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开鲁县佛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城开鲁镇东南隅,又称开鲁白塔,是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9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长城以北仅存的元代塔式建筑。开鲁佛塔,西北东南朝向,通体白色,塔高17.7米,大青砖彻筑。砖厚6厘米,宽15厘米,长32厘米,比今天通用的红砖长8厘米。全塔由塔座、塔坛、塔身、塔顶几部分构成。须弥塔座方形,长6.55米,宽6.33米,多级砌建,总体上收,墩实厚重,沉稳生根。塔座正面有一高约1米,宽约70厘米的砖碹塔门。塔座立足低洼水泽,抗住浸泡,千年不倒,不愧基础。塔坛分上下两个部分。下如倒置的钵盂,弧形圆柱与力学支撑完美结合。上为方形,砖块叠筑,层次伸缩。塔坛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龛中金佛结跏趺坐,面慈含笑。塔身为八角密檐十三层,逐层上收。各层……
[详细] 第一世东-甲木苏桑布进京朝见时,乾隆皇帝赐名法禧寺,因庙宇位于昆都仑河畔,故俗称昆都仑召,召庙大部分为藏式建筑,依山傍水,以大经堂为中心,辅以数个单位殿宇组成不规整的布局,原有殿宇楼阁27座住房60余栋,占地160多亩,最大建筑体为占地1161平方米的恰克沁独贡(大雄宝殿)明柱60根,八进81间,整个殿宇金碧辉煌,宏伟磅礴。正门西侧彩绘四大天王及0,殿内有五彩缤纷的佛教故事壁画,供奉释加牟尼,多罗菩萨,宗喀巴塑像,天花板上绘声绘色有动物、龙凤、花草和大宝云纹等装饰图案,其它建筑还有东西-府、黄庙、天主殿、小独贡,藏经塔、加巴(后勒处)同音庙、小角亭等。庙内深藏文经卷外,还藏有部分蒙古文经卷。位于包头昆都区西北乌拉山脚下,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92年),先后经历20多年才建成。第一世东-甲……
[详细] 大觉禅寺位于满洲里市区东北方向10公里处的达永山综合旅游景区内,南濒喷涌不止的”圣泉”---三十里泉,东临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达兰鄂罗木河交汇处----儿子湖,西接百年不枯具有神秘色彩的“神树”-----中东路战事军事堑壕中的两颗老榆树,北靠海拔700多米高的达永山,周边是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大觉禅寺依山面水,湖光山色相映,汇聚物华天宝之灵气,气势恢弘,雕梁画栋,香烟缭绕,佛光普照,成为中国最北端极具皇家气势的寺庙。大觉禅寺的建成,不仅体现了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英明,也满足了广大信众的愿望。同时,对创建和谐社会,抵制-,弘扬佛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满洲里市旅游产业增加了一处具有民族宗教氛围的重要旅游景点。大觉禅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由山门、钟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
[详细] 金堂庙也叫慈云寺,坐落于磴口县隆盛合镇金马湖北边,兴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是河套地区首座汉佛寺院。1851~1862年间,“哥老会”在磴口骚扰百姓,焚烧寺院,慈云寺遭到惨重的破坏。到1901年又一次经历了劫难,留下一片残垣断壁,民国15年(1926年),信徒迫切希望重建寺庙,在当地大居士李怀祺的组织下,于1930年重建了寺庙。金堂庙的大雄宝殿雕刻有二龙戏珠,正壁彩绘精美绝伦,两侧修有小陪殿,左右设有厢房。厢房各有10余间。在殿内1.5米宽的净台上,五尊佛像塑遍金身,干净整洁。1989年在县政府的协助下,重新修建。现在寺内共有房屋六间,建筑总面积为108平方米,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寺院内清静肃穆。现有居士19人,教徒400,每当开庙会之时前来念经诵佛、旅游观光的人员特别的多,气势十分的浩……
[详细] 介 绍 滦源殿旅游度假村位于多伦县城东18公里处大河口水库南岸,滦河源头附近,与西山湾风景区首尾相连,遥相呼应。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湿润,环境怡人,是一处以人工开辟为主的草原避暑胜地,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级景区。 度假村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是-议、旅游、度假、餐饮、漂流、垂钓、骑马、游泳、洗浴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场所。主体建筑是一组规模宏大的蒙古包式建筑群,中心蒙古包直径23 米,高17米,占地面积415平方米,象征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堪称天下第一包。蒙古包群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尤为壮观。“滦上第一坝”大河口水库主坝与景区遥相呼应,水库内盛产多种鱼类。 西山湾旅游景区位于多伦县城东南,地处高山、沙地、草原之中,景区内拥有锡林郭勒草原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西山湾水……
[详细] 遗址位于察右前旗土贵乌拉乡沟口子村南0.5公里的山坡上,由Ⅰ、Ⅱ区组成。经考古发掘,Ⅰ区发现房址36座、灰坑110座;Ⅱ区发现房址9座、灰坑19座,外侧围有环壕,环壕口部宽1.5~2.1米,深1.7~1.9米。遗址内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其形制有间宽大于进深和进深大于间宽两种。房中央多设双灶,单灶以圆形为主,有少量的方形灶,灶边和半地穴墙壁内侧均有柱洞,数量少的3~4个,多则7~8个。居住面由黄粘土与料礓石碎面混合铺垫而成,厚2~4厘米,表面呈黄白色,内呈灰白色,为坚硬的片状结构。居住面下垫有厚约8~10厘米的黑花土。门道均朝东或东南方向。灰坑多分布在房址的周围,个别置于房内一角,形制多为方形,少量的为圆形,坑壁加工整齐,坑底平整。遗址出土遗物较多,以陶器、石器为主,有少量的骨、角器。陶器多为生……
[详细] 宝善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驻地达兰花,蒙名为巴拉奇如德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原址在西拉木仑河北岸,赐汉名宝善寺,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于今址。宝善寺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建筑群,系典型的藏式建筑,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原建有8座大殿,总建筑面积为11762平方米,现存的萨布腾拉哈木宫、苏克沁独宫2座大殿和1座葛根正殿,是阿鲁科尔沁旗寺庙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萨布腾拉哈木宫分前后两院,前部分是寺庙主持葛根生活居住区,后部分是庙宇举行宗教活动区。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逐级而上,层迭有致,其余建筑物分列两厢,相互对称。前有花墙横栏,中间甬道相连,后殿坐北朝南,明柱高矗。精美古建筑群的布局、风格、雕刻、图饰和工艺等都有很高的艺术……
[详细] 金銮殿金銮殿生态旅游区位于毕克齐镇北的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据《北史》记载,北魏道武帝巡幸阴山,曾在山顶建造行宫,遂将这座挺拔的高山叫“金銮殿山”。金銮殿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地域空间博大,辐射范围广阔。其西南有一座奇峰异景,一牛状的风蚀巨山尾西首东而卧,仰首处正好有两座小石峰,似一对倚角直刺青天,如同旋风扶摇直上,顶天立地,被人称为“牛角旋峰”,是呼市旧八景之一。山巅四周悬崖绝壁,如同一座空中堡垒。站在山峰上远望,黄河如带,平川凝碧,近看坡坡锦绣,山丹摇曳,景色奇异,令人流连忘返。在金銮殿西南、入沟不远即为千树背。千树背东起金銮殿山顶,西至石门沟底,总面积7000亩。区域内植被繁茂,乔木有云杉、落叶松、油松、白桦、山杨,灌木有绣线菊、虎榛子、山黄杆、黄玫瑰,草本有大叶糙苏、大黄、远志、黄苓、……
[详细] 时代:辽饶州故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西樱桃沟村民委员会黄土坑村,南距西拉木沦河254米,是辽代时期的古城遗址。遗址分东、西两城,东城大西城小。全长1400米,其中东城长1050米,西城长350米,宽为700米,城墙基宽12米,残高2-4米,墙为夯筑,东西各有2门,门址明显,有瓮城痕迹;北面有等距土堆7座,南墙邂中有60平方米建筑台基1座,为南门遗址。东城东门附近有1建筑遗址,其上遍布冶拱焦渣和铁汁凝固物,并有大量铁丁、铁环、铸铁残片。城址西南方100米处,有石庙1座,当地人称“白庙子”。石庙雕工细腻、花纹工整、造型精美。城址西北方小山顶上,有明显的石墙遗迹,石墙周围全长200米,直径为70米,此为饶州城防御设施遗址。城址正北山上有平台5处,每处平台上均有明显建筑遗址。地面……
[详细] 荟福寺俗称东大庙。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内。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次女荣宪公主主持兴建,初名巴尔斯(虎)庙,后改名荟福寺。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内有一座……
[详细] 在喀喇沁旗锦山镇。建于清康熙年间。全寺共有建筑物50余间,占地25亩,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中殿及后大殿等建筑,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佛殿和经堂建筑结构分别为歇山、硬山、楼阁三种,为汉式佛寺建筑的形式和布局。寺内原有释迦牟尼、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塑像,以及高约7米和2米的嘛尼轮,现已残缺不全。旅游时间:每年正月和六月,全寺-聚此诵经成为定制藏经殿藏有各种经卷二百余部。由于藏传佛教在清代成为蒙古族的一致信仰,因此这座瑰丽堂虽历经沧桑而游人不断。景区交通:乘赤峰至锦山班车,1个多小时可到喀喇沁旗,灵悦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对面。旅游住宿:灵悦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对面,离锦山宾馆很近。当地美食:哈达火烧、手扒肉、烤全羊和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当地特产:奶酒、燕麦片、熏鸡、素锅盔等。周边景区:勃隆克……
[详细] 介 绍 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北距辽上京遗址15公里的山谷中,距赤峰300公里。 这里是佛教胜地,现存浮雕佛像110尊。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慈悲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 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
[详细] 介 绍 北寺位于贺兰山麓中部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苏木境内,地处乌巴公路南侧,距巴彦浩特镇约25公里。北寺是阿拉善王之子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原名“准黑德”,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嘉庆十一年(1806),阿拉善第五代王玛哈巴拉以工程告竣上报于理藩院,嘉庆皇帝赐名“福因寺”,从此,便以“福因寺”之名著称于世。 北寺是阿拉善盟中仅次于南寺的一座大庙,全寺现有大小庙宇15座,建筑物百余栋。主庙旁置有白塔,高10米,两者遥遥相对。寺周围丘陵起伏,山泉回绕。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森林公园环绕着北寺,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登险峰,游古寺。景区内设有宾馆、餐厅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度假村。一年一度的庙会上,游客可以观摩和参与佛事活动。 福因北寺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阿旺丹德尔,他不仅是北寺的骄傲,也是……
[详细] 奥特奇沟位于四子王旗红格尔镇境内,塔布河河谷上游,北距希拉穆伦庙10公里。其沟长约10公里,塔布河深切30-50米。河谷两侧,怪石嶙峋,形成多种多样的象形石。早生的灌木生于岩壁上,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自然美景。河谷内,塔布河弯转曲流,间或有水鸟跃起,飞鸿成图。沟的北端是历代-避暑胜地。现今仍留有-避暑山庄的遗迹及石砌甬道。在部分巨石上还刻有王爷跪拜等石雕图。此间,夏凉冬暖,空气清新。据说过去草木茂盛,绿树成荫,还栖息着金雕、野鸡、盘羊......……
[详细]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东岸。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过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富河文化。这是从统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划分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一次重要工作。时代:新石器富河沟门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北70公里乌力吉沐沦河东岸。富河从东北来,在村西汇入乌力吉沐沦河,富河文化遗址就在村北山丘的半腰。1962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工作队在这里挖掘,发现并挖掘出古人方形地穴式房址37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细石器。据炭14测定,距今已有5400年。富河沟门遗址无论陶器的器形和纹饰,石器的器形制作技术等,都表明这是一个有独自特征的器物群,已经具备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要素……
[详细] 莫力庙水库沙湖旅游区位于通辽市区西南四十五公里处。这里水草丰美,鱼羊肥壮,风光秀丽,鸟语花香,被誉为“通辽西湖”、“沙海明珠”。目前,莫力庙沙湖旅游区不仅以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世界最长的人工沙坝而著称,而且还以莫力庙、八柳坪、碧莲池、响水桥、龟池岛、南洋半岛、燕窝群岛、北冰洋水上餐厅等沙湖八景,蒙古包群和全鱼宴席等地方特色来吸引游客。莫力庙水库沙湖旅游区设有餐饮、住宿、游船、垂钓区、商贸街等旅游设施,还有有万人浴场和湖弯沙滩供游人水浴沙浴。阳光、沙滩、清澈的库水,湛蓝的天空,莫力庙水库波光潋滟,是观光游览,消夏避暑的好去处。莫力庙沙湖旅游区不仅以亚洲最大的具有海滨特点的沙漠水库和世界最长的人工沙坝著称,还以其神奇的传说、宜人的景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旅游区的莫力殿、八柳坪、碧莲池……
[详细] 三盛公天主教堂河套地区最早建成的天主教堂,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坐落在距磴口县政府所在地1.5千米的原粮台乡,现为巴彦淖尔市教区主教座堂。该教堂为法国天主教神父德玉明所建,1888年动工兴建,1893年落成。1980年后,教堂经过修缮,重新使用。教堂的建筑风格既吸收了西洋哥特式的风格,又富有中国地方民族特色,融中西建筑艺术为一体。教堂占地面积675平方米,主要建筑圣堂堂高10米;堂基入地2米,用块煤压基,煤块上砌着条石,高出地面0.8米;墙壁用精制的蓝砖砌成;顶面全部由铁皮覆盖;36扇尖拱形窗户全部用带有图案的小块五色玻璃和铅条镶嵌而成;教堂内部是圆拱形的屋顶,分别由两排14根直径30厘米的红漆高柱托着,有大小祭台5个。堂院大门顶部建有钟楼一座,高10米,有合金大铜钟两口,钟声圆润洪亮……
[详细] 二道井子遗址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2009年考古六大发现之一。当初这里并不叫“二道井子遗址”,而是叫“大灰包”遗址。记者了解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之所以被俗称为“大灰包”,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古人在选择住址时有一定的要求:向阳、周边具备水源和能够控制一定的耕种范围。房子建好以后,生活中用火产生的灰烬就倒入房边的灰坑或直接堆在房子周围,时间长了,随着房子逐渐破旧、倒塌,外面的灰堆也越来越大,古人便把旧房子用灰烬予以回填,在旧房址之上再建起新房子。如此若干年后,房子越建越高,就形成了“大灰包”。 建筑规模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小型聚落,遗址看上去呈东高西低之势,南北两侧有自然冲沟,现在东、南、北三侧聚落环壕仍……
[详细] 龙泉寺石狮,在喀喇沁锦山镇西北山中,建于元代,现存庙宇为清代建筑。大殿前横卧石狮一躯,长约4.5米,系就原地岩石雕刻而成,造型生动、逼真、刀法熟练,狮背立一小型界石碑,刻于元至元二年,狮前有至正元年(1341年)刻“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然公德行碑”。寺建于山巅的南坡,山岩隙间清泉细流,终年流淌,附近树木丛生,芳草芨芨,故有龙泉之名。龙泉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约1.5公里的龙泉山上,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寺院背靠雄伟的狮子崖,依山势而建,呈三进三阶式。主体大殿面阔3间,歇山重檐,有围廊、石刻勾栏。殿前横卧一个石狮,长约4.5米,神态生动,形象逼真,与不远处山峰顶部的石狮遥相呼应。石狮前侧左右各有古柏一株,各立石碑一座,东为“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然公……
[详细] 红山后聚落遗址位于赤峰市区东北英金河东岸红山最北山峰的东坡及南坡,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中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罐、彩陶钵、盆、碗及夹砂“之”字纹直腹罐等。石器有磨制石犁、磨棒及细石器等。青铜时代“夏家店文化”的素面磨光褐陶鬲、灰色绳纹陶罐、夹砂素面红陶罐、鬲等。红山文化遗址早在本世纪初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日本人鸟居龙藏,1908年,探查了赤峰城北英金河畔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33年,日本人牟田哲二把红山一带出土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重要文物窃给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上治寅次郎。后又和鸟取森男、金子健儿等进行调查,并将一部分文物盗去赠给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同年秋,以德永重康为首的“满蒙调查团”来到赤峰,对红山遗址进行了挖掘。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等人又进行大规模的挖掘盗……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