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铜山铜矿遗址
  位于淳安县西南的洪铜山,距县城约75公里。属铜山乡,为淳安锡铁矿所在地。据清《遂安县志》载:“洪铜山,县南七十里,唐天宝八年尝置场采铜,民苦之,因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部门曾在此探矿,并筹建地方国营铜山铁矿。1970年上半年至1971年12月,工人在施工中发现古矿洞及摩崖题记。1974年10月、1979年11月和1981年10月,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实地调查。遗址可分为老矿洞、摩崖题记、冶炼炉基和矿渣堆积4部分。老矿洞共发现4处,都在海拔600-700米的山腰,距洞口水平深度约七、八十米,有竖井、钭井、平巷等,采凿痕迹清晰可见。洞内遗物有坑木(木撑架)、蚂蝗拔+金铁钉、木轮、陶钵等。在洪铜山尖头岩西麓的石壁上有摩崖题记:“大唐天宝八年,开山坉取铜至乾元元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十……[详细]
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
  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山,开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题材为佛教密宗造像。麻曷葛刺是大日如来的梵语音译,意译是“大黑天”,元朝统治者奉为军神或战神。龛形呈横长方形,龛顶略有弧度,高2.45米,宽4.1米。龛内又开三个小龛,中间为本尊麻曷葛刺像,左侧为文殊骑狮像,右侧为普贤骑象像,三像后为尖拱形火焰背光。龛楣上有浮雕金翅鸟三只,左右还有飞鸟和奔兽。大龛北侧壁有元代至治二年汉文造像题记,十分珍贵。麻曷葛刺造像造型较大,保存良好,刀法简练,和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相比有不同的风格,因此这处造像是研究藏密“梵式”造像发展的重要实物。2001年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杭州马寅初故居
  位于庆春路210号的马寅初故居,系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清末民国初。原属马星竹所有,后由马寅初购买。马老先后于1936年、1946年、1947年、1949—1951年在此居住。其间,马寅初撰写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影响》、《向王若飞诸同志学习》等20余篇文章。还在浙大、上海沪江大学等发表了《关于目前之经济危机》、《经济与民主》等20余场演讲。1946年6月13日,马寅初在杭州20多所学校联合召开的“反对内战,反对-”的-上发表演讲,并与学生一起冒雨-。1949年8月26日,他被任命为解放后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9月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会上被推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常务委员和财政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0月1日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0年11月16~22日……[详细]
梵天寺经幢
  梵天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东麓梵天寺路。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据《吴越备史》载,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镠迎鄮县(今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为梵天寺。梵天寺经幢建于公元965年,是南塔寺的门前遗物,左右各一对,高近15米。经幢通体用太湖石雕刻而成。双幢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南北对峙,相距13米,幢高15.76米,由基座、幢身、腰檐、短柱层及幢项五部分组成。幢顶为日月宝珠,雕刻精致,纹饰各异。基座为须弥座,共三层,雕有覆莲、幡龙、菩萨像等,底层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生动威武;上层短柱四周凿成小龛,龛内雕佛像。幢身刻佛经,为八角形,南幢身刻有《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北幢身刻《大佛顶陀……[详细]
蒋经国旧居
  杭州蒋经国旧居的别墅建成于1931年,门牌为里西湖1号、2号,别墅占地1333.3平方米,上下两层。主楼344平方米,4个房间,完全西洋风格。抗战胜利后,蒋经国曾携妻-及子女寓居于此。里西湖,近断桥,有一栋围墙包裹的两层小楼。曾有铜牌,上 书“蒋经国旧居”。抗战胜利后,大约是1948年10月至11月期间,蒋经国携妻儿在此小住。蒋经国旧居的别墅建成于1931年,门牌为里西湖1号、2号,别墅占地1333.3平方米,上下两层。主楼344平方米,4个房间,完全西洋风格。2003年,杭州市园文局正式明确蒋经国旧居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15年01月28日因在杭州园文局官网上一条“政务公示”引起关注。“政务公示”的主要内容是该别墅将成为浙江麦当劳餐厅食品有限公司的一项新建项目,经营大众咖啡馆(含面包、薯……[详细]
闸口白塔
  闸口白塔坐落于浙江省杭州钱塘江边闸口的白塔岭上。闸口白塔位于钱塘江边,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与六和塔遥遥相望,是钱塘江的标志性建筑。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有《过余杭白塔寺》诗:“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高约10米,逐层划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廊秀丽挺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在中国的中原和北方地区,很少见到平面八边形的楼阁式塔建筑……[详细]
建德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马目大桥北端钟潭岭上,据史料记载,普济寺始建于北宋仁和天圣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属南海普陀山普济寺下院,素有小南海之称。三殿格局,寺内有印度进贡的玉观音一尊(属国宝级文物)。宋宣和年间曾毁;南宋建炎有桐庐僧废额移建;宋淳佑中僧日照修,清咸丰辛酉年毁;光绪十五年唐其章筹金建,十九年僧宽忆添造客堂;民国七年僧德增建平屋十间。香火鼎盛时,有殿宇多进,僧十几人,寺田二十余亩,山三十多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屡经战火的罹乱,屡建屡毁,止共和初期,寺庙还保存原来的规模,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有遭毁,玉观音已被弃于深潭之中。1992年,由善男信女出资出力,在寺庙原基上重建观音一殿,并塑造了佛像,翌年佛像被毁。2006年再次筹金重塑佛像。同年有成立了寺庙管委会,负责寺庙扩建和相关事宜……[详细]
杭州石佛院造像
  石佛院造像又称仁王寺造像,位于杭州石佛山,现有五代钱越王时期所造石像五躯,造像最大者为位于石壁中间的阿弥陀佛站立像,其两旁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站立像。在三尊立像的两侧,又分别有释迦牟尼以及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坐像。石像毁坏严重,惟有智者大师造像保存相对完整,结跏趺座持禅定印。建炎初年,在金人的追击下,高宗皇帝一行狼狈南逃。原东京开宝寺僧慧照大师法晔领徒从高宗南渡。至杭州后,奏疏行阙,请即钱塘七宝山改建仁王院,主大内祈禳事如故。在南宋潜说友撰修的《咸淳临安志》中,便有七宝山开宝仁王寺中古石佛像的记载,石佛像开凿于仁王寺创建之前,也即五代吴越国时期当为确信。石佛院从钱越王时期营窟造像开始,到了绍兴年间仁王寺的创建,寺院规模而至鼎盛,彼时观音台殿宏丽,与三门鼎立相望,蔚为壮观。南宋一代,仁……[详细]
建德童家祠堂
  童家祠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洋镇大洋村渔民自然村。童家祠堂是童祖恺、童润蕉烈士的家族宗祠,也是中共建德县委的诞生地和建德地下党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1927年9月,建德县党的代表会议在大洋秘密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建德县委员会,童祖恺任县委书记。11月19日,建德县农民协会代表会议在大洋高庵召开,宣布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1928年1月16日,建德县委、县农民协会在大洋童家祠堂门口广场召开誓师大会,掀开了大洋农民暴-动-的序幕。1月19日,国民党军警到大洋镇压农民运动,农民协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暴-动-失败。童家祠堂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坐北朝南,硬山顶双坡屋面,建筑面积约720多平方米。正门开在门厅明间,仿牌楼式的石砌砖雕门楼,四柱三间冲天式,上 书-“童氏宗祠”。共三进,面阔五间……[详细]
钱塘江大桥
  导 游 : 建议作为整个杭州城市观光的南起点。站在并不宽阔的桥面上可以一览六和塔全景,体会杭城依山傍水的味道。 看 点 : 本区游览,以“登六和古塔,观钱江大潮,赏宋城风光,游未来世界”为基点,辐射“溯钱江之源,观海宁大潮”为层面,适宜在秋高气爽,农历八月-潮来临之际游赏为最佳。介 绍 : 西湖,雷峰塔还有钱塘江大桥是许多中国普通百姓对杭州的最初印象。这座由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亲自设计的大桥位于六和塔东侧江面,始建为1937年,历经坎坷。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钢梁双层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全长1453米,其中江上正桥1072米,北岸引桥288米,南岸引桥93米。 小贴士: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观钱塘江大潮。餐 饮/住 宿/购 物 : 在钱塘江大桥靠近杭州这头有很多风味馆,可以吃到特色海鲜……[详细]
窑坞窑址
  窑坞窑址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陈店村叶墩自然村,窑址所在处为一山谷,东南侧近谷底有山间泥路可通,低谷处原有水塘,现已改为耕地,谷北有溪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东有农户聚居。从窑址所在处地形情况看,窑床遗迹应位于东南向坡地上,作坊遗迹应位于山岙处。窑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面积约6000平方米,堆积厚度1-3米。地表可见散落的瓷片和匣钵残片,局部聚集成堆,应是当地村民出于耕作的需要捡拾堆成。窑床未暴露,推测窑形应为龙窑。采集青瓷残件(片)共41件,包括碗、罐、壶和韩瓶。其中,碗残件3件,罐残件1件,执壶残件1件,韩瓶残件36件。从采集产品看,该窑址为宋代民窑,制作多欠精细,尤以韩瓶类为粗。产品以碗类为主,其次为韩瓶,尚可见壶、罐等。深灰胎,胎质多较粗。青釉,偏灰、黄、褐等,可见蓝白色窑变釉……[详细]
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旧址
  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近代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浙江省高等法院成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浙江省杭县地方法院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其前身分别为设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浙江高等审判厅及高等检察厅、杭州地方审判厅及地方检察厅。上述司法机构自成立之日起,同在法院路(清旧名臬司前)办公,即现在延安路和庆春路交叉口的西北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侵占杭州,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随政府迁移后方,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迁回杭州,办公地点仍在法院路原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杭县地方法院改称为杭州地方法院。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州地方法……[详细]
新四军随军被服厂旧址
  新四军随军被服厂旧址山沟沟景区下余村茅塘自然村。为一徽式建筑,现为民居。曾作为新四军随军被服厂。该民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盛家,外为高墙头,小青瓦,内有两层皆为木制结构,镂空木窗、梁木雕有凤凰扑牡丹的图案,上层为小0。墙门外朝东砖墙上有抗日标语。1945年,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军主力南下,并成立苏浙军区,下辖三个纵队。当-顽固派调集部队三次向第一、三纵队进攻,新四军-还击,取得了三次浙西反顽自卫战的胜利。当第二次反击战胜利后,新四军一纵队在余杭区西部山区整训,于太平乡茅塘村设立随军被服厂,厂址在当时的盛水福和盛阿毛家。当时有04台缝纫机,60余人夜以继日地紧张生产,制成一批军装、军帽、绑带、皮带,还有棉衣、棉裤,送给全队使用。抗日标语墙山沟沟景区下余村茅塘自然村。在盛云义、盛阿生家墙门外朝东砖……[详细]
蒋治烈士墓
  蒋治烈士墓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乌祥村东南面山湾脚,1940年12月建,为蒋治夫妇合葬,占地面积为405平方米,墓面朝西,墓基成圆形,直径3.5米,封土堆高1米。墓碑正面为“蒋治同志之墓”,由原上海书记石西民题字。墓后面有蒋治同志生平及革命事迹。蒋治(1910—1940),又名子谦,建德市乌祥村人。1929年秋,留学日本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大同盟”组织的革命活动,并由张国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1月,被派往杭州,任中共杭州中心县委常委,旋即调回上海。1931年春,上海党组织遭破坏,11月,蒋治离沪回乡隐蔽。1933年2月,因当地乡长王兴杰告密,蒋治夫妇在家乡乌祥被捕,囚禁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狱中,备受折磨,肺病加剧。1934年9月被保释出狱治疗。1935年6月回上海寻找党……[详细]
建德玉泉寺
  梅城镇乌龙山上南麓的玉泉寺(俗称石佛坳),寺旁有泉,冬夏不竭,而得名。古寺掩映在松林之中,环境清幽。站在寺门南望,但见山峦起伏,像是莲花开瓣,南北双塔高耸其间,犹如亭亭玉立之莲蓬。庙内有一奇石,人称之为息石,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49年前后),净宗五祖少康大师在此建道场,并将边上的一块谓“息石”的岩石雕凿成一尊“阿弥陀佛”石像,此石据说不是产自乌龙山上的,它与周围山上的岩石色泽不一样,凡人烧香拜佛后,常有到石边靠靠、贴贴,说是能祛病消灾的。“息石”是玉泉寺镇寺之宝。由于少康大师不遗余力地弘扬净土佛法,使其迅速传播,名师辈出,直至如今风行海内外;净宗由洛阳南传入浙,然后传往日本,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玉泉寺,建德乃至浙西地区最主要的寺庙之一,原称善导和尚净土道场。曾拥有宇舍二百多间,还建有……[详细]
东山岩寺遗址
  东山岩寺遗址位于航头镇石屏村胡家自然村东山上,年代为清光绪戊戌年(1898),类别为古遗址。该寺依山而建,四周古树林立,香火鼎盛,当地远近闻名。据考证该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崇祯九年(1636年)重建,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建造前殿,大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原址上再次重建,文革期间人为拆除。《寿昌县志》记载:在县西北十都内图,年久失修化为丘墟,清光绪戊戌年,僧同志捐资重建,殿宇雄壮,古木幽深。其道屈而上,门前有普善桥,桥下有池,登桥而望,可供游览山之麓,有八角凉亭行人经此资憩息焉。该遗址占地面积约9095平方米,原寺建筑坐西朝东,该庙原设天王殿、子孙堂、正殿,食堂、禅房,并建有凉亭、石桥等。现寺遗址上尚存普善桥,通往寺庙的老道,残留部分夯土墙体、莲花柱础和其他一些石构件。老道为台……[详细]
杭州碑林
  杭州碑林位于劳动路65号杭州孔庙内。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汇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是杭州孔庙旧址。碑林内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数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学石经,现残存86块。杭州孔庙(碑林)原为南宋临安府学所在地,始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此后府学除焚毁重建或规模增扩外,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度后,一直是杭州的官办学府。建筑格局规整大气,风格的古朴典雅。其内收藏着唐至清代各类碑刻500多石,有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画像、天文星图、水利图刻等,其中以宋高宗的……[详细]
58、霞雾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霞雾桥
  霞雾桥位于大同镇上马村。“霞雾桥”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29年(即1849年)经过一次大的整修。上世纪90年代上马村的退休教师方秀荣出资整修了分水石。几百年来,霞雾桥经历无数次的考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72年的八三洪水,在这场几乎史无前例的洪水中,洪水的猛烈冲桥身,桥在洪水中不断摇动,人们目睹险情都以为霞雾桥凶多吉少,但洪水过后,霞雾桥却奇迹般的立在水中,仍然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然而,霞雾桥虽然有它真实的名字,可人们为什么一直沿用下马桥的名字?而“下马桥”又怎么会变成“上马桥”的呢?这里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老人们讲,落难天子下马的传说早在民间流传,当年建好这座桥后,人们觉得用“下马桥”这个名字不怎么吉利,正当人们为桥的名字犯愁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看到桥西南群山云蒸霞蔚,河面雾霭袅袅,就……[详细]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郊坛下窑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10月到1986年1月,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其中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老虎洞窑遗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坛下窑遗址约2.5公里。窑址发现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详细]
玉架山遗址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遗址首次发现的由六个环壕组成的完整的聚落,第一次揭示出了良渚文化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六个环壕应该代表了六个相关的氏族。而且从6个环壕的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和墓葬等级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地位。玉架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经济开发区,西距良渚古城20余公里,南面是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面是发现高等级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2008年10月—2012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1.8万平方米。经过3年多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