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仙游县旅游

仙游县文物古迹介绍

1、龙纪寺 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纪寺
  龙纪寺位于盖尾镇后山村院里自然村,始建于唐,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瑞义祖师重建六角亭(包括玉帝殿、钟鼓楼等)和佛祖殿。当代陆续新建岳帝庙、观音亭、仁孝堂、哪吒庙和老人活动中心。坐北向南,通面阔40.1米,通进深32.5米,总面积1303平方米。六角亭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为六面坡顶式,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明间正中为八卦藻井,刻工精巧,独具一格。殿外侧六角壁上设有罗汉龛,供奉祀清末德化瓷雕五百罗汉。(形象生动,工艺精美,为十分宝贵的文物)佛祖殿中奉释迦牟尼佛像,殿前立一对浮雕龙柱和一个浮雕盘龙石台。六角亭、佛祖殿面积共1303平方米。该寺院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是当地清代寺院的代表,是研究寺院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龙纪寺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红军第108团旧址
  红军第108团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麦斜村麦斜岩。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07团在莆田建立后,中共仙游县委也开始走上创建红军队伍的道路。同年9月,中共仙游临时县委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了10多支长-,组建了一支红军游击队。10月,游击队决定利用善化民防团团长大宴土豪劣绅之机袭击善化民团总部,夺取-支弹药,此役,游击队击毙团丁4人,击伤3人,缴-20余支,-千余发。战斗胜利结束后,游击队向群众作革命宣传,并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布告。随后,游击队撤离到兴太山区麦斜岩山腰上的麦斜岩寺,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由黄英任团长,林植任政委,并决定以麦斜岩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以便同莆田的广业、常太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军第108团的成立,使仙游自建党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在仙游……[详细]
仙游学生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仙游学生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城街道师范路1号。1929年春季开学以后,仙游现代中学一批进步学生在中共仙游党、团组织的引导下,先后参加抗捐抗税等革命活动,--持续不断。现代中学的--是五四运动以来仙游--的一面旗帜。张兆汉、罗迎祥、黄明、张启基(女)等仙游县早期共产党、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均是在现代中学读书期间参加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黄棋、张霞等教师也是地下党组织的成员,他们争取了校长黄良骏的支持,以教书为掩护,推动了现代中学的--。1932年,仙游县党、团组织缺少经费购买油印机,为了革命宣传工作需要,现代中学几位进步学生巧妙地把学校中的两部油印机先后“送”出来,其中一部藏在二年级学生何庆烈家中。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刻写、印刷革命传单,之后在城关、郊区分头散发或张贴,有力配合了农民抗捐抗……[详细]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上宫自然村。1927年4月8日,莆田发生国民党---事变,中共莆田特区委机关被查抄,区委书记陈国柱经莆田常太转移到仙游兴太山区上宫掩蔽。陈国柱到上宫后,利用当地农民生活艰辛、反抗意识强的有利条件,进行革命宣传,开展建党工作。他先后吸收了当地进步农民林锦棠、林步庭等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7年4月底在上宫馨山书院成立仙游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上宫支部,书记林锦棠,隶属中共莆田特区委领导。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成立后,通过创办夜校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向农民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革命思想,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开展减租抗税斗争,开创古邑第一个红色基层村,为推动仙游革命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始……[详细]
仙游党组织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仙游党组织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后庄村竹庄自然村。榜头镇竹庄小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五四--以后,一批地下党人和进步教师在竹庄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少活动,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贡献。1928年4月下旬,中共仙游县委在东乡组织农民反抗烟苗捐斗争,竹庄小学师生是这场抗捐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5月4日,该校青年教师黄今秀带领学生踊跃投入由王于洁、林步云、郑珍等组织的捣毁坝下烟苗税馆、斗争捐税员的农民暴-动-行列。国民党仙游县政府于同年5月10日派兵镇压东乡农-动,黄今秀不幸被捕,于同月11日被秘密杀害。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林步云、欧元青等进步教师在竹庄小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上级党组织介绍新四军干部、参加过上饶集中营赤石暴-动-的季音,以及柯昆山等人在竹庄小学隐蔽。解放战争……[详细]
莆田塔斗山
  塔斗山位于枫亭镇东北面,海拔118米,面积700多亩,其山形似螺,亦称青螺峰。山顶矗立一座建造于宋代初期的石塔,名天中万寿塔,俗名青螺塔,也叫望海塔,塔形像西班牙国王阿育王王冠,名闻海内外。该塔于1981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西有建于唐宋年间的文昌阁、会心书院、崇正祠等。登上塔斗山山顶极目远眺,惠安的南庄、莆田的东沙、枫亭镇区历历在目;海水、礁石、沙滩、红日、渔舟尽收眼底;枫慈溪和沧溪会流,似白带环腰。塔斗山北背梅岭,西犄大帽,南望天马,东临大海,似鹤立鸡群。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枫亭抗击倭寇,曾登目斗山揽胜,纵观沧海,挥笔赋诗。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隐晦合讲学,并手书敬义堂匾额。明朝三保太监下西洋曾两次在太平港避风。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宰相蔡京,……[详细]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民国16年(1927年)4月中旬,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陈国柱(廖华),在兴太上宫馨山书院建立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上宫支部。该书院系清代建筑物,土木结构,位于馨山山顶。1989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的兴山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书院——馨山书院。馨山书院始建于明初,是为了纪念南宋文天祥和岳飞而建。历史悠久,是兴化地区兴学的摇篮,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区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莆田市四大书院之一。它又是闽中著名的革命的圣地。馨山书院屡经劫难数次遭到破坏,经后人数次重修现仍处于兴角山下,并保有良好面貌。当地政府、党委对其实施各种重点保护,并被命为爱国教育基地。中共仙游县第-支部于1927年4月在馨山书院内成立“中共上宫支部……[详细]
龙华双塔
  时代:宋清地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相传隋朝游僧叶惟胜云游四方,见龙华地界之宝幢山烟花茫茫,景色秀丽,就在山下结茅为庐,修禅悟道。因德行高尚感动七佛现形下听。为广泛弘扬佛法,叶惟胜奉命奠基建寺。经过六十载营造,建了佛殿、戒坛、法堂、金刚殿、天王殿、护界祠、藏经阁、伽蓝殿、山门等九座殿堂。因有“双龙献花”之奇,遂定名为龙华寺,龙华之名也由此而来。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邑人郭勇为母祈寿,于母古稀,八秩大寿而两次在龙华寺前捐资兴建石塔两座,以表孝母之心,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竣工。此双塔称龙华双塔。气势雄伟壮观,构造巧夺天工,在古建筑史上可称奇绝。东塔和西塔都是仿木楼阁式建筑。经丈量西塔底层八面,每面宽3.7米,塔身正东西外径为8.8米,正南北同,求得塔身占地面积为64.5平……[详细]
德兴张英故居
  德兴张英故居位于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德兴 5~6 号,张英(1919~1984年)字千子,仙游人,曾任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技术员,福州画院画师,拜闽派代表画家李耕先生为师,创作大型漆画《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等,擅画人物、山水、花鸟。故居始建于清道光 十二年(1849年),由上下座建筑组成,上座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 473.61 平方米。悬山顶,山墙搁檩结构,下座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995.75平方米。悬山顶,山墙搁檩结构。上下座建筑廊墙均保留清代博古、花卉纹等精美红砖雕,前廊有清代雕刻精美的门簪、垂莲悬柱和檐梁,以及门枕石、石圭脚和石墙裙等。建筑内布局大小 18 个天井,建筑规模宏大。虽有重修,基本保持原样式原风格,是研究仙游地区民居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详细]
仙游文庙
  时代;清仙游文庙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办城内社区师范路1号。文庙规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两庑祀先贤。殿之后明伦堂,堂之东西是日新、时习两所为师儒讲道之处。原来堂前左右廊,绘画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图。明代于两廊后建书斋十间。仙游文庙自迁建今址后,几经兴废,历有重修。现庙总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戟门、丹墀、拜台、大成殿和两边廊庑,近年又依旧制复建绰楔门、大埕、泮池、集贤堂、明伦堂等建筑,恢复了昔日文庙的原貌。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为招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饰以灰雕双龙,脊屏则施以彩绘游鳞飞凤等。殿内当心间顶部是呈穹窿状的施重拱的藻井,饰以花纹、雕刻,精致华美。左右次间顶部和前廊顶部作平棋天花,亦赋彩华丽。整座殿的梁架、斗拱、驼……[详细]
大埔城战斗旧址
  大埔城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武装进攻慈孝游击区。由于慈孝游击队只有30多人-,武器弹药少,势单力薄,遂派人赶往惠安联络,请求惠安县游击大队支援。当天,惠安游击队在中共惠安县工委书记朱汉鹰的率领下向慈孝行进,与慈孝游击队汇合,在义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对面的半岭山,准备攻打国民党-武装驻地大埔城。当晚9时多,游击队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时行动开始,一时间,处于崇山峻岭中静谧的大埔城内外,阵阵-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震天动地。在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打下,国民党-武装匆忙应战,敌军见游击队攻势锐不可挡,只好边打边退,从西门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此役,游击队击毙敌军数名,缴获-10多支、-2支、手-2支,游击队员负伤4名。大埔城战斗的……[详细]
仙游龙华寺
  龙华寺亦称万寿禅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离仙游县城约4公里。龙华双塔在龙华寺的前面两侧。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比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还早近百年。介绍龙华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经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院77庵。当时全县和尚尼姑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两朝,龙华寺又四度兴废。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毁僧散,一片凄凉。明万历年间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末年,龙华寺又几经荒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侨僧释……[详细]
枫亭麟山宫
  枫亭麟山宫又称保和堂,俗称大宫,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2.4米,通进深26.6米,总面积861.8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庑廊、正殿及左右报功堂、崇德堂。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结构。大门前有辉绿岩石雕一对龙柱和一对石狮。龙柱高2.73米,围长1.75米;石狮与-高1.32米,宽1.73米。龙柱和石狮均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工艺师王成赠雕刻。厅堂两厢有清代著名画家林肇祺于宣统元年绘制巨幅壁画,计19幅。殿堂内的四块匾“麟山宫”、“麟山古洞”、“麟山书院”、“万家生佛”均为清代莆田进士书法名家张琴所书。保和堂是当地宫庙的典型代表,……[详细]
北象山陈氏忠祠
  北象山陈氏忠祠,位于仙游县菜溪乡北象山村象坑自然村202号。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建。坐北朝南偏西,占地面积约204.45平方米,单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由埕、前厅、天井、左右庑廊、正厅及东西护厝组成,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檩,中开三门;正厅面阔四间,进深九檩,敞口作厅,后设福堂。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遗留檐柱楹联“两朝忠孝山河壮,百代蒸尝爼豆新”和样式各异的石柱础,木构件雕艺精湛。保存基本完整,是研究仙游木雕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其宗族历史及祠堂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2024年4月,被公布为仙游县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仙游县菜溪乡北象山村象坑自然村202号。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1米陈东勇厝沟界;西至自墙外1米陈玉林埕界;南至自墙外7……[详细]
莆田三会寺
  位于仙游县城西5公里龙山下,相传古时有三龙相会于此,故名。唐景云年间(710-711年)创建,唐会昌年间(841-846年)遭火劫荒废,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重建,恢复了旧时梵宇琼宫的堂皇面貌。虽几经损坏,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时的建筑规模和风貌。现存寺院为明末清袜子重修,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僧舍等建筑,规模宏伟。大雄宝殿的梁柱斗拱,基本上保持明代风格。寺内现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个,石狮1对,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铸的大钟1口。寺内尚有明代和尚秋此(号超国)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间寺僧绎斯著的《东林集》等诗集。寺内还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学士黄起有撰写的重建三会寺碑文等。福建莆田市……[详细]
蔡襄陵园
  蔡襄墓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铺头社区锦岭自然村。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任泉州知州时,主持修建洛阳桥,对沟通福建南北交通起重要作用。工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墨迹碑刻传世。生平著述宏富,后人辑有《蔡襄全集》。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治平四年(1067年)卒于家。墓地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元年(1465),巡抚腾昭为之修墓、建祠、立碑。正德元年(1506)提学副使杨子器重修。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拔款按原貌重修,周围砌砖墙保护。1998年,海外宗亲集资重修,并于墓前两侧增建碑亭、碑廊、仪门坊等。墓坐东南向西北,通面阔62米,通进深90.1米,占地面积5586.2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石构分四级墓埕,……[详细]
东桥郑炳晃故居
  郑炳晃故居位于仙游县榜头镇东桥村环城南街888号,郑炳晃,仙游科举史上最后一科秀才,仙游县首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故居始建于清末年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957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悬山造,中轴线上依次为埕、门厅、天井、正厅构成。门厅圭脚上垒砌三层较大素面条石,往上为红砖交错垒砌。南侧建筑后期改建,北侧护厝歇山顶,次间山墙搁檩结构。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完整,保持了清代仙游地区民居建筑风格,存有清代雕刻精美的檐梁、门枕石、圭脚、柱础等。该故居对研究其宗族历史和清代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2020年12月,被公布为仙游县第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仙游县榜头镇东桥村环城南街888号。保护范围:东至水池自家围墙界,西至自墙外10米,南至自墙外8米,北……[详细]
东门石坊
  位于仙游县城东东门街,由鲤城巨富陈天高始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石坊造型奇特,工艺精美,顶端双龙朝天,具有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色,是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品。碑坊高16米、面宽8米分为三层,上层正中嵌着“玉旨”牌座,左右翼以飞龙绕柱,庄严肃穆。中层中间横嵌着御赐的“乐善好施”横匾,匾下为三组浮雕历史人物,两旁置设两座玲珑精巧的小坊亭,精雕忠、孝、廉、节人物像,与上层的“玉旨”牌座交相辉映。下层是建坊者的题名匾,匾下飞龙花纹绣镶匾缘,缀以舞凤、金鳌、麒麟,文狮诸图案,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三层之下是四根方形坊柱,匝角磨光,顶托起巍峨的牌坊。牌坊四周有石栏围护,间架有致,结构匀称,堪称古代精湛的石雕艺术福建莆田市……[详细]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望厝村棋杆自然村。1949年8月仙游解放前夕,仙德游击大队及-组奉上级指示驻扎榜头镇玉山祠待命,期间,中共仙德工委对游击队进行整训,组织大家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宣布进城纪律。8月25日,仙德游击队接到通知,开赴城关与仙德工委书记刘佐周率领的永德仙人民游击队会师,浩浩荡荡进入县城接管政权,仙游宣告解放!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原名云山祠,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于五昆头(今榜头镇光埔村),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移建此处。1979年10月,重建太子殿,1986年5月扩建两边护厝,1988年8月重建观音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于1984年12月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阳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温氏宗祠
  高阳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温氏宗祠位于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年代为1943年。简介: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1996年修。坐北向南,通面阔16.3米,通进深24.72米,占地面积为403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前厅、天井、正厅。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省委机关的围攻,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决定将省委活动中心南移到闽中,1943年10月至12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在高阳村活动,10月7日,省委在这发出《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决议》。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高阳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温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