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百色粤东会馆
  粤东会馆,由广东商人集资兴建,始建于清朝康熙59年(1721年),后多次重修。凡粤商来到百色,都喜欢到粤东会馆投宿、聚会、洽谈生意等。粤东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位于百色市解放步行街,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会馆座西向东,以前、中、后三大殿宇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音:wu)廊,构成“日”字形封闭式独立建筑群。殿宇庑廊,布局严谨,庭院通道,铺设红色阶砖和长方形条石,殿堂廊下,全为是实木大圆柱或花岗岩方形石柱支撑。中间主体建筑三大殿宇的内山墙上现今还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画。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艺术精品。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同志成功发动发百色起义,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百色成立。设……[详细]
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
  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199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是两幢结构相同的法式二层楼房。楼房层高5米,单体长25.66米,宽15.2米,面积780平方米,两幢楼房总面积1560平方米。楼房地面铺着石板,屋顶覆以金属瓦片,中间两座旋转式楼梯和楼板均用枧木精制,四周开20只大拱门,拱门向内为2米宽的走廊,整个建筑坚固而别致。法国驻龙州领事馆设立之初,设领事1人,文案、医生各1人。1898年裁去正领事,只设一名副领事,以领事馆医生兼之,文案翻译改用中国人。民国9年(1920年),龙州副领事又改为正领事。民国11年11月,法属越南总督选派在河内医学院毕业的一名中国人到法国领事馆服务,并设法医院,施诊施药。民国28年,领事馆内增加两名越籍馆员。法国领……[详细]
163、惠爱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爱桥
  惠爱桥原名金肃门桥,俗称旧桥,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的西门江上。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995年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惠爱桥的桥梁结构和设计独具匠心,在广西属首创,在全国也属罕。惠爱桥为东西走向,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惠爱桥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以后),嗣后年久桥记,经崇桢8年(1635年)、清康熙18年(1679年)、乾隆2年(1737年)多次重修,光绪13年(1887年)毁于火。清宣统元年(1909年)廉州绅商募款重修,宣统3年(1911年)落成现桥。据说桥为当地泥水工匠出身的蒋邑雍设计并承包施工。3桥体结构惠爱桥为东西走向,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详细]
蒙山西炮台公园
  蒙山县西炮台公园位于蒙山县城西半华里的团冠岭上,原是太平天国起义军首领——西王肖朝贵镇守的西炮台遗址,于2002年建成,占地71.36亩。公园山顶正中是烈士陵园,北边依山建起两堵半圆形的城墙,拱卫着两尊巨炮,公园东西两面的碑廊,铭刻着蒙山县历代名人和影响深远的事件。团冠岭上亭台幽雅别致,绿草如茵,花木满坡,登上山顶,蒙山县城尽收眼底。蒙山西炮台公园西两面的碑廊铭刻着本县历代名人和影响深远的事件,铜冠岭上亭台幽雅别致,绿草如茵,花木满坡。太平天国文化公园有当年洪秀全发布诏书诏令的见证物玉兰古树,有处决州官的眢井坑,有太平天国各王及将领商议军机大事的武庙,有古永安州的城墙,有近年建立的碑廊、洪秀全铜像及太平国天国文物陈列馆等景观。正在改造拓展的太平天国文化公园的工程(包括西城墙、北城墙修复、太天……[详细]
隐山摩崖石刻
  隐山石刻位于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 隐山石刻分布于朝阳、北牖、夕阳、嘉莲、白雀、南华六洞,形制为摩崖,其中唐代6件,宋代32件,明代10件,清代24件。现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无年代可考的7件。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是吴武陵“奉命操笔,倚岩叙题”的,故碑面未经加工。《游记》说隐山“山有四洞”,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隐山自李渤开发后,形成六洞,即朝阳、夕阳、南华、白雀、嘉莲、北牖六洞。据明代张鸣风《桂胜》说:“各洞有隶书三字额,疑李渤所书”。北牖洞口,还有宋代理学家张 “招隐”二字题刻。石刻中内容较好的还有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吕愿忠的“六洞”诗,开庆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隐山诗》,时代嘉靖三十六年(1……[详细]
栖霞古寺
  始建于唐。天宝九年(公元七五零年)高僧鉴真率弟子来桂期间曾到寺参访传法。元至元十七年,道士唐大淳重建,改为全真观。明万历易为寿佛庵。清顺治八年,临济法派浑融和尚驻锡,殚精竭力、募化四方,耗时三十三年,在寿佛庵基础上恢复栖霞寺,并使之成为西南佛教一大名刹。抗战期间,兵火蹂蹴,主殿废为丘墟。新寺重建承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鼎立襄助,遵从仪轨,遍访名寺,悉心筹划,于二零零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落成。重新修复的栖霞寺基址在七星景区普陀山西麓,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5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造型典雅,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盛唐风格。设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中轴北翼借用江南园林造园手法。曲廊,小径与白莲池,素食斋、佛艺斋、方丈院、听月亭有机相连。寺前广场塑临济法派栖霞第一代开山祖师浑融大……[详细]
地角炮台
  地角古炮台现座落在距离大皇宫190米远的地角岭上。1884年侵略占领越南的法国军队在中越边境频频向我国发起挑衅,两广总督张之洞,判断法军有近窥北海钦州的意图,为此加强了中越边境防务。1885年协台奉命进驻北海,在冠头岭至乾体(乾江)一带修筑炮台。包括地角炮台在内的北海的5座炮台在1885年被清政府统一列入“连城要塞”范围抵御外来侵略。2005年“连城要塞”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炮台布局地角炮台原共有3座炮台,位于北海市西面约8公里的地角岭主峰及其正北、西南峦之巅,地势险要,直面北部湾海面。三座炮台成“品”字分布,相距150米~300米不等,成犄角之势。可俯控北海航道,炮台根据地形采用半隐蔽的地壕式,用石块、三合土构筑。主峰炮台平面呈圆形,直径9.8米,内深2米,有地壕与炮台相连。另两座炮台……[详细]
莲藕休闲观光园
  公会镇莲藕休闲观光园位于平桂区公会镇,主要种植品种有鄂莲五号、鄂莲六号、珍珠藕等品种,莲藕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均亩产莲藕4000公斤。核心区位于公会镇石塔和双石村。该示范区将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莲藕产业、农产品加工交易、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一塘荷花,罗裙轻卷,含笑摇曳,微风拂过,幽幽清香扑鼻而至,着实令人心头生出一番欣喜。而雨中赏荷,更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漫步木桥,观田田荷叶,赏聘婷荷花,品沁人荷香,夏天最不可辜负莫过于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而学生们的朗诵更是充满热情与希望。放眼望去已是许许多多新叶,预计7-8月公会镇将迎来一场荷花视觉……[详细]
全州蒋氏宗祠
  全州县永岁乡石岗村蒋氏祠堂——敦睦堂,亦称燕窝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州石岗蒋氏宗祠位于全州县永岁乡石头岗村。 石岗村过去的读书人多,曾有“才子之乡”的称谓,清乾隆年间,该村还出了一门父子三进士,即蒋林与其子蒋良骐、蒋良翊分别登清康熙乙未科进士、乾隆辛未科进士、乾隆甲戍科进士。 明正德六年(1511年)工部侍郎蒋淦主持修建,于嘉靖七年建成,全木质结构,旧称敦睦堂。祠依地形变化为沿纵轴线布置祠门、祠堂、神堂,供奉蒋氏历代祖先牌位。宗祠建筑为三进、有两重天井的四合院,总占地面积516平方米,建筑面积446平方米。 石岗蒋氏宗祠门楼构筑精致,犹如燕窝,后人称燕子窝楼,闻名遐迩。门楼高8.7米,宽10.9米,设上四层下三层斗拱,上宽下窄,四周无任何依托,只凭4根木柱高擎。楼的上体由弓字形木榫……[详细]
韦邦相墓
  韦邦相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镇上石村石马屯西南面50米岭坡上简介:该墓位于平南县上渡镇上石村石马屯西南面50米处的岭坡上,为明嘉靖修正庶尹韦邦相墓,馒头形墓坐西北向东南,乾隆版《平南县志》命名为“邦相山”。墓外形为三合土结构,有坟珠、墓圈、拜台、神道、后土、墓碑,碑文尚可见;墓门外有神道,神道两旁各残存有石马(缺头)、石羊各一对(石底座),基本保存明朝的官阶墓葬特征。韦邦相后裔于2004年对墓进行了维修。现墓地呈长方形,长72.9米,宽15米,面积1093.5平方米。韦邦相墓是我县现存少有的明代规模宏大的古墓葬,墓主人身份清楚,族系源远,墓葬时间明确,基本保持原貌,对研究我县地方史、明代墓葬规制等提供实物依据。韦邦相,字君泽,号二峰,是平南县劳莫里(今寺而乡一带)人。生……[详细]
能仁禅寺
  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距今已1400多年。唐代兴盛佛教,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舍宅筑基,名福业院,后改称报国院。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改称能仁院。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称为能仁教寺,正统二年(1437)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称能仁禅寺。能仁寺殿宇宏伟,气势雄浑,四周环水,占地70余亩。寺院座北朝南,略显长方形,主要建筑物分布于一条南北轴线及其东西两侧,山门直对天仙桥。山门往北为金则殿、大雄宝殿、华严阁。金刚殿前有参天银杏两株及砖塔一对。大殿东偏为纪念陆贽建有宣公祠,西偏为鲁班殿、功德林。大殿前为钟楼和鼓楼。寺院周围僧房棋布,禅室罗列。共有十二禅房,僧众百余人,为远近闻名的大寺院。能仁寺阅历千载,几经兴衰……[详细]
172、贡陂堰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陂堰
  贡陂堰位于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委桥渡村南面约20米处万乡河段。始建于南宋。2017年12月8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贡陂堰,为古代人工灌溉水利工程。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由当时万乡人(今龙水镇)刘霆捐资倡修,距今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它由堰堤、引水沟、渠道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堰堤自山川河段到万乡河段1公里,主体工程堰坝长636米,全堰都用1米以上的条状青石砌成,石堤下用松木纵向排列铺垫固定保护堰脚。同时,在堰堤上开凿大大小小的泄水天平,水量大时,用来排水排沙,水量小时,堵塞抬高水位,增加蓄水量。修筑渠道7条,主渠道5公里,灌溉面积2000多亩。贡陂堰是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灌溉设施,该堰设计科学,石条阶状,上宽下窄,逐级内收,构筑精巧,被国家文……[详细]
岑氏古建筑群
  介 绍 西林县明、清岑氏古建筑群位于西林县城东约50公里的那劳乡那劳村内,是明上林长官司土官岑密的的庄园旧址,也是岑密的后人清云贵总督、受封“太子太保”的抗法将领岑毓英和清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民国四期0军政府主席总裁岑春煊父子的故居。1994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岑氏建筑群不仅是桂西、桂西北壮族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而且村落、组群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先进的汉族建筑文化,是壮、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从建筑文化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是桂西的一个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壮民族文化的一个宿影。 岑氏建筑群依山而建,宫保府、南阳书院、增寿亭、岑氏祠堂等古建筑因地形地势和建筑的功能分布……[详细]
彭昱尧故居
  彭昱尧故居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镇隆镇周塘村长乐岭屯简介:彭昱尧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向南,宽17.7米、深12.4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为清代三叠堂建筑风格,正座接前厅通后座。瓦木盖顶,前、中、后座周边用青砖砌墙。正座外墙用青砖砌墙,厢房用土泥砖砌筑。前、后座用土泥砖砌墙。因后裔已搬出多年,院落部分有损,主体结构尚较好。彭昱尧,字子穆、号兰畹、阆石山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丁酉科举人。《平南县志》光绪九年(1883年)版有记载。生于嘉庆十四年(1808年),卒于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七月二十四日。彭昱尧自幼聪颖,博览群书,生有秩才,所著书立说中,诗词奔放、古文浩瀚。彭昱尧于桂林秀峰书院在吕月沧先生栽培教诲下,声名鹊起。长乐岭考中举人中,影响深远且流芳古今……[详细]
周村汉墓群
  周村汉墓群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东华乡周村及北面果林、水田中简介:该汉墓群位于东华乡周村屯与东平圩之间,距县城15公里。为一处汉代古墓群,1987年8月发现墓群由大小不等的九座墓堆组成,排列位置呈椭圆形,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九座墓当中,有七座较大。周村大榕树下有一座,封土堆高2米,直径约10米,白屋有一座,封土堆已平毁,已辟为水田,东华乡东西各一座,距东华乡东北角200米处有一座,这三座唯独西边一座尚有殘高封土堆一米,直径45米,其余均平毁,辟为水田。--池边有二座,其中有一座封土堆已毁辟为水田,一座封土堆殘高2米,直径60米。公路边有二座,均平毁辟为水田。现尚存三座,1座墓位于大榕树下,面积约60平方米;1座位于周村屯北面--池旁,面积约30平方米;1座位于东华乡政府……[详细]
宴石寺风景区
  宴石寺风景区宴石寺风景区位于博白县境西南部顿谷镇石坪村,距县城30公里,海拨300多米,景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碧绿的南流江从景区穿梳而过。景区以宴石山为中心,宴石寺为首,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山体顶平开阔,四壁直立,传说曾有众神会宴于山顶,故名宴石山。山体为紫色砂岩及紫色土,山上有池,一年四季有水,景区内层峦叠翠,形象带真,马岐石形似牧童骑马;0山上千年神龟翘头望春天;象鼻伸鼻饮江水;美女献花趣味横生;还有栩栩如生的虎头山;活灵活现的金鸡报晓山颇具有神奇色彩。山峰透岩洞奇,石山美,江水清,景色迷人,气候温和,神话传说神奇入胜,历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墨客到此游览吟诗作对,素有文明历史和名人开发功绩记载,游客如云,长盛不衰。1995年4月经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把宴石山风景区的隋朝建造摩……[详细]
鲤鱼嘴遗址
  鲤鱼嘴遗址位于广西柳州市区南部大龙潭公园内的大龙潭东北、龙山南麓的岩厦下,北距柳江河约3公里。遗址面积约200余平方米。1980年初,柳州市博物馆罗秀英和桂林市文管会谭发胜在大龙潭周围进行摩崖石刻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并采集到少量夹砂陶片。柳州市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面积总计56平方米,但除T1南部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区域未发掘到底。该次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比较丰富,其中,遗迹包括墓葬6座;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余件以及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见《考古》1983年第9期)。资料公布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使该遗址成为探讨柳州、广西乃至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2003年10—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州市文……[详细]
178、岜团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岜团桥
  岜团桥,亦称岜团风雨桥,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岜团寨旁的苗江上,规模略小于程阳桥。该桥建成于清朝宣统2年(1910年),桥呈东西向,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在桥头石台和河中桥墩上架设圆木梁,间隔横木,层层挑出,形成叠梁式桥身。二台一墩,两孔三亭,结构形式与程阳桥相似,不同之处是在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人畜分道,成为双层木桥,两层高差为1.5米。上层人行道高2.4米,宽3.1米;下层畜行道高1.9米,宽1.4米。该桥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桥的西岸只有一条向南通道;而东岸向东、向北各有一条乡道。工匠们就在东岸桥头置两个出入口,并设桥阁使两个出入口相通;而西岸南出入口则顺应道路方向与桥轴构成80度转角,前置桥门牌坊。这座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两位侗族梓匠所建,各从一头……[详细]
大平坡水楼
  大平坡水楼是博白县主要名胜古迹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水楼位于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城厢大良村,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水楼四周有五米宽的护河,分四层。底层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内依次为拱门、环廊、内室;圆拱门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环环相扣,水楼便如虚浮水中,微波荡漾,隐隐浮动。二、三层格局与一楼相似,各设五室,是水楼主体部分;四周有长廊相环通,廊外南北各设11个拱门,东西各有五个。第四层乃装饰性门楼,立于楼顶中端,有台帽徽,设三室。南北还各有吊桥(现改水泥铺设)与第二层相通。水楼南北长27.62米,东西宽15.77米,通高17.58米;底层水池南北长36.5米,东西宽29.64米,水深2.5米。为什么要建大平坡水楼?大良村一八旬老妪黄树英说:“老人讲,有一年下了一场黑雨。黑雨过后,连年瘟疫不断……[详细]
袁醴庭墓
  袁醴庭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六陈镇邦机村四芽屯鹿鸣岗西北面半坡岭上简介:该墓位于平南县六陈镇邦机村四芽屯鹿鸣岗西北面半坡岭上,距县城40公里。该墓坐东南向西北,墓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砖坟,墓葬堆直径1.5米,高1米。起墓墙,青砖绕砌,墓碑镶于墓堆后墙正中,坟前砌墓门,长方形,长5米,高1米,亦用青砖砌成,坟前草坪开阔,可容纳百人拜祭,碑高184厘米,宽43厘米,厚17厘米,字体楷书。墓右前侧,平放殘神道碑一通,该碑原为袁珏父袁表章而立。袁醴庭为清代广西历史、艺术和科学名流,其诗文流传于世,他的诗文对研究广西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平南县志》载:“袁醴庭号珏,少有才名,清嘉庆五年庚申恩科举于乡,越二年壬戌成进士,历官教授,范模以正,不随流俗,擢翰林典簿不赴,专事著作,成一家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