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爨底下村的古建筑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这些建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详细]
142、中和殿
中和殿
  是北京故宫外的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详细]
曹雪芹故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白家疃村西小石桥附近不断有城里的专家学者来访。有时三五人,有时十几人。这些人在这里东张西望,又是照像,又是度量,还有人直接找村里的老人聊天。原来,他们都是我国研究《红楼梦》的专家,来此处寻访曹雪芹晚年生活过的地方。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吴恩裕等人都多次来此考察。吴恩裕先生在《曹雪芹丛考》一书中描写过在此考察的情况。他还记得当年采访过的白家疃张德顺、刘兰、王荣等人的情况。经多方考证,证明白家疃村西小石桥附近就曾是曹雪芹的故居所在地。曹雪芹,名霑,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红楼梦》的作者。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祖先原为汉人,其祖父曾任大清江宁织造府织造一职,有权有势,和康熙皇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江南大富之家。《红楼梦》一书中所写贾家正是曹雪芹所经历的家境……[详细]
云蒙三峪红色旅游区
  云蒙三峪风景区位于北京密云西部,云蒙山南麓,北起白河谷地,南止山前平原,距北京70公里,密云15公里,西与青龙峡相邻,东与密云水库相望。景区内山谷曲折蜿蜒,总长15公里,谷底为云蒙山原始森林,景区内崖壁陡峭,山势险峻,潭瀑遍布、溪流湍急、青山绿水、丛林飞瀑、云雾缭绕,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然风光,游人置身其内,真正回归到大自然中,身心得到彻底放松。景区内人文和自然景点众多,峪口山脊上耸立着雄伟的古长城与山脚下新建的仙龙庄园相辉映。峪内的自然景点有水龙宫,百丈崖、二潭飞瀑、龙潭、神船、天然空调、长寿泉、金佛浴池、盘龙石等三十余处,人行其中,步移景异,十余公里长的峡谷内处处如画,游人目不暇接,真正是人在画中游。三峪景区一年四季景色各有特色:春天满目新绿、生机盎然;夏季山花遍布、争奇斗艳;晚秋丛林尽染……[详细]
145、虹光阁
虹光阁
  目的地介绍  开设在东琉璃厂路北的虹光阁古玩字画店,开业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是由河北武邑县人杜英魁(字华亭)开办的。现在,该店是以经营历代金石陶瓷、字画碑贴为主,是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选定的“定点商店”。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大体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意笔、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构图;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   人物画成熟于战国时期,隋唐已有山水画、花鸟画。五代、两宋臻于繁荣,水墨画随之盛行(公元前475年——公元12……[详细]
万佛堂孔水洞
  万佛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孔水洞之上,坐西朝东,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是孔水洞古刹仅存的一座殿宇,原名万佛龙泉宝殿,因殿内嵌有《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所以俗称万佛堂。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其券门顶嵌石额楷书“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落款“大明万历已丑春吉日重建”。现存建筑是歇山顶的无梁殿,面阔三间13.72米,进深一间8.5米。殿内正面及两侧墙壁嵌有石浮雕“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高2.47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石雕组成。主题浮雕是释迦说法的场面。主题浮雕周围,雕万菩萨供奉人侍佛者等层列。浮雕佛像约万尊,其上有“大历五年”的题记,堪称唐代浮雕艺术珍品。孔水洞在房山西北河北镇境内的云蒙山麓。东北洞开,清澈的泉水从孔水洞内涌出,东流而去,汇入大石河。洞前依山势筑砖石墩台……[详细]
147、大慧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慧寺
  目的地介绍  大慧寺位于海淀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大慧寺的大悲殿将明代的三大艺术─建筑、彩塑和绘画熔为一炉,至今仍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嘉靖时提督东厂太监麦某又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圣观。明世宗时又在寺后建了一座真武祠,借这两座道庙以保存大慧寺。当时大慧寺和佑圣观一共有殿宇183间,占地421亩。万历二十年(1592)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曾重修。光绪时,寺院和道庙渐记毁,1949年后尚存山门、门前照壁和东西配殿以及大慧寺的大悲宝殿。山墙前高大的二十八诸天泥塑和墙上的壁画,是明代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杰作。   位置:位于北京海淀区大柳树村   现有的木胎彩塑释迦牟尼佛、与其弟子及胁侍菩萨像是20世纪40年被塑的。而环列于大殿三壁的塑……[详细]
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西斋堂村聂家大院,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后,立即命令第一支队政委邓华率第一支队第三大队开辟平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准备冀东暴-动-。1938年2月,邓华率第三大队从涞源出发,经涞水县的板城、涿县的野三坡进入平西斋堂川。邓华司令部就设在西斋堂村聂家大院。邓支队在东斋堂村建立了京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不久,又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并在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平西根据地由此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在西北方向,邓支队第一营连克怀来的矾山堡、蔚县的桃花堡和涞水的金水口等敌人据点;第二营直逼房山的坨里车站,迫使十几名-携械投诚,维持会被一举摧毁;在紫石口建立了房涞涿联合县政府;在谢家堡建立……[详细]
149、先农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农坛
  目的地介绍先农坛在宣武区永定门大街酉。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神的处所。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现存主要建筑有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太岁殿、庆成宫等。坛为砖石砌成,方形一层,长宽各约15米,高1.5米,四面出陛各八级。坛北有正殿5间,供奉先农神牌位,东房为神库,西房为神厨,西北为宰牲亭,神库和神厨之南各有井亭一座。民国初先农坛一度改为城南公园,30年代初东南角辟为体育场,北部则成为市场及街道。祭祀先农的坛,只是其中之一。南部原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的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抵二坛。先农坛包括太岁殿、神厨、具服殿、宰牲亭、观耕台等建筑,197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岁殿,名太岁坛,位于先农坛东北,是祭祀太岁、月将等神祗的地方。正殿七间,座北朝南,……[详细]
150、万善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善桥
  万善桥,位于双泉寺东南百余米处,建于明代。旧时是通往门头沟妙峰山的必经之路,也是每逢农历三月慈善寺庙会、各处香会、香客去往天泰山进香的必经之桥。历史上记载,从金代金章宗修双泉桥(1194)至光绪1884年的690年间,历经明弘治、万历、清乾隆修缮。光绪年间,来了一位能工巧匠,巧妙地设计了现在的单孔石桥。1884年石桥建成,光绪赐名万善桥。据《重修双泉桥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昌国公要在桥南翠微山西麓建茔地,弘治六年皇帝命内官太监李兴督建双泉桥,寿宁侯鼎力助之。万善桥横跨于险要山涧之上,如同一条彩虹,连接着从八大处去往天泰山朝圣的唯一南古香道。万善桥建筑工艺简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结构形式独特,桥体从南到北22米,(北面引桥8米,桥南面引桥4米)桥身10米,宽4米,流水面最大宽度10.……[详细]
南岗子天主教堂
  在人口稠密、胡同弯转的崇文区幸福大街永生巷,有一座哥特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距今已有80年历史的南岗子天主教堂。崇文区现有天主教徒500人左右。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圣母升天节”、“圣神降临节”等节目和平常的宗教活动,都在南岗子天主教堂举行。尤其是宗教的“四大”节日,参加活动的教友近千人次。该教堂是北京东南地区天主教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南岗子天主教堂现占地面积近0.2公顷,除教堂外,附设小德胁撒修女初学院。教堂始建于1910年,由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柯来孟神父、仁爱会修女依搦斯、若瑟会修女夏大姑等人共同筹建。1923年,仁爱会修女们集资2万银元,对南岗子教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在放生池胡同(即现在的永生巷)购买坟荒地2.8公顷,新建教堂一座,即南岗子天主教堂。包括圣堂、神父院、厨房……[详细]
东城柏林寺
  目的地介绍柏林寺在东城区雍和宫之东,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元至正七年(1347)始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庆祝康熙60寿辰,由胤祯主持重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一次拨巨款进行重修。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全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共五进院落。中轴的东西两侧为配殿,整座寺院布局整齐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寺内曾保存中国唯一存留的龙藏经版。佛教经典从唐代起称为“藏”,龙藏就是指清朝御制镌刻的佛学大丛书,其内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著名高僧以及佛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为支书所不载的史料,多可从这里探源溯流找到答案。这部龙藏刊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成于乾隆三年(1738)……[详细]
153、孚王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孚王府
  孚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是清朝康熙(1662年-1723年)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亲王时的府址。孚王府坐北朝南,府中建筑布局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间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殿前左右各有配楼7间,后殿5间,后寝7间,最后是后罩楼7间。后罩楼两侧,各有一座独立的庭院。正院西侧有几个四合院是王府眷属的居住区。东路院原属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的住所。孚王府布局严谨规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国家文物局)……[详细]
醇亲王府
  目的地介绍醇亲王府在西城区后海北沿。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赐给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光绪帝之父)的新府邸。因原醇亲王府(南府,在今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为光绪出生地,依清制升为宫殿,故赐新府,又称北府。王府坐北朝南,布局广阔,可分为两大部分,西部是王府花园(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东部是王府本身。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东部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5间。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5间。此后为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配楼各5间。正殿后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间过厅入,正面是正房5间及其配房,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最后为后罩楼,面阔9间,各种庆典时在此举行仪式。后寝成为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东路建筑主要是家词和佛堂及一些从属建筑。东墙外院落为王府马……[详细]
孚郡王府
  孚郡王府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死后,舍原府改建成贤良寺,皇帝又另赐此地给第二代嗣王弘晓,为和旧府有别,习惯称其为怡亲王新府。当传至第六代袭王载垣,与郑亲王端华等同为顾命大臣,被慈禧皇太后夺爵赐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称孚郡王府。因其排行第九,俗称九爷府。奕譓死后,过继载澍为嗣,袭贝勒,因而此府也称澍贝勒府。街门原在朝内北小街。今之临街大门是民国年间所辟。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孚郡王府孚王府,也叫孚郡王府,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该府是世袭递降郡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路北。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死后,原府改建成贤良寺,皇帝又另赐此地给第二代嗣王弘晓,……[详细]
周自齐墓
  周自齐(1869年11月17日-1923年10月21日),字子廙,山东单县人,早年入北京同文馆学习,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2年4月,任代理内阁总理兼教育总长,6月2日至11日,还曾代理了10天的民国大总统职务,参与创办清华大学。1923年10月21日病逝,葬于京西门头沟城子村西的九龙山山坡上。周自齐墓坐西朝东,背靠横亘的九龙山,前望滔滔的永定河,左右山势舒缓而秀美。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整个墓地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50多米,已被铁丝网围住。墓区内松柏成林,枝叶苍翠。墓依山势逐渐升高,最前方是一座气派的四柱三间青石牌坊,中门上额写有楷书“周氏墓道”,左为“安宅”,右为“佳城”,署名“三水梁士诒题”。坊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为“控山带河奠灵城”,下联为“镇燕绍鲁衍华祁”,据说是民国总统……[详细]
天安门城楼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北端,面临长安街。对面是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最壮丽的城楼之一。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图案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天安门在中国的明朝、清朝两代是两代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详细]
伊桑阿墓石刻
  伊桑阿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墓地坐西朝东,面积约7500平方米。原有三合土宝顶三座,毁于70年代初。墓前有华表、石狮、螭首龟趺碑、牌坊等,是我国保存相对完好,且规模较大的清代大臣墓之一。伊桑阿,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初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伊桑阿墓,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皇后台村。伊桑阿墓石刻于2001年7月12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桑阿墓石刻众多,在石牌楼的前面有华表1对、螭首龟趺碑一座、石狮1对。最前面的1对华表都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底部须弥座呈八角形,须弥座的上、下枋和束腰部位,雕刻着仰覆莲花和云朵。座上置八角形石柱,柱顶蹲坐望天吼,昂首翘尾,雄壮威严。华表后面是石碑一座,即伊桑阿墓碑,螭首龟趺,通高4.8米,宽1.2米。额心篆……[详细]
民国国会议场
  北京民国国会议场(旧址)在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明清两朝养象房旧地设谘议机关———资政院。辛亥革命后改为国会议场。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在西,众议院在东。参议院设在清末法律学堂内,今为新华社印刷厂。众议院院址在原资政院,就是现在的新华社大院内。北洋政府0后,国会驻地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改为新民学院,1946年到1949年年初为北京大学第四院使用。华北大学由石家庄迁至北京,这里遂成为华北大学三部所在地,后又改为新华通讯社社址。时过境迁,民国北京国会的旧建筑有些已经无存了,只留下旧国会的圆楼和红楼等建筑。在新华社后院里有民国国会议场,当时为参众两院开会之地,现作为新华社大礼堂使用。议场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形式简单但是庄严肃穆。在红楼的西……[详细]
北京谭嗣同故居
  原湖南浏阳会馆,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谭嗣同的生所与死处近在咫尺,谭嗣同的故居简单醒目的坐落在菜市口的边缘。 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远,人行道边上的一个土坡之上,便是标识了“谭嗣同故居”牌子的四合院,现在的北半截胡同41号,当年的“浏阳会馆”。红墙灰檐下堆满了杂物,门墩上红漆点染了几道,仿佛斑斑血迹。整条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这个小院及邻近的几间房舍,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分外扎眼浏阳会馆的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挤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见,上面蓬草丛生,柱子上漆早没有了,看得见木头 的纹路。门户紧闭的北面一间,就是谭嗣同的“莽苍苍斋”。 他的屋子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