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青城图公所旧址
  青城图公所旧址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青城村委青城街34号前,主体建筑建于清代,是常州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图公所。2013 年12 月,青城图公所完成修缮。修缮后的青城图公所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单层,前后二进。第一进三开间,面宽10.7 米,进深4.8 米,檐高2.9 米,脊高4.3 米;第二进二开间,面宽7.2 米,进深8.6 米,檐高2.8 米,屋脊高4.6 米。青城是常州历史上比较古老的一个地名,目前可追述到北宋时期。《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常州》武进县条称:“一十五乡。奔牛、青城、万岁三镇。”青城镇今为青城村,曾经与万岁镇、奔牛镇一样,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市镇。“图”原指征收赋税的田亩图,“都”为总田亩图,后演变为古代县以下的基层行政机构,称作“都图制”,“都”相当于乡镇,“图……[详细]
《重修广惠庵碑记》石刻
  《重修广惠庵碑记》石刻位于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内,年代为明代。为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惠庵始建于宋代,明嘉靖三十一年(1603)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庵毁,仅存《重修广惠庵碑记》。碑身高2.47米,宽1.1米,草书,末署赐进士第、翰林院少史、孟河马一龙书,额已佚。1973年由小学操场围墙上移嵌在礼堂化妆室墙壁上。马一龙(1499-1547),号孟河,溧阳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71)进士,为南京国子监司业。书法怀素,用笔奇肆跌宕,人称龙蛇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屠元博纪念碑
  屠元博纪念碑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省常中1、2号楼之间水池,为烛台形金山石石塔,高约3米,塔身为单尖柱状,四棱,每面均阴刻“屠元博先生之纪念塔”。纪念塔建于屠元博逝世之年,即民国八年(1919年)。1979年省常中于“科学馆”前重建,借以纪念屠元博建校的功绩。2007年省常中建校--时移至今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屠宽(1880-1918年),字元博,以字行,常州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屠寄之长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屠元博应家乡之邀,出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校长)。时年28岁,风华正茂。他到常州府中学堂走马上任,就认识到这是他开展秘密反清革命工作的好机会、好地方。他在负责学校领导工作的同时,就全面制定了缜密计划,把常州府中学堂打造成常武地区反清革命的大……[详细]
古代练兵场遗址
  古代练兵场遗址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南山景区管委会的李家园村铜官岭锅底山北侧,位于半山腰。相传宋绍兴初年(1131年)“岳家军”始建,后为历代兵家沿用。该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下有岩石垒筑防护设施几十处。其东侧有长10米、宽1米、高3米的岩石垒筑墙体约100平方米的营房,东偏南45°北墙中央有一喇叭形了望孔,便于观察,营房下方80米处有一泉水处,为兵营生活水源。该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下有岩石垒筑防护设施几十处。其东侧有长10米、宽1米、高3米的岩石垒筑墙体约100平方米的营房,东偏南45°北墙中央有一喇叭形了望孔,便于观察,营房下方80米处有一泉水处,为兵营生活水源。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要冲,南部多山,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直至近现代,陈毅、粟裕还在此建立了新四军江……[详细]
欧冶子铸剑场遗址
  欧冶子铸剑场遗址位于社渚镇石屋山顶,系春秋时代。该遗址系春秋时代。据宋代《六朝事迹类编》记载:“欧冶子在溧阳铸剑场有三处,即石屋山、炉头和吴冶岭。“《景定建康志》:“建康府的境域,溧阳县宣城以湖东北岸为界,与广德以石屋山分流为界。”《水经注》载,“因以石屋命名……”。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正文载:“又石屋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吴王使欧冶子铸剑处。”据光绪溧阳县志载:吴王阖闾名欧冶子于此铸铁造剑以伐楚,该遗址约1500平方米,环山分布有石墩56个,均以自然石加工而成,大者3平方米,小者1平方米。山之西侧有椭圆形土坑,坑长20米,坑宽10米,为当年铸铁用水处,其水终年不枯。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出现多位铸剑名匠,欧冶子是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欧冶子为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越国人,被奉为中国古……[详细]
神墩遗址
  神墩遗址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孔村,这里虽然偏僻,却是苏皖两省通衢之地。几经辗转,记者终于看到神墩的真面目:外观为平原地带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长条型土墩,东西约150多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在现场,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田名利告诉记者,神墩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同时还发现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时期灰沟遗存1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填补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相互……[详细]
玛瑙竹叶依门石
  玛瑙竹叶依门石位于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马家祠堂大门内。依门石又称户对或门墩石,常武地区称之为抱鼓石或骑马石,大多用青石制作,内侧装饰狮子戏绣球之类的浮雕。2001年7月,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8月将玛瑙竹叶依门石重新安置于祠堂门前。这对明代依门石用淡红玛瑙色岩石加工而成,内有竹叶化石,表面虽无刻画装饰,但掩映于石内的淡灰黄色竹叶片片清晰可见,别有一番情趣,在江南一带罕见。依门石下配青石基座,通高1.89米,长2.63米,厚0.3米,其中玛瑙竹叶石高1.63米,长1.73米。这对依门石的来及颇具传奇色彩,据说是马家族人从海上运来,原为一公一母,不幸其中一块从船上掉落海里。运回后,无奈之下只得把剩下的一块依门石一剖为二,置于祠堂门前。此石原为稀世之物,有灵性,旧时凡遇天……[详细]
周氏佳城遗址
  周氏佳城遗址位于戴埠镇新桥村颜巷里村北,现地表仅存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考中进士,授太平县教授周珽(字霞屏)宅前遗物,青石三开间冲天式牌坊一座。周珽(生卒年不详),字霞屏,他的父亲周尔鼎教训很严,他恭谨地承受。清顺治十二年(1655)考中进士,授太平县教授,每月初一、十五日,召集诸生,进行教育。他讲经义必定尊奉古代的解释,文章必定尊奉欧阳修、曾巩等著名作家。诸生诵习后,学业也蒸蒸日上。他在任五年,死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只有古书数卷而已。墓前牌坊刻有“佳城”的古墓葬较多,前面一般加姓氏、自号或封号,如江苏镇江市赵氏佳城、河南新乡市潞藩佳城等,墓主人生前多为皇室、显贵或名家。周珽生前贫困,却因两袖清风受后人推崇,在墓前建立牌坊纪念,身后哀荣殊重。2007年12月戴埠镇人民政府和溧阳市文……[详细]
《甘露禅院碑记》石刻
  《甘露禅院碑记》石刻,位于溧阳市昆仑南路西丁园内,为原甘露寺遗址中仅存的一通碑刻,系青石质材。2000年7月6日该石刻被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碑高2.6米,碑宽0.95米,碑厚0.27米,清康熙36年(1697)3月由翰林院侍讲国子监司业翰林院编修清庶吉士彭会淇撰并书,住持僧寂昭立。碑额浮雕双龙游珠,左右边框为缠枝八瓣莲花图案。阴文书体楷书23行,满行42字,共691字,缺31字,字径长0.02米,宽0.025米。甘露寺原位于溧阳城南郊-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万历丁丑年(1577),几经募捐扩建,建筑面积达7.87亩。今废。……[详细]
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
  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位于溧阳市市民政局大楼旁,年代为民国。为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刻置于1935年,塔体为一烛台型,通高4.4米,边宽0.36米,四面均为竖式篆书“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塔座南侧刻文记载民国23年溧阳大旱情况,对研究民国时期溧阳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详细]
351、贞女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女墓
  贞女墓溧阳位于南渡镇何家村木勺兜村,该墓碑长0.80米,宽0.50米,厚0.15米。系大清乾隆戊午年仲春刻置(公元1738年)。墓主人史贞女,春秋时上吴村人,30岁未嫁,在濑水边浣纱,为搭救从楚逃亡来的伍员(名子胥),抱石投河身亡,乡民将其尸骨安葬在南渡镇木勺兜村东,历代史氏后裔前往祭祀不绝。伍子胥和史贞女的这段动人史实,在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记载:“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晋张勃注释:“子胥乞食处在丹阳(郡)溧阳县。”程恩泽《地名考》云:“汉丹阳郡之溧阳县,即今镇江府溧阳县也。”东汉袁康《越绝书》、赵晔《吴越春秋》中叙述了一击棉濑水的女子的故事。最明确的详实记载,出自唐代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称颂史贞女义举“卓绝千古,声凌浮云”。今宜兴存有民国初年秦家斌加刻李阳……[详细]
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石刻碑记
  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石刻碑记:该石刻碑记位于溧阳市高静园内,系清嘉庆10年 (公元1805年)溧阳贡生史震耀撰写的行书阴刻碑文共15行,323字,其书艺娴熟、笔法流畅,该碑长134厘米,碑宽83厘米,碑厚19厘米。碑文中所提及的林公即元代溧阳教授林梦正,浙江天台人,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在红巾军之乱中守城而死。碑文记载了他在城陷被俘后,对敌人的再三威逼,誓不屈服,最后被绑在树上杀害的事迹。……[详细]
353、古官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官道
  古官道位于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同官岭史家山上,为石块铺砌,宽约2米,长约1.5公里,它是江苏通往安徽的越境古道。古道一端是同官岭,翻过同官岭就是安徽。建文四年(1402),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胜利告终,建文帝的下落史书记载不一,成为明史一大疑案。据《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专记“建文逊国”之事,写道建文四年(1402)夏六月朱允炆化为僧人,从朱元璋为其准备的秘密通道内遁走,逃往云南。“同载八人,为程、叶、杨、牛、冯、宋、史,余俱散走,期以月终更晤。取道溧阳,八月,始至吴江之黄溪史彬家。”后又至京口、六合、襄阳,于第二年正月至云南永嘉寺。也就是说明惠帝朱允炆从京都(今南京)皇宫的暗道逃到溧阳后,很可能是沿着这条官道翻越过山,逃亡至云南的。给此古道印上了一段重要历史的“足迹”。现存古官道风韵犹存,景色……[详细]
古县遗址
  古县遗址,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地处溧阳市南十五里,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8′,北纬31°22′。遗址北倚燕山、屏峰山,地势高亢,南邻茶亭河、溧戴河,河道纵横,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08年,古县遗址于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溧阳市文管办将古县遗址登记为一般文物点,包含有村上的青石望柱、石板路和古井等单体文物。……[详细]
355、奚巷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奚巷桥
  奚巷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与焦溪镇(2007 年郑陆镇、焦溪镇合并设立新的郑陆镇)丰北村交界处,南北向横跨于三山港的支流黄家浜上,为横山桥通往三河口的主要通道,是一座五孔石柱石梁桥。奚巷桥原名新丰桥,又名新桥,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清道光年间(1821—1850)再修。奚巷桥为金山石质,桥两端连接河岸的桥墩是解放后砌筑的。奚巷桥全长37.3 米,中孔跨径5.68 米,桥堍、桥中二处宽分别为1.9 米和1.75 米,桥高4.9 米。奚巷桥由65 根麻石构架而成,由河中四排桥柱支撑桥面重量,每个桥柱由三根立柱和一道横置帽梁石组成。桥洞的跨度不等,中间的桥洞最大,两边稍窄,再两边更窄,形成一定等差数列的秩序美感。为了保证桥面的可行宽度和望柱的稳固性,望……[详细]
常州隆兴桥
  隆兴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东街小巷,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隆兴桥原跨马象河(又叫马祥河),故又名马象桥,现村民仍习惯称为马象桥。隆兴桥是当地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隆兴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取乾隆年号之兴,更名为隆兴桥隆兴桥使用周边地区的阳山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阳山石是无锡阳山地区的一种火山岩,色泽暗赤古朴,表面毛糙,吸水防滑,类似于德清的武康石。古时武进地区建桥用阳山石的较多,雪堰就在阳山的南部,相距不到10里,更是就地取材了。隆兴桥桥长 10.5米,宽 2.5米,桥孔跨径 3.8米。无桥栏与望柱,两侧各有一对素面桥耳,无桥联柱。隆兴桥桥额石上刻有“隆兴桥”三字,三字凸现在圆形的石刻框内,纪年已难辨别。南北两坡各存台阶13级和9级,中间为人行道,两侧由于没……[详细]
357、周陈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陈桥
  周陈桥位于武进区礼嘉镇周陈桥村,村庄和树林所掩,东西向横跨西流沟(即周陈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周陈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修。周陈桥昔日为周陈坝,为利于水运灌溉,劝首王冠国、王宣国、王乘六鼎力募建,开坝造桥,起名周陈桥。“周陈”之名,沿用北宋“周陈里”地名,礼嘉周陈里即今礼嘉镇礼嘉村、建东村一带。礼嘉王氏为当地世居大姓,相传王姓始祖为周灵王之太子晋,被周灵王以忤旨罪贬至太原郡,太子晋因出身周室帝王之家,遂以“王”为姓,始为太原王氏第一始祖。至元末明初,王氏一支举家定居于阳湖礼嘉桥周陈里,故周陈王氏为中沙王氏分支,王真一是其始迁之祖。据《周陈王氏宗谱》记载,中沙礼嘉王氏是随北宋南渡而辗转来到武进礼嘉的,先祖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脉的后裔。周陈桥桥身……[详细]
青司塘义井
  青司塘义井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青司塘村53 号南。古井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青石质圆井,井栏圈外径0.8 米,内径0.6米,外壁刻有“ 康熙甲申年仲□ 义井 一念置”。井圈周身有数道磨痕,井水清澈,仍可使用。集公众力量建造方便社会的公用设施之举可称之为“义”,古有义井、义桥、义庄、义学等。义井,即供公众汲用之井,多与慈善或宗教有关,井旁一般有碑像记载其人其事。据传青司塘义井所在地原为三官堂旧址,义井为三官堂附属建筑。三官堂,是道教祭祀天、地、水三官元君的场所。三元君又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是道教最早供奉的神灵,有“天官赐福、水官解厄、地官赦罪”之说。修道之人若想成仙,无不经过三官大帝保举,人间众生只要信奉三官大帝,便可消灾解难、永保平安。现三官堂已不存,仅……[详细]
周家湖青龙桥
  周家湖青龙桥位于武进区湟里镇武宜村周家湖,南北向跨黄渎港,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周家湖青龙桥始建于明初,桥历经明清两代,保存至今,虽经多次维修,仍保持原有风貌。周家湖青龙桥全桥长 17.60米,宽 3.08米,桥拱跨径 5米,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面为两坡台阶结构,南北二侧各14级石阶。桥栏间置望柱各 14对,为方头素面柱,拱券上方两侧各有素面桥耳一对。桥栏尾部设有抱鼓石,刻有旋水纹,南北各一对。2012年对桥进行了修缮,重新铺设了桥阶,新建了桥栏。石桥后不远处有颗参天银杏,村上老人说,此树与桥颇有渊源,同为古物。此银杏古树高12米有余,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当地传说青龙桥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当时,朱元璋率领当朝军师刘伯温等人在常州至宜兴一带寻找风水宝地,途经这里的黄家渎时(明朝时武宜村的称谓)……[详细]
360、戈楫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戈楫墓
  戈楫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洛东村戈家头,为2009 年戈氏后人筹资重修。墓葬为圆形,直径5米,高1.2米,用青砖砌有一圈护墙,外侧哈有半圈环形护墓墙。墓葬正中有一汉白玉石碑,石碑上写着“先祖十一世于蕃戈公之墓”。戈楫,字于蕃,号志和,清顺治十七年(1660)出生于武进洛阳。康熙四十八年(1709)举进士。据《戈于蕃先生行述》记载,戈楫6 岁在家塾中开蒙读书,少有才智,能张口成诵,10 岁时做文章便常出惊人之语,文采斐然。因家中贫苦,年纪稍长即半耕半读,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再挑灯苦读,补贴家用同时不忘进学,寒暑不辍。后娶妻费氏,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白日里一人在田间耕田、一人在家中操持,晚间则一人读书、一人纺纱,读书声与纺车声相伴相和,成为一段美谈。戈楫49 岁时,中进士,后授文林郎,后改授江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