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301、漕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漕桥
  漕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自然镇西首,横跨漕桥河上。漕桥镇分南北两部,即南漕与北漕,分属常州武进区和宜兴市管辖,此桥中心即为两地的分界点。桥梁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嘉庆元年(1796)的《续宜荆县志》载:“复兴桥,在漕桥镇,创建失考,乾隆年重修。”据《重建漕桥碑记》载:“漕桥亦同复兴桥建逾二百年欤。”又据《赵氏宗谱》记载,此桥在光绪十七年(1891)又有赵星五倡导重修,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漕桥又名复兴桥、曹桥。南北走向,是一座花岗岩单孔石拱桥,桥身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桥顶面中心嵌砌一块旋转莲瓣纹浮雕;桥面两侧护栏用长方形条砖实砌,砖栏上面再覆盖弧形条石,砖栏中嵌置16根望柱,柱上有两处留有门臼穴,臼穴的间距2.3米×2.37米,南北石条上均凿有门扇槛栏槽沟。原桥上建有护桥房屋,面积约为6……[详细]
302、邹浩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浩祠
  邹浩专祠早在宋代就奉皇帝敕令建造,地点在今西瀛里城墙北面,经元、明近四百年的风雨侵蚀,几近湮没,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万历皇帝敕令重建“邹忠公祠”,乾隆南巡到常州,特派遣官员到西瀛里“邹忠公祠”致祭,邹浩后裔邹一桂非常感动,到乾隆在常州的行宫谢恩,并向皇帝报告,邹浩祠宅基地历年被祠周边的居民不断蚕食建屋,乾隆当即命令常州知府清查,并归还被侵占的祠堂土地。于是邹忠公祠得以在乾隆年重修。祠堂坐北朝南,门前原有“道乡世泽”过街石牌坊,解放后邹浩祠的门牌号码是西瀛里146号,历史上邹忠公祠有五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拓宽西瀛里,祠堂第一进被拆,但仍存大厅、御书楼、接官厅、神像屋各三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大厅有前后翻轩,天井内原有《敕建道乡邹忠公专祠》残碑。邹浩是常州先贤,据常州地方志记载,常……[详细]
孟河东山烈士墓群
  孟河东山烈士墓群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孟城村委东山东麓,东山海军基地南侧。墓地坐西向东,墓前为砖砌台阶,总长25米,宽0.6米,墓地占地约50平方米,四周用汉白玉护栏环绕,中心平台上有并列的七座烈士墓及墓碑。从南向北依次为陈桂生烈士墓、徐敏烈士墓、孙春度烈士墓、周川法烈士墓、恽剑英烈士墓、徐巧德烈士墓、郑建范烈士墓。陈桂生烈士墓,墓碑为汉白玉质,大理石贴边,宽0.84米,高1.5米,厚0.16米,正面刻“陈桂生烈士之碑 孟河镇人民政府 一九九八十月敬立”,背面为陈桂生烈士简介;徐敏烈士墓,墓碑为水泥质,宽0.8米,高0.74米,厚0.6米,正面刻“徐敏烈士墓 一九七三年四月立”,背面为徐敏烈士简介;孙春度烈士墓碑为水泥质,宽0.83米,高1.55米,厚0.12米,正面刻“孙春度烈士之墓 孟城……[详细]
304、鲁仙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仙宫
  鲁仙宫位于溧阳市溧城镇体育巷59-4、59-5号。2010年2月,溧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12年12月5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各地的“鲁班会”,曾经是是泥木工人的行业组织,这些行业组织,建立鲁班庙。在鲁班生日,则举行--,祭祀鲁班,接受徒众,亦起到一定的行业交流作用。据《溧阳县志》记载:清末在溧城镇宝塔湾东建有平房3间,门首挂“鲁仙宫”竖额,宫内供奉鲁班塑像。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城乡泥工聚集在鲁仙宫祭祀;九月十八日是木工祭祀日。届时每人要交六角钱(后按米折价),并带香烛,向祖师神像叩拜,然后聚餐、看戏。泥木工投师,由学徒的家长办拜师酒,写投师纸。纸中言明“失脚落河”(从脚手架上坠下),“失手打死”(师傅不慎打死徒弟),均“与师无关”。学徒3年中,师……[详细]
《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石刻碑记
  《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碑位于溧阳市溧城镇交通街37号高静园内,据碑刻记载,系清嘉庆10年 (公元1805年)溧阳贡生史震耀撰写的行书阴刻碑文共15行,323字,其书艺娴熟、笔法流畅,该碑长134厘米,碑宽83厘米,碑厚19厘米。碑文中所提及的林公即元代溧阳教授林梦正,浙江天台人,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在红巾军之乱中守城而死。碑文记载了他在城陷被俘后,对敌人的再三威逼,誓不屈服,最后被绑在树上杀害的事迹。刻文为“元教授林公殉節處公諱夢正字古泉浙之天臺人中書以著述焉得官元至正十二年教授茲土是年春紅巾賊起陷饒徽々賊又竊其號掠旁郡秋九月犯溧陽知州馮清桂不克守城陷以義兵得克獲其魁張三舍張三舍者廣德州軍千戶之子也公痛罵張銜之既而賊勢複盛城再陷張得脫下令能生得公者有賞公匿他處搜得張協之降再三公不屈……[详细]
泰兴里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位于天宁区泰兴里2号,形制独特,屋宇高敞,是常州繁华闹市中的瑰宝,闹中取静,建制完备。徐氏宗祠所在的泰兴里是典型的江南小巷。徐氏宗祠建于1913年前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祠堂东有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洪亮吉故居和游击府大殿,南为常州东、西主干道延陵东路,西为常州市图书馆和解放路小学,北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经过百年沧桑的徐氏宗祠现存硬山式砖木结构房两进三开间,占地面积为272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坐东朝西,这种布局在常州极为罕见。因祠堂建于清朝统治结束、民国肇始之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祠堂已带有明显的民国风格。据说,第一进正门原有四扇栗壳色长窗排门,长窗后有一对雕刻非常精美的麒麟门墩石,今门墩石依然保存完好。麒麟作戏绣球状,……[详细]
遥观镇白塔
  遥观镇白塔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塘桥村采菱港畔、塘桥老街的南端,原来竖立于塘桥(现已拆除)的北边东侧,俗称“塘桥白塔”,曾为遥观胜景。白塔由青石雕凿叠筑而成,仿木檐楼阁式砖塔式样,六面七级,现存高度3.4米。底部平面呈正六边形,每边宽0.25米,每级塔身周长1.8米。塔身每面有精工雕琢的佛龛以及形态各异的佛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南立面中部阳文镌刻楷书“白塔塘桥”四字,自塔身第六级起向下至第三级,每级一字,每字外饰一圆环,下部有1919年蒋宗龄所撰阴刻楷书跋文。关于白塔的始建年代,今已无法详考。塔身跋文记载“吾镇白塔不知始于何时,但考之志乘,稽之父老,皆谓有明以来即有此塔,相传谓白塔塘桥云”,认为最晚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童馀九曾重修白塔,“后下段倾颓,合镇人等又公同捐修……[详细]
钟楼区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位于钟楼区南河沿10号,号“留余堂”。宗祠建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建造者沈颐朵曾是民国年间常州豆业公所“敦仁堂”堂董,建造时沈颐朵年仅20岁出头。沈氏宗祠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819平方米。沈氏宗祠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建筑富有特色,这种带有备弄形制的宗祠建筑布局形式,在常州地区较为少见,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常州的沈姓约有10万人,其源流据史籍记载,至迟在晋代已有人入籍常州。其中最早在常州为官的当推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年间任晋陵令的沈巑之,他的后世定居于常州。南朝梁代史学家沈约的七世孙沈迁(字文尚),于唐高宗时入籍常州。常州沈氏大宗祠原在古运河边的东下塘,当时东下塘曾是常州的祠堂一条街,街上曾有沈、刘、……[详细]
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
  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南杨桥南堍西街今桥南新村 24 号。地下交通站旧址基本保持旧观,为两间相连的硬山式样砖木结构普通民居,前后两进,第一进面宽 6 米,第二进东侧一间为阁楼,西侧一间已改为平屋。抗日战争时期,杨桥作为新四军在太滆的根据地,是一处对敌斗争的重要地区,中共太滆地委就设在杨桥南四里处的邵家祠堂。杨桥镇从元末明初时就是常州府的重镇,东西分别通达太湖和滆湖,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是新四军、游击队出入于宜兴、武进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武南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要联络跳板。上世纪 40 年代,侵华日军和汪伪军队为切断新四军太滆根据地南北交通线,在苏南地区实行“清乡”政策,在东至太湖西至滆湖一线构筑了一条篱笆封锁墙,在杨桥南修建碉堡,并加紧对来往行人的盘问搜查。……[详细]
蔡旭故居
  蔡旭故居位于市区大观路32号,故居坐南朝北,院门朝东,存二进,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建于清末民初。故居大门还保持清代驿站风格,进门是一天井,在天井四周有清式房屋多间,清式屋脊、屋架依然保存,新中国成立后,蔡旭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等职,同时继续领导小麦育种的科研,选育出20 多个优良品种。他撰写了教学理论研究论文数十篇,主编了作为大学教材和参考书的《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并任《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等著作的编审和《作物学报》主编,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1980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他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5 年1……[详细]
常州夏家大院
  夏家大院坐北朝南,夏家大院是前后六进的大宅院,乃常州实业家夏秉钧所建,前四进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侧后两进续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均为三开间。第一进为店面,大门上方有垂花木雕,北面有砖雕门楼和石制门闩洞;第二进是大厅,西首有陪弄,约长25米,大厅上方曾挂有“玉树堂”描金大匾,大厅东西山墙上有独特精致的马头墙,虽经百年风雨的冲刷,今仍岿然屹立,风采依旧,令人肃然起敬。第二、三进是用青砖围成的独立院落,围墙上有常州特色绿色琉璃窗,显得气质高雅,院内天井里有花坛,种有腊梅、天竺等花卉,琉璃窗下有清代八角古井圈一个,井圈上刻有“夏玉树堂丁未(1907)年立”字样。第二、三进的方格长窗雕工精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三、四进均为二层,其西侧二层有通道将两进房相连,雅称“绣楼”。第五……[详细]
樟村50-2号民宅
  樟村50-2 号民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丁堰街道樟村,2011年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樟村50-2 号民宅坐北朝南,现存二进,四开间,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其花格长窗保存较好,木雕精美,是常州优秀的乡土建筑代表。樟村全村大多数都姓陆,宋先祖陆元光选定剑井寺后樟林丛杂处为落籍安居之地,名曰“樟村”。后人著文赞曰:“樟村一境,樟木丛杂,郁郁葱葱,望之俨如山中幽谷。泉甘而土肥,民淳而物茂。南临驿道,车马之往来,樯帆之掩映,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芳茂名山壮观于东北,采菱丽水接脉于西南。左绕永安河,而去芙蓉湖于咫尺;右环丁浦港,而通扬子江于百程。重重包裹,后护前迎,斯诚大势大形格局,君子所乐乎攸居者也。陆氏世家于此,书香科第,代不乏人。或不干仕进,专事农业,而养高林下;或年高德劭,……[详细]
圩塘革命烈士墓
  圩塘革命烈士墓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前圩村委桃园前巷后500米,北靠S338省道。墓地包括一座烈士纪念碑和六座烈士墓。纪念碑立于方形台基之上,碑身为四棱方尖锥形,水泥质,高约5米,边长1.1米,四面镶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圩塘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三月立”字样。下有基座,基座用瓷砖贴砌。纪念碑南北两侧原来各有烈士墓3座。南侧自东向西分别是陈礼根烈士之墓、渡江战役烈士之墓和革命烈士钟克、陈中墓,北侧自东向西为张小平同志之墓、高新法同志之墓和周权大烈士之墓。除张小平同志之墓、高新法同志之墓外,其他烈士墓都已经迁往新北区烈士陵园。张小平,生于1967年,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人,1985年11月入伍,1987年元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6354部队执行任务时因公牺牲,年仅20岁。高新法,生于1963年,常州市……[详细]
(倪巷村明代)石狮
  石狮发现于金坛区薛埠镇倪巷村委倪巷村倪巷庙遗址,倪巷庙不见于金坛史书记载,现已不存。目前,明代石狮被放置于倪巷村委会围墙内,另一对清代石狮则位于倪巷村委会门前。在中国,石狮艺术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帝王、贵族官僚陵墓前建有神道,作为引导逝者灵魂通向天国的道路。神道两旁立有石刻群,以趋吉避凶、守护墓主。汉代的神道石刻中已有石狮出现,经过魏晋南北朝、唐,石狮的用途逐渐增多。唐代,京城的居民住宅区大多筑有围墙和坊门。为了固定牌坊,工匠会在坊柱的柱脚夹放上一对大石块,并在这些大石块上雕刻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形象进行装饰,此后便逐渐形成用石狮子等瑞兽来守卫大门的习俗,以求祛除外来的威胁,带来吉祥。到宋代及以后的朝代,石狮越来越流行于民间。这里的一对明代石狮,连基座通高200厘米,其中石狮高约160厘……[详细]
潘家墩兵工厂旧址
  潘家墩兵工厂旧址位于江苏省金坛区直溪镇蔡甲大队潘家墩村6号南侧。房屋为砖木间架式结构,原有6间,西面4间因火灾被毁,现仅存东面2间。屋后搭建有两间小屋,与主房相连接,西隔墙采用现代黄砖重新修建。1938年4月28日,新四军部分支队在粟裕的率领下挺进苏南。在新四军的扶持与帮助下,原有的地方抗日武装进行了重组与扩大。由于抗日游击战的持续,武器装备有极大的需求。1941年5月,为扩大战略物资的提供,新四军六师组建了军实科,以便筹建兵工厂,正副科长分别由王新民、李中担任,政治指导员由费介人担任。1941年底至1942年初,在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及苏南行政公署的指示下,王新民、程铿率20余人来到建昌圩开办兵工厂。1942年夏,军工厂已达到一百二三十人的生产规模。1942年底,抗战形式急剧恶化,建昌圩……[详细]
帐墓朱家祠堂
  帐墓朱家祠堂位于溧阳市社渚镇东升村委三塔荡南畔的帐墓自然村。2012年12月5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三塔荡,宋代以前周围四十里,上承升平湖水,下注南渡荡。据说三塔荡是古梁城所在地,又称梁城湖,又因有三座佛塔倒映湖水之中,时人名之曰三塔荡。据《金陵志》,三塔寺古称“三塔大圣院”,旧有三塔,相传有一高僧圆寂此地。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宋治平年间,有一位和尚在三塔寺旁边建寒光亭。到宋朝末年,三塔与寒光亭相继湮灭了。南宋状元张孝祥游历三塔荡,留下吟诗名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南宋宰相周必大游历三塔荡:“弥望皆湖田,院在水中,寺宇敝甚……。”据记载,乾隆初,因水涨弥漫,舟行失路,建十石柱为标志,嘉庆六年,复建十石柱,舟行便之。三塔荡,万……[详细]
薛埠镇上阮土墩墓群
  上阮村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上阮村,共16座。1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350米,直径25米、高3.5米。2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300米,直径22米、高3.2米。3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6米,高2.5米。4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7米、高2.5米。5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8米,高2.5米。6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5米、高2.5米。7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1000米(原上阮茶场)向阳水库东北侧300米,直径15米、高2米。8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屋东侧200米,直径10米、高2米。9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屋东侧200米,直径10米、高2米。10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详细]
318、传胪第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胪第
  西瀛里文保区的庄氏济美堂、传胪第、庄氏塾馆等三所建筑均为万历进士、官居太仆寺少卿的庄起元建造。庄氏为常州望族,明、清两代科第不绝,为官宦世家。庄起元(1559—1633年),字中孺,号鹤坡,万历进士,著有《漆园卮言》二十四卷。庄起元与庄廷臣堂兄弟为万历38年(1610年)同榜进士,从此常州分为“西庄”和“东庄”,“西庄”庄起元在原织机坊建造了济美堂、星聚堂、维祺堂等堂,分别为自己的五个儿子居住,“东庄”庄廷臣则在城中马山埠建起了一组建筑群。西庄与东庄累世科甲连绵,从明末到清末300年间共出状元1名(庄培因)、榜眼1名(庄存与)、传胪1名(庄应会),有13人在翰林院供职,另有进士36名,举人82名、贡生49名,庄氏科名为天下瞩目。传胪第原为明代庄氏维祺堂,分给其第四子庄应会居住。明崇祯元年(1……[详细]
胥城城垣遗址
  胥城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大华村,相传为春期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伐楚时所筑的军垒,故名“胥城”。胥城南侧紧邻兴隆河,西北约300米处为恽南田墓。胥城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垣由堆土筑成,现在仅存西、北两侧的残垣。其中西侧城垣保存较好,长约60米,北侧城垣长约50米……[详细]
龙兴寺井
  龙兴寺井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山水园龙兴岛西侧,龙兴寺初建于孙吴赤乌年间(238-251),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起用名“龙兴寺”,该寺兴盛于元、明二代,衰于清初。据《溧阳县志》记载,龙兴寺在南宋咸淳初年颁赐门额,明洪武末期并入报恩寺,清嘉庆年间改名掉淦庙。并有史徐《龙兴寺》诗一首传世:石径二三里,浮屠十二重。云深不见路,风远只闻钟。禅院秋归鹤,灵湫夜卧龙。我来寻慧远,数遍半岩松。现存古井直径60cm,井边缘15cm,口径37cm,井高15cm,井口距井下水面1.6米。古井原先所在的龙兴寺,明初洪武年间与太平庵、广法庵、万寿庵等一起并入报恩寺。同时合并的还有许多其他多座寺院,如通济庵并入圣塔寺,法慧寺、泓口寺并入法兴寺,冶山寺、明义庵、从善庵并入泰安院,等等,可知明初曾对佛教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