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中区旅游

吴中区文物古迹介绍

石壁永慧禅寺
  江苏永慧禅寺,又名石壁寺,因寺庙背靠一块百仞石壁而得名,现属净土宗所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寺中主持,均从灵岩山佛学院中来。据说原先却是临济宗的道场,山上现存有数处临济宗大师的墓址。临济宗是禅宗五宗二派之一,对待前来参学的人采用棒打、声喝等方法,有着直截痛快,雷厉风行的风格,因此有“临济将军”之称,憨山大概也是临济宗的禅僧。寺踞山巅,掩映在森森古木之中,主建筑“大雄殿”匾额为赵朴初手书。寺后石壁多摩崖石刻,著名的有朱德的老师李根源、李的老师孙光庭、晚清封疆大吏陈夔龙、海派大画家吴湖帆诸人的题诗,皆言志、纪游、怀古之作。最奇的是石壁上生长着一棵罕见的奇树——石楠,树龄三百余年,它的根屈曲盘旋,宛若螭龙一般,吸附在石壁之上,人称“睡龙”,其实不妨径称“蟠螭”——蟠曲的螭龙,才与蟠螭山名……[详细]
张陵公园
  张陵公园,俗称张陵山,位于镇西南1.5公里处,相传为汉丞相张苍之墓。在张陵山没有发现张苍的墓葬,却发现不少文物。沿甫澄北路向南到东庄浜,可见一座高高的土丘,那就是张陵山内部于张陵公园正中。张陵公园内尚有二十四孝宫、钓鱼潭、西面厅、儿童动物乐园等供游人玩赏。公园大门朝南,门楼重檐戗角,门前有一对石狮。东侧立前“张陵山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从圆洞门进园,沿径可上山。园西为钓鱼潭。北为二十四孝宫,宫东是儿童动物乐园,宫西为城隍庙。全园地势开阔,有山有池,遍地芳草绿树,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张陵山的得名,据《吴郡甫里志》记载,与西汉丞相张苍有关。张苍,河南阳武县人。原为秦代御史,后归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参加平定燕王臧荼的叛乱有功,封北平侯。汉文帝前四年(公元前176年)丞相灌婴去世,……[详细]
木渎榜眼府第(冯桂芬故居)
  榜眼府第在木渎镇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冯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苏州府吴县人,晚年归隐木渎。冯桂芬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后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识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称冯为“国士”、“一时无两”。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从此进身仕途。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任詹事府右春坊中允。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辞官回乡。咸丰……[详细]
木渎西津桥
  西津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西街,明万历年间里人茅郊建。西津桥是一座花岗岩单孔圆弧拱石桥,桥作南北向,跨越胥江河的通衢要道上。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洞庭东山吴序商重建,改名永平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谷旦,木渎镇济善堂募捐重建。全长22米,宽3.05米,桥顶面长1.9米,桥堍宽3.5米,桥离水面4.65米,桥洞高敞,便于行舟。拱圈高4.2米,跨度约8.6米。拱圈轻薄,厚仅0.32米,其中外圈厚0.12米,内圈厚0.2米。桥孔作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面平坦,石级踏步,南坡25级,北坡22级,可供坐歇。桥洞上端浅雕的坐龙图案,栩栩如生。横贯桥宽的8根长绞石同八根明柱紧密的栏箍,使桥身纵横联成一统,对拱圈起着巩固的作用。并有桥联一副:“立马望苏台,山翠万重拱虎阜。扬鞭来震泽,风涛千古……[详细]
回溪摩崖石刻
  回溪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吴山“画眉泉”。“画眉泉”为清代苏州名医徐灵胎晚年隐居地。“画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满题词,崖石上鲜苔丛生,点点清泉从石缝中滋出。泉池已经被乱石湮没,正上方有“古画眉泉”几个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灵胎本人所写。字迹浑厚有力、洒脱豪放。众多石刻碑文一字排开,参差不齐,总计有25处之多。石刻以阳文为多。碑文字体各异,笔峰苍劲,颇有古朴风韵。题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还有皇亲的题词及僧人题词。从碑文内容上分,描写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迹留千古、云壑、别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环翠、小匡庐、栖迟空谷等;描写意境的有:梦游处、画壁忘机、妙境依空、不信在人间、满饮上池、涤烦等;描写泉水之胜的有:我爱其清、可以濯我心、悬崖滴乳、荡饮玉池、人静泉清、治水源……[详细]
46、宝带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
  宝带桥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宝带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我们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0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拟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火车站乘坐103路到底,步行10分钟可达注:因火车站地区和北环快速路建设改造需要,2005年10月28日——2007年6月,103路终点站调整至平四……[详细]
苏州报恩寺塔
  苏州报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八角九层,砖身木檐,是南-江(即今苏州)城内重要一景,在《平江图》碑中已经刻出,现称北寺塔,仍是苏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对景。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这些,都与山西释迦塔相仿。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与释迦塔不同。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木结构部分曾经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已部分改变了原样。副阶柱间连接有墙,平面直径30米,与释迦塔相近;塔全高达76米,比释迦塔高出将近9米。全塔虽尺度巨大,但层数比释迦塔多出4层,比例也比释迦塔高细,加上檐角高举,在宏伟中也蕴含着秀逸的……[详细]
韩世忠墓碑
  韩世忠墓,在吴县灵岩山西南麓,宋“绍兴二十一年敕葬于此”。韩世忠为南宋名将,字良臣,陕西绥德人。他力图恢复中原,反对朝廷议和,于绍兴十年(1140)被解除兵权,授枢密使虚职。岳飞冤狱,韩世忠面诘秦桧,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被害后,乃自请解职,自号清凉居士,10年后病逝。妻妾白氏、梁氏、郑氏、周氏合葬。宋淳熙四年(1177)追封蕲王,谥忠武,孝宗亲为神道碑额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赵雄撰文,周必大书。碑通高1.83米,文88行,通行150字,共13000余字,记事比《宋史》详,颇具史料价值。1939年6月,碑被飓风吹倒,碎十余块。1946年,灵岩寺妙真法师倡议修复,将碑粘合成两段并立,用水泥框架固定,屹立在山岗之上。墓在碑西北约350米处,有墓道相连,原有石坊、翁仲、石……[详细]
严家老宅
  严家老宅位于吴中区木渎西街108、110、112、114号,年代为清、民国。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蕴积,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1935年,中国建筑学界的二位泰斗级人物,有“南刘北梁”之称的刘敦桢和梁思成教授,曾两次来到严家花园,流连忘返,对它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详细]
东山民居
  东山民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东山镇松园弄。东山民居,又名春在楼,俗称雕花楼,原为金氏地主宅院,占地5500平方米。砖雕门楼高达9米,仿木结构,飞檐翼角,运用细砖镶嵌、透雕、高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遍刻福禄吉祥图案、文字及尧舜禅让、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历史人物故事,是中国江南砖雕艺术代表作。主楼前楼的梁、枋、柱、栏、窗等处刻吉祥图案、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及戏曲场景。兼用科林斯式柱头、西式铁铸栏杆、“十字架”、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手法装饰。后楼特点是采用外观两层内实三层的结构手法。以回廊联通前后楼。楼北花园小巧玲珑,因地制宜布置水池、曲桥、假山、亭榭、花木等。楼南一厅,据考证为明代建筑。2006年东山民居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苏州昙花庵
  昙花庵位于度假区中心区渔洋山法华山北麓山坞中,昙花庵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相传系永乐皇帝朱棣之弟所建,历经苍桑五百余年,已破败不堪,仅遗经房几间,1987年永乐法师前来主持,集毕生积畜并募集资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重建了大雄宝殿及经间附房,使古刹焕然一新。昙花庵现有殿三间,附房两间。殿门上方,悬有清代尤侗所书“清莲现法”四个大字。殿前有古银杏树、桂树。庵内现存清代康熙皇帝御敕石碑一块,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庵内有被称为“镇庵之宝”的明刻观音菩萨碑。碑体布局巧妙,颇具艺术价值。观音右手提一只细方格纹浅口长把花蓝,蓝中置一条昂首翘尾的鲤鱼。释家称其为“鱼蓝观音”,俗称为放生观音,为佛教三十三体观音形像之一。……[详细]
52、光福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福塔
  光福塔在龟山(塔山)之巅,是光福镇的标志。光福塔本名舍利佛塔,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讲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光福塔呈正方形,四面七级,高25米,系砖木混合结构。塔内陈列着四十九尊佛像,八十八级台阶。塔创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光福古镇以光福塔为圆心,有2公里的小桥流水围绕塔山。1999年,地方政府将塔再次修复,并开辟龟山成以光福塔为主景的塔山公园,园内辟有樟树园、梅林及中日友好樱花园,石径幽曲,将游人引向正北的茶舫,回首南巡,一池碧水中浮现着一尊引颈北眺的石龟。一阵微风吹过,传来了塔檐铃铛的阵阵铃声,使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塔东有墨泉,又称墨沼,相传陈顾野王于此著《舆地玉篇》诸书时,在石沼中洗砚而得。……[详细]
东山地主宅院
  东山地主宅院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南东山镇松园弄。原系金氏地主宅院,--在楼,俗称雕花楼。建于1922年,占地5500平方米。砖雕门楼高达9米,仿木结构,飞檐翼角,运用细砖镶嵌、透雕、高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遍刻福禄吉祥图案、文字及尧舜禅让、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历史人物故事,是中国江南砖雕艺术代表作。主楼前楼的梁、枋、柱、栏、窗等处刻吉祥图案、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及戏曲场景。兼用科林斯式柱头、西式铁铸栏杆、“十字架”、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手法装饰。后楼特点是采用外观两层内实三层的结构手法。以回廊联通前后楼。楼北花园小巧玲珑,因地制宜布置水池、曲桥、假山、亭榭、花木等。楼南一厅,为明代建筑。……[详细]
甪直沈家祠堂
  家祠堂位于甪直镇万盛米行旧址西侧。解放后,祠堂被改为粮管所仓库。沈家祠堂规模是苏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家祠.依次是照壁、门厅、前厅、后厅、附房、住楼。前厅面阔七间25.6米,进深11.4米,内四界前重轩后双步,前轩为一枝香鹤颈轩,内轩为船篷轩;前厅东附房面阔三间8.8米,进深8.6米,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附房带西夹厢间.宽3.15米,进深5.3米。后厅面阔六间21.3米,进深7.9米,内四界前三步后单步,圆作抬粱式;后厅东附房面阔三间6.26米,进深八檩6.8米,圆作穿斗式。后厅西侧住楼面阔三间6.5米,进深五界5.9米,回顶式。2009年7月,沈氏祠堂列入苏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5、怡泉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怡泉亭
  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四月的怡泉亭,整座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构成,显得古雅拙朴。怡泉亭的平面呈正方形,宽0-一米,高约四点五米,屋顶采用歇山檐式,用八块条石合盖而成。“怡泉”为人名,冯怡泉与殷心揖是当年镇上的两位好朋友,冯对殷十分信任,外出时曾将毕生积蓄的一百两银子存放于殷处,不久冯怡泉因病猝死,膝下无后,殷心揖就将冯怡泉寄存的一百两银子,开井造亭,既方便了路人,又以这个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亡友。人们对殷心揖重义轻利、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赞叹不已,把这座古老的怡泉亭看作是纯真友谊的象征。殷心揖的弟子写有《井亭》诗:“遗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详细]
植里古道及桥
  植里古道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植里村通往陆路的一条堤道,南北走向,全长177.75米,面宽1.4米,高0.62米,基部两侧黄石堆砌,中间留有0.5米空隙,形成泄水沟道。上铺448块宽0.32米,厚0.12米花岗岩条石。古道北端尽头就是永丰桥,永丰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花岗石构置,全长18.5米,中宽2.7米,矢高3.8米,净跨4米。两端铺设石级,方形望柱、条石栏板,桥孔内嵌碑,记载建桥年月。古桥下的小河与太湖相通,仅距太湖岸边800米。桥边有一株古樟,如大伞遮阴桥上。古道、古桥、古樟,在春季油菜花开花时,被誉为太湖古村最美的村口。……[详细]
57、明善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善堂
  明善堂在江苏吴县东山杨湾上湾村,是一座建筑艺术极高而又富丽堂皇的民间住宅。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建筑在东部,有花厅,大厅,主楼及左右备弄,厢房等。偏西有墙门,耳房,客堂,佛楼及花园等。各栋房屋之间有天井,库门,塞口墙相隔。 厅面三间,宽12.05米,进深八柱十架十三楗,有12.32米基本呈正方形。建筑高大方砖斜角铺地,地基高出地面石阶三级,阶沿石均为青石。砖雕门楼为石头仿木雕,工艺复杂,布局精巧,意境传神,不愧是明代民间雕刻艺术的珍品。 整个建筑逢木彩绘,逢砖雕刻,是古建筑家或雕刻家不可多得的艺术学习之地。196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苏苏州……[详细]
木渎永安桥
  永安桥又名“王家桥”,明弘治十年(1497)傅潮所建,是一座由花岗岩垒砌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全长13.7米,桥宽2.2米,桥堍宽2.4米,离水面高4.8米。拱呈孤圆形,高4.2米,厚0.38米,跨度7.8米,桥为南北走向,横跨兴福塘。四根青石桥柱和八根贯桥宫的长绞石联结酷似矩形的栏箍,从而加强了拱券的强度。桥头上均刻有阳文“一把莲”。图案工整,雕刻精细。石级踏步,西坡16级,东坡19级,桥栏石高0.73米,厚0.18米,桥面顶板刻有宗教图案,由于常年经过往行人踏损,图案内容已难以辨认。拱圈内“放生河,禁止采捕”的字样至今清晰可见。……[详细]
萧氏旧宅
  萧宅位于甪直镇中市上塘街,建于清光绪已丑(1889)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坐西朝东,背园面街,屋南有一条宽仅1米,长约150米的陪弄,俗称萧家弄,屋后原为杨家花园,现已变成民宅。萧宅是甪直古镇现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全宅结构紧凑,布局巧妙,雕刻精美。充分体现了苏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萧宅共有五进,依次是门楼、茶厅、楼厅、厢楼、饭厅,其中茶厅、楼厅是萧宅之精华所在,厅内梁、柱都雕有各式图案,寓意吉祥。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一座砖雕门楼,分别刻有“积善余庆”、“燕翼诒谋”等字,由清末苏州名士尤先甲所题。……[详细]
甪直赵宅
  甪直赵宅位于吴中区甪直东市上塘街207号,年代为清、民国。赵宅位于吴中区甪直镇。原为一路七进,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四进较完整。沿街有专用河埠,一进楼厅原为店铺,面阔五间,雀宿檐带麻叶云耍头。二进正厅,内四界前轩后步,山雾云精雕仙鹤祥云,并有抱梁云,厅中以海棠长窗屏隔。西梢间前天井内有古井;东梢原为备弄,井已填没。三进圆作女厅前门楼已毁。四进为西式平房,四围有廊,现存嘉庆十二年古碑一方。原宅为胜浦人“赵和尚”所有,并与陈姓同开“陈福同号”。北大毕业之民国镇长范氏,其姊亦尝住于此。甪直赵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