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通惠河玉河遗址
  玉河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河,元代玉河称为通惠河, 2009年5月,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开工。玉河重建过程中,如何做好玉河历史风貌保护,更好体现玉河历史价值,并将之与改善民生完美结合,东城区一直在孜孜探求,为此提出了“应保尽保”的方针。重新亮相的玉河北段水道,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自万宁桥起至东不压桥止,全长480米,平均宽18米、水深1米左右。河堤还重新修建了一处水榭、一处曲桥,两处船行栈道和四个挑台,使整个玉河风貌更加统一、完整,也为市民前来观景、休闲提供了方便。 景点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大街(近平安大街)……[详细]
显龙山石刻
  显龙山石刻位于海淀区温泉镇温泉村南显龙山顶。显龙山,又名堂子山,山为石灰岩质,海拔约90米。石壁上镌刻“水流云在”,每字高1.6米,书写端庄工整,气势宏大,为著名社会活动家英敛之(满洲正红旗人,《大公报》和辅仁大学创始人)于1913年手书,取杜甫诗《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之意,反映了英敛之当时的心境。下有题注为:“英敛之偕内子淑仲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时宣统退位之次年正月也”。此石刻被认为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石壁上还有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和正统十年采石匠的刻字等。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海淀极乐寺
  极乐寺位于海淀区北下关街道。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太监暨擢建。极乐寺坐落于高梁河边,曾垒石为岸以临清池,垂柳婆娑。寺内曾遍植国花牡丹,在京师名噪一时,是当时郊游的理想之所。原寺坐北朝南,分三路,中路有山门、前殿、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后为达本和尚塔,东跨院为花园,西跨院为僧房。寺内原有明嘉靖二十八年《创建极乐禅林记》碑,为大学士严嵩撰书,碑阴刻有明万历五年(1577)《极乐寺护持香火坟茔碑记》。清代曾重修极乐寺。现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解放后,曾作为北京第四制药厂办公室。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这里青山野渡、白里画廊、山明水净、风景秀丽,是闻名中外的世界地质公园风景游览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1985年,应曾长期在平西战斗过的萧克、杨成武、肖文玖等老将军们倡议,在十渡建立了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为长远之目的。2005年8月29日,新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落成。经过20多年的辛勤建设,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经发展成为拥有平西烈士纪念碑、无名烈士纪念地、烈士碑林等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陈列着实物、照片、文字等珍贵的史料,集中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平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和众志成城、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气概、向世界展示着一幅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叶剑英、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详细]
广智禅寺
  广智禅寺为房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晓幼营村。坐西朝东,现存观音宝殿,南北9米,东西8.5米,内顶穹隆式,外顶攒尖式,石券门,门眉石额楷书“观音宝殿”。殿后有和尚塔一座,石塔,方形须弥座宽3.4米,高2米,中间为覆钵式,前有翕门,上为相轮,通高4米。石塔后是一块台地,高与观音宝殿顶相同。观音殿于1995年进行局部修缮,2015年全面修缮。庙一座,碑一通,塔一座。“勑赐广智禅寺”碑,方首方座额楷书,碑高1.73米,宽0.74米,厚0.18米。碑座残高0.41米,宽0.86米,厚0.47米,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详细]
良乡烈士陵园
  良乡烈士陵园(京原铁路建设牺牲烈士陵园),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拱辰街道东关村。陵园坐西朝东,松柏成荫,气氛肃穆。1956年春,为修建京原铁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4师驻扎房山西南山区。部队官兵在荒山野岭中开山凿石,架桥修路,于1970年1月建成通车。施工中历经艰险,近百名战士先后奉献生命。为缅怀英烈,1970年铁道兵4师修建陵园,隆重祭奠77名烈士和25名病故战士。1997年陵园扩建,占地达13000平方米。真实记录了建国之初北京铁路建设的艰辛历程。于2021年8月27日经北京市政府审议正式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位于清华大学,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一)1911—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等;(二)1919—1925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这批早期建筑反映了西方近代学校建筑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建筑风格具有典型价值,艺术水平较高,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比较优秀的建筑作品,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详细]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位于沙滩后街55号、59号,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校址原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闲府第。当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接受康、梁的变法主张,实行新政,开办京师大学堂为新政措施之一。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现建筑保留有原属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国年间建成的数学系楼及“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是我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活动地点。……[详细]
凤凰岭旮旯庵及石窟遗址
  凤凰岭旮旯庵及石窟遗址位于凤凰岭山麓,东南距台头村约2.5公里。原名妙峰庵,因其坐落于山谷深处,俗称旮旯庵,始建年代不详。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庵原为四合布局,坐北朝南,今已圮,只存两座石窟。一窟在庵西侧,门向东南,面积约20多平方米,另一窟在庵东侧,因窟前有53级石阶而称“五十三磴”。五十三磴建在一座20多米高的巨大山岩上,五十三级石阶陡峭凌厉,宽仅数尺,石级尽头即为石窟,窟高1.83米,深2.15米。临洞眺望,群峰尽收眼底,景色尤佳。曾于2006年修缮。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
  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位于房山区燕山地区迎风中路14号燕山公园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造像镌于独立的花岗岩石上,外镌为龛形,龛内镌一佛二菩萨,佛像双足--立于须弥座上,两侧协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主像及两协侍菩萨体态匀称,衣纹贴体,具有南北朝时期多见的笈多风格。主尊佛像头部的右侧有两行题刻,第一行可辨为“河清三年”,第二行能辨认“石厂村……二区”等字。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有明确年代题记最早的摩崖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较高的艺术价值。于2021年8月27日经北京市政府审议正式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魏太和造像
  魏太和造像原位于苏家坨镇车耳营村北台地上魏太和造像亭。该造像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造,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北京最古造像。魏太和造像由一块花岗岩镌刻而成,为一佛二菩萨。佛像赤脚立姿,佛身高1.65米,站在莲花台石座上,佛头顶为螺旋发髻,面部慈祥、端庄,造型自然大方。石佛身边雕刻吹拉弹唱舞伎乐佣三十一尊,技法生动逼真。整座佛像雕刻的庄严大方,艺术水平极高,是北京仅存的最完整、最古老的一尊石佛,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该造像现存于首都博物馆。魏太和造像亭是矗立在一座顶部似五塔形的正方形花岗岩建筑内,该建筑高8米,四面辟有拱券形门窗。1957年魏太和造像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32、福佑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佑寺
  福佑寺位于北长街北口路东。清顺治年间建,为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的避痘处。清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高宗弘历为皇子时封号)作为邸第,弘历并未迁入,登极后改为-庙,名福佑寺。外垣门西向。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照壁(长18.5米)、东西牌楼二座(木制)、山门3间,前后有雕龙御路,左右有八字屏墙。钟鼓楼,天王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大雄宝殿5间,前有月台,雕云纹御路。后殿5间,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民国16年(1927)改为班禅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作过班禅驻京办事处。福佑寺是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北长街,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寺坐北朝南……[详细]
房山贾岛墓
  贾岛墓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房山城南15华里处的石楼镇二站村,墓侧是清代建贾公祠遗址。相传为贾岛衣冠墓。墓呈丘状,方圆数丈,高约5尺。墓前建有石亭一座,亭中有大理石碣,是明代弘治年间房山知县曹俊所立,碑文为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书。贾岛墓原有贾公祠、宝顶及碑亭,占地130余亩。贾岛墓年代失考,岁久荒没,已无存。现仅存二通清碑,一为贾岛祀地碑,康熙三十九年立。一为重建贾公祠碑,嘉庆二十三年立。房山贾岛墓受到房山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动工全面修复贾公祠及贾岛墓。目前,保存完好。……[详细]
豆各庄塔
  豆各庄塔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崇各庄村西约200米的台地上,始建于明代,八角形,通高约15米,塔基的须弥座束腰间,八面砖雕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的八宝图像,座上端为上下3层砖雕莲瓣,塔身八角柱形。东面辟券门,其它各面分别开设砖雕的假门、假窗,塔身之上是9层仿楼阁建筑,第l层檐下装饰斗拱,其它每两层榴之间做成仰、覆莲瓣,檐子为叠涩式,塔刹由下大上小的两层砖雕莲花组成,这座塔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莲花装饰的成分多,整个塔由座上的3层莲花托起,每两层檐中央又装饰上下对称的仰覆莲瓣,共有8层之多,再用莲花封顶。……[详细]
房山古塔
  房山古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现存古塔107座,约占北京市现存古塔总数的一半,故赢得“房山宝塔冠京师”的美誉,游览房山,举目可见式样各异、年代不等的宝塔,虽久经风霜,但风貌犹存,前保存较好的有良乡昊天塔、云居寺北塔、万佛堂花塔,严行大德灵塔、龄公和尚塔、姚广孝墓塔、豆各庄塔、镇江营塔等,大部分是纪念埋葬僧人的灵塔,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昊天塔,又称“多宝佛塔”,位于良乡东关燎石岗上,辽代修建,塔身通高47.5米,呈八角形,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内各层有回廊,廊内有瞭望孔,曾用于军事瞭望。景点位置北京房山区外馆斜街甲1号……[详细]
336、通教寺
通教寺
  通教寺在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19号,占地2500多平方米。原为明代太监所建,清时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由福建来京的尼僧开慧、胜雨二人住持该庙,对该寺进行了扩建,更名为“通教寺”,通教寺在重修后,山门3间,寺院西端为大雄宝殿,南北二楼两层共40间,北楼后有清泰寮3间,北厢房,最西为伽蓝殿,中间5间为斋堂,名为五观堂,南配殿7间,中间3间为念佛堂,西1间为祖师殿,东头3间为寮房,1943年,胜雨成立了尼众八敬学苑,把通教寺作为敛收财物的场所建了书苑,1981年初,重新修缮。……[详细]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上,距市区50公里,是闻名世界的古人类遗址,素称“北京人之家”。“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25-6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他们曾在龙骨山的石灰岩洞穴里居住留下了大量遗物、遗迹和骨骼化石,特别是大量的用火证据,证实了“北京人”当时已能用火取暖、熟食和吓退野兽,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生动而力的实证,除“北京人”遗址外,在这里还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前的“新洞人”化石和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遗址,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物史和人类史“博物馆”。……[详细]
鹫峰山庄
  鹫峰山庄,属区级文保单位,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北安河村西,鹫峰原名秀峰,海拔约450米,为燕山山脉的支脉,山顶有数株古松挺立,如一只雄鹫兀立而得名。山下有秀峰寺,坐西朝东,有殿三进,殿房数十间。秀峰寺南是我国近代自建的第一座地震观测台—“地质调查所鹫峰地震研究室”,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地震观测台站之一。秀峰寺前有响塘庙,是清咸丰九年,醇亲王府的孙殿亭等人集资修建,为宫内太监养老休憩之所。相传响塘之名为慈禧太后御赐而闻名。1999年海淀区将鹫峰山庄、秀峰寺、响塘庙、地震台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师大附小旧址
  北师大附小旧址位于南新华街15号,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原范围不清,该校原为1901年建立的“五城中学堂”,1908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后改为京师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现存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丁字楼、图书馆、二座办公室和二座宿舍楼。丁字楼为宿舍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平面“凸”字形,三层砖混结构,青砖筒瓦。图书馆建于1923年,三层砖混结构,主立面向北,西洋古典风格。两座办公室均为清末建筑遗存,两座宿舍楼为三层砖混结构,坡屋顶,外形朴素端庄。……[详细]
宣武门教堂
  南堂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前门西大街141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较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1664年,汤若望被-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经多次修葺。南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