墙石灰批白,两广特有的“推笼”以及融风水、美学、礼教为一体的屏风广泛应用于几乎每座建筑,更有大量工艺精美、栩栩如生的壁画、木雕、泥塑、石刻占缀其中。无论是建筑物内部结构,还是纹饰、诗书画的选择,都体现出其追崇0、崇尚礼教、推崇科举、祈求人丁兴旺、福禄寿全的特点。高山村座落于玉林市北面5公里处的大容山西南余脉的山坡上,全村占地9.1平方公里。高山村的海拔及相对高度虽不高,但因周边经常发生洪灾而此村从未被水淹,故称高山。高山村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明朝大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详细]
中团谢氏民居
  中团谢氏民居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镇隆镇富藏村中团屯51、52、53号简介:中团屯谢氏民居,位于镇隆镇富藏村中团屯,是谢雄于同治年间建造。民居坐东向西,平面呈长方形,后抹两角,面宽40米,深30米,面积1200平方米。整座建筑砖石木结构,小青瓦盖屋面,主建筑二进三开间,两廊前置,中有天井,前有灰塑花鸟照壁,两廊硬山顶,镬耳封火墙,左廊为出入大门,右廊为过道,前座硬山顶,船形脊饰,垂脊翘首饰灵芝草;门额有牌匾,阳刻楷书“都阃府”,檐墙彩绘花鸟壁画。后座为单坡瓦面楼阁,硬山顶,马面封火墙。主建筑右面附有天井,廊庑,左面附建有花厅、厨房(花厅、厨房已毁)。民居房屋众多,复杂,结构严谨,因地制宜,不求对称,对研究我县清代民居建筑及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民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详细]
西林岑氏建筑群
  那劳乡那劳村是清光绪初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和清末两广总督、四川总督岑春煊的老家。这里有岑氏经明、清两代建起来的家宅、庙宇、纪念物等建筑群。岑怀远将军庙:岑怀远,南宋边将,是明朝上林长官司岑子成之远祖。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加大将军衔。上林长官司岑氏土府迁居那劳村后建庙,清光绪元年(1875年)岑毓英扩建成四合院,有神堂、两厢房和闸门,占地180平方米。神堂神匾甚是堂皇,廊檐也甚宽敞,左右走廊分别以红包六柱木架,上署钟、鼓各一,钟、鼓均画有龙凤。岑氏宗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分前后院,后院四合,后厅是神堂,两厢房是陈列室,前厅中间是大门,天井四角有花圃,中间有方形石台上有绘着飞鹤的六角形亭子,名鹤亭。大门外有宽阔的趟廊,两剪伸出的八字墙,上画两只大老虎,大门下来是十二级台阶,台阶边……[详细]
竹山古建筑群
  竹山古建筑群竹山古建筑群位于钦州市北部的那蒙镇内,是一组砖木结构、双面坡形层面的封闭式庭院建筑。古建筑群原有15座,现存10座,大都占地宽阔、规模宏伟。如茂林堂,它包括司马第、中军第、大夫第和武馆等主建筑和花园、水榭、炮楼、地下室等附属建筑,面积达4050平方米。在居住、卫生、礼乐、防卫等方面都有统一的安排。辈份高的住在进深的居中处;客厅只会男客,另有专会女客的叫花厅;廊房的饭厅为佣人所用。明显表现了封建等级和礼制观念。古建筑群外表朴实,内部装饰却相当讲究。从内墙、封檐、雀替、门扇、窗格、山面、屏风顶、底梁、屋架顶及挑尖梁、梁罩等,均可看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的赞府第,只是在挑尖梁作象鼻形及浅平雕略施单色,屏风顶是简单的几何排列,窗格显得线……[详细]
那坡县烈士陵园
  那坡烈士陵园座落在那坡县城北面的螃蟹山上,占地面积10.47万平方米,1979年2、3月间,为安葬对越自卫还击战牺牲的烈士而修建,造价60万元。199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重新规划陵园,将烈士墓按烈士原籍排列重葬。1998年区民政厅又拨给30万元重新装修陈列馆和修建陵园大门,2003年广州军区给3万元装修陈列室350平方米。200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给160万元进行对墓区、人行道、活动广场、纪念碑维修改造。1981年列为那坡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0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安葬对越自卫还击战和对越防御作战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952名,其中部队723名、参战民兵229名,共有16个省、市、区的烈士。广西籍烈士366名、广东籍烈士268名、湖南籍烈士182……[详细]
恐龙化石发掘遗址
  那派盆地位于扶绥县山圩镇境内,是我国重要的早白垩世脊椎动物化石产地之一,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属中生代断陷盆地。白垩纪初期,盆地里各种生物繁盛,尤其是中生代的恐龙。那派盆地恐龙化石最早发现于1971年。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侯连海等人到了广西,与广西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对上英屯恐龙化石地点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先后发现了双壳类、龟鳖类、硬鳞鱼鳞片、弓鲛牙齿等化石,其间发现的早白垩世“中国上龙”(后鉴定为棘龙)扩大了棘龙类在亚洲的分布,以前只在泰国和日本发现,这次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1994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对那派盆地恐龙化石地点展开了为期20天的调查和试掘工作,在那派盆地发现了十几处恐龙化石地点,并在茏草岭庄稼地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碎块。2001年在山圩镇那派盆地产出了世……[详细]
111、高广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广寺
  高广寺始建于明朝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乾隆31年,有主持僧正禅法师座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安山村。清光绪版《贺县志-卷二-建置部-坛庙》中有载:高广寺是目前发现的八步城区附近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它对说明八步城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受国家保护。高广寺寺宇主体面积大约大约1000平方米,整体占地范围1500亩,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是贺州市附近36个村寨寺庙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寺庙坐落在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安山村。原来寺内有三宝菩萨神像,高广寺始建于明朝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乾隆31年,有主持僧正禅法师座寺。高广寺,经历几百年的沧桑,只在清朝光绪25年(公元1899年)重修前座,乾隆46年重塑神像金身,自此之后一直没有修过。高广寺是附近36……[详细]
柳州西来寺
  柳州西来寺位于雅儒路临江巷西侧,面临柳江,为柳州市尚存古寺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州西来寺位于青海省东部,距省会西宁50多公里。西来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坐落在乐都县县城东关街。据说修寺中资金发生困难,眼看就要半途而废,施工主人们想再出远方化布施。晨起,在院中发现两骆驼,背负重囊,朝东而卧。邑人们认为是行脚驼峰,驼主会来赶走。迟至日中,未见驼主,始派人到处寻找,夜幕降临,未见赶走,于是有人解囊启袋,发现满是白银,约有九千余两。得此银后加快了进度,增建了殿堂。竣工后为寺命名时,人们以为如无西来之资,此寺难以完工,今能完工实乃西主资助之力。故定名“西来寺”。另一传说曰,有人在河边拾得一铜佛,为之建寺,特名为“西来寺”。西来寺占地面积 2184平方米。寺院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是……[详细]
梧州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梧州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孙中山为了筹备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先后3次驻节梧州。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梧州善后处处长李济深倡议集资在北山公园内筹建中山纪念堂。1926年1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1930年10月,建成。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堂占地面积达163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素白色的外墙与四季常绿的古树相映衬,寓中山精神万古长青。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央立有孙中山先生全身塑像,纪念堂门前两旁有石狮子,花坛等。纪念堂前座是四层塔式圆顶,前门额-“中山纪念堂”,为当时广东省省长陈济棠所题;后座为千人会堂。纪念堂前有莲花池,并有石级直通山脚。会堂的正面为主席台,台中央上方塑有古铜色的孙中山头像……[详细]
新隆劳五暴动烈士墓及纪念碑
  新隆劳五暴-动烈士墓及纪念碑级别:县级1988年地址:寺面镇新隆圩圩背岭东北坡1927年春,平南县农-动风起云涌,县农会筹委会常务执委李修其领导劳五区11个乡的农民,成立了劳五区农会。南昌起义后,广西地委委员宁培瑛率容县、桂平等县一批革命青年转移到平南县新隆,与广东省委派来的陈平会合,以劳五区为基地,积极发展党员,建立组织,扩大武装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宣传。1927年12月,宁培瑛派陈平率领武装,奇袭平山团局,暴-动-首战告捷。随即准备组织2000人-,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1月18日,平南县长马翼汉奉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密令,纠集1200名兵丁向劳五区进犯。宁培瑛、陈平以新隆参赞庙为指挥部,率军御敌,浴血奋战三天两夜。20日午后,敌调山炮轰击,李修其与一批战士壮烈牺牲,宁培瑛、陈……[详细]
荔浦福建会馆
  荔浦福建会馆坐落于荔浦市荔城镇通塔巷,占地924.6平方米,门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对荔浦市福建会馆修缮及利用的思考》记载,会馆是一处闽派风格和桂北特色相结合的清末建筑,为当时在荔浦经商定居的福建籍商人捐资所建,作为福建籍士绅商贾与来往行帮聚会议事和临时落脚之所。在会馆周围,还有众多古建筑遗存,会馆东临荔浦宝塔,西邻石阳宾馆,附近有二十四码头、水门口码头和迎薰门等古建筑,集中展示荔浦千年古邑之魅力。1988年,福建会馆被列为荔浦县(今荔浦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荔浦县志》记载,会馆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三进式院落,呈“日”字形分布,设前、中、后三厅,前厅设有戏台两侧为跑马楼。会馆第一进为门楼,内有戏台,砖木结构,共两层,门前石质阶梯三级,侧门上有半圆砖拱。门楼两边采用“镬耳”的……[详细]
百色起义纪念碑园
  百色起义纪念碑园坐落在广西百色市城东路后龙山上,占地面积126亩,1996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1998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胡锦涛、李鹏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瞻仰了百色起义纪念碑。自1984年建成以来,每年接待观众达30万人(次)以上。雄伟的百色起义纪念碑高23.9米,碑体的造型是直刺苍穹的红缨大刀,高高地耸立在纪念碑园的中央,昭示着革命者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力量,记录了80余年前那场“红旗卷起农奴戟”的光辉历史。碑座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百色起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13个金色大字;背面碑文概述了百色起义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两侧汉白玉浮雕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创作,以-工作、农民运动、武装起义、浴血奋战、英勇牺牲、革命胜……[详细]
117、燕窝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窝楼
  广西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木质牌楼燕窝楼,在距全州县城以北约16公里远的永岁乡石头岗村(该村过去的读书人多,曾有“才子之乡”的称谓)。燕窝楼,又称燕子门楼,系蒋氏祠堂之门楼,原是永岁乡石岗村的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弘治乙卯年(公元1496年),蒋建德始筹建逝卒未成。现存门楼由其子石岗村明代工部侍郎蒋淦亲自主持设计,皇帝赐封他亲自设计主持蒋祠楼修建而成,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动工,总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主建筑有:牌楼、门楼、祠堂(分上、下殿),于嘉靖七年建成,全是木质结构。楼高12米,宽8米,上4层,下3层。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因牌楼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窝”而得名。牌楼上的梁枋、雕刻、彩绘,工艺非常精致,燕窝楼是广西区内发现最早的带有如意斗拱的木质牌楼,具有很高的历史、……[详细]
太平天国四王故里
  太平天国四王故里太平天国四王故里位于藤县西北部的大黎镇,是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耒王陆顺德、侍王李世贤等四王的故里,又是0湄江游击队的革0据地,故被划定为革命老区。四王故里,钟灵毓秀,美丽神奇。当年太平天国在金田村起义,后挥军北上,从平南进入大黎,清咸丰元年(1851年)罗大纲所部屯兵大黎一个月,招兵买马,养精蓄锐,然后直取永安州。李秀成、陈玉成和李世贤等参加了太平军。他们对天国革命忠心耿耿,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抗击外国的侵略,驰骋沙场,浴血奋战。四王骁勇善战,成为天国后期的支柱。天国革命期间,藤县还涌现出扶王陈德才、潮王黄子隆、佑王李远继、扬王李明成、广王李恺顺、然王陈时永、宗王李尚扬、成王陈聚成、誉王李瑞生等共13个王。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全国……[详细]
茶山李焕华旧居
  李焕华旧居位于港南区瓦塘镇乌柳村茶山屯茶山希望小学对面约70米。始建于民国时期,为当地富户李焕华所建,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我市同时期同类建筑的代表性例证。整座建筑坐南向北,砖木结构,硬山顶,平面呈长方形,面宽26.95米,纵深17.83米。两进七开间,具体布局可分左中右三路,中路沿中轴线排列,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厅—天井—后堂;左右分别依次为厢房(稍间)—天井—耳房。左右天井各正对的后墙均洞开一门。墙体为青砖清水墙,小青瓦盖面,盖瓦垄的檐端置灰塑瓦当,后堂瓦顶盖面高出两翼约40厘米,檐墙上施八宝图案。大门门楣端上嵌饰绿琉璃如意柱顶一排11个,前排墙柱上端部分别塑饰“梅兰竹菊”花卉。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前排左右均设甬道,甬道外侧各置规格相同的拱形窗11扇,中路置规格相同的拱形窗5扇。下层……[详细]
横县宝华山应天寺
  宝华山,又名南山,横县南部第一高山,主峰佛光顶海拔563.7米,气势雄伟,常年祥云缭绕。佛光显现,气象万千,是广西的佛教名山,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小五台山”之美称。应天寺,在宝华山半,即寿佛寺。宋绍兴中建。元至元二十八年,昭勇将军邓元甫重建。明洪武、宣德、正统间继修之。相传旧有二僧修行于寺,一骑花虎,一骑白鹿,人尝见之,称为虎鹿二禅师。明建文帝既逊国,执杨应能度牒,云游湖、蜀、滇、闽,后入粤至横隐寺中十五年,人不知也。为题额曰:寿佛禅林。又题:万山第一。额于寺门。恐有觉,复遁去。山顶有朝烟阁,供观音像,明万历三十三年,州绅邓国材建。有史料记载,宝华山应天寿佛寺盛于唐朝,曾有住持僧侣数百近千人,建文帝在寺中住持达15年之久,这是中国佛教界独有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又专程到宝华山应天寺……[详细]

黑ICP备05000777号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415263
b_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