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王力故居位于博白县城西郊的新仲村岐山坡队,距离县城1千米,博白至水鸣公路旁。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是王力的祖父王紫庭所建,共3进27室,为泥砖桁桷单层体悬山顶结构,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2003年重新修复并向游人开放。修复后的故居占地1400平方米,仍然保持了原故居的风貌,融文化、学术、艺术、史料、观赏为一体。展示的内容丰富翔实,有王力先生家世童年,十年失学,奋发进取,出国深造的叙述;有师承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和著名文学家朱自清、闻一多砌磋学问的珍贵史料以及王力先生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地重现了这位大师“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治学育……[详细]
光禄大夫方伯猷夫妇合墓
  光禄大夫方伯猷夫妇合墓级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镇柘畲村石塘边屯洪岭简介:光禄大夫方伯猷夫妇合墓位于上渡镇柘畲村石塘边屯洪岭。座西北向东南,形名“猫捕老鼠”。此墓经清光绪年间重修,用青砖露顶面砌筑墓圈,坟茔为土堆。有石质墓碑,大字可见,序文小字多已漫灭。有碑框,碑头为石雕“七云头”盖顶,边框刻有联云:“鸿岭钟灵锦世泽;石塘毓秀蔚人文。”碑主题为:“皇明诰封光禄大夫讳伯猷方公老大人一品夫人妣石氏方母老太君合墓”。边款为:“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岁次丁未八月十四癸酉日酉时立”。序文中得知,此墓葬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伯猷诰封“光禄大夫”,在明初官阶是从一品,如是文职,《明清进士表》不见其名;若是武官应是将军、都统或提督,但查官方史料,尚未发现方伯猷的行状、履迹。疑是万历十七……[详细]
三边总制坊
  三边总制坊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丹竹镇白马圩东南面的白马双英纪念馆内简介:三边总制坊位于丹竹镇白马圩东南面的白马双英纪念馆内,为纪念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而建。一九八六年冬,由平南县人民政府、县政协,丹竹镇人民政府联合拨款,在白马圩原状元庙一侧重建“总制三边坊”。坊按明代牌坊式样而建,现为水泥钢筋结构,由三个捲檐屋顶组成,开坊门三个。中坊坊柱距5.5米,左、右两小坊坊柱距各为3.25米,坊基宽约为4.40米,坊柱为0.45×0.84米,坊通高为13米。坊正面:中坊上格镶嵌大理石,内刻有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克清“总制三边”四个题字,字体为行书,坊背亦言。左、右两小坊上格镶白釉瓷砖,绘画二幅。左画面岸上杨柳摇曳,二人同舟,船夫撸浆,袁崇焕伫立舟头游雁洲图;右画面战马奔腾,袁……[详细]
184、智城碑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城碑
  智城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209省道附近的白圩镇爱长村智城山。这座碑刻于大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是武周时期智城城址的一部分。智城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共24行,字径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正式行文为1108字。智城碑是廖州大首领左玉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剌史韦敬办所撰文一首并序,内容主要是盛赞智城山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颂扬韦敬办的文治武功。碑文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研究唐朝壮族发展史和文学史有着深远的意义。智城碑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藏存深山、少为人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上林县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在智城碑附近,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多处古城墙遗址和文化遗存,证实了智城碑所描述……[详细]
林大居墓
  林大居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南镇平田村新屋儿屯东南面500米黄京岭上简介:该墓位于平南镇平田村新屋儿屯东南面黃京岭上,葬于清代,墓坐北向南,面积10平方米。墓冢呈半球形土堆墓,高1.2米,直径2.5米。墓冢前新立墓碑一通,镌刻“林门显孝讳大居字敬轩官封太平天国敬王遂千岁老大人墓”及墓主的生年与后裔名字。墓碑为2006年立,林大居是太平天国的敬王,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提供实物依据。林大居(1797—1874年)字敬轩,国学生,广西平南县平南镇平田村(旧路三里)人。祖父名悦松字永达,太学生。母庞氏,生子火玲、大琚,皆从“王”字旁。拜上帝后改大居,兄改大龄。1849年携孙世福、世发、世拔于花洲冲尾会见西王肖朝贵。西王亦常至其家,于是全家拜上帝。1855年,封为精忠报国襄天侯。18……[详细]
武宣郭氏庄园
  郭松年,字椿森,武宣桐岭乡雅岗村人,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科拨贡。留学日本曲町区政法学校,曾任云南补用直隶州判,广西督军署秘书长总统府秘书,广东督军府少将参谋长、民国国会参议员。桐岭镇郭松年庄园:郭松年又名郭椿森,武宣桐岭雅岗人,1905年留学日本,政法大学毕业。1911年任云南法政学堂教务长,历任广西督军署秘书长,广东督军少将参谋长。民国第二次国会成员、参议院议员。郭松年庄园距离武宣县城18公里,离209国道1000米左右。民国9年(1920年)开始雇请外地建筑工匠建设,历时5年,共花白银18万两,建成一座共99间房屋的中西结合庄园。其中大门左右侧为二层10间,上下厅29间,两侧横房40间,后排房14间,四角设四个炮楼,前庭有卫生间2间。整座建筑呈四方集群状,左右严格对称。设有前庭后院……[详细]
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贵港中共广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贵港市达开路榕兴街34号(原广西贵县圩心街广东巷张国才家),中国共产党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日在此地二楼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10余人,中共中央委员恽代英到会指导,时任广西特委书记邓拨奇主持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三项重大决议案,改组了广西特委,选出了15名委员,朱锡昂任书记,董铨汉为候补书记。这次会议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广西各地党组织在国民党-派的-下经过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得到恢复和逐渐发展的历史转折进程中召开的。是广西自1925年建党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的重要会议,对推动广西工农群众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广西苏维埃运动的宣传、劳农会、赤色工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的掀起,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旧址现有中共广西第……[详细]
珠山烈士墓园
  在广西梧州市河滨公园内的白鹤山上,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它们记录了梧州人民反帝斗争的精神,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历史。1999年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1925年10月,广西第一个中-支部——梧州支部成立。从此,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梧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为新中国的建立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1927年9月,中共广西地委书记廖梦樵和地委组织部长黄士韬等19位同志不幸被捕,受尽酷刑。但他们始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在被敌人押赴刑场时沿途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慷慨就义。1926年10月中旬,设在梧州的中共广西临时省委交通机关被敌人破坏……[详细]
蓬莱洲象州故城遗址
  年代:南宋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城厢镇二沟村南面约500米红水河中心的蓬莱洲蓬莱洲系红水河中的一座孤岛,宋理宗景定年间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移治至此。在蓬莱洲南畔东端石壁上有一方象州故治修城碑,碑高2.33米、宽1.79米、字径0.11米,共219字,系摹颜欧体。书法遒劲,刻工精致。碑身饰云龙纹,碑无题额,无撰文人、书丹者及刻工者姓名,亦无刻碑时间。碑文清楚,纹饰清晰,无风化痕迹,保存完好。碑文内容记述了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南宋王朝为抵御蒙古军队对西南防线的进攻,广西经略使朱祀孙遵贾似道之命,率部修筑蓬莱洲象州州城的经过。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从阳寿县(今象州县)移治蓬莱洲,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象州立安抚司,象州州治又从蓬莱洲移回原州城阳寿,蓬莱洲作……[详细]
马胖鼓楼
  马胖景区马胖鼓楼位于八江乡马胖村河西边,距三江侗族自治县城28公里。始建于民国17年(1928年),建楼的木材均用民间防腐的药水泡成棕黑色,既防蛀又使其染上了天然色彩。马胖鼓楼雄浑厚重,楼高13米,楼檐宽13米,9层飞檐,重叠依次收缩向上,形成塔形。白色封檐板著彩色图案,檐梢作鸟吻翘角,楼顶中央塑双鸟花型。楼内的四根大木柱,粗可两人合抱。鼓楼内大厅达132平方米,大厅的板壁上,绘有侗乡风光的精美画图。楼内设栏杆、坐凳、卧台,中央为火塘。它和风雨桥一样,全部采用接榫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只在大小柱上打通若干洞眼,用榫头衔接。长短条木,斜穿直插,严谨紧密,结构牢靠。它造型美观,气势壮观,具有典型的侗族民族风格,是侗族鼓楼的优秀代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小溪边另有两座鼓楼矗立寨……[详细]
龙武庄园
  龙武庄园位于灵山县灵城镇新大村,县城西部10公里处,邕浦二级路和209国道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龙武庄园原名新大塘,由新大塘村人劳廼猷、劳廼祥、劳廼孚、劳廼心等四人合资,于1900年开始建造,历时21年,于1921年竣工,总占地面积6769.68平方米,建筑面积7588.06平方米,是民国时期灵山四大塘之一。庄园坐北向南,整体布局为“回”字形,墙体均以水磨青砖构建,极为坚固;园内由两个四合院串联,共有110间房屋,杭梁、斗拱、檐柱均有工艺精美的雕刻装饰;“角堡重廊内二座”,角楼高达6层,外设枪眼凸鼓。龙武庄园由水磨青砖建成,远看古朴雄浑,近观屋内构建独特、曲折回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体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近年来,为了充……[详细]
平乐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附城乡南洲村荔浦江口与桂江汇合处南岸,距江约100米的二级台地上,离县城3.5公里。古城分为大城、小城两个城区,均为长方形,相距约100米。两城的四周均有宽5米、深3~3.5米的护城壕:城墙均以黄砂土夯筑而成,两城的城基均可辨认。大城南北长290米,东西宽84.7米,总面积为24563平方米,城墙高4米,厚7.4米,城大门在北面围墙中间。小城在大城东南面,北面距桂江约100米,其东西长113米,南北宽79米,总面积为8927平方米,墙高3米,厚6米,城门设于南面。1988年8月,县文物管理所会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考查,在大城收集到的陶瓷片有:布纹陶缸片、釉面陶罐片、陶水笕片、陶碗片、瓷片、断砖等,这些陶瓷片分为夹砂质和泥质两类。夹砂陶片为红褐色和灰色,泥质陶片大部分为灰……[详细]
上巷古火葬场
  上巷古火葬场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安怀镇蓝田村上巷屯西面烧人坪简介:该火葬场位于平南县安怀镇蓝田村上巷屯烧人坪岭上,距县城15公里,1988年普查发现的,面积约100平方米。现存一处火葬坑,宽约2米,长约3米。据蓝田原村长卢成文介绍,该地方在当时,人死了不论汉族或少数民族一律火化,烧人坪便是这里的古火葬场。这里原有两个烧人坑。这个火葬礼场是上巷下巷等4、5个村共用的,葬俗是:谁家人死了,便通知兄弟、亲戚各户,每户挑一担柴来参加葬礼,尸体要在天亮前抬到火葬场等候各户挑柴来进行火化仪式。这古火葬场的使用时间最少在17代人以前,估计在明万历,迟到清道光年间,据史料记载,明宫清官府禁止火葬。是研究我县火葬历史的实物资料。火葬本为印度丧制,随佛教入华而行于我国。佛教自东汉始传华,盛行于……[详细]
程思远故居
  程思远故居程思远先生旧居位于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委两岸村,属有宾阳农村民居特色的传统的上下二厅包廊结构,占地约280平方米,建于清朝末期,程思远先生从幼年至青年阶段在此生活了18年。1994年5月至1995年初,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程思远先生旧居基本上按原样得以修复,并将征集来的部分照片、著作、资料、物陈列于其中,供人参观。程思远先生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风云人物,为全国人民熟悉,更为广西人民熟识,亲历-的兴衰,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展和辉煌,一生身居高位而始终襟怀坦荡、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其旧居坐落于一风水“虎地”的“虎背”上,右前方为长年供大程九个自然村4000余人饮用水的阳露清泉。该泉与大桥江上的鹰寨泉为同一地下河脉,泉水清澈,几百年来当地……[详细]
阳川县古城址
  阳川县古城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思介乡相塘村小江东面岸边50米处简介: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思介乡相塘村小相思屯相思江岸边50米处的白竹表,距县城14公里,面积约5000平方米。旧阳川县城为普通集市,由普通集市衰亡为废墟。文物普查发现所采集到的瓦砾大都是唐代大板瓦、釉陶实心足碗,各种彩釉碗罐破片以及宋代黑陶衣陶器破片,还有水波纹陶片。无城墙残基,无护城河。当地村民在废墟上种作物还经常发现古钱币。是唐宋阳川县城址。这个城址文化层十分丰富,是研究唐历史的实物资料。《平南县志》载:“平南县唐时置。本汉之猛陵,晋之武林,隋之建县地......唐贞观初于浔洲地析置.....龚州.......龚州有武林、阳川、大同、隋建四县。”又说“阳川县汉布山县地,贞观七年(633年)置西平,后改阳建属……[详细]
明尚书张廷纶墓
  明尚书张廷纶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南镇雅塘街中段南面50米雅塘山上简介:张廷纶墓位于平南县平南镇雅塘街农机厂侧,坐东向西。明弘治十五年壬戌卜葬于此,道光八年重修砌石。旧为砖墓,墓呈覆斗状,占地172平方米,墓台及墓堆周围砌青砖及铺水泥,据原有碑文重新立碑。现墓堆径4米,墓穴径5.9米,墓门深1.22米,墓台宽8.8米,深4.4米。原石狮为花冈岩石雕(2006年被盗),狮身及狮座高1.10米。墓碑安放在墓堆前面,诰文碑安放在坟堆后面,墓门左右两侧安放张廷纶事迹碑及修墓碑,墓后土碑立于墓后10米处。墓前约百米处有塘,墓后土距墓8米,后土碑文为:张氏太公后土。墓前约4米处左为廷纶继室黄氏墓,右为张廷纶原配陈氏墓,有碑。张廷纶为平南县平南镇人,明朝天顺庚辰科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户……[详细]
布洛陀始祖遗址
  布洛陀始祖遗址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东部百育镇六联。距田阳县城18千米。2002年,经有关专家学者考察论证,认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该遗址是纪念布洛陀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景区于2004年对外开放。布洛陀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倍受壮族人们的崇敬。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布洛陀的祭日,当地及周边县市十几万人,云集这里,祭拜布洛陀,形成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壮观场面。景区内敢壮山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岩石陡峭,山上有祖公祠、姆娘岩、将军洞、鸳鸯泉、通天洞、圣水池、红军洞等景点;山下平坦广阔,有民族歌圩广场、朝拜石、风水桥、壮族十二图腾、山门等景观。歌圩……[详细]
荔浦文塔
  荔浦文塔,位于荔浦县城东南滨江石矶上。底部占地88.9平方米,底座直径10.64米。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高33.4米,冠葫芦宝顶。塔檐彩绘壁画,上下镶嵌有色琉璃瓦,每层塔角均有彩塑狮子、麒麟,正门柱衬托双龙抢珠图案,八面均有风门,门上端书有塔文,塔身以青砖叠砌,表层以清水勾缝,塔基为天然石矶,构筑工艺精湛。据史志记载,荔浦塔原称文塔,南宋时这里曾建有魁星楼。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张宪为祀文昌在此建魁星阁,后因雷雨侵袭魁星阁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此修文昌塔,共五层,上层为魁星阁,塑有魁星神像。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周望增建两层,是为七层文塔。同时,在长生岭上另建一七层塔,与文塔隔江相峙,合成文笔一对。长生岭宝塔于1943年建中学时被……[详细]
南宁新会书院
  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42号,坐北朝南,为广东新会县人士集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址长55米,宽20米,原有三殿两廊一阁,现存三殿两廊,为南宁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书院平面呈长方形,分前、中、后三殿,殿与殿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天井两侧设走廊,布局严谨,采光充足。殿面通宽 14 .2米,总进深 55. 2米,各殿通高 9米,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布绿色琉璃瓦,脊上鳌鱼正吻,彩绘浮雕。前殿于民国21年(1932)因拓宽马路向后移重修。1982年屋顶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中殿进深14.5米,花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阶5级,石檐柱,抬梁式屋架,前有卷棚。檩梁之间作隔架科斗拱,结构紧密,精雕细刻。后殿格局结构与中殿基本相同,梁架……[详细]
湘江战役全州觉山铺阻击旧址
  1934年11月25日,红军总部发布分四部突破湘江防线的命令。红军便设防于鲁板桥、觉(脚)山铺之间,阻击湘军西进,掩护红军主力渡江,湘江战役打响。觉(脚)山铺是敌人湘江的咽喉要地。觉(脚)山阻击战以五团政委易荡平等2000余名红军烈士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该战是湘江战役中最大、最悲壮的阻击战。凤凰嘴渡口为红军突破湘江最为惨烈的渡口。红八军团为掩护红九军团顺利渡过湘江,八军团一部在杨梅山伏击追敌桂军,在激战的同时,大部红军开始在凤凰嘴渡口下游董家堰水坝抢渡湘江。此时红军头上有敌机疯狂轰炸,后遭追兵用枪疯狂地扫射,正在抢渡的红军将士在江中伤亡惨重。据李德回忆,红八军团渡江前11000人,渡江后仅仅剩下1200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政委、红军诗人陈靖在《黔山湘江》一诗中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