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柚山储氏祠堂记碑位于金坛区儒林镇柚山村委储氏碑亭內。原立于柚山储氏祠堂,后祠堂毁废,重建储氏碑亭,列于亭中。碑高2.7米,宽1.02米,厚0.29米。该碑追叙了储氏一脉的历史渊源,并阐述了储氏祠堂修建的相关情况。碑文由储光羲二十七世孙、明万历乙丑进士储昌祚撰写,金沙廪生王尚廉篆刻。碑额以篆体书写“柚山储氏祠堂碑记”,碑文如下(未加标点):柚山储氏由臧林支分与我丰义同派也系出唐之光羲公后公润州丹阳人世居庄城里举开元进士天宝末拜监察御史素与右丞王摩诘善以诗名重一时生子锷封丹阳候子姓云乃而门族益昌大数传至宋之高宗朝为驾前□军授宣德郎者千七公也因金人猖獗势莫能支由庄城徙居臧林逐占籍宜兴焉宜兴之有储自公始继世以文行显者曰彦章公五松其别号也元之至正十年任无夕州学录所著有五松清乡集□于世生子可求□邑之柚山……
[详细] 真武院万万岁御碑立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真武院碑亭内,系明代御碑。真武院,始建年代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出现于东汉末年,一种认为建于宋元,盛于明代,历代屡次重修。文革时被毁坏,2004年重建,有真武大殿,王灵官殿,御碑亭,慈航阁,土地庙等建筑,真武大殿坐东北朝西南,与茅山道院遥相呼应,因此民间有“先朝真武,后上茅山”的说法。碑亭在真武院正殿大门外西南方约30米处,系石料砌成,平面为六边形,每边长约3米,底座高约0.5米,四周为石制栏杆,六角各立有圆形石柱一根,柱上雕有龙纹。亭高4米,亭顶为框架式。万万岁御碑即立于该亭中,该碑为竖立长方形,碑高155厘米,宽60厘米,厚21厘米。底部为长方形石底座,高55厘米,长80厘米,宽38厘米。碑的正面自上而下以楷书阳刻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9个字,碑面……
[详细] 灵建寺毗庐阁记碑位于金坛市岸头乡万金村镇南约500米处。此处原为“金坛县灵建寺院”旧址,尚存二间金刚殿古屋。石碑为当地百姓重新修建金刚殿时从后墙底挖出,碑高188厘米,宽83厘米,厚32厘米。该碑碑文楷书阴刻,刻工精细,分布自如,结体严谨,苍劲有力,碑文由明代进士王肯堂撰文,孙云乃书写。现碑刻仍在原处保存。碑文如下:金坛县灵建寺毗庐阁记赐进士第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国史篡修官念西居士邑人王肯堂撰文华藏居士云阳孙云仍书丹补庵居士邑人王尧钦梵语毗庐遮那此云种光明偏照乃如来法身号也如来法身一切众生同共有之特为尘劳烦恼种障蔽故令不现 然而尘劳烦恼即光尘劳实体可得即光有不至何成偏照乎众生昧此普光明智令成烦恼如来会此烦恼自性还成本智如人梦中见诸境界生种想及既觉得就梦所见种可辨而自觉观之悉泛意想生耳三世业果生□……
[详细] 李德泉古民居位于金坛区直溪镇直里村委东直里62号住宅西侧10米左右,系清代建筑,原为金坛市老县委书记李德泉的旧居。李德泉,生于1935年,少年时参加了解放军的青训班,投身国家建设,从基层干部做起,先后升任乡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后因工作出色,调至省级部门工作直至退休。该民居为一般平民的住宅,平面布局较为随意,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平房,共两进。南面正中建有门楼,门楼内外两侧都装饰有精美图案的砖雕,大门内侧上方嵌有四块雕有文字的青砖,组成“兰玉生香”四字,周围青砖也雕以各种图案作为装饰。门楼内侧为天井,天井前及西面为围墙,南墙建有门楼出入。建筑东侧前一进为庑房,一间面阔3.7米,进深七檩7.2米,后一进为正厅,面阔五间17.7米,进深九檩9.8米,采用落地花式……
[详细] 宜干桥位于金坛区尧塘镇林丰村委宜干桥24号住宅前,为一座小型弯拱石桥,横跨村前小溪流水,系清代建筑。桥为南北走向,整座桥皆以青石砌造,青石长度大体相同,宽度部分略有不一致,桥的形制为单孔发券,桥拱呈圆形,净跨2.6米,拱矢高1.1米,拱券宽度自下而上有收分,桥身东西两面拱券两侧上部各设置2个石质桥耳,呈龙首状。两侧桥体自水下以大小不一的青石均匀堆叠而上,下以一层青石并合形成桥拱。该桥总长3.5米,桥面宽1.7米。桥面皆以长条形青石铺设,东西两边边缘的青石为南北向铺设,中间部分青石以东西向铺设,中间与两侧错位相合,以增强桥的稳固性。因年代久远,宜干桥的桥身略显破旧,为增强桥面的牢固,保证行人的通行安全,便于污水的排放,人为地将该桥的两侧增加了排放管道,并用水泥将其砌入桥身,现一侧水管已有破损。……
[详细] 塔子桥位于尧塘镇岸头万金村南侧,在桥的北侧,有灵建寺院遗址,遗址内发现《金坛县灵建寺毗庐阁记》碑刻,为明代著名医学家、经学家王肯堂所撰文。从碑文中可知,此处建有灵建寺院,位于金坛县东南,明代之前叫“灵塔院”,唐建中年间(780-783年)院内就有“岸禅师塔”,到宋代时重新建造。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重修大殿,万历年间修建毗庐阁。“灵建寺”遗址南侧的弯拱石桥,其名为“塔子桥”,总长15.5米,桥面以石条砌成,桥心宽2米,有莲花石刻一块。从王肯堂撰文中提及“岸禅师塔”在唐建中年间已有,故推断“塔子桥”的命名很可能是依傍“岸禅师塔”而得名。桥拱下有三块莲花碑刻,由于地势原因碑文无法看清。“塔子桥”及碑刻的发现,对研究地方史及佛教,古代桥梁建筑均提供了新的资料。目前,塔子桥桥面长有荒草,……
[详细] 宋元窑址位于金坛区薛埠镇对达村接山墩6号住宅西侧。该窑址有窑墩一座,直径约80米,高约6米,总面积为5024平方米。宋元窑址所在的薛埠镇大部分为丘陵山区,山势高低起伏,林木郁郁葱葱,矿产资源丰富,分布有烧制陶瓷的粘土资源。据《江南胜迹》中记载,1971年修筑薛埠至方山茅麓茶场的公路时,在0.5公里长度范围内发现多处宋代窑址。由于当时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一些座窑炉被挖掘,遭到了破坏。文物部门曾对金坛薛埠镇南约600米处曾发现的宋代窑址进行清理,出土了坛、罐、瓶、壶、钵、盆等不同种类的器物,和用于烧制的支架、支钉。器物中“韩瓶”较为普遍。韩瓶相传最初为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部队使用的行军水壶,名称即由此而来。后来普遍使用于民间,流行于南宋与元两个时期,外形瘦长,形制较为固定。第三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调……
[详细] 倪巷村清代石狮基本沿袭了明代石狮的特征,形象、神态与明代相类似,石狮高约150厘米,为一雌一雄,两两成对,雄狮为抓有绣球的形象,雌狮为怀抱幼狮的形象。该石狮的纹饰较明代石狮复杂,但雕工较为粗糙。石狮下的须弥座整体结构呈“工”字形,分上下枋和束腰,在其上下枋部位用卷草纹装饰。须弥座雕成石台上铺一块方形锦缎的形状,称为锦铺,锦铺的四个角垂落在须弥座四个边缘,锦铺四角刻有吉祥的花卉图案。狮子蹲坐于锦缎上,整体造型庄严肃穆。须弥座下仍有石质基座,呈立方体状,四面均雕有吉祥的图案。清代狮子造型较前代已基本定型,比明代更为程式化。清代蹲坐石狮,其造型为头大窄胸,四肢短小,眼睛如椭圆蛋形,嘴部宽阔扁平,头部卷毛呈突螺旋状,整体形象有些像狮子狗,整体雕凿细腻,但过于繁琐,缺少狮子雄壮威武的气势。这一对石狮的……
[详细] 丁堰唐氏即十五世孙唐济世脉系后人,源流分明,有据可考。据《毗陵唐氏家谱》(慎修堂)记载,迁常第十五世孙世英在顺治年间从花墅迁到上垫(今马杭上店),济仕迁到巢墅,济世迁到丁堰。世居常州的唐姓大族,从现有的谱牒资料能查找的迁常始祖,是宋末元初的高邮人唐华甫,常州唐姓著名人士唐顺之、唐执玉、唐驼、唐英年、唐骏等均是其后裔。据明代唐顺之子唐鹤征所撰《唐氏族谱序》载:“祖讳华甫,为高邮人,仕宋为翰林院检讨。其姑适于武进白鹤溪夏家,检讨公渡江依其姑居焉,遂为武进人。”唐华甫依居姑妈夏家,其地名称“白鹤溪垂虹克修厥德记祖训 既富方毂留遗风丁堰唐氏宅第191里,距滆仅里许”,据考证,其地即今武进厚余大桥垂虹村。华甫生二子,长子汝文,次子汝章。后世分为二派,遂有东唐、西唐之分。而汝章之子俊民,明初举人,官河南……
[详细] 百丈楠木厅位于常州市新北区镇杏村村委赣江路与祁连山路交界处,楠木厅的前身是龚家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据载,龚家大院原有三排大屋,每排八进,每进七间。厅中的地板均用罗砖铺砌,中间墙门雕刻人物鸟兽,四周飞檐翘首、绿瓦相衬,屋后是人工湖泊、黄石大山、九曲小桥,“徐墅的银子,龚家头的房子”,一时成为佳话。现为春江镇文体活动中心。楠木厅保持着清末四合院的形制,现存房屋一进,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内有楠木屋架,用料硕大,材质珍贵。有一朱色木门,门后一块照壁,雕刻着精致的“八仙过海”图。照壁两侧是围廊,廊墙上每一幅精美墨宝,都是春江才子们妙笔生花的结晶。穿堂后即是楠木厅。大厅内的高堂上“济世为民”的牌匾巍然悬挂,厅中清一色的楠木,每根都有合抱粗。正厅东侧两根楠木大柱上巍然刻着一副“渤海家声远,武陵世泽长”……
[详细] 洛阳镇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胡发坚烈士墓的西侧,底座为长方形,红色瓷砖铺砌,纪念碑横置于底座之上,正面红色较大字体写着“洛阳镇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面小字体写着“洛阳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无数革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奋起同内外敌人作斗争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特立碑以誌纪念 中共洛阳镇委员会 洛阳镇人民政府 敬立 公元一九九零年清明”。背面为洛阳镇烈士英名录,有“陈金标、姜志伟、谈葆文、朱志敬、吴绍元、谈深、秦锡初、谈焕培、吴登叶、陈林泉、陆振法、陈产荣、吴锡棠、苏福根、包阿大、钱全庆、陆东生、张全振、周惠林、周志剑、高何祥、陈仁兴、苏文秀、章祥兴、陈友庆、吴福清、吴永清“。在英烈姓名的下面标注有他们的生卒年代及籍贯。……
[详细] 井头村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连山村委井头村,1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6米、高3.2米。2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8米、高3米。3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5米、高2米。4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20米、高4米。5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50米,直径21米、高3.5米。6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18米、高1.5米。7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13米、高1.5米。8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20米、高2米。9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60米,直径20米、高4米。10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100米,直径18米、高4米。11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80米,直径10米、高1.5米。12号土墩墓位于……
[详细] 洪庄砖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洪庄村,始建于 1952 年,至今保存完好。砖窑为敝口式,前部为梯形,拱形窑口,下部由大小不一石块筑成,上部由石条错缝砌垒。后部为圆弧形,树有一根烟囱。遥观镇砖瓦生产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宋代。宋咸淳《毗陵志》记载,遥观原被称为大舀,南宋高宗南迁驻跸宋剑湖畔的青城寺中,晚见西天窑火之光,而赐名“窑光里”。另外一种说法是宋时金兵入侵中原,北方人大量南迁,部分避难于青城地区,他们在此取土制坯,建房造屋,依宋剑湖而居,烧制砖瓦逐渐在这一带兴盛起来。经过历代不断改进烧造技术,至明清时期遥观窑业已有相当规模,遥观镇因盛产青砖薄瓦而声名鹊起,逐渐形成街市集镇,有“窑光里”、“姚光巷”、“遥光巷”等称谓。后人为求雅而取“窑光”、“窑观”音改名“遥观”,逐渐沿袭至今。解放后,遥观乡……
[详细] 九龙禅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大雄宝殿现居九龙禅寺中轴第二进,坐北朝南,单层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面宽23.95米,进深13.95米,高12.509米,是该寺的一座主殿。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九龙庙为武进县文物保护点。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九龙禅寺多次修缮,并一度改作他用。“文革-”中几乎全部拆除,至1978年仅存大雄宝殿等15间。改革开放后,该寺作为武进县第一批恢复宗教活动的场所,由住持大师逐步修建。1993年开始,廓朗法师含辛茹苦,先后修复了大雄宝殿,新建了天王殿、玉佛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东西厢房等殿堂楼宇。1998年修复开放,直至2010年建成现在这种格局。九龙禅寺现占地15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现除开展常规的……
[详细] 南河沿60-3号民宅位于常州西门外南运河畔钟楼区南河沿60号,是常州乡土建筑代表。2011年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河沿60-3号民宅为常州民族实业家谢子佳于20 世纪20、30 年代所建,属于他开设的常州协丰油厂建筑群的一部分。原有三进,门楼特别宏伟壮观,其上有砖雕,两扇厚重的木门用铁皮包嵌。因运河扩建,现存一进三开间,门楼现已不存。这幢两层楼的老建筑巍然站立在南河沿一片低矮的平房中,山墙形制独特,上开有舷窗。一楼的水磨石地面用不同色彩的水磨石装饰着硕大的“寿”字,这在民国建筑中极为罕见。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宽敞优雅,保存完好,屋顶梁架厚重结实。据谢子佳孙子谢康明回忆,老宅当年门楼上的砖雕别致有韵,雕饰有三国、八仙等系列图案,砖雕师傅在他们家住了三年,才完成创作。谢子佳……
[详细] 济善桥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银河村委二圩埭72 号西旁,桥为平板石梁桥,是江南乡村内河上典型的桥梁,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麻石质,南北向跨剩银河,如今依旧是附近村民来往的重要通道。济善桥长15.20米,宽2.23米,桥栏高0.52米,桥面由9跟条石拼成,桥两侧各有3根条石,桥有四个桥墩,有三跨,三纵一横。桥额上刻“济善桥”三字,右侧刻“民国十五年”,左侧刻“丙寅建造”字样。桥南侧的桥堍保存的比较完整,北侧的桥堍已经不存在。济善桥的桥名,取自著名古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桥名寄托着建桥者的美好希冀。济善桥下的剩银河,古名郑港、郑港河。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疏剩银河,临江置闸”。这是一条“引江补德”的重要河流。补德,就是补充德胜河。至民国,大规模的……
[详细] 西崦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清明山紫霞峰南麓的西崦村横山中心小学北侧10米,南北走向,是一座单孔石梁桥。西崦桥又名西岸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乡人杨裕城捐资独建,为木头桥。清宣统元年(1909)由乡人刘杨氏和杨素英合资重建为石桥。中间有独轮车道,台阶尺寸均按女子脚步设计,适合当时“小脚”上下,故有“女子桥”的别称。西崦桥桥顶面由3块长为5.8米的花岗岩条石并列铺设而成。桥全长23米,桥体高5.3米,桥面、桥堍宽分别为2.4米和5.1米。桥孔上方栏石上阳刻楷书“西岸桥”三字及“龙飞宣统元年二月榖旦”、“节妇刘杨氏贞孝女杨素英重建”等字样,清晰可见。整桥用花岗岩砌置,粗旷的桥额刻字说明了石桥的历史。桥墙为靴钉式叠砌,无桥联,承重石的端面刻以圆角素面装饰,……
[详细] 钱垛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红旗村何家浜与丁舍浜分界处,有大小两座钱垛桥,这里指的钱垛桥是大钱垛桥。钱垛桥又名前垛桥,东西跨向,花岗岩石质,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解放后改名为前垛桥。《武阳志余》卷一记载“前黄八景”,其中就有钱垛桥。“双桥书舍、六巷酒家、唐庄渔火、李园春雨、曹渎秋风、黄塘水练、景德钟声、钱垛农耕”。其中钱垛农耕诗为:“钱垛桥前掌样平,柴门临水板桥横。一犁土润雨初足,两角牛肥草正青。刻日分秋知夏至,及时种豆望秋成。此中五谷供衣食,禄士空渐谈半生。”大钱垛桥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大钱垛桥相传在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已有。钱垛桥是毗陵前黄杨氏的发源地,据《毗陵前黄杨氏家谱》记载:“毗陵前黄杨氏五世孙振英,乃掞公次子,讳士英,于南宋绍定末年,自临川来游常州,择居郡南五十里钱……
[详细] 彩虹桥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虹桥村北300 米,南北向跨老孟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彩虹桥形如彩虹,故名彩虹桥,俗称虹桥,是常州市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组成部分。彩虹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年代为清代。《奔牛镇志》记载此桥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彩虹桥,纵联分节并列式,花岗岩石质,全桥长32 余米,桥高10.5 米,桥拱跨径9.8 米,桥面宽4.4 米,桥堍宽5 米。彩虹桥东西两面拱圈两侧有4 个桥耳,外侧桥耳下各嵌柱石一块,上刻行书桥联。东侧桥联曰:“积土藉成山兴民利仍是国民利,临流劳问渡勉而行何如安而行。”西侧桥联曰:“此日大河虹亘征人共乐济川来,当年中道鸾回雄主也应题柱去。”细察两侧桥联,会感受到石桥曾经的风姿。彩虹桥顶部桥额石已改成水泥,彩虹桥三字刻在水泥梁面上,是石桥最大的遗憾。在桥……
[详细] 后塘村青龙桥位于常州市武进经济开发区西湖街道塘门村后塘门。后塘村青龙桥东西走向,跨鹤溪河,是一座三孔石墩石梁桥。据传,流经丹阳、武进两地的鹤溪河起源于西汉年代,刘邦的族兄刘贾封荆王在此筑荆城,为除连年水患率众开挖河道,故名“荆溪河”。后有汉代道士丁令威在河边丁桥的梁宝寺修道成仙,抛琴于河上化白鹤飞天而去,遂改名为“白鹤溪河”,后再改叫成鹤溪河。后塘村青龙桥建于清,详细纪年已无查考。后塘村青龙桥全桥长30 米,宽2.65 米,高3.5 米,中孔6.8 米,两侧孔宽均为5.7米,桥堍石阶东侧11级,西侧13级。桥面是9 块厚约40公分、长度达8米的-石并三排拼接而成,据当地村民称,此桥使用“龙骨”,不可轻易挪动,所以现在保存较为完整,桥名也因此而得。桥面两侧没有护栏;桥墩坚实稳固,由特大号长方形……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