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41、地坛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依邻北二环与雍和宫隔河相望。1990年建成的北京蜡像馆设在斋宫内。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坛公园占地面积37.4公顷年游人量五六百万人次,是一座历史悠久,庄严肃穆,闻名遐尔的皇家坛庙园林。公园的前身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详细]
42、延庆古崖居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古崖居
  古崖居,国家级3A旅游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西北20公里处。和八达岭长城一样,都是在延庆悠久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的神奇壮观的人文遗迹,堪称“千古之谜”、“千古之奇”!先后荣获“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风景名胜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首都文明景区”、“绿色平安景区”、“延庆县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市级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它是中国目前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在一条不到10米宽的山沟两侧,距离谷底近10万平方米的陡峭花岗岩石壁上,遍布着人工凿刻的147个石室。石室大小不均、形状不一;有的套间平行,有的复式两层,有的甚至极类似现代居民楼的“三居室”。其中最大的一间分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历历,可能是穴居的主人-或祭祀之地。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详细]
43、北京东岳庙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东岳庙
  北京东岳庙初建于元代元右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元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扩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东岳庙庙宇恢宏壮美,占地96亩,各种建筑600余间。庙门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绿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为“永延帝祚”,据传为明代0相严嵩所书。进入庙门,东西两侧是鼓楼、钟楼,其北侧有碑石两座,东边一座为乾隆御书,西侧是无字碑。东岳庙有“京城小碑林”之称,庙中原有碑石140余通,几经战火,现仅存二三十通。岱宗宝殿为东岳庙的主要建筑,朱墙碧瓦,富丽堂皇,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及帝后。全庙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故有“东岳庙神像甲天下”之说。此外,东岳庙还有育德殿、玉皇殿、真武殿、斗母殿、文昌帝君殿等众多风格独特的建筑,还有一座清幽雅致……[详细]
十三陵明皇蜡像宫
  目的地介绍十三陵明皇蜡像宫(简称明皇宫)位于昌平区西关环岛西北侧,是北京通往八达岭、十三陵京昌高速路的交汇点,是集参观、购物、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中外合作经营的大型旅游定点企业,是特色鲜明的“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昌平县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北京明皇宫立足昌平,依托十三陵,有“地下十三陵,地上明皇宫”的美誉。主展厅以世界一流的蜡像艺术,以明代16位皇帝的生平史迹为主线,通过374尊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的蜡像人物和仿古仿真的26个场景,辅以现代影视、声光效果,再现明代276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宫廷斗争、社会民情历史,堪称东方“卢浮宫”。明皇宫的蜡像艺术是有关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验的最新成果。她不同于西方蜡像艺术单纯以个人造型艺术形式出现,而是把蜡像放到历史故事的场景中,配合戏……[详细]
北京湖广会馆
  北京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坐落在西城区虎坊桥西南隅。东为虎坊路,北临骡马市大街,南与北京工人俱乐部为临,西为居民住宅区。门牌为虎坊路3号。是一座雕梁画栋、磨砖对缝青水墙的建筑群,呈现皇宫内院的金碧辉煌,却也玲珑剔透颇具王府风范。湖广会馆是湖南、湖北两省旅京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已有200年历史,是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第一所会馆。该馆原址曾为清代达官名流的故居。据史料记载,乾隆嘉庆年间的历任大臣都在这里居住过,如:刘权之、王杰等。中国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先生曾五次来到北京湖广会馆,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大会宣布了国民党的成立,此后多次在此召开党内会议。许多梨园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如:谭鑫培、陈……[详细]
46、日坛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坛
  目的地介绍日坛又称朝日坛。在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围以红墙,西向,嘉靖九年建。台制一成,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即太阳)。《天府广记》载:“祭用太牢、玉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甲、丙、戊、壬年,皇帝亲祭”。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坛为方形。在公园东南角建有胜春园,占地1万平方米,中有曲池,池中有一对石雕的天鹅,一只石-向上喷水。园东南小山上有清晖亭,南侧建有花果园,西北角有马骏烈士墓。因为公园座落在使馆区,因此成为各国外交-喜游的场所。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谴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西门外有燎炉、池。北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于坛西北角……[详细]
长椿寺宣南文化博物馆
  长椿寺宣南文化博物馆位于长椿街9号,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生母李太后为来到京城的高僧水斋禅师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当时号称“京师首刹”的庙宇,万历皇帝赐名“长椿”,取健康长寿之意,由于受到皇家庇护,曾盛极一时,毁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城地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以后续有修缮。该建筑坐西朝东,现存南北两组建筑,主轴线于南院,三进院落,北院有数组小式建筑。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被军阀杀害后曾停灵于寺内。2002年,宣武区政府出资搬迁寺内145户居民,整治了古寺周边环境,2004年修缮完毕后将其开辟为宣南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以宣南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主题,集中、形象的布置展陈,使您能够对北京独具地域特色的宣南文化有所了解……[详细]
北京站车站大楼
  北京站始建于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原址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现老车站商城暨首铁文化宫所在地),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随着历史沿革,曾沿用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称北京站至今,素有首都迎宾门之称。新建北京站位于东单和建国门之间(北京市东城区毛家湾胡同甲13号、邮编100005),东临通惠河,西倚崇文门,南界明城墙遗址,北界长安街,距市中心2.6公里。1959年1月20日开工兴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开通运营。其建筑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浓郁民族风格与现代化设施设备完美结合,是建国10周年首都著名十大建筑之一。其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科技含量之高,堪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开站前夕,毛泽东主席视察新建北京站,后亲笔为北京站题写站名。……[详细]
燃灯佛舍利塔
  在京门通州,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矗立着一座驰名神州的宝塔,她就是燃灯佛舍利塔。燃灯佛是古今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传说他出生时使身边的一切光明如灯,因此称燃灯佛。据说他死后遗体在火化时曾结成珍珠状的物质叫舍利子。燃灯佛舍利塔就是收藏有燃灯佛舍利的塔。此塔在北周末期创建(577--581年),在唐代贞观七年(633)复建,在辽代重熙年间(1032--1054)重建。元代大德七年(1303)、至正七年(1347)、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清代康熙九年(1670)都曾进行过维修。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被震倒后,只剩塔座,从三十年(1691)起,由僧人照感四处募捐,进行重建,每年建成一层。三十五年(1696),知州吴存礼以为太慢,就带头捐钱,倡议公捐,加速修建,终于在三十七年(1698)再建成功……[详细]
北京图书馆
  目的地介绍  北京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五大藏书过千万册的图书馆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兴学校,废科举,湖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图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以体仁阁大学士兼掌学部,次年为筹建京师图书馆购湖州姚觐元“咫进斋”和扬州徐乃昌“积学斋”私人藏书入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雇人把若干种书抄成副本,原本供于京师。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9月9日被奏准兴建京师图书馆,任命缪荃孙为监督,徐坊为副监督,杨熊祥为提调,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次年京师图书馆成立,是为北京图书馆之前身。   京师图书馆初建时,所藏图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详细]
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庵、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位于西郊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之间,三峰环抱古刹8座,人称“西山八大处”、八大刹,是首都著名的风景区。8座右刹依次为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长安寺位于翠微山西南隅山脚下,建于明代。寺坐西朝东,前后两殿。前为释迦殿,后为娘娘殿。长安寺向以塑像名冠西山诸寺,佛像凭几而坐。华人仪容,姿态迥异于他寺,还以奇花名树著称。灵光寺在翠微山东麓,始建于唐。寺依山而建,登上20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大殿后的佛牙舍利塔,高5l米,八角十三层密檐,配以碧瓦金刹;塔身内部分作七层殿堂,佛牙舍利堂中设置金刚座,以七宝金塔供奉佛牙舍利。根据佛教史藉的传说……[详细]
北京鼓楼
  钟鼓楼由钟楼和鼓楼二楼组成,相互呼应,各司其职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详细]
白家疃怡贤王祠
  白家疃村是温泉地区见于历史记载较早的村子。从京城翻过红山口去往温泉、南口、北安河、妙峰山,白家疃是必经之地。白家疃村沿三柱香、黄道岭、半天云岭北麓东西延伸,村落狭而长,三里长街从村中而过,街两边布满商铺小店,往来行人不绝,是当地一个交通和商业的中心。 据传说,白家疃原名白纸滩。多年以前,村子里有一个世代以剪纸谋生的艺人名叫张忠,手艺精巧,远近闻名,因而村名叫作白纸疃,时间久了就被叫成白家疃。另一种说法是,早期这里的人们以制做盔甲为生,将制作出的盔甲摆出来供人观赏选用,又叫作摆甲疃。 至于从什么年代改为现在的名字,还无有考证。但我们从明代文献的记载中已见到有白家疃的记载。 白家疃村三里长街西段路南,有一处很大的广场。广场北端是一座面向南面的大戏台,而广场南面是一座皇家古建筑,这就是北京郊区少见……[详细]
北京李大钊故居
  目的地介绍李大钊生前曾在北京的五处住过。西城区石驸马后宅35号是其1920一1922年时的居住之所,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现为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北京故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文华胡同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中街,清朝时被称为石驸马后宅胡同,解放后改为现名。故居是一座平常的三合院,院门也是最普通不过的墙垣门,如果不是门口的文物保护标志,估计没有人知道这竟会是李大钊的故居。故居正在维修,里面搭建的临时建筑也正在拆迁。李大钊在这里居住时,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领导和参加了多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活动,很多重要的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他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文章(包括《庶民的胜利》)也是在这里起草的。1920年陈独秀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组建党组织,临行前曾与李大钊……[详细]
西便门明北京城墙遗迹
  介绍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此处遗址是内城的西南角城垣。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塌,“文革”中城砖大部被拆除,仅留100余米长的残迹。1987年市文物局与西城区政府拨款150万元,拆迁违章建筑和临时住户,修复城墙,保留7处断面遗迹,并修复了旧楼,改造周围环境并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现代文明、古代文化交融的北京城中又一处景观。交通天桥乘917支线(韩村河方向)到璃河村站下车。北京西城区……[详细]
延寿寺风景区
  目的地介绍在1958年,北庄村一位姓王的壮汉,弄柴火将盘龙松向北伸的大杈锯下,不料想他每锯一下都从锯口滴出似鲜血的汁液,但他执迷不悟,硬是把它锯下,鲜红的汁液不停的往外滴,侵红了地面,长久没有消失。说来也巧此青年回家不久就抱病而亡。事后村民说锯龙头,这是报应,并告诉家人到延寿寺要安分守己,再也没人敢破坏古松了。此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特别说明寺院内原来生长一柳树,怪怪的,俯身盘龙松之上,足有一抱粗,与蟠龙松争势力。事出1988年秋,交霜季节,本村王老汉在树上打黑枣,眼见延寿泉一池水突然蹿出,形成水柱将那怪柳拦腰截断,而没伤盘龙松豪发,人们无法解释尔说青龙显灵。最佳旅游时间春季、秋季交通信息德胜门345路昌平北站转32路即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黑山寨村北2公里处类型:寺庙历史建筑游玩时间:……[详细]
德胜门箭楼
  介绍德胜门箭楼位于北京内城北城垣西侧,北二环路西段北面,属西城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德胜门为北京内城的九门之一,它原有城楼、箭楼和瓮城等建筑,如今瓮城及城楼均无,唯箭楼孓然独存。箭楼雄居于砖石结构的高大城墙之上,城台高12.6米,墙体有收分,东西宽约39.5米。箭楼坐南朝北,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其俯视平面为倒“凸”字形,前楼后厦合为一体。三座过梁式门朝南开,北侧楼体面宽7间,东西度34米,南北宽12米。南侧庑座面宽5间,东西宽25米,南北宽7.6米,楼体高19.6米。楼上下共有四层,并有箭窗82个,其中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作为守城时对外射击的孔道。1982年在此设立德胜门箭楼文物保护管所,并在二、三、四层举办了德胜门和北京地区历史展览。二层展室为“德……[详细]
八达岭残长城(石峡关长城)
  八达岭残长城风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处,这里崇山峻岭、深沟险隘,长城城关相连,墩堡相望,由于保存原始,虽然残缺,雄峰犹存,那断壁残垣,定位在一个“残”字上。八达岭残长城位于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处,距八达岭古长城西南10华里处,就是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石峡关长城,也就是八达岭残长城风景区。-八达岭残长城风景区不仅有古老文化残缺的美,其自然景观、环境更美。“昨天今日此山中,古长城上盔缨红。沙场征伐今不见,自然依旧笑东风”。八达岭残长城自然风光无限,“杏花坡”每临春季花团锦簇,银波粉浪;“荆花谷”到了夏天便汇成蓝色的海洋,偶有微风波涛阵阵……它们环衬着残长城,它们守护着残长城!八达岭是万里长城之首,是明长城的精华,其地势险要,构筑雄伟,自古以来便是“拱卫陵京”的军事战……[详细]
北京郭沫若故居
  目的地介绍郭沫若纪念馆坐落在前海系街18号,198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为庭院式四合院建筑,晚清时曾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营建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这里渡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郭沫若故居原是清代权相和环的一座花园,后和宅被抄没,花园遂废。同治时成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其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宅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所在地。故居大门外马路对面有一座砖照壁,大门里一条小径直伸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垂花门前。该故居由-题写金字门匾,至今保持着先生在世时的面貌,四个展室分别以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概括地介绍了郭沫若先生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研究和古代社会研究等各学科领域中的不朽建树,展示了他在国际和平运动……[详细]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位于雨儿胡同中部,东邻南锣鼓巷。据传此宅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画家齐白石的住所。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的旧居,在此住了不长时间便迁回西城,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在他生前成立的)。“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现为北京画院《中国画》部和北京美术家协会所在地。该宅院建于清代中晚期,13号院仅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较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一间(不是原来的大门),倒座房两间。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间有雀替,尽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栏杆。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北房带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各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各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