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旅游

赣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大余挂角寺
  挂角寺,又名云封寺。位于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的梅岭上。梅岭上有划分江西跟广东边界的梅关,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 寺门深掩岭头云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详细]
中央邮政局旧址
  1931年底,在这谢氏祠厅中成立了中央邮政局。当时,只办理几件简单的邮政业务,专门为中央首脑机关服务。中央邮政局归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管辖,下设邮务科、审查科、电话总机室和递信班。全局人员共50多人。邮务科主要负责分发信件、报纸等;审查科主要审理邮件有无偏差,有时还派人进行巡视工作;电话总机室是1931年9月随红一方面军总部迁来的电话队为基础组成的,“一苏大会”前夕,他们在叶坪架通了各机关的有线电话。递信班负责信件、文件、命令、报纸的传递工作。当时邮路干线有4条:中央邮政局——湖陂——坪山岗;中央邮政局——瑞金县城;中央邮政局——大柏地;中央邮政局——壬田。递信人员都是贫雇农、工人出身,因当时交通条件不好,全靠两条腿走,肩上挑着100左右斤重的邮箩,工作非常辛苦,而且送信危险,有的同志还遭暗杀……[详细]
赣州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位于赣州市西北约10公里处。通天岩石窟是赣州市郊的著名风景区,也是中国南方石窟造像比较集中的一处。通天岩风景区主要由忘归岩、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组成,岩洞深邃,山径蜿蜒,溪水潺潺,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忘归岩,因为岩石横空而出,形状好似一头巨狮,故而又称为“狮岩”。山岩间有一个天然的石洞,每当盛夏酷暑,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令人留连忘返,故而称“忘归岩”。在岩壁之间有石龛造像和摩岩石刻。同心岩在忘归岩的东边,岩壁间有明朝刘昭文书刻的“同心岩”三个字,还刻有龙虎造型。此处地势平坦开阔,摩岩石刻和石龛造像依次刻于游路一侧的岩壁间,恰如露天的博物馆一般,游人可以便走边赏。同心岩向前,就是通天岩。这里山势合抱,峭壁耸立,中有一洞,洞内一窍直通山巅,“通天岩”即由此而得名。宋代的著名学者阳……[详细]
石城西竺寺
  西竺寺位于城西二公里处的西华山山顶,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两华山又名乌石嶂,周匝绵亘约五公里,幽泉怪石,所在多有。这里经常云遮雾绕,昔时古松参天,气象万千,著名的琴江八境“乌嶂松云。就是这里。今古树不存,然新松葱郁,壮丽犹在。如今山顶建起电视差转台,又添景致。西华山主峰海拔573米,“登眺时,佳气盈城,众山若螺,大江之流,净如匹练。每遇云起,由麓及巅,笼照万象。”(清道光四年编《石城县志》)环顾远处,尽领略“环县皆山,山多石,耸峙如城”县名的来由。西华山南麓的五龙岩还有著名的琴江八境之一的“龙岩瀑布。,岩上瀑布高数丈,泻落处,飞花溅王,声如雷轰;瀑布终年不竭,下接以潭,深不可测。清编县志载:“潭底有窍,潜通城西赤江滩”、又载:“唐贞观中,土人见庞眉五老,笑语岩中,迹之乌有,惟五……[详细]
45、云封寺
云封寺
  云封寺,又名挂角寺。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 寺门深掩岭头云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这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详细]
龙光宝塔
  龙光宝塔位于会昌县城的西北方向约2公里,位属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与娄宿之间,地处贡江的左岸,坐落在贡江边一座以中生代紫色页岩为基岩的小山岭上,是一座以关拦水口功能为主,同时具备文峰功能的“风水”景光塔。龙光宝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历经58年,于康熙壬戊(1682)年建造成功,距今有380多年的历史。龙光宝塔位于湘江河经县城西流三里左,位属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与娄宿之间。龙光宝塔塔高38.89米,塔身8面,底层边长4.61米,塔底最长对角线长12.16米,塔基占地面积116平方米,为8面9层楼阁式砖塔,内部为“壁内折上,双上双下”式结构,是赣南现存明清古塔体量最大的一风水景观塔。据史料记载,在建此塔前400年中,会昌才出过一个进士,22个举人。这座宝塔建成后……[详细]
47、关西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西塔
  在龙南县城东北面距县城约二十公里的关西镇,有一座清代早期所建的关西塔,关西塔耸立于程口、邹坑两村交界的田螺坑尾山顶上,因为建塔的缘故,当地群众把山称之为“宝塔山”,宝塔山是典型的笔靠山。关西塔是一座六角形、外砖内木结构的风水塔,通体为红褐色,塔高五层,逐层缩小。第一层为封闭式,边宽3米,对边距离约6米,高2.5米,无门无窗;第二层高2.3米;第三层高2米;第四层高1.7米;第五层高1.5米。塔高10.5米,塔顶装有铁制避雷器,成“Ф”形,层与层之间有交错飘出约20公分的双层平卧斜檐角砖。从第二层开始每面都有拱形门,其中有一扇为通透拱门。塔中原来架空有梯,可攀登至高层,今已损毁。此塔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第二层拱门上的有一行阴刻碑文清晰地记载着:首事徐北圣、头人徐洪榜、塔师朱文帮、塔师……[详细]
洞头朱德旧居
  洞头朱德旧居位于洞头乡洞头畲族村,该建筑始建于明朝后期,系当地畲族的蓝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是畲族蓝氏在洞头最早的建筑。该宗祠座南朝北,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是蓝氏族人举行各种社仪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筑风格上有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同时该建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根据洞头老人蓝昌启(苏区老干部,已故)、蓝锦长(85岁,曾担任洞头乡乡长)、兰瑞良(79岁)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蓝氏宗祠住宿,并做诗一首(现未收集到)。此外,苏区红军也多次在蓝氏宗祠内休整、招兵。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井岗山出击赣南。2月6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由福建省武平县的东留乡进入江西省会昌县洞头乡,经过下东坑村的会武山路(现仍保存有当年朱德走过的会武古桥)到……[详细]
太平天国幼天王洪福瑛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陷时间一致;地点巧合: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墙上提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桂花屋是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客家……[详细]
雅溪围屋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佼佼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约在公元1885年),现存有石围和土围两种,总占地面积为1010平方米。雅溪围屋其中,土围高3层,每层有17间房,围长29.8米,宽20.2米,高10.4米,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设两层,有防火设备。石围呈正方形,围高12米,占地面积约410平方米,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地下排水系统良好,具有四水归堂的特点,大门用排石条砌成,3层门固如碉堡,4层围屋均用砖木结构,外墙采用三合土与卵石夯筑而成,围墙及碉楼上设有-眼和瞭望孔,屋内有一口冬暖夏凉而甘甜的水井,围屋可攻能守,大门左侧原刻有“例授进士陈学士造”字样。……[详细]
瑞金革命遗址
  “红色故都”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瑞金县境留内有诸多革命遗址,主要分布在叶坪村、沙洲坝、云石山等地。1931年9月28日,毛泽东和-指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敌人第一、二、三次“围剿”,在叶坪村建立、发展和巩固中央革0据地。1931年11月7-20日,在此召开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及经济政策等重要决议,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为主席。叶坪村的革命遗址有毛泽东和-旧居、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军检阅台、红军战士纪念塔、公略亭、博生堡。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办公,现存的革命遗址有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央政治局旧址(沙洲坝下霄村)、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沙洲坝棘子排)、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详细]
兴国普惠寺
  普惠寺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城东南,唐中和二年(822年)始建,其后屡有兴废,至民国年间香火甚盛。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普惠寺举行瑜珈显密大会,兴国、于都两县僧尼百余人参加。次年宗仁法师在普惠寺举行恭迎藏经的0会。兴国、于都两县佛教徒及香客三千多人在普惠寺至瑶冈脑一路慢行,街道两旁店铺焚香秉烛,鞭炮不绝。县城市场还停售肉食三天。1956年,由德森法师资助,将普慧寺加以修葺。次年9月竣工时,法亮、振舟法师共同主持了修葺竣工及佛像开光法会。法亮法师,城冈乡东坑村人。出身贫寒,13岁开始吃斋,15岁出家,先后在县东震寺、赣州光孝寺、浙江普陀寺当和尚。1938年应邀至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法。1947年去柬埔寨金边市,主持建造了中华正觉寺。1970年离柬经新加坡回到香港,在九龙芙蓉山主持修建虚云和尚纪念堂……[详细]
寻乌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旧址(角背围拢屋)
  角背围拢屋位于晨光镇金星村角背小组,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围拢屋座西朝东,二进三厅二厢房二杠二围拢一门楼,正栋前山墙为“三山式”封火墙,面阔三间,抬梁式硬山顶金包银大瓦房。正门前面有一半月形水塘,左侧门楼前面有一“日”形池塘,后有半月形花台。4根对称木柱、6根对称石柱支撑上中下厅,正门门额题“朝阳抱秀”四字,门楼门额题“三省流微”四字。角背围拢屋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具有广东围龙屋的典型特点,侧面照特别是门前有日月形池塘在当地极为少见,是我县保存较完整和大型的围拢屋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1930年8月19日,寻乌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130人,其中有中共寻乌县委代表、共青团寻乌县委代表、寻乌县苏维埃政府代表。此次大会选举产……[详细]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由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少共粤赣省委旧址、文武坝毛泽东旧居、苏区防空洞、粤赣军区红军医院旧址、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暨粤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等组成,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经过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区域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南线对敌斗争的领导,更有利开发南方,发展商品贸易等,1933年4月,中革军委决定将江西第三、第五作战分区合并,在筠门岭设立粤赣军区,统一于都、赣县、信丰、南康、会昌、寻乌、安远、武平等县的军事指挥;同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粤赣省,9月组建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和少共粤赣省委。统辖于都、会昌、西江、筠门岭、寻乌、安远、信康等七县,由刘晓同志任省委书记,钟世斌同志任省苏主席。自1933年9月陆续搬迁至文武坝邹屋办公,到193……[详细]
陈联民居
  陈联围屋位于石城县木兰乡陈联村,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该围屋为当地一温氏富户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该围屋独具特色,结合了方围、天井式民居、府弟式民居、苏杭园林风格四大特色,共99间半房间,为砖木结构,一楼通道为鹅卵石式青石板铺设,二楼为木质走马楼,回廊曲经通幽。布局设置极为合理,整个屋宇呈回字型格局。墙壁用石灰涮面,并绘有栩栩如生的各类彩画。所有屋檐为观音斗拱状,木质结构上有许多极为精致的彩绘和雕刻图案。内墙窗户有十余种不同图案的花格窗,窗棂雕刻精细,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最外墙为土墙,将内墙围在里面,外观上形成一栋方围。陈联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温姓大户人家所建。整个建筑占地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百余间,只有三道门进……[详细]
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6、7月间,邓小平受党的重托,在筠门岭坝笃下和芙蓉寨,先后组建了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和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并任中心县委书记、三分区政委。从此,邓小平坐镇中央苏区南大门,领导南线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之中,在筠门岭工作、生活了10个月。邓小平到南线任职后,根据闽粤赣边区实际,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一是加强了各县党政建设,发展党员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县区乡各级党政组织;二是根据南线军事斗争需要,发展壮大赤卫军、游击队等13528人,采用灵活机动的“十六”字诀,粉碎国民党“围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贯彻执行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视经济文化建设;四是积极扩红支前,拥军优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极大地激发了南线……[详细]
大余兴教寺
  赣州兴教寺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的梅关镇新余村,是1957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为唐初尉迟恭监建。《大庾县志》载:南唐保大年间兴建庙宇,宋政和间(1111—1118年),徽宗赵佶皇帝赐额为兴教寺。清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兵灾,寺院仅存僧舍,前殿高丈余的铜质接引佛(俗称田螺菩萨)无处存身,遭受风雨侵蚀。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杨谆率乡绅捐资重建殿宇,修葺后栋。民国时香火兴旺,尤受农村信徒崇拜,每年播种秋收都来朝敬田螺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文革”期间“破四旧”致使接引铜佛和殿宇全毁,仅存后栋。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僧徒捐资陆续重建,香客才日渐增多。兴教寺现占地面积约五亩。主殿仍为土墙平房,三开间,殿内木柱栅架,边墙高五米,顶高七米,殿前廊柱上 书“兴旗悟帝……[详细]
58、罗坝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坝塔
  罗坝塔位于距龙南县城25公里的汶龙镇罗坝村境内罗坝岽顶,故名,是由汶龙镇罗坝村蔡氏家族集资建造的风水塔。罗坝村地处发源于岿美山的罗溪冲积而成的小盆地里,罗溪自岿美山发源后蜿蜒数十里至罗坝岽山谷口,拐弯流入相邻的里陂村,再流至临塘乡水口汇入渥江。罗坝村里除邱姓、李姓人外,大多数人为蔡氏裔孙。罗坝蔡氏始祖蔡七郎原迁居福建长汀,后移居上杭,三世孙蔡斌、蔡兴随母刘氏于明景泰七年(1456)迁安远徙寻乌又徙龙南罗坝定居,至今传20余代。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先祖斌、兴二公相阴阳,观流泉,于罗坝建蔡氏宗祠一座,门朝罗溪水口。为补全风水,蔡氏裔孙逊清等倡议于水口建塔以补蔡氏宗祠大门朝向之缺憾。众人纷纷解囊捐资,不数月而大功告成,罗坝塔像一支尖峰雄踞罗溪水口,塔形峥嵘拱护、祠宇势欲摩空,使罗坝地形风水0-。罗坝塔……[详细]
红四军大柏地战斗旧址
  红四军大柏地战斗旧址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市区象湖镇北30公里大柏地、杏坑村一带,是瑞金通往宁都必经之地,四面环山,地形险要。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和陈毅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2月10日到达瑞金大柏地,利用有利地形,亲自部署指挥红四军在此伏击并消灭了尾追之敌刘士毅部,俘虏敌团长萧致平,歼敌800余人,缴枪800余支,为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后首次大捷。前村(原名杏坑村)刘尔津的一幢有百余年历史的民房墙壁上,至今还留下清晰可见的弹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1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在军长-、-表毛泽东率领下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2月9日转战至江西省瑞金县以北的大柏地、隘前地区。此时,尾追红军之-军第15旅两个团由旅长刘士毅率领,也自澄江进到瑞金。0红4……[详细]
大石门摩崖石刻
  大石门摩崖石刻位于双溪乡大石门村门前自然村公路旁,其南靠上犹至双溪以公路,北临双溪河,高于河床1.5米。文字面约一平方米大小,刻有十四句四字诗一首,文字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石边石壁较窄,字略显小,有一指大,左边字形渐大,有的达三指宽。字体属正楷,工整绢秀;雕法为阴刻,刚健、有力度。文字内容是:青山翠色,磊落葱茏;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曰灵龟,羲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天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与胜地,於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虎书。以上字面分析,这是一首赞美山河、抒发文人情感的诗篇,可能出自当时不得志文人士大夫之手。作者鉴于当时国事混乱、战争频繁,文人难以施展才华,流露发泄心头不满;面对眼前秀丽山川,他希望有文人出来描绘,写出好的文章传于后世,也希望有一个重视文人、文化兴旺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