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

五硐岩摩崖造像
  时代:唐至清类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区:重庆市潼南县批次:第一批五硐岩造像位于桅杆村5社五硐岩西面陡岩,座东北向西南,开凿于唐代一清代,保存有6龛128尊,从右起编为M1-M6。M1圆拱形龛1尊,M2高2.28米,宽2.2米,深0.61米,面积5.01平方米,M3高2.4米,宽2米,深0.98米,面积4.8平方米,M4高2.3米,宽2.4米,深1米,面积5.3平方米,M5高2.2米,宽2米,深1.15米,面积4.4平方米,M6龛高2.15米,宽2.2米,深0.7米,面积4.75平方米,该造像多为双层龛,外方内圆拱柳叶尖,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2号龛外壁题记“……绍兴甲寅……”,具有较高的历史、研…[详细]
挂甲山摩崖造像
  (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挂甲山摩崖造像(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时代:隋、唐、元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详细]
古佛洞摩崖造像
  古佛洞摩崖造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口镇新华街社区居委会,又名佛爷洞,为唐、明、清造像,坐东北向西南,岩体为黄沙岩,分布在长25米、宽6.2米、面积155平方米的岩壁上,共26龛、55尊造像。现存唐代造像1龛,余者为明、清造像。其中12号龛唐代造像最具特色,龛门呈方形,帷幔式龛楣,龛内为穹隆顶,高3米、宽2.5米、深1.5米;造像26尊,题材为弥勒说法,弥勒赤脚倚座,身穿U形袈裟,胸部坦露,高肉髻,圆形背光,右手上举、掌心向外、母指食指握珠,左手下扶膝,佛高1.5米,肩宽0.6米,佛两侧各有天龙八部众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飞天等。造像精美,栩栩如生,为研究巴中地区唐代摩崖造像提供了珍贵的实…[详细]
崮山摩崖刻石
  崮山摩崖石刻位于市区东约17.3公里。刻石处于主峰山巅崖壁间,有题记、诗、对联等十余种,均为清代及民国时期。以主峰西南峭壁为多。字大小不一,多属楷体。多数清晰可辨,有些则已漫漶不清,甚为难以识读。篇幅最大者为道光十二年(1833)题刻《苏州陈太守批断题刻》,高约2米余,宽约3-4米,字径约10余厘米(未实测);另有《万古吉庆》、《盛水池》、《金液池》、《洞府宝地》、《道在师传》等题刻。多言神仙、仁义道德等道家语。另有道观遗址,存有山门、房基、石阶及井等遗迹。据县志记载,山上有“韩信书院”、“试剑石”、“丹霞壁”等遗迹,东北坡有圣水泉,“圣水丹霞”为掖县八景之一。今均已不存。2004年4月,公布…[详细]
临江岩摩崖造像
  临江岩摩崖造像位于忠县忠州镇人民路281号,时代为唐。造像的人物较多,排列错落有致,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造像分布在宽5米、高2.5米的临江岩壁上,坐东朝西,共5龛,各类人物33尊,文字题记一则。石崖为中生代的侏罗系石英砂岩,石质坚硬,抗侵蚀度较强、岩壁上有多处建筑隼眼,排列有序,根据隼眼排列和大小,可以看出临江岩原有依岩的人字坡木构建筑遮蔽,造像方向260度,海拔高程185米。临江岩造像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库区腹地,地处川渝石窟寺分布区的东部边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连接重庆、湖北和湖南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纽带。2000年,临江岩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详细]
尖子山摩崖造像
  尖子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宝山乡建角村,时代为唐至宋。尖子山在大足县城西南24公里的宝山乡。石窟开凿于尖子山中部一块独立巨型岩石上,发现于1987年7月,由于刻有初唐“永徽”纪年题铭,被认为是目前川东最早的初唐佛教遗迹,它的出现,不仅把大足石刻的上限年代提前了240年左右,而且突破了川东南石窟的纪年造像史。尖子山摩崖造像崖面高8米,宽11.8米,面东开9龛,大部分残缺不全,以1、3、4、7号保存较为完好。第1号龛为释迦说法5尊像。塑的是释迦佛与弟子和菩萨像。3号为释迦说法龛,4号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龛,7号为弥勒说法龛。2000年,尖子山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龙山摩崖造像
  马龙山摩崖造像位于卧佛镇独田村三社与马龙村五社的马龙山南面坡,座南向北。在马龙山东西长45米、南北宽10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卧佛等1-6龛57尊造像,主要再现了大型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与弟子悲天痛地的场景。在罗汉岩坡,东南面分布有7-178龛525尊,长50米,宽4米的范围内。另有零散3龛9尊,整个马龙山保护范围面积6800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龛长40余米,最小的一龛仅0.57米。马龙山摩崖造像开凿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30年),罗汉崖反映罗汉栩栩如生的神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民国时期造像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公布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明山摩崖题刻
  南明山摩崖题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晋、唐、宋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位于丽水城南15公里南明山上。现存摩崖题记58处,主要分布在石梁、高阳洞、云阁崖三处:石梁现存题记20处,其中有北宋元八年(1093年)处州太守关景晖的题刻。该题记已被磨去一半,后刻“石梁”二字。此外,还有明、清两代有关南明山游记的碑刻六方;高阳洞有摩崖石刻15处,多为北宋时期,在下洞口附近刻有“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等字,此题记是沈括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游南明山时所刻。在高阳洞口还有一则记载洪水的题刻;云阁崖有摩崖石刻12处,其中“灵崇”二字传为东晋葛洪所书。…[详细]
毗卢洞摩崖造像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横穿塔子山脚。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峭立,毗卢洞就凿在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卢洞其实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观音堂内雕刻的那尊“水月观音”,又称“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林而得名。其容貌温雅、神态倜傥,有很浓的世俗风味,是全国罕见的石刻艺术珍品。这一造像被人们称为美神,成为安岳石刻的代表。这样姿势的佛像,只在山西平遥县以彩塑闻名全国的双林寺看到过,在那里叫自在观音。如此不同而类似的艺术匠心,实在太难得了。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是全国少有…[详细]
磬石山摩崖造像
  磬石山摩崖造像位于灵璧县北渔沟集东、磬石山上。古时泗水流经山下,据《禹贡》记载:“泗滨浮磬”,就是指此处。磬石,其色清润、其音清馨,历代所采以供郊庙乐器之用。“磬石山摩崖造像”原为古之废寺中造像,雕刻在长16米高2米的一块巨大的磬石之上。由百余个造像组成,系浮雕,个个栩栩如生,造型生动,形态各异,雕刻精细充分体现宋代雕刻艺术手法。中部有两处刻文(阴刻)记载:“大宋至和三年(1065年)…”书体摹圣教,阴刻。据《灵璧县志》记载:“其西茶庵,康熙中有僧人出游江南,既而返山,更庵名曰‘玉磬’刻石记之,文虽不佳,而访圣教序可观也”。此造像为研究古代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有一定的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