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21、拱宸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宸桥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详细]
《民族日报》社旧址
  《民族日报》旧址为晚清时期宗祠建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39年元月5日,《民族日报》在此创刊。《民族日报》名义上是国民党浙西行署主办的,实际上是由社长王闻识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掌握领导权的爱国抗日宣传阵地,其创刊誓言、办报原则、宣传策略坚守我党团结抗战的正义主张,其发行量和发行面是国民党《浙西日报》的3倍,被誉为浙西抗战的一面旗帜。旧址曾一度成为中共浙西特委的秘密住地,领导各地区开展党的工作。《民族日报》的作用和影响,刺痛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神经,1940年夏、1941年12月,浙西行署两次下令改组《民族日报》社,大肆搜捕报社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有19名地下党员和新闻工作者被捕,12名遭杀害,血染报旗。1945年10月,《民族日报》停刊,历时6年10个月。报社设在於潜鹤村何家祠堂。从创刊到……[详细]
万松书院
  杭州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线景区万松岭。万松书院充分挖掘杭州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现明代书院文化和科举制度场景,演绎中国四大明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杭同窗三年的绝美爱情故事,完整凸现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风貌,打造西湖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梁祝书房大门——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品字型石牌楼——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品,为官要有官品。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当时……[详细]
新叶村叶氏家族墓
  新叶村自南宋以来已有800年历史,现保存了大量叶氏祖墓,共有新叶叶茂公墓、新叶叶熙公墓、玉华叶氏祖墓、玉华叶氏墓、醉翁山叶氏祖墓、石岗塘叶氏墓、石岙叶氏墓、石岙叶光隆墓、正昌岗叶氏墓、叶--烈士墓等10座墓葬。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叶茂公墓:位于新叶村东南面,墓主为叶氏茂字辈先祖,墓向朝东,占地73.4平方米,直径8.7米,高2米,墓面由块石错缝砌筑,宽6米。墓碑镌字三行,记载墓主身份、生平、立碑年份等。墓前设拜坛,进深3.7米。叶熙公墓:位于新叶村北,墓主为叶氏先祖熙字辈十一公以观,及其福字辈十七公安人。墓面朝东,墓基呈圆形,直径3.25米,墓高1.36米,墓面宽2.7米,墓碑镌字三行,记述墓主身份、生平及立碑年份。墓面两侧垒拳手,由石块错缝堆砌。墓前设拜坛,进深1.2米。玉华叶氏祖墓:位于……[详细]
杭州大资福庙
  杭州民间传说,岳飞爱将张宪遇害后,尸体被秦桧切成72块,分别丢在杭州72个不同的地方。当时百姓念着岳家军和张宪的好,自发筹资分别在这72个地方建起了72座庙宇。因为不敢公开纪念张宪,大家把这些庙叫做资福庙,一时形成了“十里八乡拜张宪,求福祉、保平安”的风潮。以前在众安桥、祖庙巷、东山弄等地方,都曾有过资福庙,不过时至今日,杭州留存下来的资福庙只剩下玉皇山南这一座了。2010年,在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大资福庙修缮一新。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资福庙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在原有大资福庙的基础上,配置了东西厢房、两廊及天井。恢复后的大资福庙总建筑面积1000余㎡,其中主殿360㎡,其余近690㎡。修缮部分尽可能保留旧有建筑的原始风貌,辅之以落地门、花格窗,凸显南宋民风南……[详细]
仓前粮仓
  仓前粮仓位于余杭仓前街道灵源村,南临余杭塘河。前身是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为备赈济而设立的临安便民仓。现存4栋单体建筑,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61平方米。其中2栋为老式木房作粮仓,为房式仓。二十世纪60年代,按苏联模式加建2栋平房,为苏式仓。是全国首批“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粮仓。仓前粮仓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粮仓起源于南宋时期的临安便民仓。清嘉庆年间的《余杭县志·仓敖》记载:“临安便民仓,在县东十里,今名其地曰仓前”。临安为南宋时杭州的府名,余杭为属县,仓前属余杭县管辖,地处县城东面;便民仓,则是用来储存粮食供朝廷赈灾济民所用。仓前,原名灵源,自古就是著名的稻米之乡,粮源丰富;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余杭塘河横贯其中,运输十分便利,离杭州又较近,一旦需要即刻到达,南宋朝廷看中其得天独厚……[详细]
深澳建筑群
  深澳建筑群位于桐庐县江南镇,年代为明至民国。深澳村的古建筑有历史悠久、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和设计精致的特点。踏入深澳村,沿着爬满青苔的石板路,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就这样随着慢悠悠的脚步被一步一步地踏出来了。深澳村的历史非常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南宋初期,主要由申屠氏迁居桐溪而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申屠氏先人有着非常先进的理念,他们在规划村落建设之初就首先规划了村落的水系。深澳村民依水而居,应家溪在村东蜿蜒流过,村西有一条叫洋婆溪,它将水从应家溪的上流引入,平时可作为灌溉使用,若遇上山中发洪水,又可用来分洪。村地面的明沟用来排除雨水和生活污水,而设在地下三、四米深处的暗渠则是供水系统,暗渠高二米,宽约一点五米,拱顶,全用卵石砌成,引山泉水,至今水质仍清澈甘洌。为方便取水,每隔一定距离,建一……[详细]
28、文澜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年,《四库全书》告成,当时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内廷四阁”。后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渊数,允宜广布,以光文昭”,又命续抄三部,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是为“江南三阁”。现江南三阁惟文澜阁及所藏《四库全书》存世,成为“东南瑰宝”。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始重建,……[详细]
萧绍海塘(杭州段)
  萧绍海塘(杭州段)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萧山区,年代为明、清。萧绍古海塘位于钱塘江左岸,西起萧山西兴,东至上虞,唐代曾称为防海塘。全长116.85公里,除去山体,海塘实长103公里。明、清时期根据所处位置,又以西兴、瓜沥、宋家溇为界,自西而东分称西江塘、北海塘、后海塘、东江塘。其中,萧绍海塘(杭州段)分为两段,起点都是自西兴的永兴闸起。一条向南经长河、浦沿、闻堰、义桥、临浦,到进化镇的麻溪坝止,为西江塘,全长31.25公里。另一条向东经北干、新街、新塘、衙前、瓜沥、益农与绍兴的后海塘相接,称为北海塘,全长41.44公里。这就是保护了萧山人千年之久的两个“米桶扣”。古海塘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已有零星海塘。最早在《越绝书》中记载了航坞山东麓石塘,可以说是北海塘的前身,当时是用来给越国修建、停泊军船……[详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建筑由桥西土特产仓库改建而成,以文化遗产的角度、专题的方式解读了刀剪剑“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则为剪”的独特文化。常设展览面积2460平方米,由“刀与剑”、“剪刀的故事”两个展厅共同构成。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详细]
31、孝子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子祠
  孝子祠坐落于临安区清凉峰镇的杨溪村,今天的孝子祠已经不是明代时期的建筑,而是清代时期所建。乾隆二十五年,皇上御赐重建祠宇,到了咸丰年间祠堂因为战乱被毁,于1807年重建。孝子祠屡经损毁拓建,规模宏大,祠堂坐北朝南,呈典型的廊院式徽派建筑,青砖汉瓦,四水归堂马头墙。硕大笔直的96根或圆或方的柱子与鼓形、六边形、方形、覆盆形等形态各异的石础,整齐排列,顶端支起数百根拱形大梁,构成祠堂空间层次丰富的梁架。祠堂由门楼、中堂和后寝三进两天井组成,面宽五间,占地面积739平方米。门楼为五架梁前卷式,深两间,明间辟大门,外檐下用坐斗和扇面拱作装饰,撩檐枋上有木雕。屋面为硬山顶小青瓦。大门上方悬挂明嘉靖皇帝御题“孝子”二字的匾额。两侧檐柱有一副对联,上联:庙貌邻韩墓,下联:孝思绍虞廷。中堂:高于前厅三步台阶……[详细]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位于笕桥镇东北部横塘村。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1年春,校舍和机场等建成,设立机构,采购飞机,招生办学,并先后在洛阳、广州设立分校。至1937年抗战前,共培训学员500余名。抗战爆发后,航校先后迁往云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尔,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而笕桥机场作为空军的主基地使用。至抗战胜利学校又迁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迁往台湾。杭州解放后,航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接管,仍作为航空学校和军用机场使用。1957年,改为军民两用机场。2000年,因杭州萧山机场建成使用,民航撤出笕桥机场。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由国内优秀的……[详细]
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
  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反映杭州历史变迁和历史风貌的街区之一,街区历史风貌以近代历史建筑为主要特色。“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例如浙江兴业银行旧址、盐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地方银行旧址、四拐角之万隆火腿店、四拐角之张允升百货店、四拐角之孔凤春、四拐角之宓大昌、叶种德堂、万源绸庄旧址等,有的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的是仿西方古典和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等。这些风格各异的老房子都已得到保护性的修缮维护。中山中路是一条杭州老字号最集中、历史建筑最原汁原味的步行街。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叶种德堂叶种德堂在中山中路最南端,靠近鼓楼处,清末民国初杭州的著名中医馆,现建筑为民国时所建,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胡庆余堂所并,我当年大三时在胡庆余堂财务部实习,就是在这里面,黑漆漆不见阳光的老房子里办公。现在恢复叶种德堂的名号,……[详细]
桐庐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浙江桐庐县城内,面临清清幽远的富春江,背倚林木葱郁的舞象山,寺院青山环抱,清幽庄严,是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中规模最大的佛教胜地,素有“浙西普陀” 之称,历来与拉萨布达拉宫、昆明的圆通禅寺、南海的普陀山齐名,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四大观音道场”。历朝以来,由于兵火灾害,圆通寺屡毁屡建。圆通寺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距今已有1370多年,初名“紫竹林”,供奉观世音像。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扩建为寺,名圣德寺,又名潮音寺。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朝廷赐名“圆通禅寺”,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寺僧安隐法师重建。抗日战争时期,寺院遭日机轰炸被毁,后陆续拆除。千古名刹,千年沧桑,七经劫火,却屡毁屡建,实乃观音慈悲,深入人心之显现。桐……[详细]
茅湾里窑址
  茅湾里窑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18公里的进化镇大汤坞村裘家山茅湾里。茅湾里印纹陶原始瓷窑遗址包括裘家山、狮子山、蜈蚣腿等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1956年调查发现,采集有大量的印纹硬陶器及施青黄色釉的原始青瓷片、红烧土块、釉渣等。文化层堆积丰富,分布范围较广,保存完好。其附近还有大坟山、梅园、安山、后山等多处印纹陶原始瓷窑遗址发现。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纹硬陶。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黄色、深灰色。纹饰为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纹、网格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用泥条盘筑法,高温焙烧,质地坚硬,叩之有铿锵声。大汤坞方向的窑址以青黄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为原料,色灰白,质地较坚硬密实。制作采用轮制,器型规整,器底壁……[详细]
倪家窑址
  倪家窑址位于建德市大洋镇倪家村上蒋自然村西南面山坡上,邻近兰江主河道。窑址所在处为一平缓凸坡,北、东、西三侧均有水塘。窑址面积约6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面积约2500平方米,堆积厚度0.6-1.2米不等。地表散落瓷片、窑具残件等,局部聚集成堆,在凸坡中部及西侧可见红烧土碎块。瓷片以带釉粗瓷为主,多见罐、缸类废品堆积,少见碗类产品,制作较粗糙,器型、釉色单一。地表可见大量支座及其残件。釉色分灰青偏黄,窑变蓝色釉,下腹及底部多施釉不及。窑口有陶泥清洗池。由采集标本判断,器型以罐为主,另有钵、韩瓶等。以灰陶为多,胎质较粗。由器型及釉色等判断该窑址为宋代窑址。倪家窑址是一处生产粗瓷器的窑址,在现场踏勘中未发现制作较精者,釉色多显灰青黯淡,是一座普通的民窑。在杭州地区以往的城市考古工作中,经常能够发……[详细]
后山窑址
  后山窑址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陈店村窑口自然村后山南坡上,窑址所在处为一山间土丘,南侧有一水塘,西北侧平地现为耕地,东侧为农户聚集区,有溪流在村东北侧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乡间公路东北-西南向穿过窑址堆积。窑址堆积主要位于土丘北部及其西侧凸坡。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面积约4000平方米,堆积厚度0.5-1.2米。地表随处可见散落堆积,根据地表瓷片、窑具残片等分布情况看,以乡间公路为界,高于乡间公路的坡地上,堆积相对单一,以韩瓶和支座为主,基本不见其它器型残件,而低于乡间公路的坡地上,地表采集遗物类型相对较丰富,瓷器施釉,制作较精,窑具可见匣钵、垫圈等。后山窑址所产瓷器制作上有粗、细之分。韩瓶、罐类器物制作较粗,黑胎,胎质粗,施釉则多不匀,釉色多显灰青色,或偏黄、褐,器型欠规整,裸烧而……[详细]
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遗址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余脉。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由于长期的湖底淤泥沉积,遗址的表土厚达3、4米,从而使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跨湖桥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30平方米左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釜、豆、盆、钵……[详细]
飞来峰造像
  飞来峰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前。飞来峰是一座高约209米的石灰岩山峰,山上怪石嶙峋,奇幻多变,石间分布着五代至元代的造像约300多处,是浙江规模最大的一处造像群。飞来峰造像群中五代时期的造像至今尚存有10多尊,都是佛教“净土宗”的“西方三圣”,分布在山顶和青林洞的洞口处。在青林洞入口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舍钱雕造的弥陀、观音、势至等像,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龛中的三尊造像都是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饰有火焰纹的背光,带有晚唐的造像风格。北宋的造像最多,有200余尊。分布在金光洞内的是小罗汉。玉乳洞内的是六祖像,形体较大,是天圣四年(1026年)的作品,风格比较古朴。青林洞南口的崖壁上有一龛乾兴元年(1022年)的浮雕“卢舍那佛会”,浮雕的技法娴熟,……[详细]
杭州绸业会馆旧址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美称,随着杭州丝绸业的发展,一种为满足行业聚议和解决纠纷需要的组织——行会,及其建筑——行业会馆,也应运而生。杭州最早的丝绸行会,出现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并于忠清巷建立了行会议事之所——观成堂。光绪三十年(1904),因场地局促,无法满足丝绸从业者--、议事的需要,宋锡九等人提出“复创迁地改筑”方案,并获得众同业者赞成。此后,绸业巨贾王达甫、蒋延桂、徐吉生、丁立中等集资在保信巷(今直大方伯)内重建观成堂,于宣统三年(1911)初开始建造新厦,民国三年(1914)九月竣工,耗银币5.8万元。整个建筑占地20亩,层楼叠起,气势巍峨。主要建筑有武帝殿、观成堂、天章阁、行吾素斋等。是当时杭州规模最大的同业组织会馆。新厦建成后,挂出的招牌是“绸业会馆”,一时成为南北丝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