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社山遗址
  社山遗址又称交东贝丘遗址,位于广西省防城港下辖东兴市江平镇交东村西南海边,是新时期时代的遗迹。遗址在高出海面约10多米的山丘上。山上有一社山,遗址在社山东部隆起处,故得名社山遗址。社山遗址是1958年春村民在山边建牛栏挖墙基时发现的。1958年至1978年,广东、广西两省(区)博物馆文物普查组先后对遗址进行了考察,采掘了磨制石斧、夹沙绳纹陶片、动物化石、贝壳等,因而被确定为新石器时期晚期遗址,1983年立了保护标志,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呈东西走向,南临北部湾,北为丘陵地,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400米。西面有一条小河从北向南流入海湾,北面是起伏的山丘,高约10多米。 山上堆积大量贝壳,以蚝壳居多,杂有泥蚶、白螺、网锤等先民遗物,人称“蚝壳山”,被一层……[详细]
岜字山摩崖石刻
  岜字山摩崖石刻位于大新县恩城乡东南面的岜字山500米处,在这片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的崖壁上遍布着各类石刻诗文、题词、墨迹、画像等100多处,书法以行书、草、楷书居多风格各异,为研究大新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态资料。在岜字山的诸多石刻中,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元末明初赵胜保、赵斗清及万历年间的赵芳声等人的诗文石刻。赵芳声《登观音寺分得“龙”字》诗文刻于明代万历已酉即1585年。有诗句“不胜槛外频游客,谁识丛中有卧龙,幽谷云迷松顶鹤,鸣蝉音泠寺边钟。”大概讲述了其游览恩城山水的心境。崖壁上除了诗文石刻,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墨迹,其中《洪武四年三月同僚接风游此吟》的墨迹。落款为明代洪武四年,即是1371年。这幅书法作品用笔优雅从容,线条流畅飞动,方圆并用,寥寥数字,却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神采。岜字山除墨……[详细]
八大金庙
  八大金庙在鹏化山区,人们世世代代相传着一代不平凡的历史——早在隋朝就有八位金姓瑶民来到鹏化山开居。他们祖祖辈辈在鹏化山里伐木开疆,刀耕火种,挖圳造田,繁衍后代。后人为了不忘记金氏瑶民开发鹏化的功业,便在鹏化四水建了八座庙宇纪念他们。其中:金华宫即大鹏村的下泽庙,金庵宫即高龙村的瑶案庙,金灵宫即思洪村的下炉庙,金龙宫即花王庙,金凤宫即邓塘村的佛子庙,金仙宫即国安乡的三雅庙,金宝宫即国安乡的寺堂庙,金圣宫即国安乡的发达庙。这八大金氏庙宇多数是明、清时期所建。解放前,各庙除了常年雇有庙祝公烧香看庙外,每隔两年都各举行大型庙会一次,并请道师、茅公前来跳“盘王”和“茅山”,大祭牙盘等等,人山人海“游神”、“打醮”,还在庙里设神坛喃喃跳跳几昼夜方散,好不热闹。这八大金庙在“文革”期间全被捣毁,但遗址尚在……[详细]
大浪古城遗址
  时代:汉大浪古城遗址因位于石湾镇大浪村而得名,2003年6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向外界发布:这是目前发现的合浦第一个西汉中期前后与海上丝绸之路记载年代相吻合的大型聚落遗址。大浪古城遗址东西南北城垣各长215米,呈正方形,城基宽18米。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文物工作队在大浪古城遗址范围内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片。有泥质陶和夹质陶两种,颜色以灰黑色为主,少量红色和灰色,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回字方格纹、席纹等十多种,纹饰纤巧繁缛、拍印清晰,与当地发现的东汉墓甚至西汉晚期的出土遗物迥然不同。其中还发掘了20多个十分规整的柱洞初步分析为杆栏式建筑,应该是望楼之类的建筑。经过研究和测试,广西文物工作队认为其年代当属西汉早中期。遗址的发现对汉代合浦郡的历史变迁,汉代海上“海上丝绸之路”始发……[详细]
东兴观音寺
  观音寺位于广西省防城港下辖东兴市明虹路,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1922年,由钦州俗家弟子欧文坤发动信徒到北海、合浦等地化缘所建。东兴市的观音菩萨信仰,可追根溯源到汉唐时期;在邻国越南广宁省芒街市有《万灵庆寺》里的大钟上留有记载,《万灵庆寺》还保存有唐朝时期竹林禅师,寂珍和尚的灵位,由此证明东兴的佛教活动都没有停止过。据考证,东兴观音寺在法国侵略越南划定北仑河边界线时,已经有僧人在此搭建毛棚修行,1922年,钦州市的俗家弟子欧文坤(法名“觉宁”),发动信徒四处化缘而重建。观音寺于1923年农历9月18日开光,1996年8月6日 恢复修建,由闽南佛学院毕业的释莲山法师主持。 观音寺目前建有正定楼、钟楼、藏经阁、素食馆、山门、放生池、九龙壁等景点,藏有舍利子12粒。历史悠久、……[详细]
岑溪关帝庙
  关帝庙坐落在岑溪市南渡镇黄华河畔,与著名古祠邓公庙毗邻。庙宇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为硬山顶砖木结构,设前殿、后殿、左右厢房及天井等。前殿为黄色琉璃瓦面,脊顶装饰双龙戏珠,堂煌壮观。内外墙壁现存彩绘壁画十余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画工十分精致。庙门额嵌一方石刻横匾,碗口粗的“关帝庙”三个大凸字,遒劲醒目,大门侧倾用磨光条石镌刻一幅寓意深长的楹联:“先武穆而功深汉水,后文宣而圣道配尼山。”庙前地坪雄踞一对精工雕刻的花岗岩石狮,是道光年间广东信士捐资建造的。后殿为拜祭关帝的处所,殿中关公雕像,高约2米,赤面黑须,仪态威严勇武,左右待从为关平、周仓立塑。 左厢仍保存道光年间重修碑记。关帝庙自建庙以来香火鼎盛,香烟长年缭绕不绝,朝拜香客甚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期,朝拜许愿游人、香客多达……[详细]
高定侗寨古建筑群
  高定村:有500多户,2400多人,位于三江县城西北约60公里的三省坡脚。五百座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一座座,一排排样式各别,层次分明。七座按宗族建的鼓楼,飞檐叠翠,争妍斗艳,七座鼓楼均匀分布,各有特色,鹤立寨中,形成一个鼓楼群体。高定鼓楼群因一个寨子就有7座鼓楼而得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一层瓦檐的独柱鼓楼,是高定村称为“五通”的吴姓宗族于1988年重建,穿斗木结构,十三层重檐、攒尖顶,高19米,底面积130平方米。始建于1921年,重建于1988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楼只有一根主承柱,通过横枋与四周边柱相连,造型罕见,颇具匠心,工艺精良,气势宏伟,显示出侗族人民超凡的智慧。被誉为“三江之最”。“之最”的特点非在其高,非在其大,而在其建筑特色。2001年元月10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详细]
太平天国豫王胡以晃罗文村旧居
  太平天国豫王胡以晃罗文村旧居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官成镇新平村罗文屯简介:该旧居位于平南县官成镇新平村罗文屯,在县城西北25公里处,始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原主体二进三开间,左右有附屋,砖木及夯墙结构,悬山顶。原屋15间,尚存五间,宽25.7米,深8米,205平方米,房屋主体为青砖夹泥砖结砌,有廊柱,檐墙有彩色壁画,是研究太平天国起义前清代社会经济文化及太平天国的实物资料。胡以晃是太平天国起义八杰之一,原为平南县路三里罗文村人,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5月奉命西征。攻克庐州(合肥)因功封豫王。1855年与石达开、秦日卿打败湘军曾国藩和湖广总督杨霈,三克武昌,次年在江西临江病死,胡以晃为太平天国起义八杰中最富有者。1981年1……[详细]
燕子巢云
  燕子巢云级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南镇甘莲村燕峰水泥厂西面50米浔江北岸边简介: 该摩崖石刻位于平南镇甘莲村燕峰水泥厂西面50米浔江岸边石山的崖壁上,阴刻有“燕子巢云”四字,字径60厘米,字顺右读。据清乾隆时编撰的《平南县志》记载:“燕子巢云”在明代定为平南县八景之一。民国36年10月(1947)平南县参议长冯异才在燕石南面阴刻有“ 鸢飞渔躍 ” 四字题记,字径为30厘米,字顺右读。大字之下阴刻有冯写的跋,计159字,字径7厘米,字顺右竖读。据清乾隆时编撰的《平南县志》记载:“燕子巢云,原在县东南十二里大江之侧,兀峙凌霄,上有二石宛然似燕将风雨燕如云集。”清光绪编撰的《平南县志》载:“燕子巢云”四大字题字在燕子石壁。字径二尺。不著姓名。石山南北长22米,东西宽10米。1981……[详细]
大竹龙母庙
  大竹龙母庙位于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距梧州市区60公里、距岑溪市区20公里。龙母是梧州藤县人,因藤县县志也有龙母出生在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的记载,因历代行政区域划几经变动,二十一都的筋竹村后来与大化村合并为一村改称大竹村。因此,另有一说认为龙母出生在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大竹龙母庙是以龙母文化为基础,以弘扬龙母文化为主旨,以“龙母源”为主题,突出“母仪龙德”的文化精髓,结合岑溪市的民俗文化,开展以宗教朝拜、文化溯源为主的宗教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龙母始祖庙,创建于秦朝,同治六年重修,文革期间被毁,现已在遗址上重建;二是龙母早期生活的重要遗迹豢龙潭、撕麻石、父老河等景点该文化苑着重反映龙母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和背景,与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着重反映龙母后期生活之地和墓葬之地有一定的差异性和……[详细]
古河革命纪念馆
  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一派喜庆气氛,坐落于该乡境内原中国共产党右江地方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旧址“红楼”里的古河革命纪念馆隆重举行开馆仪式。古河乡素有“红-乡”的美誉,除现存保护完整的革命旧址“红楼”外,该乡丹桂村还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已故共和国少将、原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授者覃国翰同志的故乡。在血与火的年代,这里曾是革命的摇篮,一面红色的旗帜,全乡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年以来,为慰藉先烈,激励后人,该县多方筹集资金,从民间征集革命文物,筹建革命纪念馆。现已建成的革命纪念馆,设于革命遗址“红楼”内,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收藏了本地最早的“红色记忆”。纪念馆通过分厅陈列实物、文字、图片、史料等方式,真实、直观、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历程,成……[详细]
武林县古城址
  武林县古城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武林镇新贤村贤化屯白沙江与西江交汇处以西简介: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武林镇新贤村贤化屯距县城20公里。城址的街道分中央街和上街、下街。呈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在遗址上采集到汉以后各时代陶瓷片和明“武林街”碑刻一通,碑现存朱氏祖祠内。长90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字体阳刻、楷书,字径28厘米。对研究晋以后各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据平南县志载:“晋穆帝时分苍梧郡猛陵县地”。“元和志去:龚州永平郡武陵县地”。《平南县志》张志载为“武城县,乃武林县改为武陵县。武林县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年(425年)改武城县为武林县,赵宋赵匡胤开宝五年(972年)省武林县,武林县地归平南县辖”,武林县在历史上存在547年。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详细]
林翼中旧居
  林翼中旧居:林翼中旧居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白沙镇油行岭村委新城村,为宅主人于1931—1948年之间在家乡创建的乡居、中西合璧式客家围屋。林翼中(1892—1984)。字家相,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活动,是民国早期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号称是地方军阀“南天王”陈济棠的“文胆”。该宅由又名为“相庐”,坐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围墙高7米,厚0.6米,四角及主人区共有6座三层高的碉楼;大院内东侧高墙、碉楼隔出主人区,依次为门楼、平房、影壁、水井、走廊、主楼、四合院、更房,门楼高二层。主楼高三层,西式风格为主,砖混结构;其余均为一层,传统建筑风格为主。解放前,该宅日常有大批武装家丁守护,曾驻扎国军一个连官兵。大院正门的门额上原有“相庐”二字,为宅主人手迹,正门外正对一个半月形池塘,人工挖成,为该宅……[详细]
大安古建筑群
  大安古建筑群由大王庙、粤东会馆和大安古桥组成的大安古建筑群,见证了平南人曾经创造的时代辉煌。粤东会馆原貌为三进,宽三问,总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墙,琉璃脊饰,对研究古代两广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大安古石桥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今仍固若磐石。相传古石桥是根据“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数建造而成,全桥为主体,代表太极,大桥墩2个,代表两仪,桥墩成船形,尖头向上游,减轻了水流的冲击,桥面分七跨,每跨用一尺宽梯形石条敷面,石条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使桥面积水和污泥从石隙处及时排出,桥之北端又有岩石作保护。古石桥精美绝伦的工程设计技术,至今还被桥梁建筑专家推崇备至。大王庙是光绪元年的遗物,主体三进,面宽三问,总建筑面积为400多平方米,……[详细]
穷斗山摩崖造像
  穷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新县全茗镇灵熬村朋大屯东约2公里的穷斗山,碑文记载,原穷斗山岩内共雕刻有“观音”、“仙侣”、“醉仙”、及“方公与予”之像等四组。实地考察,观音造像已不存,现仙侣、醉仙、“方公与予”之像依旧,除此之外在洞口两边及上方还发现方神动物一组。洞内石壁上,有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茗盈土州李氏土官命石匠雕刻的摩崖造像30多尊,其中观音一龛2尊,仙侣十八龛21尊,醉仙二龛8尊。以及土官自身及其老师的造像。此外,在洞口上方石壁上,还刻有青龙、白虎、朱雀、芳草、祥云、瑞日等图像。这些造像形态逼真,造型生动,神态自然,色彩艳丽。洞内原立有石碑一块,高80厘米,宽50厘米,厚12厘米,为明代嘉靖二十六(1548年)年所立,碑文记载当年造像之事。2000年7月19日,穷斗山摩崖造像经广……[详细]
大田戏台
  大田戏台大田戏台位于钟山县城西面公安镇大田村,距县城约十公里,此戏台建于清光绪四年(即1878年),为砖、石、木结构,呈凸字形,通高10余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面宽6.37米,深5.5米;后台宽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戏台青石青砖,雕工极为精美圆润,八柱梁构架,八角藻井复顶,鼓石垫柱,青砖砌墙,青石为基,基旁雕以八仙贺寿,凿双龙以戏珠,台上镂两虎以扶角,嵌二狮以呈瑞,后屏风饰以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工艺精湛,构图和谐。戏台除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且符合力学、声学原理,整座戏台属水口庙附属建筑,隐映于古树秀竹之中,清澈的溪流环绕其中,整个环境优雅别致,清静恬适,为广西不可多见的古戏台之古代建筑之一。1981年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戏台所处村庄大田村也是……[详细]
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平南县五烈士纪念塔
  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平南县五烈士纪念塔该纪念碑位于县城东罗冲桥畔,坐东北向西南,面临浔江。是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平南籍韦统玲、韦统淮、韦树模、韦荣初和林盛初五名英烈而建。纪念碑建于一九三五年一月。纪念碑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底均为2.2米长的方形碑,碑通高十三米,共分三层:碑基、碑身和碑干,碑座四方形,四块花岗石质碑刻镶嵌于四面,碑刻每块高105厘米,宽68厘米。西南面碑刻“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东南面碑刻烈士芳名、籍贯、年龄;西北面纪念碑序言;东北面为“平南县殉国烈士纪念碑”碑刻。碑尖安装有避雷针,建成至今保存完好。1994年7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94]63号)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1935年平南镇城东路罗冲桥畔东至平南西江大桥,北端南至浔江……[详细]
袁崇焕故里
  袁崇焕故里位于广西藤县天平镇新马村,距县城42公里、梧州市区100公里,经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可到达。是抗击后金入关保卫京师的民族英雄明末兵部尚书、督师袁崇焕的故里。小贴士:袁崇焕(1584-1630),藤县四十三都莲塘村(今藤县天平镇新马村)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朝觐,被破格擢兵部职方主事。后升兵备副使,再晋右参政。他统率辽军对金兵作战,先后获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击退了当时称王并向南扩张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崇祯元年(1628年)任督师等职,二年十一月,金军入侵京都,袁崇焕回京抗敌。崇祯听信诬其0敌军来京谗言,不许袁入城。袁崇焕领军与金兵作战取得京师大捷。但仍为阉党陷害,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被昏君施磔刑于市,含冤而……[详细]
鳌山宝塔
  鳌山宝塔,蒙山人旧称“文笔”,位于蒙山县城东南角,因宝塔建于山顶,山似世鳌,故名。主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嘉庆年间续建,“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拆除。现存的宝塔为一九八五年重建。塔六角五层,红砖钢筋水泥结构,每层各有塔檐,塔顶用琉璃瓦盖成,顶尖为莲花托葫芦形陶制品。塔门两边有一对联,为蒙山县籍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九八七年二月回乡所作,联曰:“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扩心胸,看乡邦又翻新页;笔势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各层窗额,从下而上,仍按旧宝塔题字,分别为:“鳌峰独秀”、“梯云得路”、“元气中含”、“光射斗牛”、“直上赡宫”。各层檐盖,均装饰有绚丽多彩的图案。宝塔脚下的小山坡,有一清幽古寺永安寺,寺内经声回荡,香火不断。每当夕阳西下,霞……[详细]
藤县龙母庙
  藤县龙母庙是西江流域与广东悦城龙母庙、广西梧州龙母庙(龙母太庙)并名的庙宇。位于广西藤县西江大桥下的胜西村,经南宁至梧州二级路到县城可到达。是传说古代西江流域的保护神龙母的出生地。北宋《太平寰宇记》曾对藤县龙母庙位置作了记述。毁于“0”,1994年民间重修,现有龙母庙印章、蛇身狮面神兽一尊、莲花柱墩,以及雕刻有“龙母娘娘”字体香炉等文物。藤县是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与西江流域以至东南亚群众信奉的龙母及龙母传说有关的豢龙潭、龙颈、回龙洲、龙潭峡、龙湾、龙巷露台、石龙、龙巷村,历代《藤县志》均有记载。每年农历初一“龙母诞”和八月初五“龙母得道诞”,信众都到龙母庙举行仪式祭拜。“龙母诞”前夜,藤县民间会选派四名净身的良家妇女至龙母成长地的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庙,为龙母更衣淋浴,仪式神秘。当地群众敬仰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