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旅游

宜春市文物古迹介绍

41、永镇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镇塔
  永镇塔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0公分,直通塔顶。……[详细]
42、谦公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谦公祠
  谦公祠座落于潭山镇潭山村庙下自然村,是庙下刘氏子孙纪念明朝洪武年间,徙居庙下肇基祖刘彦谦而建,经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两次修缮,祠堂成庄重宏大,气势宏伟之建筑。谦公祠占地1650多平方米,坐东向西,为三栋进两天心设计,进深长63米,通面宽22.5米,正脊高9.5米。前栋为门楼,门楼正面四柱三开间,中开大门,两边开侧门,门楼两旁有撇山影壁,门楼前石广场两边放有石狮子。进入大门有一大天井,天井用麻石铺成,二栋是官厅,是庙下刘氏先人议事之地,大厅八柱七开间,两边墙上嵌有清朝重修祠堂乐助碑,中厅往里走有一小天井,天井砌有石栏杆,中开过道,经石台阶上到祖堂,祖堂八柱七开间,祖堂置有刘氏先人祖龛。整个祠堂墙体是高大雄壮的马头墙,屋柱底部均置有雕花石磉墩,其规模、形制、雕刻均代表明清时期赣西宗祠建筑风格,体现……[详细]
天下清规石刻
  唐怀海禅师从马祖道一受业,后居奉新百丈寺,传授禅宗寺院共守的规则《丛林清规》,叫做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为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作出规定。设置十务,分司各事;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百丈清规》至宋初就已失传。以后各寺都有各自的清规,内容不尽相同。到1338年,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撰成《敕修百丈清规》,即今传的《百丈清规》,八卷。全书共九章:一祝、二报恩、三报本、四尊祖、五主持、六两序、七大众、八书腊、九法器。各章对寺院僧团的上下组织体制、宗教活动、日常生活等有较详细的规定。《百丈清规》的意义在于,一是确定了禅林的共修体制和共修规范,二是解决了僧团共修所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如今,寺后柳书“天下清规”……[详细]
铜鼓县游击大队和铜三区赤卫军驻地旧址
  铜鼓县游击大队和铜三区赤卫军驻地旧址位于铜鼓县排埠镇曾溪村,原为曾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47年(1783),坐西(略偏北)朝东(略偏南),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前有空地、门楼及围墙,建筑总面积约900平方米。1932年5月,蒋介石对湘鄂赣苏区布置大量兵力,开始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6月12日,红十六军首先向丰田守敌发起进攻,铜鼓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据守高陂坳,切断丰田、排埠来往必经途径。战斗打响后,排埠国民党守军匆忙派搜索分队侦察,途中被事先埋伏的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阻击。6月13日晚,红十六军所属部队即向排埠发起攻击,县游击大队队长冯秀其率领游击队旋即又投入攻打排埠的战斗,在攻占一处碉堡时,冯秀其英勇牺牲。其间,铜鼓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曾驻扎在曾氏宗祠,并在祠堂内外墙壁上 ……[详细]
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
  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位于新界埠镇桐山村陈氏祠堂。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祠堂正门口一侧,矗立着一块刻着“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的石碑。石碑背面几行文字记载了一段历史:“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为支援攻打长沙,开展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斗争局面,向万载方向挺进。红军途经上高,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驻扎在新界埠镇桐山村宗祠,指挥了对上高县城的进攻,并且在此扩充了红军数量。”祠堂正门墙壁上,“红军布告”四个黑体字特别醒目。据《上高县志》记载:红军布告系1930年红一军团政治部墨书,高1.4米,宽5.6米。内容共四条:“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反对保甲制度”“工农不打工农”“打倒--的国民党”。这座指挥部旧址,见证了红军的革命活动和党制定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珍贵的……[详细]
东周古墓
  东周古墓位于水口乡李洲坳,距靖安县城7公里。东周古墓于2006年12月发现,共有47口棺木,棺木排列成阵,一坑多棺。初步考古勘测,认定为先秦时期的墓葬,距今2500余年。李洲坳墓葬群规模之大在考古发掘史上十分罕见,被列为国家文物局2007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后而建的东周古墓博物馆已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墓葬0出土文物近千件,并有多件国宝级文物,其中三件文物“天下第一”。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表示,出土的竹席是自中国考古以来,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竹席,他称之为“天下第一席”。在棺木中,专家还发现了一柄长66厘米的宝剑,剑柄、剑鞘制作十分精美,是距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发现年代最早的宝剑,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剑”。在发掘清理中,还出土了被专家称为便面的竹扇一件,便面(竹扇)呈菜刀形。专……[详细]
清标彤管石坊
  清标彤管石坊位于樟树市区东南16公里处的店下镇堆上村北侧。该石坊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监生黄地衡奉皇上圣旨为其母、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所立。石坊为四柱三间式,高8.3米,宽8米,全是青石构成。由长方形垫石、方柱、夹杆石、上下额坊、平板坊、石刻浮雕人物、斗拱等组成。其南面,下有“族表节孝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中间两方柱上联,右有“雁志守深闺孤诣苦心堪微讲德”,左有“龙恩颁下里清风亮节永著贞珉”;再两旁方柱上联,右有“地接松山培本性”,左有“晴开阁岭显真操”等字。其北面,上有“恩荣”;中有“天中月心”;下有“族表节孝监生黄时衡之母李氏”;中间两方柱上联,右有“一片冰清坚贞久耐风霜烈”,左有“千秋石立远近传闻姓字香”;再两旁方柱上联,右有“井水无澜清澈底”,左有“松林耐冷节弥坚”等字。2000年……[详细]
万年宫牌坊
  万年宫牌坊位于奉新县赤岸镇华林村湾里组北4000米,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0)。二柱一门三楼两重檐,两侧有翼墙。砖石结构,高6.48米,宽4米。侧翼两墙各高3米、宽3米。主楼歇山顶,檐下饰斗拱,房柱上有浮雕花饰,嵌“万年宫”匾两块,并刻有“本宫住持游大昌立”、“大明弘治七年申寅岁冬月竖”等题记,主柱下有抱狮石。该牌坊对研究当时道教习俗、牌坊建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明洪武元年,道士-隐在浮云宫废墟上再创道宫,立为“正一丛林”,浮云宫香火再次旺盛。明弘治七年冬,浮云宫的道士为重整山门,在浮云宫前竖起了一座碑坊,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为牌坊书写了“万年宫”三个大字。明武宗正德年间,浮云宫奉明武宗之敕改建为“万年宫”,浮云宫之名遂废。牌坊正上方那块青石板上端刻的“敕”字,以及牌坊两边用正楷雕琢的“北位……[详细]
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旧居
  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旧居于1969年按原貌修复。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民国民居,上盖青瓦,前后分水。进入旧居有大小两道门楼。大门楼距旧居约15米,青砖砌成,形如“八“字。进了大门楼有一块约80多平方米的庭院,种有花木。小门楼距旧居约3米,小门楼两边砌有围墙,围墙高约1.8米,围墙上粉有石灰沙浆。进入小门楼便是毛泽东旧居。该旧居内一厅二房,木梁穿插列架,木柱擎梁,板壁为墙。现厅中进行了复原陈列。1930年8月初,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一军团由新建,经高安、宜丰,于8月12日到达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即住在此屋,当时驻在白水的中共万载县委、万载县苏维埃政府也进驻县城,第一次在县城内挂起了“万载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毛泽东同志还亲自到县委驻地召见县委县苏负责人,了解地方工作情况,并指示注意宣传动员……[详细]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行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4月12日,随0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驻扎在新市村袁家祠,学校由校长、政委、教育长负责。下设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学员按编制分政治、炮兵和步兵3个大队,下分区队(班),历任校长高咏生(兼)、郭子明。该校先后举办过3期训练班,每期为6个月。教学从实际出发,政治队60%的时间学政治,40%的时间学军事;炮兵和步兵队则相反,实弹射击和毕业考试都在实战中考核。1933年10月,由于战争频繁,斗争恶劣,学校改为教导队,随红16师行动。该校自开办以来,共培养军政干部近900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详细]
仰山墓塔群
  位于城南洪江乡东南村的西面,仰山脚下。这里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坟塔,分布在塔窝里,网形、虎形、集云峰等八个山头,共100余座。这些坟塔对研究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的沩仰宗有非常高的价值,也是宜春最突出的文物古迹之一。如殿上塔窝里的仰山智通禅师妙光之塔,由塔和亭两部分组成,石质结构。通高3.6米,结构精致浑厚,气势雄伟壮观。唐会昌元年(841年),沩仰宗创始人之一慧寂禅师来到仰山,创建“栖隐寺”,尔后来此处求师剃度的骆驿不绝,使得仰山成为沩仰宗的发祥地。小贴士:慧寂(公元814年—891年),韶州怀化人,姓叶,初谒耽源,后参沩山,遂升堂奥,号小释迦。唐大顺二年(891年)说偈时,抱膝而终,法嗣光涌,骨归仰山塔下,谥智通禅师,塔为妙光之塔。1987年,江西省文物局拨专款维修此塔。……[详细]
52、仰山寺
仰山寺
     唐开成年间,唐朝高僧慧寂由沩山来到宜春仰山,诛茅修“仰山寺”传法,世称仰山禅师,它是以沩山禅师灵佑和仰山禅师慧寂为祖,世称“沩仰宗”,为禅宗南宗五派之一。  该寺始称“仰山寺”,因武宗反佛,慧寂曾外出栖隐他处,故宣宗大中年间改称为“栖隐寺”。到宋初又改名“太平兴国寺”。  元朝大德七年(1304年)寺被为毁,住持僧稀陵禅师募化重建,历时8年,新寺于皇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敕名“太平兴国禅寺”,计有殿、堂、楼、阁、寮、库、厨等各种建筑28座,飞檐斗拱,雕梁漆栋,极为壮观。明清以后,寺宇屡经兴废,规模渐次缩小。  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最后一次重建,改名“兴国古寺”,寺院座北朝南,分上、下两殿,上殿为大雄宝殿,供奉有樟木雕刻,金装彩饰的佛像。可惜的是,寺庙已毁,只余断瓦颓垣,现……[详细]
潭山古建筑群
  潭山古建筑群(含潭山刘氏谦公祠、儒溪陈氏宗祠、孝子祠、善翁祠、店上刘氏宗祠、四芳翁第)宜丰潭山历史上的街市曾在茜槽,俗有“先有刘十万,后有潭山街”之说,岳飞抗金时期刘十万被一把火烧光,后来就在当时的芦苇洲建立街市(即现在的集镇)。南宋时期形成了完整的集市(现在的老街),老街上至熊家上店子、下至台阶下,全长600多米。有熊家尾出口、万寿宫出口、横街和台阶下共四个进出口,另有八条巷子。整街为麻石铺地,街中下水道错落有致,以前街市兴旺时排水系统相当好。房屋有纯木质结构、砖木结构,有的封檐到顶,各具特色。宜丰县潭山镇千年古村伏溪村古树、古长廊、古屋、古井彰显出绿色古村特有魅力。伏溪村历史悠久,境内有吴氏宗祠、接官亭、上庵和尚庵、忠孝牌坊、黄土桥等古建筑,还有四十八猴形的传说,即一个朝代有48人在京城……[详细]
铜鼓叶氏宗祠
  铜鼓叶氏宗祠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鳌上组板坑口。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祠堂砖木结构,现存40余间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大门门楼、前院、前厅、后厅、左右厢房和围墙、月形塘、附属房屋等部分组成,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该宗祠是排埠叶氏先祖叶茂松在康熙年间从赣州上犹县迁入后所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祠屋不断发挥着自身的效用,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一是革命烈士叶勋(铜鼓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的故居;二是革命战争时期做过红军医院;三是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多次作为私塾或学堂教育场所。四是解放以后曾作过村组农业合作社、生产大队办公场所,以及下乡知青居住点。五是当今法律进祠堂的教育场所。宗祠至今还保存有清代“一乡善士”牌匾、古香……[详细]
55、惜字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惜字亭
  惜字亭位于铜鼓县排埠镇三溪村龙埚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用花岗岩石建造,造型为六柱、六角、六面。亭高2.5米,由底座、基座、炉身、云盖、宝顶五层垒砌而成。炉口正面的石板碑刻刻有对联“字值千金劳之来之匡之真之辅之翼之莫敢不敬,亭修一族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人也夫*其然”,背面刻载了捐钱人和建造时间“清光绪贰年岁次……”等信息。六根石柱上刻有三副阴刻对联,一是“勿弃前贤字迹,方许后代书香”,二是“铁画银钩经火炼,金花玉版带烟飞”,三是因对联风化严重难辨其文。惜字亭是一类专门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设施。古代读书识字是不容易的事,对有文字的纸充满敬意。明清时期,惜字、敬字风俗日盛,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客家人至今还保留着……[详细]
五里谌村水口塔
  水口塔,俗称五里塔位于高安市灰埠镇五里谌村,距高安市区35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屡有兴废。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最后修缮,该塔依溪流而建,故名水口塔,该塔砖石梁木结构,楼阁式塔体壮丽雅致,四面辽阔舒展,与寮山峙峰相映并美。塔高35.5米,八面七层,层有塔室,每室八面,面面筑拱门。内饰八角形花鸟图案,外缀翠绿色琉璃葫芦宝刹。造型雄浑,气势非凡。2007年重修,2006年被评为省级文物单位。水口塔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前建筑,后屡有兴废。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最后修复。古塔依溪流而建,砖石梁木结构,楼阁式塔体壮丽雅致,四面辽阔舒展,与寮山峙峰相映并美。塔高35.5米,八面七层,层有塔室,每室八面,面面筑拱门。内饰八角形花鸟图案,外缀翠绿色琉璃葫芦宝刹。……[详细]
寮山摩崖题刻岩画
  太阳寮山摩崖题刻岩画,是高安文物普查工作队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寮山山顶发现,《江西日报》在一九八三年五月曾作过报道。寮山,是高安的历史名山,位于高安太阳镇西北的寮山村委会黄家村,背接灰埠、相城,南接太阳镇,距高安约38公里,海拔224.1米,山麓至山顶约2公里,寮山素有“寮峰挹秀”之称,山顶原有二将军庙,在文革时期被毁。山巅两块巨石,陡耸如峭,崖面刻有宋、明时士宦,高僧游寮山的题记和杂记,并刻划马、虎、猫、狗、怪兽及罗汉像等岩画。现存北岗庙、僧房、斋厨、寮山洞等遗迹。宋兵部尚书刘应龙曾游寮山,明敖铣、刘文光,邹元标等前后咏游,均有记石刻。1983年5月,寮山摩崖题刻岩画由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寮山摩崖题刻岩画成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徐孺子家祠
  丰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丰城市东南部白土隐溪村。北宋时,村人筹建,以示纪念。《宋诗鉴赏辞典》注:“徐孺子祠堂,亦即徐稚故居”。隐溪村祠宇建筑后,至今有900余年的历史,屡有修葺,1991年投资7000元进行修缮,1999年又投资万元修复一新,保存完好。祠堂属砖木建筑结构,座北向南,两进一披三间,二进,硬山顶,青瓦盖,四角鳌檐。祠宇内堂中,有四方天井,梁柱均为粗大楠木构成,有双石砥柱,围经1.3米,堂中正栋嵌刻烫金对联,赞扬徐孺子光辉的一生。祠门前八级麻石阶梯,建筑占地面积750平方米,为民间建筑风格。祠宇后堂上额,悬挂徐孺子画像,每年新春大年初,村人前来此拜竭,纪念先祖。祠房旁原有《旌御亭》,碑悬“一榻千古”四字匾额(现毁),山南有盘石如台,相传孺子少读书于此。……[详细]
59、仙女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女桥
  仙女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温泉镇石桥村仙桥组。始建于清初,同治年间重修,长33米,宽5米,总面积165平方米,南北向跨金沙河,西东流向。单孔石拱桥,花岗石与矾石构造。拱圈纵联砌置。拱跨5.3米,桥栏为矾石垒迭。                 该古桥历经百年风雨侵蚀,曾是秋收起义部队向白沙进军的主要交通要道,至今仍是当地村民工农业生产、生活的交通要道。经初步调查,仙女桥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清代建桥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详细]
60、慈化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化寺
  慈化寺历史悠久,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为“天下第一禅林”。慈化寺由开山祖师普庵于公元1166年在慈化镇南泉山创建,是江右佛教大道场之一。规模最大时占地6万余平方米,有殿堂10座,东西24寮,总2000余间。因历代战火破坏,先后多次重建。站在寺前向上望,山门正中刻有“海阔天空”四个雄浑大字。门前两座石塔,直插云霄,气势不凡。慈化寺左边建有观音阁,里面供奉着观音,每天无数的善男信女前来求子祈福。2013年,寺内万佛楼新修完工。慈化寺每逢农历九月十九举办观音阁庙会,会期五天。周边以及福建、湖北、江苏、安徽等地香客来朝,焚香礼拜,贸易交流,热闹非凡。慈化寺晨钟暮鼓悠扬,梵音佛唱飘荡,香客川流不息,发挥着教化受众,散播着“禅”文化精妙教义的重要作用,是宜春禅宗旅游的重要景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