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翠竹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县富尾老庙下,翠竹寺香火旺盛,不少信徒都给香油钱。庙会每年大年初一,岚山岭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游客,爆竹声声烟锁寺,红花绿树喜盈盈。旧时的会昌庙会,其场面之隆重前所未有。赣州、宁都、瑞金、兴国、于都、寻乌、安远及福建武平、广东梅县等地的客家百姓,都闻讯赶来。县城内更是盛装庆典,不仅县城各商号、店铺、客栈各业早早做好准备,而且乡下的男女老少都纷纷涌向县城观礼。从七月初五日起,逛庙会的人便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七月初六,人们进入县城南门开始活动,人们高擎万民伞和功德幡,各色彩旗迎风招展。整个队伍长达近百米,吹吹打打,浩浩荡荡。观众人山人海,各家商号、店铺都烧香放鞭炮。那些阔气的大商号燃放鞭炮不是论多少串、多少盘,而是多少担(用箩筐装)堆在商店门口像烧草木灰似的,整条街……
[详细] 杨村燕翼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320多年,为杨村赖福之所建,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燕翼围高14.3米,墙厚1.45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厚实坚固、笔直矗立,如千仞陡壁。墙上布满火枪眼,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可形成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进围内须经过唯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只要围门一关,外人莫想进来。楼上有米仓,院内有水井。相传,墙面是用糯米粉、红糖和蛋清搅和粉刷上去,没东西吃时,可剥下来用水煮充饥。墙根离地约1尺多高处,有一喇叭形漏斗,是用来排污水的。进围门后,只见此楼分为四层,每层有34个房间,各层有骑楼回环相通。卧室、仓库、过道、回廊、门窗、楼梯等多变而又统一,疏密有致、通风讲……
[详细] 云石山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含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共中央分局)旧址位于江西省瑞金市云石山乡丰垅村马道口。原系梁氏祠厅,建于清光绪年间,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悬山顶,二厅一井,上下进栋,左右厢房,木质部位雕龙画凤,占地面积743平方米。1933年1月,上海中共临时中央局迁入瑞金沙洲坝后不久,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局。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内设组织局、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秘书处、党务委员会、党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机构,1934年7月从沙洲坝迁驻此地。1934年10月,在此成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领导苏区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博古、项英、董必武、陈云、陈毅、瞿秋白、李维汉、梁柏台、陈潭秋、邓颖超、李坚贞等同志曾在此办公和居住。随后,中共中央局编入中央纵队(第二……
[详细] 大圣禅寺位于兴国县城,汐水江边,滨江大道东侧,南距319国道兴国将军桥1公里,北离红军桥200米,距兴国火车站4公里,交通方便,汽车可直达寺内。大圣寺,原名大乘寺,位于县城东门直廨(县衙门)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建。初名万年寺,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敕赐“大乘寺”。旧有飞来殿、石佛、铜钟古迹。旁为东林、西竺二禅旁。明中叶,以其址建学宫,后移学,寺仍旧。清乾隆三年(公年1738年),知县徐大坤徒城隍庙于大乘寺,西竺仍存庙古,东林移在庙左。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重修,分为内外二寺(见清同治十一年版《兴国县志》)。大乘寺历史悠久,名扬四海。且有铜钟飞去又飞回的奇传。据1988年版《兴国县志》记载:县城东门内大乘寺有唐铸巨钟。宋绍兴初(公元1131年),钟忽失去,被卖至赣州天宝……
[详细] 永镇桥坐落于江西安远县西部的新龙乡永镇村,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该桥桥长38.5米,面宽4.33米,桥上与房舍融为一体,别具一格,它在石质桥墩上架于杉条木,多层横跨桥孔,而别于一般石拱桥,是我国古建木作技术在石拱桥中的巧妙应用。此桥远眺彩虹飞渡,近看亭阁生辉,为秀丽的山水增添了奇妆异色。永镇桥属长廊式木构瓦桥,长38.5米、宽4.33米,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2台2墩3孔,墩、台用花岗岩条石、石灰沙浆砌建。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俗称鹅胸)。墩上用三排杉木纵横交错组成悬臂梁。桥面用杉木条纵向平铺。悬山顶二坡双重檐长廊,长29.8米,出檐0.9米,距桥面2.6米,屋脊距桥面4米,中开间上檐升起1米,正脊两两端设飞椽鸱尾,背墙设神龛安放欧阳融六雕像(已毁),前墙设圆形天窗,长廊两侧……
[详细] 叶坪革命旧址群离市区6公里。从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这里一直是中央苏区和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的中心,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这里曾经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宣布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毛泽东在这个大会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叶坪景区面积共有200余亩,里边有0苏区中央局、中央政府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和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博生堡等16处旧址和纪念建筑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即“一苏大会”会址)内,大家还可以参观到“一苏大会”召开后中央政府所设的军事人民委员部、土地人民委员部、外交人民委员部、劳动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
[详细] 赣州和谐钟塔位于章贡区水东镇虎岗村正在施工的大桥东岸引桥南侧,是一座以观光钟塔为核心,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历史文化陈列区、欧式风情街区和接待中心区,是集文化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综合主题公园。项目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欧式主题公园,设计有钟塔、配套用房、接待中心、欧式风情街、中心广场和绿化区;另一部分为商住区。项目总用地面积485亩,建设投资估算2.9亿元。赣州和谐钟塔高113米,外观9层,与玉虹塔隔江相望,立面采用现代欧式风格,内设陈列区、展览区、“时间长廊”、观光平台、旋转餐厅等。钟楼将安装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塔钟,表盘直径达12.8米,超过世界上著名的英国大本钟。主题公园分时区设立古今中外时间、天文方面著名的科学家塑像,塔钟将在每天太阳升起时报时一次,白天每半小时报时一次,整点按时点响钟。该……
[详细] 全南县天龙山寺天龙山寺 位于江西省全南县金龙镇树凹村境内,距离县城9公里,从县城往龙南方向走7公里在望江围处望北走2公里即到。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41米,山上建有大雄宝殿正觉堂,常年香火不断。整座山峰位于犹如莲花瓣群峰中央,山顶险峰突起,怪石峥嵘,三面悬崖峭壁,唯西南面一条羊肠小道通峰巅,远眺山势险峻,形似巨龙昂首欲飞,故命名为“天龙山”。山顶除正觉堂外,另建有观音阁、财神庙、龙泉亭、天韵亭等附属建筑;沿途有摇钱树、豆腐岩、阿婆髻峰等自然景观。天龙山寺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传奇的佛教文化,历代均有名士慕名前往,题名刻碑。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登山览胜,留下“四季不凋青****,人杰地灵出英豪”的千古佳句;1940年,时任国民党赣南行署专员蒋经国登山游览,……
[详细] 上甲古窑址,地属寻乌县文峰乡,共有窑包44处,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有出产于隋唐至北宋时期的碗、盏、碟、罐、壶四系罐及油灯等器物。上甲古窑址是1981年至1990年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地属寻乌县文峰乡,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距县城15公里。上甲古窑址共有窑包44处,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接地理形势,可分为上甲、圆墩背_圹塔里、高桥头四个区域。上甲窑区以上甲村为中心,周围散缀堆积6处。器物有碗、盏、碟、罐、壶四系罐及油灯等。其中以敞口深腹碗、直口瓜棱腹碗、金鸡纽花系罐及陀螺纽双系罐为多,胎体厚薄适中,质地粗细不一。釉色青中闪白或闪黄,多数不开片。1990年赣州博物馆与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组成联合勘探调查组,试勘探发掘了两个窑包,获得了许多标本,有碗、盘、碟、豆、瓶、壶、罐、盆等。这些标本釉色多……
[详细] 东山寺 位于东山镇东0. 5公里东山上。〔上犹县志〕始建于宋,原名慈恩庵。后久废,元复修。明嘉靖年间复建东山书院。清顺治年间重修,曾称东山庵。乾隆年间复修改名东山寺。咸丰年间被焚后重建。东山突兀临水,可鸟瞰全城,古人诗吟甚多。今寺内壁画、雕刻及亭楼全毁,仅存寺庙外廓。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83年定为县保护文物。东山寺位于上犹县城东山半腰上,依山傍水。古为上犹“八景”之首,始建于宋代,原名慈恩寺。寺内原有元代至正年(1341-1368)间县尹哈麻诗刻一首,后毁。明正德年(1506-1521)间,曾辟“东山书院”于此,清乾隆年间、道光二十年(1841)两次修复,咸丰年(1851-1861)间遭兵焚被毁,后由乡绅捐资兴建,改名东山寺。土木结构,坐东南朝西北,三厅二天井,面阔24米,进深18米,……
[详细] 兴国县小鲁山寺小鲁山寺座落在万安县城东北20公里处,双秀峰山下,此处环境幽雅,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登山巅,可极远望,千里胜景,尽收眼底。小鲁山寺初建于唐宋明诸朝,几经修葺,现存寺宇为清朝光绪年间续修,占地六亩,计有山门、大雄宝殿、弥勒、韦陀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法堂等,大小殿厅有二十余间,是清朝仿明代风格的古建筑。但寺内原有文物毁于十年内乱,殿堂、房屋全部毁坏。1998年由本地善信集资捐助重建观音殿、韦陀殿、住房、厨房等,并新塑观音坐像、善财龙女像和菩萨塑像等功德。2003年,持缘法师受恩师的吩咐来到小鲁山寺。来到之后,持缘法师新建大雄宝殿,于2005年基本完工,殿内塑有三宝佛祖,并有新塑文殊、普贤菩萨、韦陀、伽蓝、地藏菩萨等佛像。五百罗汉和海涛观音正在修塑之中,相信在持缘法师……
[详细] 祠堂,作为客家崇拜祖先的历史见证,在赣南是再也平常不过了。然而,当你走近坐落于全南县城厢镇镇仔村的宗圣公祠,仍会有一种惊艳的感觉。首先让人为之一震的,是它的气度不凡。长52.8米,宽18.5米,高9.7米,占地面积976.8平方米,这般规模宏大的祠堂,在全南是凤毛麟角,在整个赣南亦不多见。抬眼望,青砖、朱门、雕梁、画栋、飞檐,虽经岁月的洗礼已显斑驳,但其特有的精气神是怎么也跑不掉的,宛若一位饱经沧桑的无言老人,安详得令人敬畏。这就是宗圣公祠,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祠,一座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古祠。古祠始建于明朝永乐2年(公元1404年),于永乐7年落成,系当地曾氏开基之祖荣千九郎为祭祀始祖曾子(即曾参)而修建的。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与孔子、孟子、颜子并称中国历史“四大圣人”,人称“宗……
[详细] 红军医院旧址位于寻乌县城西南的马蹄岗。始建于1917年,原为耶稣教教会医院。1930年5月,红四军来到寻乌,接管了该医院,改组为红四军医院,成为安远、平远、寻乌的中心医院。同年6月,红四军离开寻乌时,移交给寻乌地方政府管理,成为地方红军医院。旧址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石灰墙体二层瓦房,南北长24.7米,东西宽10.15米。房屋座东北朝西南,二楼是教堂,1930年5月时为红四军教导大队驻地,一楼是医院门诊部,其中南间为诊察室及注射室,北间为药房,其余为办公室和住房。1990年为建县委党校教学楼旧址被拆除,2003年寻乌县委、县政府拨款按原貌重建。1986年4月6日被寻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旧址四周向外延伸各10米,建……
[详细] 丹溪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含李氏家庙、许氏宗祠、许氏家庙)地址:小松镇丹溪村事件发生年代:1934年旧址位于小松镇丹溪村祠堂坪。由李氏家庙、许氏宗祠、许氏家庙组成,均为清代建筑,客家祠堂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占地3000多平方米。1934年8月底,奉命参加石城阻击战的少共国际师(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在小松桐江、丹溪一带布防,以配合红三军团阻击国民党北路军进军步伐。少共国际师司令部驻扎于此地并设立指挥所,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10月6日胜利结束。少共国际师从石城北部撤至石城南部的珠坑、横江一带集结休整,9日、10日从驻地出发,于16日到达于都段屋、宽田地域。该旧址的保存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及其苏区革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赣府发……
[详细] 田心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大坝村,建于明末清初,整体结构前低后高、前方后圆。杨太围是房间最多的客家围屋,达600多间。围屋中心是一栋三堂式祠堂,外有三条围拢屋环抱,正面设有角堡,除正中大门外,两翼各设一侧门,侧门设计成城楼样式,兼作围屋的炮楼,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整座围屋高两层,外墙均用鹅卵石和三合土筑成,内墙多用土坯砖砌垒,围内皆用自然卵石铺地。田心围是当地最古老的一座大村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围内最多时住过900多人,是赣南现存年代最早、面积最大、居住人数最多的一座围拢围式围屋。该围对研究赣南围屋的早期建筑形式和围屋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2005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市级不可移动保护名录。2008年被龙南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围内屋面漏雨、……
[详细] 赣县文昌阁位于江西省赣江源头、贡江北岸、赣县县城南部、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段,占地1032平方米,建筑面积2696.62平方米。0外观三层,一层设副阶周匝,二层出檐设四出抱厦,三层为重檐十字脊,最高处为宝顶顶部,阁身高39米,台基高7.36米,0总高46.36米。该阁为平面正方形设计,阁内共五层,其一至二层设有暗层。该阁于2009年10月2日动工兴建,整个工程采用仿古建筑材料,运用传统建筑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建设,内部为框架结构,外观为仿宋木结构,颇具宋阁韵味,唐楼遗风。该阁是充分展现赣县历史文化的经典建筑,也是赣县、赣州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观光、登高望眺、吟诗高歌的重要场所。它的建成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弘扬客家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邱如佛赞曰“冲天高阁拔贡……
[详细]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会昌县城东北郊外的文武坝村邹屋,206国道从村旁经过,交通十分便利。距瑞金约45千米。是一处带有浓重赣南客家韵味的红色旅游景区。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粤赣省。此后,粤赣省军区、0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少共粤赣省委陆续在此办公。1934年4月下旬,在第五次反“围剿”极其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从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来到粤赣省视察,历时三个月之久,期间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回到文武坝邹屋住所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文武坝革命旧址群前有绵水相拥,后有青山环抱,稻菽瓢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为传统的类似九井十八厅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傍水,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具有很高的历……
[详细] 圳下革命旧址群(含圳下战斗旧址,圳下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罗福嶂会议旧址),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圳下战斗旧址位于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始建于清代早期,原为刘氏宗祠(恭安围)。1929年2月2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在开辟赣南、闽西新的根据地时途经寻乌吉潭镇的圳下村,并在这里与尾追而来的敌军刘士毅的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圳下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位于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57),原为圳下文昌阁。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下山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2月1日到达圳下村宿营,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在此驻扎,毛泽东、陈毅、谭震林、江华等也居住在这里。2月2日凌晨,毛泽东在此指挥红四军沉着应战,成功地摆脱了尾追……
[详细] 武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会址位于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武阳围。系邹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716年,座西向东偏南10度,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硬山顶,二厅一井一庭院,占地面积756平方米。1933年5月19日至22日,临时中央政府为总结春耕生产运动的经验,表彰先进,掀起夏耕运动高潮,选择春耕生产成绩最好的瑞金武阳区召开赠旗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作了《春耕》、《查田》等报告,瑞金县及武阳区的代表介绍了先进经验。大会散发了中央政府《为夏耕运动给各级苏维埃负责人的信》和《夏耕运动大纲》等文件。毛泽东亲自将“春耕模范”奖旗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与会代表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教育。会后,在中央苏区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农业生产竞赛高潮。这次会议对于促进苏区农业的发展和推动苏区经济建设均起了……
[详细] 1998年,瑞金县人民政府批准杨氏宗祠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总部旧址”,次年纪念馆又批准近旁的三座古祠,分别为红校政治部、校务部、教导处等旧址,挂牌立石加以保护。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革军委创办的培养红军通信干部的学校。70多年前,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在我军通信兵的创始人王诤等同志直接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在瑞金创办。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间,红军通信学校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办学,在反“围剿”的战斗中发展壮大,共培训无线电报务、机务、司号和旗语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对建立红军各方面军和各根据地的通信联络,确保党中央、中革军委反“围剿”作战指挥,保障红军长征转危为安,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