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321、茭东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茭东桥
  茭东桥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溧城镇清安村下份村西30米处。该桥建于一百余年前,桥长19.2米,宽4.6米,距水面高4米,东西向横跨在小河上,青石质,糯米石灰浇浆,桥墩完整,中间龙门石,两边台阶各7级,中间5块花岗岩石板横铺,中间有龙门石,两侧实体桥墩采用青石砖两顺一丁相间错缝砌法,桥顶两侧各有一对条石超出桥面宽度,可以视作一对方面桥耳,桥额两侧分别刻有“茭东桥”三个圆框正楷大字。从桥孔大小和桥墩上水迹看,茭东桥基本不通航,即使通航也只能是小船,桥梁造型特点符合溧阳清代乡间桥梁的建造特点。茭东桥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现桥下小河一侧淤塞,另一侧通往南河。几年前,桥上修建了一水泥引水渠道。2012年12月5日,茭东桥被公布为溧阳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晋塘头桥
  晋塘头桥位于上兴镇小杨村晋塘头村南50米。始建年不详。该桥原为青石粱桥,跨村南小河下巴河上,南北走向,后桥身毁,村中乡农以水泥混凝土加固桥身,长15.3米,宽3.12米,失高2.1米。桥身东西两面上部左右对称各置两对石质桥耳,呈龙首状。晋塘头桥两岸为实体桥墩,用条石两横一纵交错的方式砌成,桥面高于桥岸,两侧桥坡较长,形成八字形。桥面由5块条石并列组成,两侧桥面石未被水泥覆盖,其中一块青石上有浅雕图案,基本清晰可见。从晋塘头桥的宽度来看,应该是当地村民来往的主要通道,现仍有村民通过此桥来往于两地。2012年12月5日,晋塘头桥被公布为溧阳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23、王渚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渚桥
  王渚桥位于溧阳市竹箦镇王渚村村南100米处,桥始建年代不详,东西走向,跨溧竹河,桥面总长5.8米,宽2.7米,厚0.29米,失高约3米。该桥无桥耳、栏杆、桥联等桥梁辅助构件。王渚桥的桥面由5块花岗岩条石(当地俗称天子石)并列组成,中间条石较宽,两边条石较窄,两岸为实体桥墩,桥面与两侧桥坡基本齐平。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桥身石缝里长满荆棘藤蔓,一到春夏几乎整个石桥被藤蔓掩盖,容易引起桥石的松动王渚桥所跨河流河面较宽,王渚桥没有修建成多孔石梁桥,应该是考虑到河流流速不快,不需要快速排水和通航。因此就建成桥面与岸齐平的单孔石梁桥。该桥原是王渚至竹箦的主要道路,后村中修路,现桥弃用。该桥所在的王渚村位于溧阳市竹箦镇域东南部,原名竹溪村,后改王赘村,1958年改今名。2012年12月5日,王渚桥被公布……[详细]
324、竹箦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箦桥
  竹箦桥位于溧阳市竹箦镇东街竹节河上。明初用竹子架建小桥,故名“竹节桥”。明万历年间(1573-1620),溧阳知县夏炜发起疏浚河道,改竹桥为木桥。崇祯十六年(1643),改木桥为石拱桥。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河道日渐被河水冲刷,原先较狭窄的石拱桥已不能满足日渐繁重的交通要求,于是又在乡绅捐献集资的基础上重建“竹节桥”。竹箦桥为南北走向,跨竹节河。青石质,单孔石拱桥。桥面通长19米,宽4.5米,净跨10米,矢高5.8米,桥面平缓,两侧扶拦为正方形青石柱各六根,高0.85米,边长0.23米。桥的两侧有2对龙首状桥耳。1987年在拱桥西侧以水泥混凝土加宽。2012年12月5日,竹箦桥被公布为溧阳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千华寺遗址
  千华寺遗址位于溧阳市戴埠镇山口村委崔岕村西南约300米处。千华寺,坐东朝西,西靠青龙山,原有山门、大殿、荷花池。南北长41米,东西长46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文革”期间,拆毁大殿,今仅存部分原建围墙、青石雕刻户对(长121厘米,宽121厘米,厚26厘米/另一户对长153厘米,宽121厘米,厚26厘米,均侧面浮雕麒麟和卷云图案)一对、清代碑刻一块(长135厘米,宽96厘米,)、白玉兰大树一棵。四周山上竹林茂密。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顺治时期,贯师智顼建寺。清康熙五年(1666),本县人彭旭撰写碑记。1662年,马世俊中了状元之后,为千华寺题写了“冰莲精舍”的匾额。千华寺逐渐兴旺,庙宇佛像庄严,清泉碧池掩映,异草奇花怒放,有寒冰赤莲祥瑞,有猛虎守护寺院,有神灵虚待降福。据清光绪《溧阳县……[详细]
蔡邕读书台遗址
  蔡邕读书台位于溧阳市天目湖畔的观山、前山之间,一片水田和水塘之中,是一座高不过20米的小山。此山不称山,当地人称呼它为“读书台”。据史料记载,蔡邕(公元132--192年)字伯喈,河南杞县人。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该人一生经历坎坷,多灾多难。他曾在吴地有长达12年的逃难生活,隐居在今天目湖镇观山、南渡镇黄山一带。关于溧阳的蔡邕读书台遗址,清康熙《溧阳县志》载:“读书台堂在县西四十里读书台上,在泰虚观东北,今蔡氏堂独存。”2008年4月,溧阳市人民政府把“蔡邕读书台”公布为“溧阳市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点”,并竖立石质保护标志牌。2009年9月26日,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据此正式命名溧阳为焦尾琴故里,不仅填补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且为“蔡邕读书台”增添了……[详细]
菡子故居
  菡子故居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茶亭村委汕头村57号。该建筑坐北朝南,面阔四间二层硬山砖木结构,外脊高约9米,西面三间整体木结构保存完好,东面一间和灶间残破不堪。西面三间为五木落地,前三后四架,面阔12米,进深8.3米;东面一间面阔4米,进深8.3米,东面向前外接一灶间,面阔4米,进深5米。菡子就出生在东面一间楼上。菡子,原名罗涵之,著名女作家。1921年3月生于茶亭。少年时就读溧阳第一女子小学,1934年考入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后进无锡竞志女子中学,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和无锡学社。1938年8月正式入伍并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夏任中国作协创委会副主任。“文革”后,被选为中国作协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上海市作协副主席。2003年6月去世。菡子从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详细]
328、斜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斜桥
  斜桥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河口丰北村东北约300米处的田野里,横跨三皇庙交界处的隆兴浜夹泾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斜桥又名通芳桥,南北跨向,花岗岩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外包券眉石。斜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保存年代为清代。桥长 22米,宽 3.5米,梁底高 6米,桥拱跨径 5米多,用花岗岩和青石砌建而成,两边桥额石和桥心石为青石。斜桥金刚墙采用靴钉式叠砌,两侧各有一对素面桥耳,两坡各有台阶 21级。斜桥桥额石上有3个圆圈,中间的字迹已模糊难辨,桥名左侧雕有如意形花纹。桥心石上图案中心为三个棱形组合,-是编结盘长(注:佛门有八宝,即法螺、0-、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等八件宝物,又称为“八吉祥”。桥旁有新建公路桥,新桥就叫“新斜桥”。斜桥从古至今保存比较完好,是常州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详细]
常州永安桥
  永安桥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委万绥东岳庙前,为平板石梁桥,永安桥的原址在万绥东郑塔里村北的老孟河上,开掘于东汉光武元年(25)的老孟河上架有十桥,永安桥居一。永安桥始建于元末明初,初为竹木搭建的便桥,为郑氏东典房村民农桑耕作过河方便而建,俗称东典桥,清乾隆二十八年改建成石桥。永安桥地处万绥、孟河、小河三镇交界,又是古代小黄山通达常州的捷径,历来为战略要塞。在战火中永安桥惨遭毁灭,清宣统三年重建。2008年由于338省道工程的影响,永安桥北移建至现在所处的位置。永安桥桥长21米,桥宽2.55米,桥面为3节9块7步条石,每节用并列的3 块麻石质条石拼合成。条石每块长6.8米,宽0.64米,7步条石是指条石的长度正好走7步。农村一般的平板石桥是没有护栏的,这座桥却用6 块条石做成护栏,……[详细]
和鹿岗桥
  和鹿岗桥又名河洛港桥、河落江桥,系清代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始建年代不祥。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重建,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建造(1799),改名“河洛江桥”。该桥鱼跃龙门花岗岩石封盖。通长10米,矢高5米,净跨4.2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砌置法,拱券上方两侧各有素面桥耳一对,无护拱石(券眉),墙体以大小不整的块石叠砌,弧坡无台阶。该桥原为溧阳南山地区古驿道上的主要交通通道,在桥西南还保留了一段数百米的古驿道石板路,石板长约90厘米,宽约40厘米。横排成蛇肚状,平缓连通桥顶。2003年6月14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9月29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划定公布其保护范围:桥身及两端延伸各20米。……[详细]
游击府大殿
  游击府大殿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第二十四中校园内南首,紧邻洪亮吉纪念馆,为清康熙年间游击府署的大殿。大殿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占地约230平方米,面阔七间,宽20米,进深8.8米,飞檐高8.4米,三面走廊宽1.7米,檐高5.3米。由于文献散佚,常州地区在五代之前的兵制已不可知。据宋咸淳《毗陵志·武备》载:“沿江民兵增游击、忠卫二屯,郡守实节制之”。宋室南渡之后,江淮地区成为战略重地,常州所辖的江阴、靖江、孟河等均位于江边,成为江防的重点区域,因此常州郡守向朝廷请求加强防卫,增设游击。元明两朝,常州沿江傍湖皆置江防,无“游击”一职的记载。清代,据清康熙《常州府志·兵御》记载:“常郡北枕大江,而江阴、孟河、杨舍诸地实为江海要卫,故文职则以海防一官分守蓉城,武职汛守则有水师总兵驻镇京口,而骥沙防御……[详细]
域城巷古井
  域城巷古井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延陵中路与红梅路交叉处的天宁寺西侧绿化带内,1956年拆除常州古城墙时发现叠压于城墙墙基之下,发现地点为域城巷,因而得名域城巷古井。古井的井栏由上下两个井栏圈组成。下井栏为麻石质,平面呈圆形,内径0.37米,高0.52米,上井栏平面呈八角形,青石质,直径约0.37米。井圈有使用的磨痕。1956年,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常州将东门的城墙拆除,在拆除东门域城北侧城墙时,古井被发现。因为城墙的始筑年代为明洪武初年,由此推测,古井为元代遗存。发现时,井深3米,用平砖圈砌井身,后一直被当地居民使用。1995年因建天宁公交回车场,古井地下部分加盖保护,上面的井栏移至沿河绿化带内。2006年红梅公园改扩建,公交回车场移至公园南门西侧,古井原址改为绿化带,井栏则放置在天宁寺西侧的绿化带……[详细]
姬山遗址
  姬山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姬山村,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遗址中部有一高约1米、边长约60米的方形台基,台基上为一圆形土墩,土墩直径45米、高15米。因此,姬山在当地也被称为“姬墩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边村民在此大规模取土制砖,土墩北部已被挖去,形成高约10米的断崖,在崖体断面的下半部还可以辨认出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土墩东、西、北三面有残断的河道,推测土墩四周曾有河道环绕。考古人员在姬山遗址征集、采集到陶器、石器、玉器等标本200余件,确认姬山遗址自上而下叠压有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分别是商周至春秋、良渚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文物包括玉玦1件、石斧、石锛、石凿、陶网坠、陶鼎、罐、杯、器盖等。良渚文化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详细]
334、大刘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刘寺
  大刘寺位于武进区礼嘉镇坂上今武进坂上中学校园内。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刘寺原称慈福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名永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比常州天宁寺还要早40年。唐光启二年(886)重修。宋崇宁二年(1103)赐名保安;三年,更名慈福。因寺庙位于大刘(宗有坊),乡人习惯称其为大刘寺。大刘寺今仅存大雄宝殿一座,系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大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古老典雅。面阔3间14.3米,进深9檩11.6米,脊高11米,建筑面积168平方米。朱红的门窗,雕刻着荷花,形象逼真。屋脊正中的“风调雨顺”四个遒劲大字,寄托了人们希望平平安安,事事如意的美好心愿。四角的飞……[详细]
管城节孝牌坊
  节孝牌坊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管城村西家头,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表彰太学生顾士贞之妻杨氏而建。顾士贞英年早逝,当地传说杨氏也是聘而未嫁,但守寡至终老,后人感其守节志坚,遂立节孝牌坊以作纪念。牌坊坐北朝南,原为四柱三间石质建筑,两侧门楼在“文革-”“破四旧”中被毁,仅留下中部明间,顶高5米。明间上层建有正楼,楼顶两面用马头墙支架,中部匾额正反两面皆阴刻楷书“节孝”二字,匾额下的横梁上浮雕卷草等纹饰。二立柱间有两层额枋及二道文字匾,文字大部分已模糊不清,下文字匾可辨阴刻楷书“旌表太学生顾士贞妻杨氏之坊”。正面上额枋浮雕双龙戏珠纹,下额枋浮雕双狮滚绣球纹,背面上额枋浮雕双凤朝阳,下额枋浮雕海水神兽纹。“贞节牌坊”通常是皇帝用来表彰那些因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夫死殉节,符合封建社会“三从……[详细]
336、港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港桥
  港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镇庙桥原港桥镇中街。港桥又称大港桥,跨永安河上,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元年(1875)重建。民国36年(1947)重修。花岗岩石质,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全长15米,桥面宽3.3米、桥堍宽4.4米、拱高6.1米。两侧各有石阶19级。桥孔南北两面,拱矢东西两侧各有两个桥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四角有高为2.1米的石柱4根,石柱上及桥孔南北两侧嵌砌的竖条石上均有对联,精雕细凿。桥东石柱楹联:“天际彩虹留大港;人间司马好题桥。”由钱大钧撰书。桥西石柱楹联:“面貌丕新,永奠斯基石;波流澎湃,安渡有津梁。”由本邑港桥人氏韩诚撰书。桥孔两侧楹联:“水光接汉浮半月;云气凌空悬长虹。”由朱绍良撰书。桥孔北侧楹联:“创始前明亘大港;利民重修永安桥.”由本邑雪堰桥……[详细]
龙城书院遗址
  龙城书院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局前街小学内,创建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原有斋、堂二百余间,是常州历史上最大、最著名的书院。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在局前街创建了龙城书院,建成后的龙城书院规模宏大,中轴线最前为大门,向内为仪门,过池为五间正堂,过穿堂为五间后堂,后有三间先师庙及左右各两间庑房。中轴线东西各有学舍十进,每进九间,书院共有堂斋馆舍二百余间,膳田一千一百余亩。明末曾四次禁毁书院。清康熙年间,常州知府曾建议重新兴建龙城书院,未获准许。乾隆十九年(1754),常州知府宋楚望号召地方士绅捐资兴建书院,建成后的龙城书院“堂宇斋舍,轩敞整齐,左为龙城书院,右为先贤祠”,又将象墩庵的僧田九百七十亩划归书院以作日常维护之费。著名的文学家洪亮吉、诗人黄仲则等曾就读于此。光绪二十八年……[详细]
医学祀典记、医学碑记
  明清医学祀典记、医学碑记石刻共两块,分别嵌砌于常州市区青果巷中段南侧先医祠大门两侧。先医祠为常州唯一一座医学方面的专祠,祭祀伏羲、神农及历代名医,明洪武五年(1372)建于德寿坊,成化十三年(1477)移建于文明坊内(即今址)。《重修医学祀典记》碑,高1.8 米,宽0.7 米,刻于清顺治五年(1648)。《重修常州府医学碑记》碑,高2.1 米,宽0.8 米,明崇祯管绍宁撰文,刻于崇祯四年(1631),记述常州府医学及祭祀等活动。管绍宁(1583—1645),字幼承,一字谧如,号诚斋,江苏武进人。明崇祯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管绍宁官至南明礼部侍郎,以正直见称。1964 年4 月17 日,常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忠义祠记》碑,刻于清乾隆26年(1761)……[详细]
孙慎行行书碑
  孙慎行书法碑刻共两块,一块高2 米,宽1.3 米,原保存在贾家弄唐荆川“大儒祠”内,20 世纪80 年代因旧城改造搬迁,现位于常州市文物仓库内。另一块高4.4 米,宽1.25 米,原位于关帝庙内,现置于常州市区红梅公园南大门口。孙慎行(1565—1636年),字闻斯,号淇澳,又号玄晏子,常州武进人,是明末著名书法家、东林党人。其远祖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外祖父为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文学家、书法家唐顺之(即唐荆川)。孙慎行自幼受其外祖父影响,勤勉好学,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累官礼部右侍郎。精研理学,并讲学东林书院。天启元年(1621)任礼部尚书。后为当朝权贵所忌,故托病辞官。孙慎行、孙星衍(孙慎行族七世孙,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故居位于……[详细]
礼嘉烈帝庙戏楼
  礼嘉烈帝庙戏楼位于武进区礼嘉镇礼嘉中学内。戏楼原为烈帝庙(1957年拆烈帝庙,建礼嘉中学)的附属建筑,坐南朝北,又名“五云楼”,台口直对烈帝庙大殿。戏楼整体呈“凸”字形,建筑为砖木结构歇山顶殿宇式建筑,外形为大屋顶,屋脊“大顶翻筋”,正台“发八角顶”。正面看去,重脊飞檐,檐角凌翘,高出屋面,如白鹤展翅,欲飞欲立。台面用木板铺设,台顶画梁枓栱,中绘藻井(1967年遭破坏)。戏楼前台舞台面宽5.7米,进深五檩4.5米,脊高7.3米,面积26平方米。三面装有活动门板,演出时拿掉门板三面即都可观看。舞台后面是一字排开的三间后台房,作为演职员化妆、休息和住宿的地方。通阔10米,进深六檩5.7米,面积57平方米。戏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舞台,两侧分出入口,谓之“出将入相”或“出风入雅”,正面台檐下横梁上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