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常州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天宁区老运河南岸的东下塘20号和22号,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隔河相望,根据祠内梅桩石刻干支乙丑推算,宗祠建造年代应为清同治四年(1865),这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符合。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清军收复江南诸城,被战争破坏的江南百废待兴,刘氏宗祠在笫二年开始修复。刘氏大宗祠旧在常州府学前鸣珂巷,是清乾隆大学士刘於义以三百金买下宅地后改建,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常州时,刘氏宗祠被毁,1867年福建按察使刘翊宸在青果巷绣衣坊重建刘氏大宗祠。常州解放后,因青果巷拓宽,刘氏大宗祠才被拆去门屋,余屋为常州市公安局使用,东下塘20号刘氏宗祠实为西营刘氏分祠,今东下塘、青果巷、西瀛里刘姓人士仍多。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宗祠坐南朝北,面朝京杭大运河……[详细]
王维克故居
  王维克故居位于江苏省金坛区金城镇西轿巷32号,临近金坛市中医院,东临丹金漕河。王维克(1900一1952),金坛冯庄村人。早年就读于河海工程学校、大同大学及震旦大学,原名王兆祥,192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在此期间改名王维克,是世界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曾任上海中国大学数理教授、金坛县初级中学校长,是华罗庚的启蒙数学老师。王维克先生学识渊博,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编著有《热力学原理》、《日食和月食》、《自然界印象记》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参加过编纂、审订《辞海》的工作。更出色的在于他精通多种语言,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一生译著数百万字,翻译作品有意大利但丁的《神曲》等。他是发现华罗庚数学天才的第一人,正因为他慧眼识人才,华罗庚后来才能不断努力成为举……[详细]
唐荆川宅
  唐荆川宅唐荆川原名顺之,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心学学者、抗倭英雄,常州文脉的杰出继承和发扬者。唐荆川宅松健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总建筑面积约1679平方米:东路设三个院落,西路现为四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2014年,松健堂实施了整体修缮,修缮内容包括:屋面修补、院落建筑恢复,保存历史痕迹,解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恢复原有形制,目前修缮已基本完成。唐荆川宅分布于常州市青果巷,是建于明代万历年以前,有八桂、贞和、易书、筠星、四并、复始、松健、礼和等八堂,号称“唐氏八宅”。现存贞和、八桂、筠星、松健、礼和等五宅,1982年3月25日,唐荆川宅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贞和堂位于青果巷86号,八桂堂位于82-84号,筠星堂位于92-94号,松健堂位于12弄8号,礼和堂……[详细]
吴氏中丞第
  吴氏中丞第坐落在麻巷54号。该宅原主人吴光悦,字星一,号见楼,清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由中书入直军机,擢升御史,官至江西巡抚。县志记载,光悦任河南省河北道时,适逢河堤溃决,乃亲驻河工处,日夜巡视,督促防汛,立簿记录情况,对五百里堤形安危,了若指掌,河督曾将其经验作为各地表率。调任江西巡抚,又逢积雨成灾。奏请截留漕米8万石,以解决灾区民食问题。后因积劳病故于任上,终年73岁。这座中丞第是他任江西巡抚时所建。时值“乾嘉盛世”,所以取材、设计都比较讲究。每一进屋都由低向高,拾级而上,取“步步高升”之意。此外,每进厅屋大门都略有偏差,以免一望到底,式样独特。该宅前后共五进,正、偏、厢房、楼、堂等近百间。后面大花园占地近3333.5平方米。进大门,梁上悬有“中丞第”匾额一块。第二进为轿厅。第三进……[详细]
屠揆先宅
  屠揆先宅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荷花池街道天皇堂弄社区北直街49号,为清式建筑,建于光绪年间,原有两进,因北直街街路拓宽,拆掉一进。屠揆先先生曾是常州中医院副院长,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常州名中医,医术精湛。屠揆先生于1916年,屠厚之是其伯祖父。屠揆先少时就聪明好学,14岁起跟随叔父屠士初和堂兄屠贡先学医。屠贡先是一位有现代思想的开明医生,主张古今医学学说不应偏废,中西医不应互相排斥,而应将中西医理论相互参照。除了在屠家诊所勤学苦练,屠揆先还善于学习百家之长。1937年,日寇侵华占领常州,屠揆先逃难到武进夏溪镇开了家小诊所。这时他家境十分清苦,还要赡养父母,但屠揆先的诊病费比同行低一半,有时还免费为穷苦病人看病。屠揆先的出名首先是他对病人能一视同仁,在他眼里人没有贫贱和富贵之分,只有有病和没病之……[详细]
李象桥李氏宗祠
  李象桥李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横山桥镇芙蓉村委李象桥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祠堂三面临水,远处群山连绵,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祠堂不远处有一座李象桥,由于地处原芙蓉镇的中心地带,这里在二十多年前还是武进县芙蓉乡政府所在地。李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开始是一进三开间,道光四年(1824)增建了-墙,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在康熙年造祠堂前又建造了一进,这样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二进三开间格局。1949年解放后,祠堂又作为信用社、邮电局和芙蓉乡政府大礼堂使用,后来李氏宗祠又作为芙蓉乡中心小学所在地,祠堂为芙蓉乡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进入新世纪后,欣逢盛世,国泰民安,2009年李氏族人在原地重修祠堂。重修后的李氏宗祠为二进五开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73平方米,广场面积1500……[详细]
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焦溪镇翟家村委吴下桥村河东 25 号。旧址原为竹林庵庵堂,现存房屋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平房,坐北朝南。房屋分前后两进,都配有东西厢房。头进 7 楹 5 间,正中明间仍保持原有拱形门楣。二进 8 楹 3 间,梁柱穿枋具晚清民初风貌。两进房屋间为天井,天井两端各有平房一间。澄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 1941 年 1 月,原称江阴县政府,1941年 3 月称澄西县政府,属镇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张志强担任县长,李中任县委书记,恽玉棠任县政府秘书,下设民运科、军事课、司法科、财经科、文教科五个科室。县政府成立后,在麻皮桥李家祠堂召开大会,澄西各界代表数百人参加,会上正式声明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府坚持独立抗日。澄西县政府办公地点设立在焦溪镇吴下桥竹……[详细]
金坛龙山塔
  龙山塔巍巍耸立,坐落于金坛市金城镇城南风景区顾龙山东侧的宝塔禅寺殿宇之后,有石阶进入。沿山竹翠林茂,山下河荡纵横,水光山色,交相映辉。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塔,原名大圣塔。此塔何时而建,传说不一。据圆通庵住持悟圣法师于1998年浇铸“铁鼎”记载:“横山寺”(圆通庵)前身已有2500多年。同时横山诗入册多篇,如《横山返照》,“前山佳气搏葱茏,一片霞光落照浓;横岭尚需天记忆,环流更需水朝宗”。金坛县志记载:宝塔建于南宋年间,无具体年月。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因淫雨崩塌,康熙四十年(1701),县令胡天授倡议,邑人许培荣、许培直首捐千金予以重建,乾隆年间复加修葺,基本完好,素有“乌龙叠翠”——金沙八景之一的美称。此后,历经战乱与风雨侵蚀,檐毁廊损,……[详细]
临清会馆
  临清会馆现位于市区青山路156号,老会馆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临清会馆为一组中西式样结合的砖木建筑,建于1921年,时为江西临江、清江木商会馆。今存回字楼和朝东二层小楼各一幢,上下各五间,前后幢之间为天井,二楼有走廊贯通前后。该馆现保存完整,是我市仅存的木业会馆。2003年调整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08年公布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2008年1月进行大修。“临清木业公所”,亦称“临清会馆”。“临清”为江西省临江府和清江县的简称。临清会馆建成后,随着交易的兴隆,民国10年(1921年)曾在会馆对面建有新的公所,作为临江和清江的木商办公、膳食和家属休息的会馆,即今址。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各帮木商……[详细]
晋陵白氏宗祠遗址
  晋陵白氏宗祠,号仁荣堂,位于天宁区白家桥(政成桥)西南侧,天宁区红梅街道采菱村北端,它东临采菱河,北靠京杭大运河。1985年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文管(建)字第1号“关于建立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意见”中,郊区白康敏祠(即白氏宗祠)曾列为郊区文保单位,2006年6月15日,常州市规划局批准在原址修复晋陵白氏宗祠,占地面积775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007年常州白氏族人在原址改建了晋陵白氏宗祠。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晋陵白氏宗祠原为明朝刑部尚书白昂专祠。白昂当年为朝廷剿匪平寇,治水功绩显赫,弘治皇帝为表彰其功绩而特建祠堂。白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由其长子镇国将军锦衣卫都指挥使白埈主持建造。500多年来,白氏宗祠历经数次修缮,其中有据可……[详细]
御碑亭遗址
  御碑亭遗址位于江苏省金坛区城南风景区顾龙山上。碑身高1.05米,宽0.60米,厚0.16米,楷书,共五行,石质为白矾石。元至正十七年(1357)冬,朱元璋率起义军东征,与高五郎作战,至金坛后登上顾龙山,观景抒杯,题乐府一阙。明开国后,金坛知县刘美奏准书此乐府勒石,立于顾龙山顶,俗称御碑,并建亭保护。此碑碑文为:“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东,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姗姗,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镇江府志》中记载此碑为知县刘美所立。刘美字实甫,四川成都人,甲戌进士,万历四年(1576)任金坛知县。而御碑两侧刻有:“正德,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刑部主事□□象,金坛知县臣任佃同游顾龙。主簿臣丁升,进士臣段藻从行,眺瞻徘徊,庄颂宸翰,薄午乃去。”碑文中……[详细]
溧阳西山烈士陵园
  在溧城近郊、茭山西侧之笠帽山麓,是溧阳西山烈士陵园之所在地。笠帽山,俗称野猫山,这一带原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之地。1932年4月5日,中共南京特委书记李耘生同志在附近的茭山庙宇中,召开了一次溧阳特支紧急会议,向特支9位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传达与布置了积极发展武装力量等任务。这是我市党史上的一件要事,从而,使此地山水也为之增色。1981年11月,在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老同志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此兴建了烈士墓。由于笠帽山位于溧城镇及茭山之西,又借用陈毅同志“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的诗句,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思念之情,遂将笠帽山改称为西山,烈士墓地也就定名为“溧阳西山烈士陵园”。西山烈士陵园占地100于亩,由三个墓地和一个纪念馆组成:从陵园……[详细]
73、张塘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塘桥
  张塘桥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梧岗村委后庄村,横跨五子浜夹泾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桥。张塘桥,又名张荡桥,建于清末,桥体保存完好,给人以古朴、稳重之感。全桥长30米,宽1.8米。张塘桥是一座典型的乡村三孔石梁桥,桥面由9条花岗石条石搭成,河中两个桥柱各用3条长约5米花岗石条石并排做立柱和一道枕梁条石组成。中间两个桥墩比两边的桥墩稍高,间距也较宽,一方面是有利于通航,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视觉的美观和稳定性。张塘桥桥墩的横梁条石宽度大于桥墩的长度,形成类似四对桥耳,增加了古桥的造型美观度。桥面花岗岩条石底部两端凿去一部分,形成与横梁条石之间一定的交合状,增加了桥面纵向的稳定性。两边的桥墩只用两条立式花岗岩条石和一条横梁条石组成,其余用不规则乱石和石灰浆砌成厚重的桥基。张塘桥是乡间的石梁桥,主要用……[详细]
74、红梅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梅阁
  红梅阁位于常州市红梅公园内。建于北宋年间,后遭兵火,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重建,改为飞霞楼,明代恢复红梅阁名称,现存红梅阁是清代重建的。在常州市区红梅公园东南隅。唐末属水田寺,后归荐福寺,传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经处,隶天经观,南宋末毁于战乱,元代重建道观,元贞元年(1296)改名玄妙观,并建飞霞楼于观之东北。元末飞霞楼毁,明代在楼旧址建红梅阁。历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阁为木制,上下两层,斗拱翘角,结构精巧,造型壮丽。四周广植红梅。每当冬末春初,梅蕾独放,灿如烟霞。该阁建于2米高之土台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斗拱翘角,气势壮观。阁高17米,分上下两层,四周原筑垣墙,现改为石栏杆。南端有云鹤纹石坊,下有石级,为出……[详细]
文化宫碑廊
  据调查,文化宫碑廊内现存有古碑石刻共有27通,其中宋代1通,明代5通,清代7通,民国2通,其余石碑年代尚待考证。前院碑廊存有明代至清代县学兴修碑刻,安放在东侧壁间,分别为明洪武七年(1374)《常州府武进县重修儒学记》、弘治十一年(1498)《重修武进县儒学记》。西侧壁间碑刻则是由城东郊原东岳庙拆迁后搬迁过来的,与县学并无历史渊源。后院碑廊碑刻数量较多,多为城市建设中拆卸下来的,已与原文物本体相分离,从保存碑刻遗存的角度出发,由常州文物部门集中安放在县学。从碑刻内容上看,这些碑刻与县学并无历史渊源,内容较杂,有屠氏宗祠碑刻、保节保婴慈善类碑刻,勒石永遵官府公告类碑刻、女性人物传记类碑刻等等。目前,后院碑廊向社会公众开放,供市民朋友参观欣赏,前院碑廊暂未开放。北侧的文庙大成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常州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市区和平中路488号。1964年4月17日,江苏省常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2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凉寺是常州规模仅次于天宁寺的国内知名佛教寺院,最早是北宋枢密副使胡宿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请额建造的“报恩感慈禅院”,简称报恩寺,原在德安门外3里。元末报恩寺与胡文恭祠皆毁,明洪武初,古鉴辉禅师当住持时在原址修建,但规模很小,明永乐元年(1403),报恩寺才移建至今址。寺内仍建胡文恭祠,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礼部尚书胡濙因念其先祖胡宿曾为宋端明殿学士,且有祠在寺内,于是奏请朝廷改“报恩寺”为“端明寺”,得到明代宗景泰帝的批准,景泰帝并“赐佛经一藏安奉焉”。明嘉靖年间端明寺又重修,唐顺之的父亲唐珤曾任湖南永州知府……[详细]
77、大林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林寺
  在常州城东北隅约十公里处的横山黄猫岭之西,清明山南坡,有一座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古刹——大林寺,寺庙经风历雨,犹存至今;布局精妙,深蕴禅机;普结善缘,香客满堂;佛法育人,普渡十方。1982年11月10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南朝梁代王八百在此筑舍修道炼丹,至南朝陈代,始建庙观,初名“登仙馆”,后几易其名,历经兴废,才更名为大林寺。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层叠而上,殿堂院落成阶形,层层高升。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森严,内外绿树隐映,俨然江南古刹,名传遐迩。惜百年沧桑,寺院日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贯彻落实,静海法师主持大林寺修复工程,弹指数十载,终使千年古寺重展风采。据《武进县志》、清道光……[详细]
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为良渚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1978年以来,南京博物院先后六次对寺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中心为一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人工堆筑土墩,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分布有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最高级的贵族墓葬。2016年至今的最新考古勘探确认,寺墩遗址面积约7.640平方公里,围绕中心土墩共发现遗存70余处。寺墩遗址周围还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环绕,基本可以确认其为良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可能是与良渚古城相类似的文明中心区域,对研究良渚文化的总体格局和中国文明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地层堆积及清理的两座墓葬,寺墩遗址分两个文化层:下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良渚文化。距今约4500米。1990年后,又新发现精美微雕玉琮、玉……[详细]
杨氏祭祀亭
  杨氏祭祀亭,为西崦杨氏宗族祭祀始祖长茜公祭祠墓庐所在地,亭为青石建筑,高约3.5米,长宽各2米,占地6平方米,亭额上刻有“永言维则”,东西两侧亭柱刻有楹联一副:“泐孝思于不匮 宏报本以无疆”,亭中置放石碑一通,刻有“乾隆三十二年明处士始迁西崦长茜公墓祭庐,通族敬立”,杨氏祭祀亭保存基本完好,2007年进行修复,2011年1月,杨氏祭祀亭被列为常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祭祀亭周边存有部分假山遗址及树木,是1988年武进县政府公布的武进县文物保护点--杨氏园林。杨氏家族迁于西崦后,人丁繁荣兴旺,西崦村今保留有杨氏兰雪祠、西崦桥等多处相关遗迹。兰雪祠是西崦杨氏宗祠惇叙堂的一个支祠,原址在西崦村中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原称兰雪府,是杨姓始迁祖十四世孙杨與丰所建的民宅,后改为祭祠。……[详细]
余巷薛氏宗祠
  余巷薛氏宗祠,又名五牧余巷薛氏宗祠,号三凤堂,位于武进区橫林镇余巷村委薛家前20号,余巷今属横林镇,与无锡交界,历史上称“五牧之余巷”,沪宁铁路开通后曾设“五牧”站,五牧、余巷原属一地,隶属武进县,新中国成立后,区划调整,五牧归属无锡,余巷仍隶武进。余巷是薛、冯两姓的聚居地,600多年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五牧、余巷薛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由明朝著名学者薛应旂(字方山)的子孙在薛竹泉故居建方山公宗祠,祠堂有三开间三进,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袭,祠堂早已破败不堪。2010年余巷薛氏在续修《五牧余巷薛氏宗谱》时决定修复祠堂,遂于五月动工,十月落成,旧谱没有记载堂名,于是公议决定按山西大宗“三凤堂”为堂名。薛氏宗祠为三开间三进硬山式建筑,建筑华美,结构精巧,占地面积825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