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旅游

赣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中国工农红军通讯学校旧址
  1998年,瑞金县人民政府批准杨氏宗祠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总部旧址”,次年纪念馆又批准近旁的三座古祠,分别为红校政治部、校务部、教导处等旧址,挂牌立石加以保护。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革军委创办的培养红军通信干部的学校。70多年前,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在我军通信兵的创始人王诤等同志直接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在瑞金创办。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间,红军通信学校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办学,在反“围剿”的战斗中发展壮大,共培训无线电报务、机务、司号和旗语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对建立红军各方面军和各根据地的通信联络,确保党中央、中革军委反“围剿”作战指挥,保障红军长征转危为安,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详细]
彭坑陈毅旧居
  陈毅旧居位于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为游击队交通员周兰家。整栋建筑为土木结构,青瓦盖顶,分为上下厅,中间有天井,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是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彭坑地处大余,信丰,广东南雄3县交界处油山北鹿,背靠高山,南通南雄大兰,北出池江,东邻信丰的上,下坪,地势险陖,山峦连绵森林茂密。1936年春,陈毅来到了池江彭坑,先在彭坑的大叶坑,沙子坑等一带搭棚居住,经常走动,东一夜,西一夜,后来,腿伤复发,就在游击队交通员周兰家后山上一颗大松树下搭了一个筒易的草棚住下,为便于治疗陈毅的腿伤,在周兰夫妇的要求下,陈毅搬进周兰家居住。从此,游击队常在这里开会,研究斗争策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长征,留手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军,保卫红……[详细]
红四军军部旧址
  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5号与6号的葛氏宗祠。旧址原为葛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由门楼、院落、门廊及二井三厅、右侧横屋组成,砖木与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门楼位于祠前左侧,坐西向东,原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红石门框及门槛。门廊雀替为透雕鳌鱼纹,正门门簪饰花卉纹浮雕。祠内地面铺青砖。天井砖砌,井沿为红石条砌成。祠外墙嵌有多种红石及青砖铭文。该祠为葛坳乡葛文富后裔建于城内,作为全县葛氏祭祖之地。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军部驻县城葛氏宗祠,军长朱德住上厅厢房。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调查并造册登记,并列入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2年,列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遗址保护规划。2018年3月9日,……[详细]
高田鳌峰书院
  地点:石城县高田镇田心村(现高田中心小学院内)年代:清同治十年(1871)鳌峰书院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由乡绅温和羹等人捐资建造。砖土木结构,悬山顶,面阔27.8米,进深23.6米,占地1500余平方米。书院门楣题额“鳌峰书院”四个大字,院内建有魁星阁、讲堂、书舍等建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设小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鳌峰高等小学,1935年设第五区中心小学。中央苏区时,红军后方医院设于此,1934年赤水县(1933年8月设,辖原石城县驿前、木兰、高田等9个区,1934年6月,赤水、广昌两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成立广赤县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迁此办公。现为高田镇中心小学,仍发挥着教书育人之功效。它的保存对于研究我县教育发展及苏区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详细]
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
  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位于于都县城东北方向九十五华里的银坑镇平安村。竹篙寨属石灰岩质石山,石山平地而起,远看似一根挺拔耸立的竹篙。竹篙寨洞口座北朝南,洞内自然形成数个石洞,各洞相连,中间大洞为最深最广,可容纳千人。1930年7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福建长汀路过这里,他们特地视察了竹篙寨石洞,并决定把这里改为中央后方保管处。1931年6月的一天,从宁都败退下来的国民党一团兵力,进犯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企图摧毁这个地方。守卫这里的独立团二--士和群众凭借竹篙寨的天然屏障,英勇顽强地打退敌人的进攻,胜利保卫了中央后方保管处。在竹篙寨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曾经路过于都银坑,他想来竹篙寨看看。当时守卫竹篙寨的赤卫队员不认识朱德,向他要路条,朱德来得匆忙没有……[详细]
七里镇窑址
  时代:唐至明遗址位于江西赣州东郊水东镇七里村。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南目前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制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青釉胎质坚细,胎色灰暗,釉呈蟹壳青,有细小开片,带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质细腻,火候甚高,叩之声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泽晶莹。黑瓷制品较复杂,有黑釉,酱红釉,酱褐釉,茶青釉,黑釉窑变等。但真正乌黑发亮的黑釉不多,窑兔毫,玳瑁等斑纹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红或紫灰色。七里镇窑生产的器型多为碗、盘、盏、碟、罐、钵、壶等日用器,产品中还有部分外销瓷。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详细]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旧址位于兴国县鼎龙乡茶岭村李氏宗祠。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又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学校、中央红军总医院附属学校)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医科大学的前身。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迁驻兴国鼎龙茶岭,校部设在李氏宗祠。校长先由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兼任,后由彭真(又名彭龙伯)担任,政委王立忠。1931年——1934年,军医学校在茶岭驻扎期间先后招收了三期共580余名学员,每期培训一年左右,结业后分赴红军部队和地方医院工作,成为我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军医。1934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迁往瑞金。旧址建筑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板瓦覆盖,祠分上、下两厅,厅间有天井,穿斗式梁架。1999年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上堡整训旧址群
  上堡整训旧址群(含朱德陈毅旧居、水北军营旧址(陇西堂、和乐堂、五福堂、李氏民居)、黄土坳军营旧址、莲塘军营旧址)“八一”起义部队上堡整训旧址位于崇义县上堡乡上堡村。1927年11月上旬,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在大余整编后的南昌起义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纵队部及主力600余人由大余进入崇义上堡进行军事整训,史称“上堡整训”。上堡整训旧址包括上堡朱德陈毅旧居-万和堂(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纵队部旧址)、水北军营旧址-李氏宗祠、黄土坳军营旧址-肖屋司马弟、莲塘湾军营旧址-吴氏宗祠、军事练兵场旧址-柳树坝,总面积5725平方米。上堡整训旧址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军队发展史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文物价值。2006年9月,列为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009年5月,列为崇义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宁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宁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宁都县梅江镇七里村西南,名“赖翠廷翁祠”,南临小塘,东、西、北均邻村民住宅,座北朝南。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江西省苏维埃机关驻此,曾山任省苏维埃主席。1933年12月21日至29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为完成省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使江西苏区人民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反“围剿”面前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在博生县七里村召开了江西省苏维埃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到会正式代表357人,邀请白区代表20人。大会由曾山作省苏工作报告,大会选出了刘启耀等65人的新的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蔡畅等人组成的工农检察委员,新的执委会推选刘启耀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徐达志为副主席,蔡畅为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钟息昌为副主席。2006年12月18日公布为江西省文……[详细]
梅福红一军团医院旧址
  梅福红一军团医院旧址地点:石城县琴江镇梅福村年代:1930年-1933年旧址位于琴江镇梅福村,俗称“紫荆山房”。该旧址中间是黄姓香火堂,两边为厢房,砖木结构,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典型的赣南传统客家民居。占地面积2086平方米,建筑面积3577.39平方米。1931年冬,红四军奉命在石城拔除白色据点,参与拔除白色据点的有红四军十师、十一师和十二师,同时宁都起义部队开赴石城进行整训。为配合部队作战和整训,红一军团医院驻扎于此,期间先后收治了伤病员近2000名,救治当地民众近千人。同时配合石城县苏维埃政府为群众开展医疗救助和卫生宣传工作。旧址内保存了大量的红军标语,该旧址对于研究红一军团及苏区革命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2018年3月被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长岭会议旧址
  长岭会议旧址位于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沙湾罗学文家。1935年4月中旬,项英、陈毅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沙湾农民罗学文家中,主持召开了党政军干部全体会议,近70人参加了会议,史称“长岭会议”。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游击斗争方针。并进行了分兵部署,将红军游击队分散到各区去开展斗争。“长岭会议”,是红军游击队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的转折点,对胜利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具有重要意义。长岭会议旧址一栋山区民房,建于清朝中后期,土木结构,分上下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大余县委、县政府分别于1978年、2007年进行了维修,保护较好。2005年7月7日,长岭会议旧址被列为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011年7月18日,长岭会议旧址被列为大余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央印刷厂旧址
  中央印刷厂旧址于1931年11月在叶坪成立,厂长陈祥生,副厂长杨其鑫,共青团书记杨尚奎,工会主席曾庆锡,当时全厂有干部职工100多人。中央印刷厂下设材料科、总务处、铅印部、石印部、排字部、部、刻字部、裁纸部、装订部、铸字部。当时厂里机器设备简陋,铅印部机器共有5部,其中有4部为旧机器,主要印刷《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和一些革命书籍及抗日传单等。石印部主要印刷纸币、米谷票、邮票以及重要的公文布告等。中央印刷厂为了创造一流的工作,在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经常举办各种劳动竞赛,经过大家评比后,选出模范工人,但模范工人不发资金、发帽子或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并且绣上“模范工人”字样,以示鼓励。中央印刷厂工人的劳动热情十分高涨。1933年5月7日《红色中华》发表了《中央印刷厂工友……[详细]
罗塘谈判旧址
  罗塘谈判旧址位于寻乌县罗珊乡原乡政府院内。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准备长征前夕,根据朱德、周恩来指示,中央派何长工、潘汉年从会昌来到罗塘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代表杨幼敏等进行秘密谈判,谈判获得成功,并达成5项协议。罗塘谈判的成功,为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顺利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二、三道--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我党统战工作的光辉典范。旧址建于1914年,原为天主教牧师住房,座北朝南,河石、三合土夯筑成石灰墙体两层瓦面小洋楼,面宽14.6米,进深11.5米,高8米,基本保持原貌。2006年12月18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旧址四周向外延伸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各20米。……[详细]
叶坪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
  叶坪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原为刘氏祠堂,建于公元1897年,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厅一井一横一排,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占地566.91平方米。1933年3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瑞金叶坪洋溪刘氏私祠创办。任弼时、张闻天、李维汉先后任校长,杨尚昆、董必武、冯雪峰先后任副校长。学校内设教务处、总务处、教材编审处等机构,开设有新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苏维埃工会训练班和高级训练班。课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工人运动、中-史、西方革命史、地理、自然科学常识等及各类学术讲座。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央高级党校,培养了大量革命政治干部,对于新中国党的建设、党政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19年10月7日,叶坪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详细]
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
  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12号,原为管氏民宅,民国初年建筑。旧址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四合院两层楼,面阔22米,进深14.6米,高6.5米,占地面积为321.2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政治部驻在这里,前委书记毛泽东住在右厅厢房。红四军驻于都时,帮助创建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红四军政治部驻于都期间,于4月17日发布了134条红军宣传标语,同时还签发了湘赣边界特委指示信。该旧址是毛泽东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2年9月24日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古樟毛泽东旧居
  古樟毛泽东旧居地点:石城县琴江镇古樟村事情发生年代:1929年3月旧居为熊氏民居,牌楼大门,砖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悬山顶,分前后厅,面阔11.75米,进深21.15米,厢房、横屋共14间,前有庭院,占地面积378.3平方米。1929年3月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从广昌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首次来石城,居住于此。红四军进入石城当天,在古樟村召开了劳苦群众大会,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色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为石城红色政权的建立起到重要积极作用。旧居是一代伟人革命实践的历史见证物。它的保存,对于研究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石城人民革命史有着重要意义。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瑞金通讯社遗址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成立于1931年11月在瑞金叶坪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大会期间,开始用无线电对内外播发“一苏大会”的新闻。“这是我们党第一次越过了敌人的铜墙铁壁,向全国人民传播胜利的佳音。”随之又组建了红色中华新闻台。红中社是我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构,是临时中央政府直属的通讯单位。1994年和2000年,新华社先后两次拨出专款,由新华社团委派专人来到瑞金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该旧址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并在旧址内部举办了原状陈列和辅助陈列。该旧址自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50万人次,新华社团委每年都组织本系统团员青年前来瑞金参观考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景点位置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详细]
上宝祠堂群
  上宝祠堂群位于县城东北面约四十公里的马安乡上宝村。为宝溪钟氏宗祠,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保存好有钟氏宗祠、东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绪、民国等历代均进行过维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布,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分“专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余祠堂均座西朝东。祠堂均为砖木结,穿斗抬梁构架,硬山顶,马头墙,清水墙面。前厅大部分设有装饰富丽的藻井。有的大门为牌楼式上饰各种人物、花草纹砖雕和灰雕;有的大门为檐廊式。具有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江西省委旧址
  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位于兴国县城红军大道(牛坑塘)。1931~1932年中共江西省委设此办公,期间领导全省人民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发展生产、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苏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绩,为巩固扩大根据地和改善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对兴国工作的指导尤为关注,指导兴国县在苏区各项工作中创造第一等工作,成为著名的苏区模范县。1932年省委书记李富春在《江西兴国扩大红军的记录》一文中,总结和推广了兴国扩大红军的先进经验,并组织会昌、于都等十个县的参观团赴兴国参观。旧址占地415平方米,座北向南,砖木结构,硬山顶,二层楼房,上下共有住房20间。1983年8月被列为兴国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
  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27号昭忠祠,清代末年建筑。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二井三厅,门面为八字牌坊式。面阔3间9.4米,进深36.4米,高7米,占地面积342.16平方米。1929年4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于都,帮助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其办公地点设于此,随着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的建立,于都县东、南、西、北乡相继成立了区、乡红色政权,领导广大贫苦工农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央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旧址为研究中央苏区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2年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