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镇上的王家巷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何家宅,在晚清的时候这座宅院被卖于了朱家,一代传奇人物朱履先就出生在这座宅院里。这座宅院现在已经改名为朱履先中将府,这是因为它的主人朱履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军中将。整座中将府现存房屋二十八间,占地1367平方米。中将府大门堂中央悬挂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字的匾额“中将府”。西侧是朱德泰钱庄,由朱履先的祖父朱光华创建,“朱德泰”名号寓意“行善积德,和顺安泰”。钱庄的诚信经营使朱家资本日益雄厚,慢慢积累了几百亩良田,成为地方上有名的殷实之家。步入中将府,府中西侧有一对厅,对厅里面是图文展览室,展厅全面介绍了朱履先将军辉煌的一生。朱履先将军自幼聪明好学,立志报国。19岁就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先进思想,此期间,他结识了黄兴、孙中山,并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留学归来后,被慈禧太后授以举人身份。虽然身在晚清朝廷,但他从没有忘记革命理想。1911年武昌起义事成,朱履先作为前敌指挥官,率军在南京雨花台秣陵关举行起义。攻打南京清军时,他率团第一个冲上中华门城楼,为光复南京立下奇功。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时,举行阅兵式,28岁的朱履先担任阅兵式总指挥,继任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南京政府成立后,财政困难,孙中山决定裁军,朱履先率先响应,并将5万银元裁军费全部捐出。退役后袁世凯、孙传芳、冯国璋、汪精卫等人都曾请将军出山,但都被严词拒绝,直到1940年新四军东进黄桥。朱将军深明大义积极支持新四军,带头为新四军筹集粮饷,为黄桥决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3年,朱履先被批准为不公开身份的中共特别党员,1945年,朱履先主动将自家280 亩良田全部献给地方政府分给农民,为次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树立了好的榜样。解放后,朱履先身兼多职,忘我工作,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中将府的议事大厅的上方悬挂着“吐气扬眉”匾额,朱家曾因是平民百姓而被欺压,所以先祖发誓无论如何要让后辈出人头地,扬眉吐气。而朱履先中将一生正气浩然,真正为朱家做到了这四个字。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王家巷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