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沛县旅游

沛县文物古迹介绍

大风歌景区
  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新城区沛公路南侧,韩信路北侧。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总占地26.7公顷。景区从南至北由广场休息区和创意馆的活动区、饮水思源的山林游憩区、海纳百川的水景观赏区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应高祖刘邦所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景区将毛泽东主席手书《大风歌》书法镶嵌其中,成为一大亮点。地址:韩信路北、沛公路南电话:0516--13952221267门票:免费公交:3路、6路、7路、8路、11路、26路……[详细]
姚楼河普济桥
  姚楼河普济桥为明代建,位于徐州市沛县龙固镇姚楼村。此地为沛县最西北部,东靠昭阳湖,属黄泛冲积平原的滨湖低平原,地表坦荡,河渠纵横,已形成较密的平原梯级河网。湖产丰富,煤矿发达,水陆交通方便。全镇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兼种棉花、花生、油菜等。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分,气候温和。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大,四季风向、风力变化很大。桥南是姚楼村,村民以务为主,交通便利。《沛志》载:“龙固西北六里边沟上有主普济桥,”通古济水,古沙河,位于姚楼林西,今苏鲁边界。明代就有普济寺和善济庵存在,桥以寺名,寺以桥兴。清光绪十二年,普济桥就曾经大规模重修过,并立碑记载。重修后的普济桥有三孔三碑,俗称三碑,单(坦)三孔,一桥压二省”,为清代著名景观。南侧是三河交汇,北侧是水运码头,位于这两者……[详细]
沛县琉璃井
  琉璃井为汉代所建,位于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东风居委会。南靠东风路,西为图书馆,东为商店,北200米为居民房。此地为沛县中部,地形无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地表坦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土壤系淤土和两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等;交通通讯便利,水陆交通枢纽。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春季天干多变,乍暖还寒。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光能和热能丰富,降水量较丰富。琉璃井,是沛县古井之一,亦是沛县古八景之一,它依托着“秦始皇凿井断龙脉”、“高祖返乡饮军马”、“李三娘微时挖井灌园”三个传说故事而流传至今,司马迁《史记》、民国《沛县志》均有记载,历代文人墨客留诗文抒怀,李三娘的故事被元人编成杂剧流传至……[详细]
汉高祖原庙
  公元前190年,刘邦的儿子刘盈(汉惠帝)追怀高祖功德,诏令天下,兴建高祖庙,五年,以家乡丰县有枌榆祠,故敕令在沛县泗水亭旁建“汉高祖原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嫡长子刘盈即位,即孝惠皇帝。孝惠及群臣认为,先皇出身微细,拨乱反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敬上尊号为高皇帝。为世世代代纪念汉高祖刘邦的丰功伟绩,惠帝诏令各郡各国各诸侯,立高祖庙,年节时令祭祀。到了孝惠帝五年(前190年),惠帝令改泗水亭沛宫为高祖原庙,以高祖在沛唱《大风歌》所教120名少年作乐队,每有出缺,即行补足。发展与现状据史料记载,历代王朝对沛县汉高祖原庙极为尊崇,并进行祭祀或修建。东汉光五帝刘秀,北魏孝文帝(459年),都曾到此祭祀,唐玄宗于天宝七年(748)五月,诏令厉代帝王肇基的地方各置一庙,沛县汉高祖庙……[详细]
湖陵城遗址
  湖陵城遗址位于沛县龙固镇三里庙村、前程子村、龙东村,山东微山县张楼镇程子庙村一带。湖陵城建于战国时间。公元前286年,楚国置湖陵县,明朝嘉靖末年,由于黄河溃决,该城陆沉于地下。此后,这座古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2003年,因水利工程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队曾对南城东南角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现部分城墙遗存及一处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另发现西汉晚期墓葬5座,出土十余块汉画像石。2013年,经勘探,湖陵城由南北两城组成,中间以泗水古道相隔,北城城址实测城垣总周长3345米,面积约73万平方米,南城城址实测城墙总周长为4140米,面积约104万平方米。2016年,相关部门充分论证了湖陵城在历史上曾经是文化名城、军事重镇、泗水河道上的大码头,史志记载及湖陵城遗址村庄地名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历史故事,湖……[详细]
大风歌碑
  大风歌碑位于江苏省沛县沛县文化馆内,有一所古朴典雅的院落,内有歌风台。保存汉代《大风歌》诗碑一块,弥足珍贵。《大风歌》诗碑,高一丈一尺,宽四尺四寸;字为大篆书,笔力逆劲,结构匀称,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沛县志》《徐州府志》碑文记载,是东汉蔡吕(或云曹喜)所书(今人冯办吾先生考证,认为是西汉)。大风歌碑原来坐落在沛县文化馆院内,后移放沛县博物馆歌风台,1982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歌风台、大风歌碑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存放在沛县博物馆内的大风歌碑共有三块。一块汉碑,一块元碑,一块甲子碑。大风歌碑整体结构匀称,笔力遒劲,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是古代碑刻艺术珍品。但是,大风歌碑究竟是何人所书,至今尚无定论。《沛县志》《徐州府志》记载,是东汉蔡邕或曹喜所书,今人冯亦吾先生考证,认为应是西汉文……[详细]
泗水亭公园
  泗水亭为汉高祖刘邦“试为吏”时的遗迹。乾隆版《沛县志》谓“汉高祖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水经注》载:“县治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地道记》称“沛县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为文”。后屡毁屡修。清末再次被黄水冲毁。1983年,沛县人民政府重修泗水亭,亭中立碑,碑文仍用汉班固写的《泗水亭碑铭》:皇皇圣汉,兆自沛丰……。泗水亭碑记载了刘邦起义前在沛县的前半生经历,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的汉学家纷而沓来至。泗水亭为当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东关居委会。北距东风路约50米,东西是商店,南为居民住房。园内花草,树木茂盛,环境优美。此地为沛县中部,地形无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地表坦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土壤系淤土和两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详细]
青墩小学旧址
  青墩寺小学旧址为清代光绪三十一年所建,位于徐州市沛县张寨镇李庙行政村刘庄自然村东北。此地位于沛县中南部,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旧址青墩寺原名万福寺,经过历朝历代的翻建、完善,到了解放前,青墩寺已是庙宇庄严,古木参天,香客云集,蔚为大观。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乡绅朱才全利用青墩寺闲置的庙舍办私塾,后规模渐大,名士汇集,学校声名列徐州八县之首,时有“江南燕子矶,江北青墩寺”之美誉,青墩寺小学声望日隆。青墩寺小学的辉煌不仅在于她是沛县近现代教育的翘楚,还是中国共产党沛县第一个特别支部的诞生地,是沛县革命斗争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根据地。现存青墩寺小学遗址占地面积50余亩,为明、清及民国年间的建筑物,筑有“中山堂”“大佛殿”、“三圣宫”、“鲁班祠”“小门楼”等16间,,建筑面积……[详细]
阎尔梅(古古)墓
  阎尔梅(1603-1679),号古古,徐州市沛县人,诗人,抗清民族英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大规模的抗清战斗即将爆发。阎尔梅在淮安拉起七千人的抗清义军,日夜教习武术。徐州人万寿祺也在松江起兵,但不久这两支义军便告失败。此时,明朝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史可法督师扬州,阎尔梅遂南下投奔史可法,作其幕僚,劝史可法联合鲁豫边境的榆园军抗清,渡河收复山东,但史可法不听;阎尔梅又劝史可法西征,收复河南,又不听;再劝占据徐州,以图河北,他还是不听。阎尔梅非常失望。史可法的决策是死守扬州,但不久扬州失守。阎尔梅几经辗转回到北方,参加了山东的榆园农民军。榆园军是好几支抗清武装的合称,活动在山东省西南部的曹州森林地区。再后,阎尔梅削发为僧,自号“蹈东和尚”,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联络点,云游四方,积极组织抗清斗争。榆……[详细]
10、晓明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晓明楼
  晓明楼为民国十二年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沛城镇西关居委会沛中路8号沛县初级中学内。此地为沛县中部,地形无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大门东紧临沛中路,东100米为集贸市场,四周居民住宅楼。环境优雅,花草四季丛生,院内有众多女贞、玉兰等名贵树木,自然环境良好。晓明楼由法国传教士修建,是徐州地区保存较少的西式建筑之一。该建筑采用了中西式结合的手法,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文化传人中国的情况。沛县晓明楼建筑风格独特,其他各地教堂及附属设施基本上都是西方建筑风格,惟有沛县晓明楼既有西方建筑特点,又有东方园林特色,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有关资料表明,晓明楼前身是天主教堂,建于1707年,为法国传教士修建,神职人员居住的晓明楼建于1919年。天主教堂建……[详细]
阎尔梅墓
  阎尔梅墓为明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朱寨镇杏花村杏花村西北1500米处,与新迁刘河涯村相邻,距沛城12公里,东、西、南皆为农田,此地位于沛城西北、大沙河东岸,地形无山,一马平川,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土质为沙土和淤沙混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山芋、花生、棉花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春季天干多变,乍暖还寒。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光能和热能丰富,降水量较丰富。阎古古名尔梅,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生,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1644年清兵入关,被聘史可法幕府,劝说史可法不可退守而应--。史可法未从其计,阎尔梅退而组织农民军(榆园军)……[详细]
三圣旨碑
  三圣旨碑为明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东郊孟新楼村。此地为沛县中部,地形无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地表坦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土壤系淤土和两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等;交通通讯便利,水陆交通枢纽。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光能丰富,热量充裕,常年降水比较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一面农田,三面居民区。1957年春,在沛城东郊孟辛楼村出土了两块明代墓碑,即《石碣志铭》和《三圣旨碑》。沛县孟氏家族在徐州地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姓望族。该支族人孟伯英一家自明初洪武二年由上海松江华亭迁沛,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人丁约达四万……[详细]
大运河沛县段
  大运河沛县段为元、明、清三朝所建,位于徐州市沛县龙固镇姚楼村,此地为沛县最西北部,东靠昭阳湖,属黄泛冲积平原的滨湖低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元代改造大运河,明清两代开挖洳河和中河拓浚而成中运河,今大运河江苏境内部分,北起龙固镇后谷村,在沛县东部沿微山湖西岸向南,从五段镇七段村“七段闸”南500米出沛县入铜山县,沛县内流程60公里,最宽处5.2米,最窄处4.6米,最深处4.5米,最浅处3.5米,沿线于之相关文物点有泗水故道。元末,发南北大运河水运,对南四湖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沿运(泗水)湖泊初步形成。济宁南为孟阳湖(后称南阳湖),沛、滕之间为昭阳湖,再向南分为郗山、微山、吕孟、张庄4个小湖。明初将以上六湖作为水柜,调节水量,确保漕运。明宣德八年(1433)新筑南阳、昭阳两湖长堤。明嘉靖四十五……[详细]
张李庄铁钟出土点
  张李庄铁钟出土点为明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河口镇张李庄村。北紧靠崔孟乡村水泥路,西靠小李庄自然村,东南为村民居住点。此地为沛县西南边境,海拔较高,一马平川,属黄泛冲积微倾斜平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倾斜,土质为沙碱地和淤沙混合土,土质肥沃,自然环境较优越,物产丰富,全乡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山芋、大豆、棉花、花生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春季天干多变,乍暖还寒。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光能和热能丰富,降水量较丰富。该钟为铁质,在1979年春距地表3米发现,铸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高1.2米,底口直径0.8米,壁厚七厘米,重约400公斤,钮为蒲牢,上铸“南海白衣观音菩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和捐款人姓名数百人。字迹较清晰,外观完好。根据1……[详细]
鸳楼烈士陵园
  鸳楼烈士陵园为建国后所建,位于徐州市沛县鹿楼镇鸳楼村东。此地为沛县西南部,属于苏北大平原,黄河冲积而成,地表坦荡,土壤沙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京杭大运河、大沙河纵贯南北,已形成较密的平原梯级河网,灌溉条件较好。电力资源充足,物产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有大面积果园。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光能丰富,热量充裕,常年降水比较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沛县鸳楼烈士陵园始建于1967年,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72位先烈,1941年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四旅十四团警卫连被日寇包围在张堤口村,因寡不敌众,在激战四小时后向外突围,只有两人幸存。1967年8月,沛县人民政府划地4.5亩,建立了鸳楼烈士陵园,将张堤口战斗中英勇牺……[详细]
16、弘德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德园
  弘德园为当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张寨镇桑庄行政村邢井自然村东。附近为农田,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此地位于沛县中南部,地形无山,百里平川上,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土壤多系淤沙两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河网配套,水利成龙,交通极其便利。镇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光能丰富,热量充裕,常年降水比较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东西两边为农田,南约50米为乡村水泥路。弘德园是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落。主要由革命烈士孟宪璞石砌墓及烈士事迹陈列、孟氏家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功名、功德石碑,中外名人有关德育的名言刻石碑廊等构成,已被列入徐州市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