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旅游

宜春市文物古迹介绍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
  中国0湘鄂赣省委旧址位于仙源月山下王家屋。旧址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房屋呈“凹”字形布局,共有5厅10房,总面积877平方米。0湘鄂赣省委932年4月由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至今旧址中厅正墙上,依然保留有“办公厅”三个大字。省委机关迁驻小源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武装力量,统一全省财政,奖励生产,发展文化教育,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巩固了苏区政权。1932年9月,全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小源水口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确定了全省党的总任务,通过了《大会宣言》、《政治决议案》等11个文件,选举了由林瑞笙任书记的第二届省委执委。此后,在省委的领导下,苏区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湘鄂赣革0据地不断壮大。至1932年下半年,湘鄂赣省委管辖湘鄂赣边境地区近30个县委、中心县委,……[详细]
七星堆古墓群
  七星堆古墓群坐落在江西高安市城筠阳镇东北隅,东起东方红乡邹家村周围,西至桥北新路东岸,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三次共发掘墓40余座,坟墓发现和征集的随葬品累计达3000余件,文化含量极大。它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高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安市城筠阳镇东北隅,处地砂石累累,土丘连绵。新石器时代,七星堆,俗称鹅卵山,是一群大型古墓葬群地。东起东方红乡邹家村周围,西至桥北新路东岸,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考古情况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高安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前后对该墓葬群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战国、西汉、东汉、六朝、唐、宋、元、明墓40余座,发现和征集的随葬品累计达3000余件。所发现的战国、西汉和唐代墓葬多为土坑墓,东汉、晋、南朝和宋、元、明时代的多为砖式墓,亦发现有火葬……[详细]
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通告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从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积来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详细]
卢瑞英墓
  卢瑞英墓位于江西省铜鼓县温泉镇金星村卢瑞英号亦乐,字鹤寿(1750-1839年)铜鼓永宁人。武翼都尉为从三品,墓址在温泉镇金星村蠏形屋后。该墓高2.25米,宽5.8米,规模宏伟,8柱5碑,牌坊形状。正中主碑书写封号名讳,上方另一横碑有“荣封七次”四字,左碑上刻“四代荣封”,下刻四子名号,右碑上刻“五世同堂”,下刻孙男名号,左右两侧碑刻1600字之墓志;石柱镌二联,内一联因花岗岩风化严重,剥落难辨,外联是“湖灯凌月窟,云路拱无根“。卢瑞英为将“奎光堂”改为“奎光书院”的首倡人,此事《奎光书院记》有载,奎光书院是铜鼓最早创办的书院,也是“客家人”的最高学府,该院为振兴铜鼓培养了大批人才。卢瑞英有四子,长子必清进士任广东营都司署游击,次子吉临进士即用安微守备,三子必沅进士任广东游击新会参将署澄海顺……[详细]
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 坐落于县城东北康乐里泉村12组莲花形山,距县城约2公里。谢灵运(385~433年),南朝宋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有大量山水诗流传于世,被誉为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其祖父谢玄在晋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战功卓著,-为康乐(今万载)公。谢灵运袭承祖爵为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后降为康乐侯。曾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职。宋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刘宋统治集团的政治倾轧中,被诬犯有叛逆罪,在广州被行弃市刑,时年49岁。据《万载南源谢氏族谱》载:“瑍公幼子公义,字灵运,少好学,灵心秀质,吐吸山川,与颜延之齐名,文章为江左第一。刘宋乙丑(425年)官任秘书监,后为临川内史。袭封康乐公……晋宁康甲申384年(……[详细]
蒙山圣济寺
  蒙山海拔一千多公尺,登上主峰白云峰顶,昼能观百里田园美景,夜能赏三州灯火霓虹。“蒙顶晴云”变化万千,“蒙岭积雪”漫天皆白,是上高八景之一,这个好地方早被前人赏识,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佛教盛行,六祖惠能的高徒道明禅师,就长途跋涉,来到蒙山脚下,建起了圣济寺,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遭毁而又重新修复。明清之际,台阶、屋柱、坛座皆用大理石加以修葺,前后三进,雄伟壮观。寺里悬挂一副特别引人注目的对联,说是乾隆皇帝亲笔写的,上联是:“佛自西域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下联是:“僧往东蒙趋似孤鸿野鹤何天不可飞。”气势非常之大。再加上嘉庆皇帝钦赐的“唐朝佛国”的碑刻,使得山门更加高贵了。圣济寺两侧有两棵参天古柏,棵棵都是三人才能合抱,枝叶非常繁茂,常言:凤凰高楼。很多年以前,这两棵柏树上来了两对天鹅,筑巢……[详细]
大莲山福寿寺
  位于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三都村,距县城14公里。大莲山福寿寺坐落在三都镇东北角的大莲山之颠,四周峰峦叠嶂,像九品莲花,福寿寺就修建在“莲花”之上。距三都集镇3公里,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据台湾明代版《义宁州志》记载: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开道场于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武民寺)号选佛场,道一尝至分宁武乡之龙崖,栖禅四载,今号马祖崖,过修水口,飞苇而度,今称马祖湖。这一史实证明马祖道一在766—779年开道场于开元寺期间,于769-773年间,曾经到分宁武乡二十三都的龙崖,今铜鼓三都大莲山龙泉埂的龙崖,“山形蜿蜒,似龙头鳞角,须髭俱,其势若张口”,今称马祖崖,在此修禅四年,另从遗存的塔林碑铭记载,马祖曾一度成为福寿寺的方丈,被后来徒子徒孙敬称为十七世恩师。由于战争和温疫等原因,福……[详细]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白石村。该旧址建于清晚,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泥土地面,两进一天井5开间,总占地面积440平方米。1928年4月少共铜鼓临时县委成立,下设儿童局及直辖第一特支部,并随县委驻扎在此。1928年12月,中共铜鼓县委恢复成立,并注重发展区、乡红色政权。高桥白石深埚原属铜一区,后改为梁塅区,该区所属列宁小学便设于此。1929年11月11日至13日,铜鼓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铜鼓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8月20日,红一军团攻克浏阳文家市、孙家段,8月23日在永和与红三军团会合,8月22日曾在此作短暂停留。1931年7月,刚刚诞生的中共湘鄂赣省委及全部省级机关因敌进剿,从浏阳东门楚东山转移到此……[详细]
程子源遗址
  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大塅镇(原古桥乡)古桥村境内的程子源,距县城40公里。系凹凸不平的红砂土质山岗,东北方13华里处是修水的“山背遗址”。遗址西北方有少许粮田,中间有一小溪,左侧200米处有一古桥河向南流,与修河交汇。遗址高出周围水田大约150米左右,总面积为90000平方米。由于该遗址属山坡类型,而水冲刷严重,地面上暴露出许多石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俯拾可得。从1983年6月、7月二次调查中,所采集的许多陶器残片和石器标本中石器有:扁平柳叶形石簇二件,石质坚硬,磨制精细的双孔马鞍石刀及刀坯各三件,还有一些石器残部。从遗址断面观测,文化堆积层厚约60厘米,内存磨制精细的双孔马鞍形石刀,扁平柳叶形石簇和石锛、石斧等石器残件,红砂硬陶鼎足和南瓦形器、深腹盆、缸、大口尊、折肩罐等陶器残片。陶片纹饰以大、……[详细]
时氏宗祠和时文师川堂屋
  时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时家段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晚期,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占地面积为2220平方米。砖木瓦面宽60米进深22米穿斗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地面用材地砖,前、中、后三进,四口天井,14开间,梁柱门窗系各种花鸟人物木雕图案,整个建筑呈皇宫殿式,假九重。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分义路、礼门、中大门,前殿琼楼仙罗盖,中殿高悬各朝皇赐褒典,两根蟠龙石柱是由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全长4.3米,围径1.63米,一对栩栩如生的苍龙游戏于石柱云霞之中,如此精美的雕刻艺术作品和整体建筑,为铜鼓古城建筑工艺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该宗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客家文化及古建筑研究价值。时文师川堂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会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期建筑……[详细]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时代:宋、元、明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发掘揭露出大批与宋、元、明三代造纸工艺有关的遗迹,而且时代顺序清楚,功能相互关联,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弄清了造纸作坊遗址的整体布局状况、造纸型水碓的形态演变,完善了明代造纸作坊遗址的工艺流程,新发现了元代抄纸房遗迹,进一步证实了华林造纸作坊始建于宋代,并对华林古代造纸的规模与商贸路线有了详细的了解。共发现了宋代至明代时期水碓16处、沤竹麻坑20多处、槽房10多处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烧灰坑等造纸作坊遗迹;出土了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几百件瓷器;还出土……[详细]
万载包公庙
  包公庙位于黄茅镇洪炉村铁山界,距县城58公里,与湖南浏阳接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又由浏(阳)万(载)士民募款扩建,置有田产。庙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三进,17间,面阔9.34米,进深31.76米,占地面积约312.52平方米,硬山顶,脊饰宝葫芦。侧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檀径。山花板上绘有花草,三面的风火墙高达12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毁,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与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见木雕、木梁与石柱间施斜穿斗拱,上雕花草。雀替镂刻精致多彩,有龙、鱼、牛、羊等造型。室内设有天花板,表面加工较细。九十年代以后,该庙香火较盛,时有游方僧人至此主持。据同治《万载县志》所载,包公庙……[详细]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阅兵广场位于铜鼓县县城桥头大沙洲,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当年毛泽东亲自检阅、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指战员起义出发地遗址。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于5月1日,县总工会,农会在桥头大沙洲召集了2万多人的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滔天罪行。1927年9月11日凌晨,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指战员集合在大沙洲—阅兵广场,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检阅了整装待发的第三团指战员,宣布起义,并亲自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高举工农革命军军旗,经温泉、石桥、上庄向浏阳白沙进军,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首次阅兵。阅兵广场,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一处重要革命遗址,它记载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是纪念我党历史活动中的重要遗址之一,同时……[详细]
34、七眼井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眼井
  古袁州治所宜春城作为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泉水美古井多。宜春之名就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著名的城西美泉之一的“七眼井”,实际是一口大井,下面水是相通的,井水是相通的,中间并列的三个眼两侧各有一根梁支起这七个井眼,上面留了七个井圈。现在的井口是叠在老井口上的,老井的边沿几处都可看到被绳子拉出的深深印痕。浮生翱《七眼井》游记:“井”这个汉字其实很有意思,周易有一井卦“改邑不改井”,水是不可离开的资源,村落无论怎么新衰,怎么发展都始终围绕着“井”展开,一旦离开“井”就是背井离乡。看过很多书上作者都会提起曾经的居所附近有口井,从而展开淡淡的乡愁和思索,说明井对人们的重要性,毕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小时候也打过井水,溜绳下桶,桶至井底水面,然后抖腕,让桶翻过来扣在井……[详细]
35、康乐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乐桥
  康乐桥又名毓英桥、丁田桥,位于县城东北5500米处,横跨蜀江。该桥4墩5拱,长98米,宽7米,高8.5米,有麻石砌筑,砖块栏墙,单向舟形墩高3.5米,券拱跨径15米,拱券由9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头有石雕残狮1对。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僧片云募款,龙珦建,以康乐侯灵运名,学士欧阳元书额。明万历初年(1573年),郡守郑惇典檄修,易名“毓英桥”。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姚继舜率邑人砥石为墩,架长材构楼其上,置官田为修葺费。崇祯八年(1635年),县令韦明杰易置地田于近地,十七年(1644年)桥毁墩存,易舟以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捐资撤旧重修,至九年(1731年)告竣。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八年(1869年)多次修缮。1974年冬,桥面铺成柏油路面。1986年又作……[详细]
36、逢渠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逢渠桥
  逢渠桥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处。逢渠桥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境内第三座宋代古桥,系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经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论,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桥名由当时的县令钱鍪书写,拱底“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桥,住持沙门梵言句当。惠耸题”桥拱另一侧的石头上又写“张仲舒妻雷氏舍此桥,愿罪孽消除,福寿0”,此外,桥基上还有几十个字,主要记载张氏子孙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此桥的捐款数量。该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详细]
37、鸣水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鸣水桥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桥上曰“鸣水台亭”。亭台“清初焚毁”,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上台亭曾有“鸣……[详细]
黄朝甲故居
  黄朝甲为清光绪钦点御前侍卫(1848—1889),字焕荣,号东垣,铜鼓夏塘村人。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兴,其父建溪创办铜鼓营团练,配合清军进行镇压,立下汗马功劳,诰封昭武都尉。昆仲之间,朝甲最幼,甚得宠爱,取名“朝甲”,望其年长朝觐天子,鼎甲及第。其家专辟练武场地,朝甲少年时代,得父教练骑射,使用兵器技艺,课读《孙子兵法》,培养具有文韬武略才能。朝甲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寡言慎行,气度恢宏。年方16,赴义宁州(州治设令修水县城)考中同治四年(1865)武科庠生;25岁,去南昌府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武科乡试,录取中式第六名举人;37岁晋京会试,荣选光绪三年(1877)武科中试第32名进士,殿试名列3甲。朝甲殿试舞剑,精神过度紧张,锐剑脱手飞出,快将坠地瞬间,竟然情急智生,迅跃踢起回握演试。光……[详细]
39、大观塔
大观塔
  大观塔座落在县城南郊锦江河畔状元洲对面。大观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塔高46.53米,七层八角,每层四门,屋顶悬如覆釜。青砖结构,内砌夹墙巷道,有石级盘旋而上,可至塔顶。清嘉庆刘丙在上高任知县时,曾在大观塔燃长明灯,“上烛重宵,下照百里”,日夜不息,且有专人守护。燃灯之,据说是建观塔后一段时间,上高不仅“科弟”者“迈逾往昔”,而且上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亦超过建塔前。大观塔建成近二百年,历经沧桑,仍坚固完好。若春秋佳日,晨光夕照,塔影横斜;蒙蒙雨日工资,则云烟缭绕,情趣别致。建塔以来,登游者不断。清县令谈有本登游大观塔吟咏:“大观塔峙锦江流,佳节重登忆旧游。。。。。。。万家楼”。可见期流连忘返。在大观塔登高远望,敖山锦水,城廓村野,尽收眼底。大观塔“为一县之大观”故名。现大观塔……[详细]
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