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龙母庙遗址
  龙母庙遗址龙母是古代西江流域的保护神,她治病救人,带领百姓抗洪救灾,治理自然灾害,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她以“利泽天下”为最高理想,受万民敬仰和爱戴。龙母庙遗址在龙母的诞生地——古代藤县一都水东街孝通坊,现在的藤州镇胜西村、西江大桥南桥头。藤县龙母庙历史悠久,1108年宋代的微宗皇帝曾赐额为“孝通庙”,宋代国家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有藤县的龙母庙。藤县龙母庙是与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龙母庙、梧州龙母庙并名的庙宇。现在的龙母庙是在原址新建的,庙里存有龙母庙印章、蛇身狮首兽一尊、莲花柱石墩,以及刻有“龙母娘娘”字体香炉等文物。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龙母诞、八月初一龙母逝世的日子都有庙会活动。龙母诞期广东省悦城龙母庙都会邀请藤县派出四位良家妇女,到悦城龙母庙为龙母更衣沐浴,出发仪式在这里举行,仪式充满淳厚民……[详细]
竹山圩大同县古城遗址
  竹山圩大同县古城遗址级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 平南县同和镇同朝村利例屯竹山圩大同江西北面50米简介: 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同和镇同朝村利例屯,距县城30公里,面积约20000平方米,现是一片田畴和旱地,城址西北是高山,古城址的高坡上有瓦砾,从瓦砾断层分析,深约1.5米到2米。采集到的陶片有三彩釉陶和布纹瓦片和铁器等。此古城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县唐代社会历史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平南县志》载:“大同县在县治东北五十里,唐贞观七年(633年)置,宋开宝五年(972年)省。”计339年,距今1300多年,对其具体位置,《平南县志》载:“大同旧县去县二百步,东首有花憐水。”又载“大同县废置在大同里花憐水边”。1981年10月29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74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郎县古城址
  武郎县古城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马练乡新河村东面简介: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马练乡新河村东面约5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该址的南面发现有引大同江水修筑现在已开辟成稻田,长约0.5公里的护城河,二次调查,在河段村靠近大同江南岸的中心小学周围的水田田坎的断层上发现有大量的唐代陶片和彩釉陶片。村民耕作中发现完整的彩釉实心足碗。武郎县从建县起至废置止,共存376年,比大同县存在的时间还长37年。对了解和研究唐宋时期我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据《平南县志〉记载“武郎县在县治北,前临驼礼江(即今大同江),唐永隆二年置(682年)宋嘉祐二年(1058年)省”。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合浦汉墓群
  合浦汉墓群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境内,是一处包括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社会各阶层的墓葬群。合浦汉墓群主要分布在禁山、康南、平旧、杨家山、中站、廉东、涌口、廉北、堂排等村所辖区内,总面积约69平方公里。墓群内包括墓葬近7000座,现已发掘400余座。墓葬形制有土坑墓和砖石墓两种。墓室除放置棺具的主室外,有的还有耳室或侧室。墓道多数为斜坡式,个别为阶梯式。墓群内还出土了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陶器、玉器以及水晶、玻璃、玛瑙、琥珀等随葬品万余件,其中包括铜凤灯、铜屋、玻璃杯碟等罕见的珍品。合浦汉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中国南部地区的丧葬制度提供了完备的实物资料。此外,墓葬0土的琉璃、玛瑙、琥珀等“舶来品”,对了解汉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详细]
古城峒遗址
  古城峒遗址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西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保护范围:以古城洞坳口为中心,向东、向南、向西外延X米至山边边界,向北外延10米至古墙……[详细]
梧州允升塔
  梧州允升塔在梧州市西江南岸锦屏山。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据两广总督阮元诗:“云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岗吉上,从此其兴。”而名为“允升塔”。相传允升塔是吕洞宾为救一对鸳鸯鸟而掷下的一杆笔。塔平面六边形,底边长3.9米,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6米,塔身叠涩出檐。底层以及三至七层正面各开券顶门,二层各面相间开长方形、圆形窗,其余各层相间、上下相错开5个方形窗。塔顶六角攒尖。塔内各层设木楼板和木楼梯。门额有阮元题刻的“秀发梧江”、“观文成化”、“光射牛斗”等石匾。1982年维修,改木楼梯为铁楼梯。保护范围:以允升塔四周墙基为基线,向四周外延5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外延20米范围内。……[详细]
学垌润亭潘公祠
  学垌润亭潘公祠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山镇榄垌村学垌屯北面村边简介:学垌润亭潘公祠位于平南县平山镇榄垌村学垌屯,由潘氏三世祖名淙淋号润亭,于清光绪十五年建造。祠堂坐南向北,平面呈正方形,面宽18.8米,纵深18.8米,面积约353平方米。以主建筑二进三开间为主轴线,左右对称附建廊庑,主建筑前后两座,砖木结构,砖卷无梁架山墙,硬山顶,小青瓦盖面,正脊两端饰博古架,中间灰塑花鸟,垂脊饰钟钮纹饰,檐墙彩绘壁画。左右廊庑砖木结构,穿斗抬梁组合梁架,硬山顶,镬耳封火墙。前座内墙嵌有民国时石碑四通,后座敬祀祖先牌位。该祠具有清代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潘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2年7月3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2012]5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薛仁贵衣冠冢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城南部5公里处。距柳州市77公里。是一处具有开发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薛仁贵衣冠冢位于回面山山顶,衣冠冢坐南向北,墓碑-“唐大将军薛仁贵衣冠墓”,今碑已毁,仅存坟墓。薛仁贵,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生于隋大业廿十年(公元614年),贞观末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薛仁贵应募从军,因战功显赫,被晋升为右威卫大将军。公元675年,薛仁贵因作战失利等原因,被贬象州。在象州期间,他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后唐高宗登基,大赦天下,薛仁贵赦归故里,监行前,将平日穿戴的白袍和盔帽留下以作纪念。683年,薛仁贵病逝,消息传来,州人始在城内北街建庙,将薛仁贵留下的白袍置于庙内,称“白袍庙”,后州人在回面山山顶修墓立碑,将其留下的白袍和盔帽置于墓中,以咨纪念。……[详细]
冯子材墓
  冯子材墓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镇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城13公里,周围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庙式屋檐墓顶用长2米、宽半米的花岗岩刻成。檐下碑前有1对雕刻精致的盘龙石柱,墓前有3个长5米、宽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有文士、武将、狮、虎、马的石雕像各1对。它们比例匀称,造型生动,制作也精巧。墓前横列狮头石柱8根,4根长4根短,刻有对联云:“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在墓后约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内有象征官阶等级的巨碑1块,碑文为“大清诰授荣禄大夫建成将军太子少保衔贵州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加一云骑车尉冯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额为“功在-”,两旁对联为“遗爱岂独桑梓,勋名不让刘冯”。墓碑前有供案、台阶和地毯形拜台,气势雄伟。……[详细]
防城港观音庙
  观音庙观音庙原各名“灵峰古寺”现名水月庵。系当地防城港市防城区城郊外的旅游景点和宗教文物保护单位,距首府南宁147公里从南北高速公路直达景区仅需一个多小时。距离防城港市20公里,距离南防高速公路5公里,距离防城中心市区2公里,总占地面积30亩。坐落在防城镇防城江二桥南岸的龟山顶上,是城郊的旅游自然景观之一,建于清光绪年(1883年),在文革破四旧中破坏,于1989年集资重建;经重修扩建后改称为水月庵,水月庵设有山门、碑亭、功德箱、钟鼓、弥佛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龙王堂;左路有戒台、右路有僧房,寺后是一片幽静的园林,这个旅游景点和宗教文物圣地,树木繁茂,鸟语花香,庙在江掩映,寺在林半藏,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游客川流不息,年均接游客3万多人次,是当地市民和游客的好去处。……[详细]
永宁州城城墙
  永宁州古城位于广西省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北端,与百寿岩隔河相望。永宁州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今已经历529年的风风雨雨。古城最先为土城,城墙周长约1000米,高5米,厚2米多。成化十八年,改砌为石城;隆庆六年(1572),古城往西被扩宽80余米,建城门四座,东门叫“东兴门”,南门称“镇宁门”,西门喊“安定门”,北门为“迎恩门”。至万历三年,城墙增高到1.3米,加厚到0.6米;万历八年(1580),古城往北又扩展100米,城周长扩建为1277米,高6.33米,厚3.2米,城头垛637个,窝铺12个,兵马司4处,并在四座城门之上建起门楼。万历十四年(1586),在古城东面筑护城河堤430余米,城墙再次加厚,并加女墙窝铺。据当地史料记载,永宁州古城原为古田县治,明隆庆五年(1571)……[详细]
上宋民居
  上宋民居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思旺镇双上村上宋屯东北面村边位置简介:该民居位于平南县思旺镇双上村上宋屯北面。为清乾隆二十年(1755)范大儒出资修建。房屋坐北向南,三座并列而建,以中座为中轴,左右对称,型制相同。前有倒座,中有一门为公共大门,每座均四进三开间,三天井,砖木结构,一、三、四进为硬山顶,二进明间为抬梁式,硬山顶,青瓦,堆塑花鸟翘角脊饰,雕花檐板和屏风,花鸟人物壁画,整个建筑群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70米,南北深81米,占地面积共5670平方米。原共一百二十间,屋墙内外的青砖都用磨石磨得光滑,再用石灰浆结砌而成。为研究广西民居古建筑艺术提供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136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山人村住地遗址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山人村住地遗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马练乡北胜村中胜二屯那磨垌四面环山当中的一个小平台上简介:该遗址位于马练乡北胜村中胜二屯,原旧居坐西南向东北,面积200平方米,原屋是一列五间矮小泥墙瓦屋,左边有廊屋作马房碓屋,厅屋前有土晒场,晒场外有泥筑盖瓦围墙。围墙当中有小门楼向东南开,山人冲绕门前而过,遗址100米是敬中圣神的地坪是拜上帝会众--的地点,屋背高山上有保护天王的营盘,现还残存有营盘的土围墙。六十年代村民在遗址上建了房屋。1850年7月,有半年时间,洪秀全都是在这里居住指挥金田起义的。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遗址,是研究太平天国史颇重要的地点。1977年8月10日县人民政府(平革字102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桂林开元寺遗址
  在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据《临桂县志》记载,远在唐代,开元寺曾因纱灯延火烧毁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毁于火,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线国安、李宜民也先后进行过修缮。开元寺是桂林历史上一座名刹,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辗转来到桂林,曾与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数十人,滞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寺已荒废成“停柩庄舍”了。今仅存舍利塔。寺院房舍多毁或已改建作为他用。……[详细]
295、司马第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第
  司马第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寺面镇罗泉村良山屯柴狗岭南面半坡上简介:司马第民居位于平南县寺面镇罗泉村良山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依山而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宽44米、深50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民居以主座四进三开间为轴线,左右为附屋基本对称。前座门前有地台,垒石而成,石墙上用花岗岩石砌成的码头步级。二座硬山顶,明间为抬樑式樑架结构,小青瓦盖面。檐板雕花,格子窗花。檐墙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鸟壁画。屋脊和外墙上堆塑山水、人物、风景画。三、四为主人起居之所。左右附屋各有花厅、花基、廊房。民居建筑独特,是研究清代建筑工艺和艺术的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136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96、遇龙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龙桥
  遇龙桥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单拱石桥,桥上还立有一块抗战胜利碑,非常具有历史意义。遇龙桥距离遇龙河漂流起点之一的金龙桥码头并不远,约十分钟的步行路程。迈上石桥,便可感受到这里沧桑的历史,桥上的“抗战胜利碑”是1944年村民自发与日寇激战数十天取得胜利的标志。桥头古树茂盛,桥边黑瓦房子也泛着悠悠古韵。地址: 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门票免费开放。交通指南公交在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金宝中巴车(白沙镇方向),在遇龙村口下,票价5元/人。骑行骑自行车,从阳朔沿遇龙河逆流而上,大约2小时左右。包车租车到遇龙桥,大约15分钟,40--50元/车(7座以下)。……[详细]
桂林伏波山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远珠洞内的试剑石,紧靠漓江,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相传为伏波将军试剑所致。远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胜境”。在伏波山公园中,在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主体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张安治撰书的264字长联。“伏波胜境”丰富了园容,并起点景的作用。……[详细]
飞鼠岩古文化遗址
  飞鼠岩古文化遗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大旺石山东南山边位置简介:该遗址位于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大旺山东北面山边,,距县城15公里,面积约15平方米,洞口向东南面。1973年11月区文物工作队和县文管所普查发现的,属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内堆积着灰褐色泥土和螺壳、兽骨和打制石器、石片、石料等胶结物。对研究南方古人类史有重要价值。1981年10月29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1]74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山平面形状为基础,周边延出10米为保护范围。以保护范围的尺度为基础,外延出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的尺度为基础,外延出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1981.10.29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1]74号)……[详细]
龙州伏波庙
  伏波庙,是专祀伏波将军的祠庙。位于龙州城南利民街东端临江高坡上,处在龙州(旧)八景之“古塞遗祠”。该庙坐东朝西,占地2000平方米,主体工程600平方米。分前后殿,呈凸型,前后对称,砖木结构,地台边上砌雕花石板,镂花屋檐,屋脊镶嵌台湾陶艺,前殿石柱刻有对联。当地民众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征战平叛惠利于民而树碑立庙,庙内有将军塑像,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历经数次重修,立有碑记。每年农历四月十三为“伏波诞”,善男信女等香客聚至,为地方盛世。1986年5月24日公布为龙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至龙凭公路边,西北面至河边,东面距庄蕴宽纪念碑外4米处,从公路至河边划一直线(1986年核定公布所示图),为伏波庙等5个文化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四周从保护线外延30米内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灵山人遗址
  灵山人遗址在灵山县三海乡梓崇村马鞍山。山为喀斯特孤峰,形似马鞍。山下有东胜岩、葡地岩和尽头岩三洞。1960年,广东师院、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顾玉珉、顾阎等在东胜岩发现1块颞骨的鼓室部、两颗牙齿和一段左侧股骨上段;在葡地岩发现1块顶骨和3块额骨。东胜岩还出土熊的化石和钙化蜗牛;葡地岩出土中国犀牛、野猪、鹿和牛化石。专家研究鉴定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为“灵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此外,还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类遗址,出土1块顶骨、1块髋骨、1枚上臼齿、2枚板齿,代表老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在石塘乡钟秀山滑岩洞遗址,发现10块头骨、70枚牙齿、l块髋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网纹、绳纹陶片,研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