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青石咀镇 | 隶属:门源县 |
区划代码:632221101 | 代码前6位:6322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8 | 邮政编码:810200 |
辖区面积:约27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2万人 |
人口密度:4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1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吊沟路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因吊沟村而得名。2009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宁张路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因其靠近宁张公路而得名。2009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马场社区 | ~003 | 村庄 | 马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青石咀村 | ~200 | 镇乡结合区 | 青石咀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石头沟村 | ~201 | 村庄 | 因沟内多石头而得名。1958年为石头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石头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黑石头村 | ~202 | 村庄 | 因有清代道光年间所筑黑石头营堡遗址而得名。1958年为黑石头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
红山咀村 | ~203 | 村庄 | 红山咀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红牙河村 | ~204 | 村庄 | 红牙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德庆营村 | ~205 | 村庄 | “德庆”系藏汉复合语,意为“幸福”,故名。1958年为德庆营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
下吊沟村 | ~206 | 村庄 | 以沟得名且位于上吊沟下方。1958年为吊沟生产大队,后改为下吊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
上吊沟村 | ~207 | 村庄 | 以沟得名,且位于上方而得名。1958年为吊沟生产大队,后改为上吊沟生产队,1984年改为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
上铁迈村 | ~208 | 村庄 | 因地形似卧着的骆驼而得名。“铁迈”系蒙古语音译,意为骆驼。1958为上铁迈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上铁迈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尕大滩村 | ~209 | 村庄 | “尕”指小,“大滩”因其附近有大滩而得名。“尕大滩”实则为了与“大滩村”进行区分而得名。1958年为尕大滩生产大队,1984年改现名,沿用至今。…[详细] |
白土沟村 | ~210 | 村庄 | 因沟内多为白色土壤,而得名。1958年后改为白土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
下大滩村 | ~211 | 村庄 | 因为辖区有较大的滩地,且位于下方而得名。1958年为下大滩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下大滩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大滩村 | ~212 | 村庄 | 因达坂山脚下有一块较大滩地而得名。1958年后改为大滩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
东铁迈村 | ~213 | 村庄 | 因地形似卧着的骆驼,且位于沟内河流以东而得名。1958年与西铁迈合为铁迈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东铁迈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西铁迈村 | ~214 | 村庄 | “铁迈”系蒙古语音译,意为骆驼。因居地形似骆驼,且居沟内河以西而得名。1958年后与东铁迈合为铁迈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西铁迈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红沟村 | ~215 | 村庄 | 因沟内土壤呈红色而得名。1958年后改为红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
地名由来:
因境内青石山嘴得名。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青石咀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青石咀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0%,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278平方千米。辖红山嘴、红牙合、青石咀、黑石头、上吊沟、下吊沟、德庆营、上铁迈、尕大滩、石头沟10个村委会。民国廿八年(1939年)属二区辖丰聚乡,1949年沿旧制仍属丰聚乡,1958年并入长风公社,1961年分设青石咀公社,1984年改为青石咀镇。
文化旅游:
海圆山观景台,位于青海省门源县青石咀镇北1公里处,是观赏门源百里花海最佳之处。门源盆地夏似春。金色的七月,菜花盛开的时节,逐花酿蜜的养蜂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里。田边路旁,排满了蜂箱,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二区丰聚乡。
1949年,为四区丰聚乡。
1953年,为四区吊沟乡。
1958年,为上游人民公社。
1962年,改为青石嘴人民公社。
1984年定为县属第二乡级建制镇。
2002年,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