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41、乐官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官井
  乐官井位于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委旧县村104国道东侧。井栏为麻石质,圆形,素面,外形似陶器,平沿、短直颈、圆肩、腹微弧,肩部两侧有对称的两个圆孔,孔径6厘米。1998年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27日,井栏圈开裂,溧阳市文物部门进行了加固处理。井栏高50厘米,直径50厘米,口沿壁厚8厘米。乐官井与溧阳保存的两处唐井形制相近,且承载着一个南唐时期的悲戚故事。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乐官井,在溧阳旧县寨东百余步。”清嘉庆《溧阳县志》复载《建康志》关于乐官井的来历:相传南唐时,诸子巡逻边界,见有的在驿站憩睡,随军的乐工违背诸子心意,就把乐工沉溺在井中,于是留下的冤魂时常作祟,后来有位官吏为其昭雪,作怪的事才没,现在仍叫乐官井,就是当时驿站的房舍所在。《溧阳县志》同时记载……[详细]
大成二厂竞园、老厂房
  大成二厂竞园、老厂房(民国建筑),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延陵中路268 号,大运河北岸,与“大成三厂旧址”隔河相望,是中国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在常州的纺织工业遗存。现保存有园林、老厂房各一处,占地面积3484 平方米。竞园坐北朝南,东西长47.25 米,南北长55.8 米,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围墙高2.5 米,设有各式花窗。南墙中部有精美砖雕门楼,宽2.05米,高3.5 米,门两侧置石狮一对,高1.5 米。园内有三开间房屋两进,面宽11 米,东西山墙均为观音兜形制。第一进进深9.4 米,檐高4.7 米,脊高6.5 米,前后有轩。第二进进深7 米,檐高3.6 米,脊高7 米。一、二进间有天井,进深5.2 米,周有围廊。除主体建筑房屋外,园内配设有水榭、曲桥、凉亭、假山、瀑……[详细]
143、察院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察院碑
  察院碑位于金坛华罗庚公园西侧碑亭中,碑亭坐西向东,两块石碑南北并列立于亭中,南面为观风题名记碑,北面为重建察院记碑。两碑原埋于县城东门大街县分析仪器厂区内,1982年在基建工程建设中发现。此处旧为正学书院,金坛原有西察院,重建察院碑是在西察院拆除后,新建东察院时所刻碑记。二碑原分别立于东察院门首之西亭、东亭内,重建察院碑立于东亭内,观风题名记碑立于西亭内。后移至今址,原为露天安置,未见碑亭。21世纪初,华罗庚公园及过多次修缮与改造,在此处建了碑亭。二碑碑文为清右都御史、邑人于湛撰,吏部都给事中、丹徒钱亮书。二碑尺寸相同,碑额高0.81米,宽1.25米,厚0.32米,碑身高2.38米,宽1.05米,厚0.27米,座高0.47米,长2.37米,宽1.05米。两碑底部皆以赑屃为碑座,碑阴刻楷书,字……[详细]
李公朴旧居
  李公朴故居坐北朝南,共3进,砖木结构,均硬山式。头进为门楼,二进平房花厅,三进为二层起居楼。面宽均3间。周围有围墙,主体建筑维持民国初年建筑的传统风格,前檐下有沿廊,厅屋南向为木格落地长窗,两侧次房为半墙半窗,房屋东西山墙上端建有封火墙。现故居占地面积344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李公朴故居坐北朝南,共3进,砖木结构,均硬山式。头进为门楼,二进平房花厅,三进为二层起居楼。面宽均3间。周围有围墙,主体建筑维持民国初年建筑的传统风格,前檐下有沿廊,厅屋南向为木格落地长窗,两侧次房为半墙半窗,房屋东西山墙上端建有封火墙。现故居占地面积344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故居现辟作“李公朴生平事迹展”展室。故居现辟作“李公朴生平事迹展”展室。李公朴故居修缮并向社会开放,让后人了解他的传奇经历、……[详细]
段玉裁墓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人,清代乾嘉学派中著名训诂学家,一生著述多达数百卷,所作《说文解字注》,为祖国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其墓在金坛县花山乡大坝头村边,历年荒芜,墓冢堙没。1985年拨款重修,墓区四周砌筑青砖护墙,东西宽22米,南北进深12米,院门石柱题为“砚田乐事千秋业,铁骨家风七品官”。门前石阶九层,连接一条通道上下出入。墓区正中为段玉裁墓,碑文曰:“清故段茂堂公夫妇墓”,东侧为段母墓,西侧为金坛县人民政府和中国训诂学会新立重修墓碑记。墓区背倚茅山,环境清幽。2002年10月22日,段玉裁墓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46、陈洽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洽墓
  陈洽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老坝村,为陈洽及其夫人杨氏合葬墓。陈洽墓原占地三亩余,坐西朝东,入口处有牌坊,墓前有墓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兽。墓地在“文革”中遭到破坏,2012 年,陈洽墓完成修缮,修缮后的陈洽墓及景观总占地面积约 4400 平方米。墓地原有的石像生大部分已散佚,仅存两匹石马由武进区博物馆收藏,在淹城遗址石刻展示区集中展示。陈洽(1370—1426年),字叔远,武进人,洪武年间因擅长书法被推荐授予兵科给事中系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吏部右侍郎,后多次随军出征,参赞军事。宣德元年(1426年)征讨黎利时,因带兵将领王通不听陈洽的建议,莽撞进兵,致使大军中伏,陈洽也披挂上阵,战死沙场。陈洽好古力学,与陈济、陈浚兄弟三人并知名,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陈洽死后,为褒其忠义,……[详细]
王诤将军故居
  王诤将军故居位于武进区洛阳镇戴溪天井桥浜头村,原为王诤祖父购置,坐北朝南,前后3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面阔三间,故居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农舍。1909年,王诤生于戴溪天井桥一户耕读人家,幼时常参加农业生产。他在天井桥度过了十几年的幼年和少年岁月。笔者了解到:王诤将军故居由于长期失修,破败迹象显露,在各方筹划下,2007年底,开始对旧屋进行原地翻修。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后共4进;第一进门厅,6楹2间,南面檐下仍置排门;二进厨房,5楹1间;三进客厅,兼起居室,7楹2间;四进为二层小楼,7楹1间。翻修后的故居建筑,梁架的构筑,封火墙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门为木质排门等都保持原来特色,连王诤孩童时期使用过的灶头,水缸等生活设施都为原物或保持原样。怀着对王诤将军的深深敬意,笔者走进了王诤将军……[详细]
常州北洋桥
  北洋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纪墅洋桥村,现南河花苑社区旁,南北向,跨吴王浜,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它是武进地区单孔石拱桥代表之一。吴王浜流向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武进高新区南区,北与武南河相连、南与永安河交汇。北洋桥现仍具有通行功能,连接居民区与菜园之间,石阶高度差较小,便于人们行走,桥北面二百米处建有钢筋混凝土平桥,供机动车辆通过。北洋桥始建于清代,拱劵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全长17米,宽2.7米,桥孔直径5.2米。桥堍石阶南侧17级,北侧20级。桥额两侧分别刻有 “北洋桥”三个圆框正楷大字。北洋桥桥基及桥孔系青石砌筑,桥面及桥堍石阶用金山石砌成,保存较好。青石具有很多优点,使之成为众多桥梁建筑等使用的材料。青石到摄氏零下20度时,会发生冻结,孔隙内水份膨胀比原有体积大1/10,但是江南的温……[详细]
常州万寿庵
  万寿庵位于天宁区郑陆镇北顾家头村,据庵中明《万寿庵田记》载:“洪武元年(1368)毁于大火”,这就说明在明洪武之前就已经有万寿庵了。清光绪八年(1882)顾氏续修树嘉堂《顾氏宗谱》,据家谱记载,早在元代中期,昆山顾若芝、顾若兰兄弟就迁徙到这里定居,建村立业,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十六世子孙,然后遂有顾家头村名的形成。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顾家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有“双凤龙”地之称,万寿庵就坐落在这块宝地上,明朝大画家文徵明在实地考察后也发出了“予观夫胜状,在后圩一村”的赞誉,庵中古碑碑额阴刻双龙双凤图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先有顾家头村,后有万寿庵,万寿庵是顾家头村的先民们定居后不久修建的一座公益性的庵宇。万寿庵规模虽然不大,但名扬常州,并得……[详细]
胡锦昌宅
  胡锦昌宅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小河街北村委后街,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所建房屋院落保存规整,小巧精致,是常州优秀乡土建筑代表之一。2011年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胡锦昌宅现存房屋二进,均为三开间,坐北朝南,均一层,为硬山造砖木结构,总进深24.7米,面宽11.2米。大门斜开,有取风水之意。第一进清式方格长门窗保存完好,青砖铺地,清式八仙桌在房屋中间,长条几按原样摆放,墙上挂着先人的遗像。天井后是一座精美绝伦的砖雕门楼,上面有砖刻楷书“竹苞松茂”4个大字,门楼上还有砖雕花卉图案。门楼两侧栽种的百年枇杷树,可谓枝繁叶茂,初夏时节树上果实累累,煞是好看。枇杷象征着子孙兴旺,也是许多常州私宅喜欢选择种植的树种。在私宅天井建门楼,这种住宅布局在常州也少见。胡宅的西南角还有……[详细]
西瀛门城墙
  西瀛门城墙位于常州市区西瀛里,南依大运河,东至西水关,西至原表场客运码头。城墙长221.8米,宽5.2米,高6.5米,是2003年按照清代《常州府城防厢字号全图》进行修复后的遗迹。现保留的西瀛里明城墙所在地,相传为汤和驻守常州时的练兵之所,原称西营(西營)。后由于西营附近聚居百姓日益增多,时常发生火灾,改称西瀛,取以水克火之意。晚清时期,西瀛里一带商铺众多,常州望族庄氏便居住于此,人称“庄半城”。当时城墙无城门,一旦发生火灾,居民只能赶到西吊桥或西水关桥挑水灭火,1923年民国政府核准开辟西瀛门。城门修好时,常州著名书法家唐驼手书“西瀛门”三个大字,勒石嵌于城门之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常州城墙大部分被拆除,西瀛门城墙因夹在民宅中得以保存,成为常州古城墙唯一保留于地面的一段。文革时期,唐驼所书的……[详细]
152、碧云庵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云庵
  碧云庵位于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与无锡市玉祁镇仅一水之隔,沪宁城际铁路的高架基座横亘在庵前,飞驰的“和谐号”动车不时呼啸而过。余巷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又风景秀美的古村落,村里有余巷冯氏宗祠、冯仲云故居、余巷薛氏宗祠以及碧云庵等四处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冯元桢旧居,并出了薛应旂、薛敷政、薛敷教、冯仲云、冯铉等中国名人。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常州文史学者考证,虽然碧云庵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庵内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碧云庵记》可知,古庵存在已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碧云庵方山公享堂记》载:碧云庵者余巷西南一古兰若也(兰若为梵语“僧舍”的意思)。乾隆二十年(1755),毗陵薛氏二世祖和国(文忠)公薛极曾供奉于京师贤良祠,碧云庵僧乐山便从贤良……[详细]
塘马战斗烈士陵园
  塘马战斗是新四军在塘马村抗击日军进攻的一次战斗。1941年11月28日凌晨,驻南京、句容、丹阳、金坛一带的日军第十五师南浦旅团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以奔袭、合围等手段分三路合击新四军第6师第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江苏省溧阳县塘马村。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政治委员廖海涛,指挥部队阻击敌人,在掩护旅部及党政机关1000余人转移后,陷入日军重围。此次战斗毙伤日军约三、四百人。新四军亡270余人,罗忠毅、廖海涛等牺牲。关于塘马战斗,根据有关人员的回忆,虽然新四军牺牲很大,但也迫使日军付出了数百人的伤亡代价,更重要的是党政军机关1000余人突出了重围,苏南的主要抗日力量得以保存。上世纪50年代以来,溧阳县人民政府在塘马战斗遗址修建烈士陵园。园内立纪念碑,为方形宝塔顶,基座为正……[详细]
芳茂里方氏宗祠
  芳茂里,即今横山桥镇。横山旧名芳茂山,晋右将军散骑常侍曹横葬此而易今名。芳茂里方氏,位于武进区横山桥镇省庄村方家塘,系明初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后裔的一支支系。芳茂里方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坐北朝南,原有三进,每进五楹,另为左右房廊。北有半亩方塘,水清可鉴。民国年间,朝鲜爱国诗人曹玉山曾受请于方祠享堂两壁作画,即《三先生殉国血石生竹图》,并写了《题血石画帖菇》的壁书,抒发--之痛,思祖之情。后日军侵华,常州沦陷,为免遭日寇-,村人遂用石灰浆抹去了曹玉山的壁画壁书。解放前祠堂曾作私塾学堂,供本村子弟入学读书。“文革”时期先后拆毁第一进及第三进和左右房廊,仅存第二进用作生产队仓库。2008年,在原址修复了第一、三进及左右房廊,成为当地方氏一族祭拜先祖的重要场所。2011年1月5日……[详细]
155、高静石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静石
  高静石,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重达11.36吨,高2.53米,宽5.31米,厚0.95米,可谓一枚巨石,真乃形态奇特,洞壑怪异,能充分体现出太湖石之四大特征:通、透、皱、漏,是园林界的一块“宝石”。“高静御石”正对高静园大门,巍然屹立。高静园的园名就因“高静石”而得之。据溧阳地方志记载,相传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一生搜集民间各种奇石怪岩,数量之多,不可估量,待宋高宗(赵构)继位,迁都临安时,就把徽宗最爱之三块湖石,亲笔题词后御赐给丞相赵癸(宋代溧阳人),一是“苍云”,二是“高静”,三是“忠义”。“苍云”此石象一朵灰白色厚云,姿态柔软,润光,有饱经沧桑,圆润老成之象征;“忠义”此石厚实、稳重,千疮百孔,有忠臣义士之象征,这两石都在时代变迁过程中遗失,有人谓在运输途中翻入长江中沉没,有人谓日本侵……[详细]
常州万福桥
  万福桥位于常州市钟楼区荷花池街道西新桥二村第二社区万福路新万福桥西,东西走向,横跨于北童子河大湾浜,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万福桥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因此处原有万福庵而得名。大湾浜斗曲八湾,素有“福禄寿”三桥之名,“福”即老万福桥,“禄”即大湾桥,“寿”即寿桥,又称“前桥”。三桥统一排名,是桥文化的一种特色体现。今“禄”、“寿”桥均已无存,独寂寞万福桥尚存。万福桥长23 米,宽2.9 米,跨径6.5 米,两侧台阶拾级而上,桥坡残存花岗质石阶南北分别为13 级和14 级。万福桥为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石拱桥,桥身大理石质,两侧石质栏板今已改用砖砌水泥护栏,半圆形石条压沿,是典型的苏州派石拱桥。桥堍尚存原配置的云纹饰石一块,桥顶嵌砌莲花形龙门石,桥身两侧拱圈-嵌……[详细]
舣舟亭、东坡洗砚池
  舣舟亭、东坡洗砚池现位于天宁区东坡公园内。1964年4月17日,江苏省常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舣舟亭故址及东坡洗砚池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舣舟亭古时不仅是常州人纪念苏东坡的地方,就连皇帝也为之题词、御书匾额。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四次写下有关舣舟亭的诗(其中一次是给钱维城《舣舟亭》图的题诗),并给舣舟亭题书了“玉局风流”的匾额,以示对苏东坡的敬仰。自从乾隆为舣舟亭题诗书匾以后,舣舟亭遂又修葺一新。当年乾隆的诗都有御书碑刻,置园内的御碑亭内,今原碑犹在。志书有说乾隆二十二年(1757)将顾塘桥东坡洗砚池移置于舣舟亭的,如乾隆年间的《常州赋》云:“孙氏馆轩北有石漥渟泓,传位文忠洗砚池,乾隆丁丑移置舣舟亭后。”但是年钱维城……[详细]
庄蕴宽故居
  庄蕴宽故居位于常州市区延陵西路西段北侧常州电信实业公司内。庄蕴宽(1866—1932),字思缄,号抱闳,晚年又号无碍居士,近代爱国政治家、故宫博物院早期领导人之一。清末时他曾任职广西,积极创办新学,掩护过黄兴、蔡锷在广西的革命活动,选拔李济深等人去军校深造。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一度担任江苏都督,后进京任都肃政使、审计院院长等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约法会议员中唯庄蕴宽一人拍案而起,痛陈帝制不可为,民意不可欺,时代潮流不可逆,从此名满天下。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举行开幕典礼,庄蕴宽任大会主席。后来他又实际主政故宫博物院(当时故宫博物院正副院长因躲避北洋政府通缉南逃),为保护故宫国宝,阻止军阀窃盗文物作出了卓越贡献。庄蕴宽还是一位知名书法家,其笔势沉潜北魏,参以汉隶,尤善草书……[详细]
崔桥朱家村朱氏宗祠
  崔桥朱氏宗祠,号承德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朱家村,二进三楹,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朱氏宗谱》记载,崔桥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从安徽歙县迁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间,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经过数次改建和修缮,终于成了一座二进三楹,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过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蚕室和仓库。“文革”期间,祠堂也遭到破坏,砖雕、木雕都有损坏。所幸,大体上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祠堂又分给族人堆放柴草杂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进入21世纪,祠堂已破败不堪。2010年朱氏族人续修宗谱,同时进行祠堂修复,并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拆除重建。2010年10月……[详细]
溧阳神墩遗址
  神墩遗址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孔村,这里虽然偏僻,却是苏皖两省通衢之地。几经辗转,记者终于看到神墩的真面目:外观为平原地带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长条型土墩,东西约150多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在现场,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田名利告诉记者,神墩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同时还发现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时期灰沟遗存1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填补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相互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