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武陟县 > 龙源街道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龙源街道

[移动版]
地名:龙源街道隶属武陟县
区划代码:410823002代码前6位:410823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街道车牌代码:豫H
长途区号:0391 邮政编码:454100
辖区面积:约43.3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8.24万人
人口密度:约1902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6个社区、1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石寺社区~001镇中心区
因区域内有城中村西石寺而得名。传石寺汉代时叫龙山村,明代因村内修一石头寺改称石寺。清代石寺析分,以方位得名西石寺。…[详细]
徐岗社区~002镇中心区
传元末明初此处原是徐姓家的一片高岗地,后人居住成村,得名小徐岗。…[详细]
龙睡台社区~003镇中心区
因管理区域内有“龙睡台”古迹而得名。道光九年《武陟县志·古迹》载:“宋艺祖卧台在县北五里龙睡村,艺祖微时尝过此,憩焉。因以名村。”…[详细]
西仲许社区~004镇中心区
因区域内有城中村西仲许而得名。传曹操大将许褚死后葬于此地,后人定居成村,以许褚冢得名,人称仲许。清康熙二十九年《武陟县志·陵墓》载:“许褚墓在县东北四…[详细]
东仲许社区~005镇中心区
因区域内有城中村东仲许而得名。传曹操大将许褚死后葬于此地,后人定居成村,以许褚冢得名,人称仲许。清康熙二十九年《武陟县志·陵墓》载:“许褚墓在县东北四…[详细]
润城社区~006镇中心区
因区域内有二干排城市水系,取“以水润城”之意而得名。…[详细]
龙源村~200镇中心区
传因位于古时武陟北部的龙源岭上、且清道光《武陟县志》所载“宋艺祖卧台”就在村北,故名。…[详细]
孙庄村~201镇中心区
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武陟县志》记载,始称孙家庄,简称孙庄。…[详细]
西石寺村~202镇中心区
传石寺汉代时叫龙山村,明代因村内修一石头寺改称石寺。清代石寺析分,以方位得名西石寺。…[详细]
万花村~203镇中心区
传古时万姓有一官宦人家,家有五园:东杏园、南桃园、西枣园、北梨园,正中为花园,故称万花庄。…[详细]
西仲许村~204镇中心区
传曹操大将许褚死后葬于此地,后人定居成村,以许褚冢得名,人称仲许。清康熙二十九年《武陟县志·陵墓》载:“许褚墓在县东北四里中许村(即今西仲许村)”。清…[详细]
东仲许村~205镇中心区
传曹操大将许褚死后葬于此地,后人定居成村,以许褚冢得名,人称仲许。清康熙二十九年《武陟县志·陵墓》载:“许褚墓在县东北四里中许村(即今西仲许村)”。清…[详细]
常庄村~206镇中心区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木栾店常姓迁此居住后成村,取名常村(当地人读常为Sháng音),道光年间改称常庄。…[详细]
央庄村~207镇中心区
原以岳姓得名,后因重名根据当地方言读音“岳”的谐音,更名央庄。…[详细]
后龙村~208镇乡结合区
据清道光九年(1829)《武陟县志·古迹》载:“宋艺祖卧台在县北五里龙睡村,艺祖微时尝过此,憩焉。因以名村。”位于卧台北侧,故名后龙睡。…[详细]
古徐店村~209镇乡结合区
徐店古称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俗称五车口),交通方便,过往客商频繁,居民多开设食宿客店,其中以黄河南一徐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详细]
祝徐店村~210镇乡结合区
徐店古称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俗称五车口),交通方便,过往客商频繁,居民多开设食宿客店,其中以黄河南一徐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详细]
阎徐店村~211镇乡结合区
徐店古称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俗称五车口),交通方便,过往客商频繁,居民多开设食宿客店,其中以黄河南一徐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详细]
卢徐店村~212镇乡结合区
徐店古称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俗称五车口),交通方便,过往客商频繁,居民多开设食宿客店,其中以黄河南一徐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详细]
梁徐店村~213镇乡结合区
徐店古称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俗称五车口),交通方便,过往客商频繁,居民多开设食宿客店,其中以黄河南一徐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详细]
白徐店村~214镇乡结合区
徐店古称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故又俗称五车口。因交通方便,过往客商频繁,居民多开设食宿客店,其中以黄河南一徐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详细]
小徐岗村~215镇中心区
传元末明初此处原是徐姓家的一片高岗地,后人居住成村,得名小徐岗。…[详细]
任徐店村~216镇乡结合区
徐店古称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俗称五车口),交通方便,过往客商频繁,居民多开设食宿客店,其中以黄河南一徐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详细]

地名由来:

传汉代称龙山村。明代因村内修建石头寺,改称石寺,后又以方位分东、西石寺。1996年东石寺以“龙源传说”更名为龙源村。

基本介绍:

龙源镇(原城关乡)三面环抱县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焦郑高速和新洛、郑常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3.3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72个村民组,40425口人,3.2万亩耕地。

龙源镇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镇,全镇12个村列入城区规划范围,成立了龙源区、城东区两个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城带镇、借路兴镇”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县城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繁荣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城镇已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前列,2005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42亿元,财政收入1026.5万

+查看详细龙源街道概况>>

文化旅游:

青龙宫

青龙宫座落在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占地50余亩,建房90余间,青龙宫是座龙宫,所以整体布局为南北狭长地龙形建筑,左右对称相当严谨。宫内处处洋溢着龙文化的氛围;不论屋顶檐还是梁柱门窗处处雕画着

小徐岗王氏宗祠

小徐岗王氏宗祠位于武陟县龙源街道,年代为清。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清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陟太行南区游击队第五支队办公旧址

陟太行南区游击队第五支队办公旧址位于武陟县龙源街道,年代为1938年。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1938年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属武陟县善福乡、永宁乡。

清属武陟县千一里、平二里、待一里。

1945年属武陟县木栾镇、嘉应乡。

1948年属武陟县第一区。

1955年撤区并乡,属马曲、古徐店、东石寺等中心乡。

1956年属马曲、万花、小徐岗3乡。

1958年2月合并为城关乡(驻木城镇,含今木城镇范围),8月成立城关镇公社。

1962年析出木城镇公社后,改为城关公社。

1983年恢复城关乡。

1996年撤城关乡设龙源镇。

2012年撤镇改龙源街道

+查看详细龙源街道历史沿革>>


还有1个地名与龙源街道同名:

以下地名与龙源街道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