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神路街琉璃牌楼
  神路街琉璃牌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朝外街道朝阳门外大街南侧,为三间四柱七楼牌楼,牌楼正间上方的石匾宽2.8米,高0.9米,匾文系明代人所书,南面写书秩祀岱宗,北面书永延帝祚。……[详细]
和敬公主府
  和敬公主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7号(原铁狮子胡同)。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赐第。和敬公主(1731—1792)系孝贤纯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嫁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原府是王府建制,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和东西配房等附属建筑。公主的墓地建于朝阳区东坝城内。公主的后人曾受封为贝子,所以和敬公主府又称达贝子府。民国后成了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所在地,现为和敬府宾馆,中路主要厅堂均保存完好,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该府原为清代乾隆皇帝的三女儿和敬公主出嫁时的赐第。因和敬公主-为固-主,故该府的规制是与亲王府相同的固-主府。即:正门五间、启门三间、正殿七间、翼楼各九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后楼七间。后因府主世降一等袭爵,已不具备“亲王”身份,遂将府门由五间改为三间,主要建筑上……[详细]
203、社稷坛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相对。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土地神和五谷神地方。这种布局是依照周代以来皇宫旧制设置的,即如《考工记》所记载的“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的布局。社稷坛的历史,可远溯到辽金时期,当时这里是京郊名刹“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此建立社稷坛,全园面积约360余亩,由社稷坛、拜殿、戟门组成。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详细]
火烧赵家楼遗址
  赵家楼原为明代隆庆朝文阁大学士赵文肃的宅邸。民国初年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次长的曹汝霖居住在此。1919年5月4日,当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谈判失利,曹汝霖等密谋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引起国人极大愤慨,北京3000多名爱国青年学生赶到天安门前,-声讨。会后,愤怒的学生冲向曹汝霖住宅,痛打了藏在曹宅内的章宗祥,并放火点燃了曹宅。这就是“五四”运动中震惊中外的火烧赵家楼事件。遗址建筑已经全部翻新,为空军某部招待所,现有部分反映“五四”-历史和火烧赵家楼事件的图片和文字介绍。2002年,被命名为“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6月,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地址:东城区前赵家楼1号时间:9:00—16:00(节假日休息)票价:免费(集体参观需提前预约)电话:65127722-10……[详细]
圣安寺遗址
  目的地介绍  圣安寺遗址位于宣武门外南横街西口。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5)始建。   传说是金代帝后为佛觉、晦堂二大师营建。因寺院建于中都城内的柳湖村旁,寺外有湖,岸边垂柳,俗称柳湖寺。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修并改名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又重新修葺,恢复圣安寺名。   寺内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四面有后殿、瑞象亭、天王殿,东西配殿和庭院。大雄宝殿的内部梁架,如鸳鸯交手拱等,是清代以前的法式。殿内有3尊三世佛,俗称西方三圣,是明代的遗物。佛身紫红色,粗圆浑厚,佛像背后衬托高大的背光,外层透雕火焰纹,内层浮雕3个小座佛,每个小佛下承托莲花座。大殿内的壁画相传出自明代大画家商喜之手。在东西北3面的墙壁上,共有8幅有关佛的故事画。背屏后的3尊菩萨像,衣纹的用笔、肌肤的着色,都非……[详细]
涛贝勒府
  目的地介绍  涛贝勒府在西城区柳荫街27号。现已定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   解放后,涛贝勒府经历过多次修缮、复建,但前些年,院落中部分建筑又出现了险情,山墙歪闪、开裂,瓦面、檐头破损,柱根糟朽,油漆彩画全部剥落,个别房屋甚至被列为危房,早已停止使用。   现存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东向。分中路和东路及西路。中路有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后三进院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为戏楼。南为花园,有长廊、亭、花厅、假山等。原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辅仁大学主楼。涛贝勒府府邸改作原辅仁大学附中男生部校舍,19……[详细]
居庸关关城云台
  居庸关关城云台原是居庸关城的一座过街塔的座子,位于关城中心。云台最早建于元至正年间(1345),它是一个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白石台子。关台用汉白玉石砌成,高9.5米,台基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台顶四周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龙头等建筑,都保持着元代的艺术风格。台基中央有一个门洞,门道可通行人、车、马。券门与券洞上镌刻着大鹏金翅鸟、鲸鱼、大象、龙、曼荼罗和佛像。洞壁两侧刻有四大天王浮雕橡和用梵、藏、蒙、维吾尔、西夏、汉等6种文字刻成的陀罗尼经咒及造塔功德记。云台可谓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艺术精品。在台上原有三座-塔,在元末明初时先后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台上重修寺院,名泰安寺,于康熙四十一年(702年)焚毁,仅存云台。现在台顶上的柱础,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遗物。居庸关有……[详细]
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原来是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馆。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位于沙滩北街路西的沙滩北街15号院内。此处原来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的家庙。院内原来立有傅恒征伐金川的功绩碑——傅恒征西川碑(乾隆敕建碑),1986年该碑迁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此地是傅恒的裔孙松椿的松公府房产,称“松公府祠堂”。1931年,国立北京大学购得此处房产,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在此建成地质学馆。1930年12月,蒋梦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北京大学将汉花园(北京大学红楼老校区)以北的松公府全部买下。胡适等人又经努力,争取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设立了合作研究特款。北京大学利用其中部分款项先后在松公府新建了图书馆、地质学馆、灰楼宿舍等建筑。这座地质学馆是建筑学家梁……[详细]
慈寿寺塔
  目的地介绍慈寿寺塔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名永安万寿塔,俗称慈寿寺塔,亦称八里庄塔。慈寿寺及塔是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有孤塔子存。位置: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塔为八角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50米,仿天宁寺辽塔建造。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面有40个小龛,刻有200多个人物,体态形式各异。上面是3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面有砖雕券门,南面券门额书“永安万寿塔”,其余四面为券窗,门窗两侧原有泥塑金刚力士神像,现已残破。密檐上每根檐椽都挂有铁制风铎,共3000多个;每层檐下均有24个佛龛,内供铜佛。塔刹为铜质鎏金宝瓶。为明代密檐塔的代表作。塔的两侧立有石碑,左刻紫竹观音像,右刻鱼篮观音像及关圣帝像并赞。塔前不远处……[详细]
北京正觉寺
  正觉寺位于北京圆明园绮春园西侧,建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是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寺。正觉寺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朝南单设山门,因独处绮春园墙外而成为圆明园唯一幸存保留至今的古建筑。寺内还保存有圆明三园唯一的古树群。古寺占地12660平方米,由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最上楼、配殿等主要建筑组成,内设僧房八座22间。其山门外檐刻有“正觉寺”三字,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如今正觉寺经过修复已焕然一新,其整体格局与一般寺院大体相同。最具特色的是三圣殿后的院子中央是一座八方重檐亭,叫文殊亭,当初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地方,如今佛像已不存。正觉寺重新开放以后没有供奉佛像,而是成为展厅,向公众展示了寺内陈列的四面十二臂造型铜鎏金胜乐金刚、粉彩描金海晏河清燕耳尊、青玉老人……[详细]
马骏烈士墓
  马骏烈士墓于1984和1987年分别被朝阳区和北京市政府列为重点烈士名墓及文物保护单位。95年,北京市和朝阳区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修缮烈士墓,并在朝阳区范围内捐款塑造了马骏半身铜像,最后建成了面积为200M2的仿古式建筑——马骏烈士纪念室,并按照设计方案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安排和设置了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展出内容:马骏烈士的生平简介、事迹介绍、图片资料、马骏烈士的使用过的物品展示等,照片及真实实物均由马俊的家属提供。马骏烈士墓位于日坛公园内。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叛徒出卖,在北京被张作霖杀害。牺牲后葬于日坛公园内。1951年北京市政府隆重公祭并重修其墓。墓碑由郭沫若题书。1987年再次重修,墓碑改由邓颖超题写。同时马骏夫人杨秀蓉的遗骨移葬于东侧。墓为汉白玉石砌筑,台基四周环以白石……[详细]
广源闸桥
  广源闸桥,属区级文保单位,位于海底区紫竹院街道辖区,东与紫竹院公园相通,西靠延寿寺、万寿寺。广源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89年),俗称豆腐闸,是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住持修建的白浮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闸。该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其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基础三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历史上,广源闸不仅有调节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又具有桥的功能。广源闸是元代以后帝、后们出京游玩的重要转船处。因广源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自元代后历朝都对其精心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广源闸仍为木桥,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置栏杆。又于1998年北京治理长河时进行了修缮,将南侧的桥墩拆除了1/3,重新更换了水泥桥面,增加了汉白玉栏杆。闸……[详细]
香山碧云寺
  介绍位于香山东麓,原名碧云庵,始建于元代,为西山风景区中最完整的一座寺院,颇像西湖的灵隐寺。全寺面积4万平方米,内有罗汉堂、孙中山纪念堂、水泉院、金刚宝座塔等名胜。寺里风景秀丽,松柏参天。山门外边是一座悬空石桥,沟旁高槐大柳,沟底水声潺潺,四季不涸。门前有一双颇负盛名的石狮子。从山门到寺顶共分六层。山门内的中轴线上有四层大殿,殿后两厢是生动高大、威武勇猛的哼哈二将。前殿是胖乎乎的弥勒佛。中间为释迦牟尼殿。殿内有雕饰精美的金龙藻井、金色蟠龙,正中是释迦牟尼讲经时的雕像,周围是他的门徒和罗汉。大殿后面是装饰一新的孙中山纪念堂,院内松柏合抱,草地如茵。堂上是孙中山先生的塑像。院里还有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展览室。从孙中山先生纪念堂拾级而上,经过长达34米的牌坊小径,是全寺最高的建筑——金刚宝座塔,塔高3……[详细]
214、拈花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拈花寺
  拈花寺在西城区大石桥胡同61号,明万历九年(1581)为西蜀僧徧融建,名千佛寺,千佛寺后楼下层为念佛堂,上层为千佛阁,千佛阁内有明代所铸的古铜佛“毗卢世尊莲花宝千佛”,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千佛大小一样,高4寸左右,故名千佛寺,大雄宝殿内有古铜罗汉像十八座和二十四诸天像,大雄宝殿前有《新建护国报恩千佛禅寺碑记》和《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二碑均为明万历九年立,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名拈花寺,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雍正帝御书,大雄宝殿月台前立有世宗御制清雍正十二年《拈花寺碑》,拈花寺现有面积6000余平方米,寺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二路,中路依次为影壁、山门、八字墙,石券门-“敕建拈花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后为藏经楼,东路有6层殿,西路有4层……[详细]
三一八烈士公墓
  三一八惨案及一些相关遗址和烈士的名字都已家喻户晓,但这座“三一八烈士公墓”有多少人凭吊过,则很难说了。公墓位于西郊圆明园遗址内。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少数烈士的遗体由家属领回自行安葬或运回原籍料理后事,多数烈士的遗体均暂厝在北京的一些庙宇之中。三年后,集中下葬于圆明园内九州清晏殿遗址处。“三一八烈士公墓”为一圆形墓基,由白石砌成,高1米多,占地约80余平方米,墓基中央耸立着一座5米多高的六角形乳白色大理石的墓碑。碑身正面刻有“三一八烈士公墓”七个篆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八年四月北平特别市政府立”等字样。碑座四周刻有当时的北平特别市市长何其巩撰写的记述惨案发生经过的墓表与39位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墓基四周共有墓穴28坑,葬有刘和珍、杨德群、陈贵深等烈士遗体。当年北京人民将“三一八烈士公墓”……[详细]
阐福寺(后门)
  阐福寺是北海最大的寺庙建筑群,这里原是明代的太素殿,是皇室成员避暑的地方。清乾隆七年(1742)曾作为先蚕坛的蚕馆。清孝庄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清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为佛寺,仿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规模,赐名阐福寺。 大西天相邻不远的是阐福寺,此处原为明朝太素殿的一座行宫是皇室避暑的地方,清乾隆初年作为先蚕坛,乾隆十年,孝圣皇太后懿旨,改为“阐福寺”,做为皇室降香祈福的场所。每年农历腊月初一到十五,乾隆皇帝在此举行祈福盛典,亲自手书“福字”赐予群臣,受赐者倍感皇恩浩荡,荣耀至极,自从清皇室迎祥祈福形成惯制。清朝宣统皇帝逊位后,祈福庆典终止。1919年军阀部队入住,不慎失火,阐福寺基本被毁,现在外围主体建筑可供游人观赏了。从2004年开始,北海公园在腊月到正月期间以阐福寺……[详细]
南海会馆旧址
  目的地介绍  南海会馆旧址位于米市胡同43号。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都曾住在这里。   康有为居住在北跨院的中间院子里。因当年有七棵树,所以又叫七树堂,七树堂西房3间为卧室,北房4间为书房,其中有一间像船形,康称它为“汗漫舫”。其间有一条廊子,长廊壁间嵌着摹刻苏东坡观海棠帖片石。院中北屋样子象条小船,窗上镶着色玻璃,故康称之为“汗漫舫”。康在这里写过许多诗文并与维新派多次策划变法方案。1895年4月,当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康连夜起草了-,并发动1200多人联名到督察院投递。即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他还在会馆内创办报刊《中外记闻》,成立粤学会、保国会,强烈宣传变法维新。维新变法失败后,康由此……[详细]
北京天宁寺塔
  北京天宁寺舍利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砖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台上。大平台上是两层八角形平台塔基,塔基上为雕有莲花、狮头、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莲花座。莲花塔座上为高大的塔门层,塔门层以上为十三层密檐塔层。塔一般为“七级浮屠”,十三层为最高级别,一般为皇家特许。天宁寺塔上过去每层还悬挂有铜塔铃,迎风作响,悠扬悦耳,声闻数里,到清代铜铃渐落。1988年1月,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塔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天宁寺塔塔高57.8米,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详细]
北顶娘娘庙
  北顶娘娘庙位于北四环路边,北顶娘娘庙是明代皇家敕建的庙宇,庙内原供奉碧霞元君,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代北京寺庙众多,城内庙宇多为香火之地,城外庙宇多为游春、庙市的场所。北京城郊的“五顶”,功能各有特色,中顶以社火、走会为主;南顶跑车、赛马闻名;西顶为皇太后祝厘之所;北顶、东顶为庙市,是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如今,北京的五座娘娘庙(五顶)能够得以修复的只有北顶娘娘庙了。北顶娘娘庙建于明代,是北京著名的“五顶八庙”中五顶之一;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北端,是北京北端的标志性建筑。目前,以“燕墩” 和 “北顶”作为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两端坐标。“燕墩”已经被列入“人文奥运行动计划”之中,建成“燕墩”遗址公园,并竖立北京南端坐标标志碑。北顶娘娘庙原有四进五层殿,庙前有大戏台,早年每逢庙会必唱几日大戏。民国……[详细]
孚郡王墓
  清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奕之墓,又称九王坟。园寝中的石桥、碑亭、仪门、享殿等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孚郡王墓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墓坐西朝东,南北宽80米,存有石桥、碑亭、隆恩门、隆恩殿和宝城、宝顶等。碑亭坐西朝东,高8米,单层歇山式,四周各有一券门,上刻有缠枝莲花纹。亭中立有九王墓碑,高7.5米。园寝北侧建有阳宅,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殿隆恩殿高8.1米,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单层歇山式,一斗三升斗拱,顶为盘龙藻井,长方形青条石台基。墓区有柏树、白皮松147株。1990年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至距石桥东端10米与中轴线的垂直线,南、北至围墙及其向东延长线,西端帽墙周围至最下一层挡土墙。2007年文物部门对孚郡王墓古建群的修葺包括对古建门窗、梁柱、殿顶、地面砖瓦的修补以及彩绘的补色等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