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沁阳市旅游

沁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神农山古建筑群
  神农山古建群位于沁阳市西北18.5公里紫陵镇紫陵村北神农山,是神农山景区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组成部分。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农山古建群由神农坛、二仙庙、云阳寺及塔林、临川寺、伏羲殿及紫虚观几部分组成。神农坛:创建莫考,唐代,重修虚皇殿,八卦池,元代增建祖师殿,玉帝殿,明代重修,郑藩周藩王府捐资增建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开凿王母洞,重修太极宝殿,清代增建三清殿等。2001年重修神农坛。其建筑均为无梁建筑。二仙庙:原为魏夫人祠,创建莫考,唐垂拱四年(668年)重建,弘文馆学士路敬淳撰碑文记之。宋大中祥符平,崔荣重修,嘉祐年间续修。宋崇宁二年(1103年)“春,久旱,越三月甲午,河内令陈崇敬致斋七日祷于沐涧紫虚元君。乙未,大雨阖境告足。五月巳卯乃重新祠……[详细]
宋学义故居
  宋学义故居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北2.5公里的王曲乡北孔村处,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学义故居建于20世纪60年代,坐南面北,两进院落,2001年,被公布为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详细]
23、曹瑾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瑾墓
  曹瑾墓位于沁阳市区南部南门大街与河内路交叉口,北至洪道寺街,西至南门大街。曹瑾墓园南北长131米,东西宽72米,甬路宽2.36米,墓冢直径6米,高2.3米,墓前正中立曹公墓碑一通,甬路两侧松柏常青。……[详细]
木楼遗址
  木楼遗址位于沁阳市王召乡木楼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周。 2016年1月22日木楼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紫陵天爷庙
  紫陵天爷庙建于明代,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扎营驻军,又俗称“老营宫”。清代在此创建天爷庙。1947年沁阳“后方医院”及“前方救护站”迁至庙内,解放后曾作为盐库、铁业社、木业社等经营场所。2016年1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紫陵天爷庙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九千六百多平方米,建筑原有山门、卷棚、祖师殿、卷棚、天爷殿等。现仅存天爷殿和祖师殿前卷棚。天爷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式,灰筒瓦覆顶。檐下置五踩单翘重昂斗拱,梁架施彩绘。大殿明间、次间为六枺隔扇门,梢间、两山、后墙均用砖砌。祖师殿前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灰筒瓦覆顶。庙内原有石刻较多,现仅存嘉庆十九年十月《创修院墙山门碑记》一通,存放于紫陵任氏宗祠院内。天爷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雕刻工……[详细]
万善汤帝庙
  万善汤帝庙位于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年代为清。 万善汤帝庙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野王故城
  野王故城时代:东周地址:沁阳市老城区……[详细]
沁阳田氏宗祠
  田氏宗祠时代:清地址:沁阳市西万镇西万村……[详细]
29、何瑭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瑭墓
  何瑭墓位于沁阳市区沁园办事处南关村西南。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卷十八《古迹志》载:“何文定公墓在城南郊”。据《何氏族谱》载:“何塘墓前南自堰河,后依覃怀城,左傍文昌阁,右边演武庭”,现文昌阁、演武庭俱毁不存。1971年9月25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何瑭墓原占地一百亩,坐北朝南,原墓冢呈圆形,直径16米,前有石供案,墓前有神道长240米,神道两侧排列着石像生、神道碑及石牌坊等。何瑭墓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石像生及石碑被拉倒埋于地下,石牌坊构件散落它处。1991年沁阳市文管会在何氏族人的协助下,筹资对何瑭墓进行了整修。并重新立碑于墓前。因城区规划建设道路,河内路从墓前穿过,将何瑭墓原有格局打破,路南侧建为沁阳一中分校,现仅对墓冢区加以维修保护。墓冢区东西77米,南北4……[详细]
紫赵遗址
  紫赵遗址位于沁阳市区西北约20公里的紫陵村和赵寨村之间,遗址范围东至赵寨砖瓦窑,西至南北乡村路,南至紫陵——赵寨乡村道,北至紫陵机砖场,面积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紫赵遗址被耕地覆盖,内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商周及战国文化遗存。遗址东部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为主,采集的陶片多为泥质红陶,素面,器形有罐、缽、盆、小口尖底器等;西部以商周及战国文化为主,采集的陶片多为泥质和夹砂灰陶,饰绳纹、粗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盆、鬲、豆等。该遗址自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文化遗存延续不断,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详细]
温国公墓
  温国公墓位于沁阳市区西北4公里王曲乡古彰村北。墓地处沁河南岸,东北为北孔村,东南为范村,墓四周均为耕地。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墓主珊竹咬住,为元代一名功臣大将,其墓原有封土,上世纪五十年代,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墓室仍埋藏于地下,因未进行钻探发掘,墓室情况不详。墓南100米左右树立有神道碑,该碑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有载:“元温国公珊竹咬住神道碑,正书,延佑元年五月,共二十六行,六十字,高七尺六寸,广三尺九寸。在河内北孔村。”神道碑为龟跌螭首,碑座部分埋入地下,首尾局部稍残。碑首与碑身一体,通高4.3米,宽1.3米,厚0.41米。碑首雕盘龙图案,正中为阴刻篆书题额:“大元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温国懿靖公神道碑铭”竖排四行计20字。碑身正书阴刻碑文26行,……[详细]
许衡祖茔
  许衡祖茔位于沁阳市区西北10公里的西向镇北鲁村西北约250米处。祖茔地处沁河北岸,南依北鲁村,北有新庄村,东为清河村。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许衡祖茔原占地1800平方米,“文革”间平整土地将墓冢夷为平地,墓室仍埋于地下,地表现为耕地。墓因未钻探,墓葬分布情况不详。北鲁村原称“许鲁古镇”,为元代天文学家、儒学家许衡的故里。村中“许十字”路口原有“许鲁古镇”大碑,文革间砸毁。相传:许衡少有大志,嗜学如渴,但因沁河常年泛滥,家乡常常被淹,使许衡无法专注于学业,许家为躲避水灾,举家东迁至县东太行山脚下的李封村,后世繁昌。至今李封许氏后人仍对祖地怀有深深的眷情。李封盛产煤,凡打着“许鲁古镇”旗号到李封拉煤者,一律管吃、管住、管装煤。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