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独塘乡 | 隶属:太康县 |
区划代码:411627206 | 代码前6位:4116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61.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5万人 |
人口密度:约89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程楼村 | ~201 | 乡中心区 | 程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
独东村 | ~202 | 乡中心区 | 明洪武年间十字街北面有一水塘,周围居住雷、宋、潘三姓,其塘均不属三姓,故名独塘。后,以方位分为三个村,分别为独塘东,独塘中和独塘西。…[详细] |
独中村 | ~203 | 乡中心区 | 明洪武年间十字街北面有一水塘,周围居住雷、宋、潘三姓,其塘均不属三姓,故名独塘。后分为三个村,分别为独塘东,独塘中和独塘西。因在独塘西和独塘东的中间,…[详细] |
独西村 | ~204 | 乡中心区 | 明初十字街北面有一水塘,周围居住雷、宋、潘三姓,其塘均不属三姓,故名独塘。后分为三个村,分别为独塘东,独塘中和独塘西。因在独塘中和独塘东的西边,故取村…[详细] |
马快村 | ~205 | 村庄 | 原名张庄,清乾隆元年(1736)有一张姓去京城应试,中马快官职,为全村荣耀,故更名为张马快。…[详细] |
官桥村 | ~206 | 村庄 | 据《朱氏家谱》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朱氏从朱奶奶庙搬迁于此落户,因村西有座桥,取村名朱桥。清顺治三年(1646)因该桥位于官路上,改村名为官桥。…[详细] |
景集村 | ~207 | 镇中心区 | 明洪武三年(1370)景姓迁此百余人落户,后人口剧增,成为景氏大庄户。因村中办小卖部者较多,后演变为集市,周围村民称此村为景集。…[详细] |
十里铺村 | ~208 | 镇中心区 | 又因离县城十里,故名十里铺。1949年属太康县第一区(城关)。1958年8月成立许大楼生产大队,属独塘公社。1980年分置成立十里铺生产大队。1983…[详细] |
万堂村 | ~209 | 村庄 | 原为师姓老庄户,庄内修有一庙堂,取村名为师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庙堂拆毁,师姓多流落他乡。万姓从涡河北常庄迁此,人口增多。明崇祯十一年(163…[详细] |
许大楼村 | ~210 | 镇中心区 | 唐神龙二年(706)有一名叫万已标的人在此买了不少地发了家。于村北角建一石桥,取万桥代为庄名。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万姓庄主打死人,被送官衙,连…[详细] |
宋楼村 | ~211 | 村庄 | 原名涡河村。明洪武五年(1372)有姓宋的几户人家在此定居,后人丁兴旺发了户,在村内建起楼房,改村名为宋楼。…[详细] |
许庄村 | ~212 | 村庄 | 原名张庄。清咸丰元年(1851)许姓人迁此落户,张姓人口渐少。有一许老汉在此喂种牛,牛头上挂了块红布,上面写的许庄,久而久之,人们称此庄为许庄。…[详细] |
康庄村 | ~213 | 村庄 | 清顺治五年(1648)康姓村民迁此落户建村,取村名康庄。…[详细] |
郭楼村 | ~214 | 村庄 | 元惠宗年间郭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居住,后发了户,盖有楼房一座,取村名郭楼。…[详细] |
北庞庄村 | ~215 | 村庄 | 因姓氏“庞”取名,为区别重名且村落位置于老涡河北部。清雍正五年(1727)庞氏村民迁此居住,故称庞庄。1981年因重名且村落位于老涡河北,故更名为北庞…[详细] |
安庄村 | ~216 | 村庄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安姓村迁此居住,后人口增多,故取村名安庄。…[详细] |
铺张村 | ~217 | 村庄 | 张姓在距城西二十五里开店铺,取名二十五里铺,后更名为名铺张。…[详细] |
赵胡同村 | ~218 | 村庄 | 原名赵庄。明嘉靖三年(1524)秋季连降大雨,民房倒塌,只有赵姓一条胡同地势较高,房屋未倒,村人搬此居住,后村民呼此村为赵胡同。…[详细] |
轩庄村 | ~219 | 村庄 | 清雍正元年(1723)此村名叫杨桥。清道光三年(1822)杨姓村民迁居老涡河北岸,因剩余的村民全部姓轩,更名为轩庄。…[详细] |
聂庄村 | ~220 | 村庄 | 明正德四年(1509)村东头有座奶奶庙,庙里住有聂姓老姑子,取村名聂堂。后来庙堂倒塌,庙里的姑子走了,聂姓在此发户,更名为聂庄。…[详细] |
和庄村 | ~221 | 村庄 | 清道光五年(1825)有王、孔两姓村民迁居于此,两姓一直和睦相处,后人便取村名为和庄。…[详细] |
西程村 | ~222 | 村庄 | 程姓从大程楼迁居于此,又在大程楼西边,故取村名为西程。…[详细] |
赵庄村 | ~223 | 村庄 | 明永乐二十年(1422)赵姓村民从山西迁此建村居住,后人丁兴旺,故取村名为赵庄。…[详细] |
龚营村 | ~224 | 村庄 |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龚姓兄弟二人原居城郊乡龚楼村。后来老二迁此居住,建立庄园,因此地原扎有营寨,故称此村为龚营。…[详细] |
葛屯村 | ~225 | 村庄 | 清道光十五年(1835)葛姓村民的在此落户建村,取村名葛屯。…[详细] |
董楼村 | ~226 | 村庄 | 据《董氏碑文》记载,西汉文帝三年(181)董姓村民来祖在此建村居住,修建了一所楼房,取村名董楼。…[详细] |
白龙王村 | ~227 | 村庄 | 该地常有白龙出现,为人降祸造福。明崇祯十三年(1640)天久旱无雨,禾苗枯死,有一王姓村民在村北修了一座庙,求白龙降雨,并把庙称之白龙庙。又因王姓最早…[详细] |
刘庄村 | ~228 | 村庄 | 明成化五年(1469)有一姓刘的知府在此地建一庄园,修筑了寨墙,命为刘寨。1938年洪水泛滥寨墙无存,后人改村名为刘庄。…[详细] |
石贵营村 | ~229 | 村庄 | 唐代以前叫马庄又称马庙。唐中和五年(885年)大将张石贵平东辽,保护皇姑北上在此扎大营,后人为纪念将此村为石贵营。…[详细] |
张汉楼村 | ~230 | 村庄 | 唐贞元十四年(798)有个叫张汉的人,一天下地砍高粱,其妻送饭,巧遇皇上私访到此,又渴又饿,吃了她的饭,非常感激,并认张妻为干女,送一灯笼为证。几年后…[详细] |
大王庙村 | ~231 | 村庄 | 明万历二年(1574)有人在此村修一庙宇,王姓人口较多村落较大,故取村名大王庙。…[详细] |
毛堂村 | ~232 | 村庄 | 唐神龙二年(706)毛氏村民来祖迁此居住。唐中和四年(884)黄道令起义时,修起寨墙,称毛庄寨。明乾隆十三年(1748)毛氏修一座三官庙堂于村东头,改…[详细] |
袁桥村 | ~233 | 村庄 | 明崇祯十五年(1642)袁姓村民从洪洞县迁居于此并落户建村,村后有一清水河,为了便于通行方便,在河上修建一座桥,故称袁桥。…[详细] |
杨庄村 | ~234 | 村庄 | 南宋绍兴十年(1140)杨氏村民从山西迁此落户建村,后人丁兴旺。杨姓较多,故取村名为杨庄。…[详细] |
地名由来:
传,明洪武六年(1373)该村十字街北有一水塘,周围住着雷、潘、宋三姓,其塘权均不属三姓,人称独塘。
基本介绍:
独塘乡位于太康县城西部,东临城郊乡,南连大许寨乡,西与清集乡接壤,“311”国道贯穿全境,辖区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61.5平方公里,耕地60864亩,总人口44343,行管划分6个管区,33个村委会。
独塘乡是一个农业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主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近年来,该乡以“引黄工程”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和村村用上黄河水。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搞商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先后建立了水麦种、棉花高产开发基地各一个,特色农业经作园3个,1998年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独塘乡被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0年9月,独塘乡被确定为2020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1948年属太康县第一区(城关)。
1958年成立独塘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为独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