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欢喜永宁桥
  欢喜永宁桥年代为清代,位于石桥镇石桥村。原名李王桥,横跨上塘河,系单孔拱形石桥。长47米,宽6.5米,高7.5米,桥栋上安有石狮8只,原名为里王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据《杭州府志》载:“永宁桥在堰东北七里,旧为渡曰李王渡,乾隆三十五年创建石梁跨在河南北。”……[详细]
402、洋关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洋关
  洋关位于拱宸桥市二医院内。1895年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杭州被迫成为开放商埠。同年10月,商定在拱宸桥附近划出土地作为日本商民居留贸易之地。公共通商场与日租界的设立,正式撕开了杭州对外通商的口子,英、美等国均要求在拱宸桥的通商场内租地经营,浙江巡抚只得“照复诸国”,拱宸桥一带遂成为各帝国列强经商、投资、掠夺的乐园。因应这样的情势,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7月间,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杭州“海关”的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即人们所说的“洋关”,关署建在杭州拱宸桥通商场(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1896年10月1日,杭州海关与通商场及日租界同时正式使用。当时的杭州海关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货物进出的枢纽。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杭城前夕,……[详细]
方回春堂
  中华老字号“方回春堂”,坐落于杭州著名的历史街区河坊街上,创建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据载为钱塘方清怡先生所创。方清怡,字“再春”,寓“回春”,故将自己的药号命名为“方回春堂”,以期“逢凶化吉,妙手回春”。方清怡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擅长儿科,以家传秘方精制的小儿回春丸享誉杭城。回春堂家底雄厚,是晚清时期操纵杭城药材市场的六大药铺(胡庆余堂,万承志堂,叶种德堂,张同泰堂,泰山堂及回春堂)之一。方回春堂拥有二千五百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整体布局为典型的明清江南传统特色,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国药馆、国医馆、参号。国医馆是浙江省、市定点医疗机构,有诊室二十余间,上百年的古董家具,古老的诊室,透出中医的神秘气息,隐隐显示国医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汇集着中医各专病专科,70余位国家级重点文物……[详细]
圣果寺遗址
  圣果寺遗址年代为五代至明,位于将台山与凤凰山之间笤帚湾西面。圣果寺,又名胜果寺,原称崇圣寺。隋文帝开皇二年始建,唐昭宗乾宁间元著文喜禅师重建。宋室南渡,这里被划作殿司衙,徙寺包家山。元还故址,至正年间毁,明洪武年间重建。此地虽迭经变幻,但存留的古物颇多,可以说是凤凰山古迹最集中的地方。有西方三圣浮雕、十八罗汉造像,宋高宗赵构手书“忠实”两字题刻,还有凤凰池、放光岩以及赏月佳景月岩等名胜。保护范围:现状遗址范围,西北至140米等高线处,总面积为36169平方米。……[详细]
王文韶大学士府
  王文韶大学士府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位于清吟巷3、9、10、11号。原为清末重臣、大学士王文韶府邸。王文韶祖上曾居清吟巷,后家道中落。待王文韶重兴家业,当上大官后,了解到曾有五只红蝙蝠绕梁飞行于祖宅的吉利之兆,遂耗巨资兴建规模宏大的住宅。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外扩约3—15米范围,东至东侧清吟巷东界,南至清吟巷南界,西至西侧小巷西界,北至清吟街南侧道路红线,总面积为524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一级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侧道路红线,南至清吟巷以南约25米,西至龙华巷东侧道路红线,北至清吟街南侧道路红线,总面积为10365平方米。二级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紫金观巷东侧道路红线外扩约55米,南至一级建设控制地带,西至皇浩巷东侧道路红线,北至清吟街南侧道路红线北扩约30—50米,总面积为10091平方米。……[详细]
海潮寺旧址
  大明万历年间,杭州高僧莲池大师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遣弟子在古城草桥门外的大堤旁修建了一座大庙,寺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经书房及众多的香客房舍,铸有大钟。因濒临钱塘江口,朝听潮、夜闻汐而起名为海潮寺。清嘉庆年间,海潮寺又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建,拥有有殿宇僧房客舍三百余间,与灵隐寺、净寺、昭庆寺被并称为杭州“四大丛林”。一九四四年,秋季,海潮寺遭雷击失火,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诸多建筑被焚,仅遗天王殿及部分经堂僧舍。大跃进年代,这里建起了杭州橡胶厂,并发展成为今日的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2012年初,杭州市规划局计划在钱塘江的南北两岸复建海潮寺,分为海潮寺南院和北院,与台山摩崖石刻、形成“0-一线”景观带状格局。扬眉有《海潮寺》云:海潮澎湃钱水凉,烟雨江峦幽韵长;莲池悬铁说佛法,禅净双修持戒强……[详细]
407、魏骥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骥墓
  魏骥墓位于萧山区蜀山街道湖山社区徐家坞山西麓,属于明代时期,墓坐东朝西,墓包呈半椭圆形,墓包前置一祭坛深4米。墓碑及祭台已毁。墓道保存状况较好,墓道两旁原立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人兽石像四对,现只存三对,一对石虎下落不明。原墓前有牌坊,现已无。1998年、2001年墓曾先后遭盗挖,墓包部分被破坏。……[详细]
蜀山遗址
  蜀山遗址坐落在河庄镇蜀南村蜀山,1956年发现,经考古发掘,出土青铜矛、纺轮、稻谷灰化石、鹿角等100多件,陶片10余筐。第一、二层为距今2300年至2700年间的商周时期的印纹陶堆积层,第三层属良渚文化堆积层。1987年又出土玉璧、玉琮、石钺等7件文物,均属良渚文化典型器物。蜀山原是钱塘江边一座小山,历史上钱塘江几度改道。蜀山忽南忽北,变化不定。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堆积层,起着浙江古文化南北交流融合的作用。蜀山遣址是我省现存一处高祭台类型文化遗址,别看其海拔只44米,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话。……[详细]
409、相国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国井
  相国井位于解放路北侧浣纱路口西北角。据乾道《临安志》载,井为唐代宗朝(763~779年)〔咸淳《临安志》云为德宗朝(780~805年)〕杭州刺史李泌所开。因李泌曾任宰相,后人在井旁建相国祠,故名相国井。杭州自隋建州后,城市日益发展,至唐开元年间人口已达8.6万余户。杭州城区是由浅海弯演变成为陆地,地下水卤咸,不能饮用,故杭城居民饮水成为一大问题,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李泌任杭州刺史后,发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甃瓦石为筒,引西湖水到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俗称六井。后五井逐渐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尚存。1980年,对井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发现井壁用条石菱角式叠砌而成,井下有石刻题记。现相国井井圈和石栏杆及相国井碑记等,均为1980年整……[详细]
朱凤标墓
  朱凤标墓位于所前镇山里沈村里仁岭。朱凤标逝世后葬于山里沈村上年王山,文革期间被毁,1994年重修。墓前面列有曾孙朱家氵晋书的圣旨;两侧镶有华标、石兽等物。……[详细]
节孝承恩坊
  节孝承恩坊,位于萧山区义桥镇新坝村上埠西37号南,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石质,仿木构,四柱三间五楼,歇山顶,面阔8.3米,高9米。牌坊浮雕麒麟、仙鹤、斗拱组合,象鼻昂作,四角起翘。脊顶两端吻兽,中间栏杆式装饰。建筑结构紧密,用材讲究,式样美观,采用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保留了清代的建筑艺术风格。该牌坊为萧山区保存最好的牌坊。据乾隆《萧山县志》记载:倪润妻金氏29岁守寡,76岁去世,雍正七年(1729)受旌。……[详细]
412、江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寺
  江寺,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江淹子昭玄舍宅建寺,为萧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单位。江寺公园因依江寺而名。公园占地30030平方米,原址及相邻改造地块为居民住宅,房屋破旧,密度大,是萧山旧城改造的难点。区政府为实现“创大都市强区,建现代化萧山”的目标,下决心将该地块进行改造,列为2001年度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共拆迁居民821户,拆迁面积达58000余平方米,创萧山旧城改造拆迁历史之最。公园为我国传统的寺观园林风格,依托江寺,除融江南古典园林特色外,还深刻挖掘萧山文化底蕴,为萧山城区历史文化的又一载体。……[详细]
413、回澜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澜桥
  回澜桥位于城厢镇萧山精神病院北侧。建于1792年,桥面总长度为21.4米,跨径8.8米,天高5.45米,桥面宽3.8米,南北两边均有石阶21级。桥的东西两侧石壁上均嵌有条石楹联一副,上联道“半市七桥足征东土人烟聚”,下联为“一河六塔汇使南流地利兴”,反映出当时萧山的繁荣景象。究其含意:“半市七桥”,若从回澜桥从东向西依次排列,应为:回澜桥、东阳桥、板桥、凤堰桥、江寺桥(梦笔桥)、仓桥、市心桥。“一河六塔”,因年久失传,无法列举。但在记忆中,城南原大通桥(石拱桥,上世纪80年代被拆)北侧有一座古塔,此塔在大跃进年代被拆除,据说当时曾从塔基底层挖出青花瓷瓶,还有镇塔用的铜镜及一些线装经本。城西西山脚边原隆兴寺(当时的粮食局仓库旁)中也有一座古塔。……[详细]
414、梦笔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梦笔桥
  梦笔桥俗称江寺桥。位于城厢镇文化路江寺前,跨城河,为单孔石拱桥。南宋《嘉泰会稽志》载,为南朝齐建元(479—482)中建,传取江淹“梦笔生花”事名。现桥为清代重修。桥长14.5米,面宽2.5米。桥孔跨径5米。拱圈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上设栏板、望柱。1984年,在桥畔立一石碑,镌“古梦笔桥”,祝遂之书华镇咏桥诗。1993年4月,萧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南朝齐建元中建,取江淹“梦笔生花”事名。现桥为清代重修,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于江寺前城(萧绍运河)上。桥长14.5米,面宽2.5米。桥孔跨径5米。拱圈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上设栏板、望柱。……[详细]
西施古迹群
  在临浦镇通二村一带,古称苎萝乡,相传为越国美女西施故:里,今有西施古迹群14处。苎萝山、--石在西小江东边,海拔127米。清康熙《萧山县:志》载:“苎萝山在县南二十五里苎萝乡,下有西施宅,上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姻脂水泼于石上,日久变红;又说,为西施告;别故乡时,泣血所致。“石留--延朝旭,江带春纱绕绿芜”,清单隆周诗即咏此,今开宕取石,多有损伤。浣纱溪在苎萝山西,南源麻溪,北汇西小江,流经通二村、施家渡等村,长约2500米,宽15米至20米,两岸绿树,流水清澈。西施从小喝浣纱溪水长大,长成后常在溪边浣纱,故名。唐代范摅《云溪友议》:“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日:‘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西施里即苎萝村,今通二村、施家渡村,旧称东……[详细]
清葛壮节公故里表
  清葛壮节公故里表位于进化镇山头埠村。葛云飞故里表约建于民国廿七年(1938),表座四面阴刻“民族英雄”四个大字,表高4.18米,呈正方形,下端宽、顶端窄,逐渐向上微收,朝东向正面阴刻是隶书“清葛壮节公故里表”。……[详细]
萧山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航坞山,始建于宋熙宁六年(一○七三年),有高僧无能大师觅居到此,观看宝地,结草为庵,独来独往苦修三年。当时闽南佛教衰退,僧人无居修持,十方丛林高僧大德云游四海,寻觅宝地定居。明朝初年有天台圆通大和尚及法徒寂照,来此又建茅庵供奉地藏王菩萨,取名为地藏庵。每逢七月香客颇多,当时名播杭、绍、萧等地,挂单僧人越来越多,香火旺盛。历史清乾隆五年七月三十日,有天台方光寺法本、法忠二位高僧寻觅到此,见茅庵清静而定居修持当年改为地藏寺,为正宗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现石碑存记。乾隆九年七月三十日地藏显圣,大放慈光,进香者达千人之多,随即大兴土木,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齐堂等殿堂殿宇九十多间,使地藏寺盛极一时。同治六年为洪杨所毁,当年复兴。至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毁……[详细]
张同泰药店
  张同泰药店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人。清嘉庆五年(1800年)在杭州新宫桥下开设茂昌药号。嘉庆十年,盘进沈同泰药号而取名为张同泰。咸丰初,他购地4余亩把张同泰扩建成杭城一流的大药店,并在靴儿河下等地增开益元参号。张同泰生产各种丸散,膏丹,药酒,在杭嘉湖一带享有盛名,和胡庆余堂,叶种德堂齐名号杭州三大药堂。民国元年,药店经大规模翻建后,新屋落成,重建石墙门,上刻“万象”商标。“张同泰”镀金大字熠熠生辉,大门两旁悬挂“张同泰道地药材”铜牌,自制传统成药360余种。文革期间,张同泰铺面雕花匾额碑刻,悉被砸毁,改名春光药店,原建筑面积2596平方米,1981年部分房屋改建为医药站宿舍。沿街店面呈原貌,后面房屋大部分已经拆除。1988年恢复“张同泰药店”原名。保护范围: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路缘石线,南至6层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