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郊乡 | 隶属:太康县 |
区划代码:411627200 | 代码前6位:4116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44.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万人 |
人口密度:约76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8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前王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清崇德元年(1636)有几户姓王的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为区别于后王,故取此村名为前王庄。…[详细] |
陈庄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陈姓村民是从马厂水牛陈迁此并落户建村,后来人丁兴旺,取村名陈庄。…[详细] |
池庄村 | ~203 | 镇中心区 | 明天顺二年(1459)池姓村民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后来人丁兴旺,取村名池庄。…[详细] |
五坝口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有王姓五个弟兄,为防水灾的侵害,在村头修筑一坝,村民为纪念他们,取村名五坝口。…[详细] |
塘坊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委会驻地为张庄,因原村民以开作糖工坊为生,取村名糖坊。后演化为塘坊。…[详细] |
薛庄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薛姓村民来祖迁居于此,后人丁兴旺,薛姓较多,取村名薛庄。…[详细] |
蒋湾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末蒋姓二兄弟先人来到此地,并落户建村。后蒋姓家族人丁兴旺,久而久之,取村名蒋老庄。后通国道106,把该庄从中间划开,因路较弯,改村名蒋湾。…[详细] |
大于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大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花园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以姓氏“郑”取名,且原名柳花园。原名柳花园。郑姓村民迁居于此,后人丁兴旺,故改村名为郑花园。…[详细] |
高庄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高姓村民先祖迁此,并在此居住建村,后人丁兴旺,取村名为高庄。…[详细] |
王荆玄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据《文献》记载,清末李自成起义的一名武将,名叫王宁基,字王荆玄。其武艺高强,一人骑双马。后此人在此居住建村。后人为纪念这位武将,取村名为王荆玄。…[详细] |
白塔李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明万历元年(1573)附近建有白塔一座,加之本村李姓居多,故取村名白塔李。…[详细] |
王东月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据《三槐堂王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一位名叫王东月的先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并落户建村。后人为了纪念先人,故取村名王东月。…[详细] |
谢庄村 | ~215 | 镇乡结合区 | 此村原名八里窑。谢姓迁此居住建村,后人丁兴旺,故取名谢庄。…[详细] |
蜜蜂刘村 | ~216 | 镇中心区 | 人喜欢养蜜蜂,对外放蜂人较多,他们大都姓刘,后村民呼此村为蜜蜂刘。…[详细] |
高桥村 | ~217 | 镇中心区 | 清末,由于战乱水比较多。村南有一条大河,河上修有一座桥,且高出地面太多,因高姓较多,故取村名高桥。…[详细] |
洪庙村 | ~218 | 村庄 | 清乾光绪年间王氏二兄弟分家,老二迁至朱园村。因北洪庙西头有寺庙。老二仿照该庙在东头建造同样一寺庙,也用红砖红瓦。两座寺庙相照为一线。村民呼此村为红庙。…[详细] |
七里河村 | ~220 | 镇中心区 | 以距县城的距离和河流取名。建村距离县城七里地,且位于涡河附近,取村名七里河。…[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所辖区域位于城乡结合部而得名。
基本介绍:
太康县辖乡。1961年建城郊区,1965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公里。面积44.5平方公里,人口3.4万。311国道、106国道及许(昌)郸(城)地方铁路过境。涡河、黑河流经境内。辖坝王台、高桥、五坝口、七里河、池庄、王荆玄、白塔李、王东月、高庄、大于、谢庄、塘坊、陈庄、薛庄、花园、蒋湾、洪庙、蜜蜂刘、前王1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木器、面粉等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蔬菜。
荣誉排行:
2023年12月,城郊乡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3年9月,城郊乡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2021年1月,河南省爱卫会命名城郊乡为2020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太康县第一区(城关)。
1958年属城关公社。
1965年成立城郊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为城郊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