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

龙泉寺摩崖造像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东18公里的插旗乡龙泉村。现存唐代造像4龛182尊。1号龛,高、宽各1.5米,深0.7米,造二菩萨立像。2号大佛窟,高6米,弧形顶,宽4米、深3米,造像131尊。大佛为弥勒像,结善跏趺坐,左手抚膝,举右手,着双领袈裟,脸圆胖,头上细螺髻,火焰形背光,背光外缘为火焰,中层为花卉,其中有坐佛7尊。弥勒坐高4.2米,肩宽1.7米。左壁开12个小龛,造像87尊,其中有二佛并坐、四方四佛、九品弥陀、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菩萨二力士等。右壁开小龛7个,造像34尊,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菩萨等,浮雕经幢…[详细]
佛尔岩摩崖造像
  佛尔岩大佛位于威远东联镇境内弥陀寺内,为晚唐摩崖造像,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像高11.82米,连基座通高13.42米,倚北面南站立于莲台之上,身披袈裟,袒胸裸肘,右手长垂,左手托莲花于前胸,面容方正丰硕,两耳垂肩,慈眉善目,庄严古朴。据说佛尔岩大佛、荣县大佛、乐山大佛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佛教徒的有意为之,便无定论了。虽然乐山大佛、荣县大佛更高大,但它们都是坐佛。佛尔岩大佛是立佛,系省内最大的接引佛——阿弥陀佛。《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按佛教的说法,它代表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大佛背靠岩石,左右两边的山脉像扶手,整个连起来活像一把椅子,…[详细]
大缘禅师摩崖石塔
  林州洪谷山大缘禅师摩崖石塔位于三尊真容像支提龛碑及摩崖石塔组合东北约20米,一个面西的岩壁之上。摩崖石塔一组两座,北侧上首为大缘禅师摩崖石塔,南侧则另有一座更大的摩崖石塔,并与大缘禅师石塔、题刻一起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缘禅师者,即洪谷寺开山始祖僧达,南北朝时期著名僧人,先为北魏孝文帝器重,后被梁武帝礼遇,北齐文宣帝亦特加礼重,命其在林虑山黄骅岭下建寺礼佛弘法,便是洪谷寺的前身。唐初圆寂于此,弟子们为其就地摩崖造塔,并在塔旁摩崖题记,记录下了大缘禅师的生平事迹。大缘禅师摩崖石塔开凿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距今已有1360多年历史,但依然保存完好。塔置于一个长方形龛内,高…[详细]
看灯山摩崖造像
  看灯山海拔845米,峙立于名山、蒲江交界处。龛堂上沿距岩壁顶部约9米,下沿高出路面约1米左右,坐北向南,地属名山县马岭乡观音堂村。《名山县志》记载:“看灯山在城南东南五十里,巍峨耸秀,峙立空青,唐咸通中,鲁公输游观,有圣灯夜现,遂镌石岩石像,曰大佛岩、千佛岩、罗汉岩。前又筑圣灯台,一名看灯台,又名观灯台。”龛室分布在长约49米,高约15米的红砂岩壁上,6号龛居中,以西分布密集,占总龛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共63龛(包括大龛中的小龛).除最大的第6龛面积近20平方米外,其余多在1平方米以下。全部造像共600余身,最大的高3米以上,小的在0.3米以下,其中有400余身造在面积不到7平方米的第58龛内。…[详细]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西北1.5公里定明山下。潼南大佛寺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始建,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寺依山崖凌空而立,庙高33米,梯台状,佛阁七层,层层飞檐高翘,皆覆琉璃瓦。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多为清末遗物。玉皇殿始建于民国11年(1922),据说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据说,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详细]
睏佛寺摩崖造像
  马锣卧佛属全国大型佛造像之列,是一尊全身石刻像。卧佛造像构思巧妙,设计另辟蹊径,具有独特美。马锣卧佛像长10.5米,头长2.1米,头戴螺髻,鼻梁略高,脸部浑圆,双眸微合,嘴唇轻闭,面容安详端庄,神态怡然,表现出释迦牟尼迁化时大度超然的神情。佛身披着袈裟,袒胸赤脚,左手置腹上,右手微曲,手指放在胸前,通体服饰线条流畅逼真。卧佛四周雕刻有顶礼膜拜弟子20尊,弟子作哀戚状、表现出悲伤、忧郁之情。龛楣上对刻二飞天,虽然面目化,但依稀可见韶华裴然的飞天,飘带飘逸,披肩缠臂,轻盈自然,潇洒柔美的风韵犹存。卧佛四周还有大小石窟20余龛,供托着石刻卧佛,东侧半岩上凿有无字花边碑一通,碑座为雕刻的石龟。在漫长的…[详细]
金像寺摩崖造像
  金像寺摩崖造像位于夹江县漹城镇千佛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摩崖造像群落。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后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金像寺摩崖造像镌刻于明代中期,共有6龛,造像60余尊,分布于金像寺遗址前后崖壁上,坐东北向西南,均为红砂石质,面积约400平方米。主要龛窟有:千手观音龛、三世佛龛、弥勒佛龛等。2--6号龛较大,其中3号龛高5米,宽4.5米,深3.6米,圆弧顶;龛中镌千手观音一尊,结跏跌坐,高2.9米,有11个头,240只手。4号龛前有明代成化年造像碑记,另有山神、牛王等,造像保存…[详细]
张富庄摩崖石造像
  佛凿于五里山东端的巨石之上。这块巨石共錾刻了67座石佛,中间一座最大,高330厘米,脸宽90厘米,胸宽174厘米,肩宽200厘米,体雄壮,面方圆,鼻梁直挺,大耳垂肩,环眼薄唇,眉蕴豪光,表情庄重威严。大石佛像两端,雕刻着形态各异的小石佛,左侧28个,右侧32个,分行平行排列,大者高35厘米,小者不足25厘米。这些小石佛像结跏坐于莲花座之上,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双手呈八字形,均作高肉髻,身披袈裟,形象逼真奇特,手法近似浅浮雕或高浮雕,雕工精细,时代特色明,是研究古代宗教艺术与宗教史之重要实物资料。根据河北省古佛像研究专家断定,此石佛造像的造型和雕造手法应属北魏时代。《永平府志》记载:石佛寺,在县西…[详细]
石淙河摩崖题记
  石淙河摩崖题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约16公里的大冶镇西刘碑村西的石淙河畔,题记摩刻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十九日刻。高3.7米,宽3.7米,楷书,繁体字,字径四厘米,分三层刻制,39行,行42字,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为《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两部分。石淙河发源于登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嵩山玉女台下的平洛涧,所以上游称为“平洛溪水”,溪水东流至市境唐庄、卢店等区域称为勺河,河水流经大冶区域的西刘碑村折向西流,此河段称为石淙河。摩崖题记位于风光秀丽、巨石林立近千米长的河段内,此河段的两岸为高约二百余米的丘陵,在两丘陵的涧谷中,土尽石出,群里成林,面积约有四万平方米。摩崖题…[详细]
竖石佛摩崖造像
  竖石佛村摩崖造像时代:宋地址:交城县北部山区岭底乡始凿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刻记载约成于金元之际。石刻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时代最早石窟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这一时期的石窟,形制较大,最大者宽1.4米,高1.5米,进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门,具北魏、隋唐风格。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像百余尊。洞壁施墨彩云纹装饰,简洁抽象,似为后人增绘。岩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较大,雕饰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迦趺坐,高大肉髻,着双肩大衣,内有神祗支,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