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

积谷山摩崖题刻
  积谷山位于中山公园南端,以形圆如同高廪得名。相传东汉末年刘根隐此得道,乘赤霞仙去,故又名飞霞山。西麓周围有飞霞洞、留云寺、谢客岩、升岩和春草池诸胜。清郑炜《积谷山赋》云:积谷翠兮城东,缅形势兮蔚葱。”,”草长池边,退思谢客;霞飞洞口,遥忆刘仙。”历代胜流摩崖题刻多达50多处,现存较完整的,飞霞洞左右壁有宋边调(知州)、马寻、郑赓、任逵、吴君平(永嘉知县)、赵汝遂(知州)等题名,曹观、刘述(知州)、谢泌等题侍,春草池东南山崖峭壁有明王“诤云根”、近人郑岳(1902-1975)“气如虹”等题字,共13处,其余惜已漫漶、毁坏,无可踪迹。该摩崖题刻是温州市区内容最丰富,年代跨度最久的摩崖题刻,对于研究…[详细]
长年坡摩崖造像
  长年坡摩崖造像年代:唐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址:安居区常理乡沿河村简介:长年坡摩崖造像位于常理乡沿河村长年坡,始建于唐代,分布于长30米、高5米的崖壁上,共计六龛,数百余尊造像。龛的形制主要是平顶敞口长方形,深浅不一,大小不等,少数龛楣和门沿作浮雕,风格和造像手法初步分析属晚唐时期的作品。其中3号龛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等,共有造像90尊,神态各异,生动形象,线条优秀,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4号龛为经变故事龛,主像为一佛二菩萨,四周造有各类人物及动物等,后壁刻有楼阁及宝珠塔,特别是人物造型,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共有造像56尊。 该处造像形…[详细]
浙江体育会摩崖题记
  浙江体育会摩崖题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位于云居山巅东侧。辛亥革命后,原光复会会员浙江军政要人朱瑞、吕公望、叶颂清、沈钧儒等为缅怀先烈,于秋瑾殉难五周年之际,举行纪念会,重建秋瑾创办的体育会,并在云居山岩壁刊刻题记一则。题记崖壁高4米,最宽处8米。共分三组,第一组位于岩壁左,上刻“云山万古”,行书,字径高0.45米,宽0.35米。第二组位于岩壁中部,分两部分,上部书:“中华元年,浙江体育会成立,圣水寺僧大休捐山地,王君湘泉赠山岩供摩崖用,因题四字,以志不忘。永康吕望记,宁海叶颂清书。”行书,字径高0.10米,宽0.10米。下部书:“逸趣”,行书,字径高0…[详细]
石堂院石刻题记及摩崖造像
  石堂观,又名石堂院,位于魏城镇绣山村3组,坐北向南,七石悬空,峥嵘雄奇,唐宋清各代题刻分布其间,观之奇,赏之雅,是魏城八景之一。同治《直隶绵州志》载:“石堂观,治东六十里岷峨岭下,创自李唐,明末毁于兵燹,康熙中里民任作斌重修,乾隆五十一年僧源明培修。”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石堂院,又名石堂观,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南五里原赵渠沟,现绣山村境内,岷峨山麓。唐初因石而建堂院,故名石堂院。其地貌酷似江油窦圌山之形,其修建的殿堂,供奉的菩萨也与江油窦圌山相同;有南海观音殿、三霄娘娘殿、鲁班殿,石崖下有正殿,所以又有“魏城小窦圌山”之美称。前代贤士之遗迹,有唐大…[详细]
大埂子摩崖造像
  大埂子摩崖造像大埂子摩崖造像位于大英县天保镇,坐东北向西南,凿于长10米、高3米的崖壁上,共4龛,造像以观音为主。大埂子摩崖造像是天宝九年的摩崖石刻造像,题记年代完整、明确,石刻原始形制保存较完好,是中国唐代佛教繁荣兴旺的实物佐证,是古石窟寺研究、断代、鉴定的珍贵资料。该处摩崖造像集半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技艺于一身,雕刻十分精美。雕刻的人物、花鸟颇具特色,造型丰富多姿,线条优美流畅,神态栩栩如生,有曹衣出水、薄衣透体之美感。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保护范围:西以岩壁向前延伸5米至堡坎,北以4号龛北侧外缘向北2米至堡坎,东至坡脚,南以1号龛南侧外缘向南30米至梯脚。建设控制地带:保…[详细]
大基山摩崖石造像
  大基山摩崖石造像位于莱州市程郭镇下董家村南,大基山北麓的一个小山坳里。分布面积约1.7万平方米。造像共7尊,均凿刻于山谷的东部与南部崖壁之上,大小不一,其中5尊为坐像,2尊为立像。坐像多身披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于方台上。立像多为菩萨像,着长裙,披帛巾,下摆外展,跣足。造像均开凿于莲瓣形龛之中,有的龛下雕凿两层台阶。造像风化及人为破坏严重,除坐南向北的立像头部损毁较轻保存尚可外,其它头部均遭损毁,南崖东起第一石造像破坏最为严重,只残留佛龛及造像一小部分。根据造像的雕凿风格,初步认定为北齐时期造像。造像前为一宽阔平地,有残砖残瓦分布于地面,可能为寺庙遗址。大基山石窟造像是莱州境内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详细]
佛儿湾摩崖造像
  佛儿湾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白云乡桥楼村佛儿湾。造像开凿于唐代,现存49龛253尊。其中,大石香炉、禅坐窟、阿育王宝塔、七佛十菩萨龛、天龙八部、地藏菩萨与六道轮回极为独特,--魔女石刻造像为全国所罕见。1988年,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香炉石刻,为佛儿湾中一整块岩石经雕刻而成。该香炉系圆雕,高0.9米,直径1.6米,炉口圆形,底部八只兽足支撑,再现唐代风貌。蒲江佛儿湾造像石窟属唐代,从损坏及风化严重程度估计,专家认为该造像毁于“会昌法难”。据龛像发现的清代妆彩残痕,专家推断清代以后该石窟逐渐被淤泥与荒草丛林湮没。1983年,佛儿湾造像石窟被发现,其宝刹庄严揭开神秘面纱,重见天…[详细]
观音山摩崖造像
  观音山摩崖造像位于马王乡观音山村,为一处融儒、佛、道三教造像为一体的摩崖石窟,刻凿于清朝道光十四年七月,造像各具神态,形象生动,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和雕刻绘画艺术,展现了清代石窟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先后被列为县、市文化保护单位,就其规模、保存情况在川北都是少有的。石窟保存完整,分三殿。主殿正面并排为文殊、老君、如来、孔子和白衣观音。左右两壁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是十二诛天、二十四星宿、和十八罗汉。左殿佛龛中是财神和药王,右殿佛龛中是送子观音等。共有大小造像约七十余座,均保存完好。随着观音山摩崖石刻的旅游开发它必将以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在马王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璀璨夺目。保护…[详细]
丹霞洞摩崖造像及石刻
  丹霞洞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屏山县龙华镇小龙村,明清时期所建。石窟寺由摩崖造像一尊和石窟十三窟组成,整体坐西南向东北。摩崖造像位于整体西南一崖壁上,为一尊深浮雕佛教接引佛立像,袈裟螺髻,施接引印,通高30余米,现为世界第一高立佛,即八仙山大佛。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自胡国光石窟至闸子门一线外延50米,东南自闸子门至大像一线外延50米,西自大像至玉皇洞一线外延50米,西北以玉皇洞至胡国光石窟一线外岩楞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上山道路两侧,以道路为中心,向路两侧外延10米。摩崖造像及石刻,东自胡国光石窟至闸子门一线外延至岩脚耕地边沿,南自闸子门至大像一线外延至岩脚耕地边沿,西自大像至玉皇洞一线…[详细]
禹迹山摩崖造像
  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碑院镇大佛村。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佛像雕凿造型严谨,唯头部稍大,远视略有比例不适之感,但近视则不失其古朴自然之神韵。人佛脚后石缝有山泉流出,汇而为池,清澈见底。禹迹山大佛是四川省最高的石刻立佛。造像虽无题刻稽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