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沁阳市旅游

沁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天宁寺三圣塔
  天宁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院内,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天宁寺三圣塔总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边长8.6须弥座,承托着十三层密檐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门上方有青石题额一方,-“中天一柱”四个大字,为怀庆知府张甑题。第一层塔身四面设门,门两边施隐窗,在普柏枋以上设砖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层叠涩密檐下均施菱角砖,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叠涩做出密檐,各层高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宽度也逐级收敛,使整体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刹顶为一小宝塔,相轮式刹座,上置宝珠。从外观看,三圣塔庞大的基座用青石砌面,给人以稳固刚毅之感。砖造塔身,通体呈土色,拔地而起,雄健于世。……[详细]
九渡寨
  九渡寨位于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年代为清。 九渡寨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在九渡村南、丹河峡谷西岸的马头峰顶部有一处寨堡,因为在九渡村,所以叫九渡寨;又因为乡民传说杨六郎曾在此驻军打仗,所以又叫杨六郎寨;又传说此寨建于宋代,所以又名宋寨。沿着马头峰东北坡下的青石台阶可以上到寨堡。九渡寨东南北三面为绝壁,西边寨墙外为山坡,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九渡寨是一座石砌寨堡,由石灰岩石块、白灰浆砌筑,呈长方形,东西长45米,南北宽12.7米,面积5715平方米。寨墙高7.9米,厚1.5米,上设巡道与垛隍。巡道外侧建防御墙体,高2米左右,防御墙上设有瞭望孔,或为射箭孔,呈拱券式,高0.85米,宽0.55米。在巡道外侧寨墙的墙体上设置有石雕龙头滴水。寨门开于西南面,正对坡道,出寨门下石砌台……[详细]
大盐店
  在沁阳市怀庆办事处北寺街中段路西有一老建筑,原是沁阳党校的办公场所,沁阳人称为“大盐店”的地方。大盐店创建于清末民初,为官商合办的盐业转运批发销售场所,至今约百余年了。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空虚,就进一步发展盐业,把盐税作为一项重要财源。当时,山西临汾一家姓候的盐商在怀庆府和官方合作建起了盐店,因其经销的是海盐,海盐又俗称大盐,大盐店由此而得名。其经营手段是转运批销:一是直接供应豫、晋各府署、官家及军队用盐;二是向大盐商批发;三是通过下属的经销铺向民间销售,为当时怀庆府一带规模较大、辐射面积较广的官商合办转运批销盐业市场。据记载:大盐店原占地10000多平方米,内有办公、值班、仓储等房屋百余间,四周砌有高大的围墙,东面临街建有大盐门店数间,后历经改建,现仅存一座三层主楼及北仓房和南……[详细]
邓禹墓
  邓禹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市(为怀庆府旧治,原沁阳县)城西3公里王曲乡里村村东部,1982年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沁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禹墓坐南面北,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原封土堆较大,有夯层。后逐渐削减,现存封土3~6米,南北长54米,东西宽46米,面积2484平方米(合3.67亩)。墓地原有天禄、辟邪。天禄早年被盗。辟邪青石雕造,高1.15米,长2.6米。为便于保护,1984年8月市沁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辟邪迁入博物馆“河内石苑”内保护。地下部分:地下有墓道长28米,墓室为小砖砌穹隆顶式。在26米长的轴线上,自北向南布列着方型、长方形的墓室5个,各室的面积分别为5.28、1……[详细]
太平天国北伐军围攻怀庆府指挥部旧址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大将、天官副丞相林风翔,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兵北伐,准备直捣清廷老巢--北京。大军行至汴梁(开封),由于汴梁早有准备,于是兵分两路,一路,率队东去,一路挥师西来。途经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至洛河入黄河口处,抢船渡河,驻扎于温县黄河滩柳林中,五月二十六日攻入温县城,接着又进攻怀庆府城。虽经在籍乡宦李棠阶率众拦截,无奈太平军兵强将勇,马步兵连绵数十里,声势浩大,于六月初三将怀庆府城包围,指挥部设在水北关汤帝庙。怀庆府乃豫西北军事重镇,素称殷实之乡,又盛产火药,太平军志在必得。知府余炳焘、知县裘宝镛闻讯,赶忙修缮城垣,架实火炮,加强城防,城内居民惶惶不安,纷纷逃出城外。为稳定人心,官府将五龙口闸板提起,决广济、利仁等河,河水齐……[详细]
沁阳北大寺
  沁阳北大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市区自治街中段。创建年代未详,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代增建并重修。沁阳清真寺,俗称北大寺。寺院坐西朝东,分男寺、女寺,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女寺为多座硬山灰瓦顶建筑。男寺规模大,现存大门、过厅、南北讲堂、拜殿等。主体建筑呈轴对称布局,三进三段,内存明清碑刻通,轴线建筑自前而后体量与高度逐渐增加,分别以孔雀蓝、绿、黄三彩琉璃瓦件饰顶。厦殿设门二道,前置栅栏门,中设棋盘门。过厅为单檐悬山顶,两山半穿斗梁架间饰以壁画。过厅之后为礼拜殿,由客厅、前后两重拜殿及窑殿组成,其建筑间均有泄水牵搭,构成一体,纵深达36米。客厅为卷棚歇山顶。拜殿由两座建筑组成。前殿为单檐歇山顶,后点为单檐悬山顶,五彩重昂斗拱,拱眼壁饰以壁画,殿内梁、檩、柱、枋用材硕大,雕梁画栋,沥粉贴……[详细]
沁阳二仙庙
  辖属景区仙神河景区的二仙庙是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二仙奶奶)修道之处,魏华存(公元252——334年),西晋女道士,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微山)人.持斋修道多年,曾为天师道祭酒。她广收道教神书秘籍,所著《黄庭经》等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教界奉其为“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后世奉为“上清派开派祖师”,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文赞颂。魏华存早年修道于今河南省沁阳市的阳洛山。在这一带居住、活动至少达四十二年之久。其主要道果就在这里取得。晚年才移居江南,在南岳衡山飞升。故说:魏华存得道于中原,光大于江南。多少年来,人们一代一代传诵着二仙奶奶的神话故事,说她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她也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故在怀川敬奉二仙奶奶的庙宇随处可见,不少家里还有二仙奶奶的神楼和塑像,建庙最早、规模最大为阳洛山东麓的“……[详细]
沁阳药王庙木牌楼
  沁阳药王庙木牌楼位于沁阳市老城区东北隅的合作街药王庙内。碑载:“庙创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峻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后增修四圣殿、对庭、潇洒阁、东禅院。药王庙建成后,成为各方药商祭拜药王、洽谈怀药贸易的中心。现仅存木牌楼和东西对庭。 药王庙木牌楼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屹立于长10.5米、宽3.2米的台基上,为四柱三间牌楼式建筑。四根立柱一字形排列,每根立柱前后均有抱鼓石,正背两面的枋额华板均为透雕木刻。木刻内容有人物故事、锦禽花卉、祥龙瑞兽等。主题画面饰以贴金装饰,富丽堂皇,形成一条自然完美的艺术画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枋额雕饰上,正面凤在上、龙在下,背面龙在上、凤在下,有其一定的社会意义。尤其是该牌楼吸收石枋的优点与古建筑顶饰相结合,更吸取前代牌楼的精华,使之风……[详细]
静应庙
  静应庙位于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西南隅,东、西、北三面为民居,南面为街道。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静应庙不知创建于何时,但从紫虚元君殿明间脊檩下发现的墨书题记“至元一十四年1277年……修复”,可知静应庙创建年代至少在元代之前,其后,明、清两代又增修。1995年、1997年、1998年和2002年,河南省文物局先后4次拨款,对祭亭、紫虚元君殿、梳妆楼、玉帝殿等建筑进行了修缮。静应庙坐北面南,占地4800平方米,原有照壁、戏楼、山门、拜厅已废,现存建筑有祭亭、紫虚元君殿、梳妆楼、西来佛殿、玉帝殿及城隍殿、瘟神殿、龙王殿、马王殿、东西道院等建筑17座,为河南省保存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群。静应庙布局完整,建筑延续时间较长,且庙中供奉儒释道神主……[详细]
郗城遗址
  郗城遗址位于沁阳市柏香镇贺村西北。根据地貌调查,郗城地处一高台地上。潴龙河(济水)从城东北侧向东南流淌,经对古城址进行多次调查,郗城始建于西周,春秋、战国增筑沿用,汉代废弃。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注:“一作絺邑。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南。周襄王时赐其邑于晋。”《说文解字·段注》云:“郗,周邑也,在河内今沁阳。”《水经注论》云:“济水又东南,迳絺城北。”故郗城在筑城时因地制宜,东北角一段临潴龙河(济水),依水而建。经调查,城址平面呈正规则七边形。东城墙长195米,南墙长219米,西南墙长117米,西墙长435米,北墙长153米,东北墙长156米,临潴龙河段长225米。总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原城墙宽14-16米、高2一5米不等,西北角城……[详细]
古羊肠坂道
  古羊肠坂位于沁阳市区北25公里的常平乡常平村北碗子城山。其地处豫晋两省交界,坂道北接山西晋城大口村,羊肠坂道从碗子城山上穿越,南连河南沁阳的常平村,东、西两面为悬崖深谷,是“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上的重要关口。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羊肠坂,古为京洛孔道,豫晋交通的咽喉。《李义山文集》云:“河内名邦、覃怀巨郡、南蕃凤阙、北控羊肠”,这里谈的羊肠,即羊肠坂,坂即坂道,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形似羊肠而得名。其坂道在周代已有,春秋时为赵国南下中原的重要通道,孔子北说赵国曾过此地。战国时,秦将白起率军克羊肠攻赵,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魏武帝曹操北征--,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苦寒行》。以后历代均在此筑城设卡,派重兵防守。在历代王朝更替的战争中,军事家们都将……[详细]
沁阳圪当坡遗址(肖寺遗址)
  沁阳圪当坡遗址(肖寺遗址)位于沁阳县西南20公里崇义乡肖寺村,村下全为遗址。1965年,河南省博物馆和沁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整个遗址高出四周农田2--4米,文化层分四层。第一层:土色浅灰,出土有小口尖底瓶口沿、红陶黑彩网状纹盆、红陶红彩网状陶罐,夹砂灰陶瓮。第二层:土色浅灰,夹有红烧碎土块,出土有单唇小口尖底瓶和双唇小口尖底瓶、夹砂灰陶罐、鼎足等。第三层:土色灰褐,出土有葫芦口形尖底瓶、白衣黑彩红陶盆、红陶红彩罐等。第四层:土色浅灰,出土有葫芦口形尖底瓶、红陶浅腹盆、红顶钵、红陶瓮等。第三、四层出土器物中,以红陶居多,灰陶少见,有量红顶式陶器。河南焦作……[详细]
焦作陀罗尼经幢
  原在沁阳县城西北20公里北范村兴福寺内,因寺已不存,1975年运至沁阳县博物馆内。经幢用青石雕刻,通高约4.10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 幢座下部为圆覆莲基座,上部为八角形座面,每角雕一兽头,口衔圆环,环垂丝绸结扎的长帛,每角之间用璎赂相连,其上有覆莲两层,下为帷幔。 幢身为八棱形,高1.43米,楷书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有“大唐开元十有八年”纪年,表明了雕刻年代。 幢顶形似塔刹,分七层,分别雕刻释迦牟尼、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伎乐飞天、莲花等,其中七幅会乐飞天雕刻精美,姿态各异,形像逼真,神采飞动。该经幢是唐代的珍贵艺术品。……[详细]
邘国故城
  邘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东南。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冲积平原,东滨龙门石河,西北接邘邰村。城始筑于商代,为“盂”方国。纣王帝辛封鄂侯于此,称鄂侯国。帝辛十八年,西伯代邘,鄂侯南迁,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此立邘国,春秋至汉历有增筑,之后废弃。邘国故城分东西两城,东城东西长820米,南北宽580米,地表现存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残高2—7米不等,宽17—22米。北城墙外仍存有宽40米的城壕。城内现为耕地,地下文化层及遗迹未经扰动,保存较好。因未经钻探,文化遗迹布局不详。西城位于东城西北,原有四城门,南门额为“古邘城”,大致呈抹角方形,城外有城壕。古籍《列时邘国图》绘制有其城的布局,从八十年代对残存的一段城墙夯土来看,此城建筑……[详细]
焦作花地岗遗址(崇义遗址)
  花地岗遗址位于沁阳县西南20公里崇义乡范村西,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1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分4个时期。庙底沟类型或王湾一期:发现有红陶敛口钵、小口高领瓮、小口尖底瓶等,特别是鸡冠扳耳,特征明显。龙山文化期:发现的灰陶平底碗、篮纹、方格纹灰陶罐,都具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特征。二里头类型:发现有陶罐和相似二里头二期文化的豆盘、浅腹平底盆、圆底盆等,其中花边口沿罐最富有时代特征。东周时期:发现有带暗线波折纹的豆盘等。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焦作……[详细]
沁阳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沁阳市北西万镇沙滩园村东部。沙滩园村地处丹河与龙门石河间。龙王庙西依村舍,东临竹林,清流环绕、曲径通幽、环境优美。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庙中碑记载,沙滩园村地处丹河与龙门石河间,因历代两河水患无穷,清初,创建龙王庙镇之。雍正九年续建关帝,孙真两殿。乾隆四十年建山门戏楼及两耳房。嘉庆八年重修龙王庙大殿。至道光23年续建过庭及两耳房,后院两厢、钟、鼓楼等,龙王庙初其规模。民国年间衰败。龙王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平面呈长方形。宽20米,通进深60.4米。前院由戏楼山门、钟、鼓楼、关帝殿、孙真殿、过庭组成。后院由龙王殿、东、西厢组成。现钟、鼓楼、东、西厢及过庭西耳房已不存。2014年、2015年河南省文物局分两次拨专款对龙王庙的戏楼、关帝殿、孙……[详细]
沁阳朱载堉墓
  朱载堉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县东北18公里张坡村九峰山下,占地86000多平方米,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朱载堉之墓。朱载堉(公元1536年~1611年)是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明代杰出的乐律家(有“律圣”之称)、算学家和历学家,字伯勤,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汉族,祖籍安徽省凤阳县,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代孙,郑藩王族嫡世。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过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仅10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详细]
水南关清真寺阿文碑
  沁阳阿文碑位于沁阳市水南关清真寺内,为用于镶嵌清真寺“米哈拉卜”壁龛的镇寺之宝,镌刻于宋末元初。马自树在实地查看和了解情况后认为:沁阳阿文碑作为回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历史见证,为研究西域回回的内迁、怀孟一带回族的形成,研究穆斯林的信仰,研究阿拉伯文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和科研价值。2013年5月,水南关清真寺阿文碑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沁阳尧圣庙
  沁阳捏掌尧圣庙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北宋。此后,历代屡有重修或修葺,至民国年间逐渐衰败。现存有尧泉池、山门、拜殿、牛马王殿以及尧圣殿等。尧圣庙是尧河的发源地,当地村民往往引尧河之水灌溉农田;同时,利用尧河水发展造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尧圣庙对研究古代尧河水利、农业经济以及手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位于沁阳县西北30公里的太行山脉北侧的悬谷山峭壁上。现存三窟六龛,分别雕刻菩萨、佛僧、道士、天王像、金刚-,其中一窟的四壁雕刻造像1251尊,每个都有姓名,雕刻时代,从唐至清历代皆有,唐、宋、明、清的作品特征明显,且有确切铭记。2013年5月,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