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郊乡 | 隶属:虞城县 |
区划代码:411425210 | 代码前6位:4114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N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辖区面积:约7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6万人 |
人口密度:约58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3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丁庄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丁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罗庄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此庄为罗氏所建,故得名罗庄。1949年称罗庄行政村,原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1956年称罗庄高级农业生产合…[详细] |
土坷垃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原名小张楼,系张氏十世祖所建。清乾隆年间,村民在村周围建一土寨。当时附近农民往归德府交卖粮食,习惯在土寨圈外休息,故称土坷垃。…[详细] |
付堂村 | ~20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付氏从山西省洪桐县搬迁而来,后衍生成庄,取名付堂。…[详细] |
大郭楼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郭氏由山西洪洞迁至郭老家,后来族旺人多,部分族人迁至马牧集东北建村,取名大郭楼。…[详细] |
高庙村 | ~20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韩氏先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一庙,故取村名为高庙。…[详细] |
杨后堤村 | ~206 | 村庄 |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杨小乙由南京迁于黄河南岸,后人迁杨老家。清初,又迁此建村,因黄河泥沙淤积形成一房堤,故得名杨后堤。…[详细] |
四河村 | ~207 | 村庄 | 原名张东河。昔日黄河决口,此村位于水沟东,得名张东河。邻村人均习惯以方位命名为西河、后河、东河、前河。1952年更名为四河。…[详细] |
宋小楼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宋氏从宋关帝庙迁此建村,后建一楼,得名宋小楼。…[详细] |
殷楼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殷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虞城。清初,殷尚礼由虞城迁此定居,建楼一座,得名殷楼。…[详细] |
二桑树村 | ~210 | 村庄 | 明代,陈氏迁此定居,因村中有两棵大桑树,故得名二桑树。…[详细] |
杨老家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明建文四年(1402),杨氏由江苏南京迁居杨家楼。明天顺年间,杨六公再迁商丘东建村。后子孙迁此附近,建成此村为老家,故得名杨老家。…[详细] |
赵祠堂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赵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清光绪年间,赵福海在村西建祠堂一座,得名赵祠堂。…[详细] |
花庄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早年崔氏以种棉花为生,故得名崔花庄。1949年称崔花庄行政村,原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1956年称崔花庄高…[详细] |
孙门楼村 | ~214 | 镇乡结合区 | 清宣统年间,孙氏从马牧集迁至此地建村,得名孙门楼。…[详细] |
土楼村 | ~215 | 镇乡结合区 | 清同治元年(1862),常氏由常庄迁此定居,建土楼一座,得名土楼。…[详细] |
时老家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十年(1387),时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单县。1840年,又由单县迁此定居,得名时老家。…[详细] |
张大楼村 | ~217 | 镇乡结合区 | 1983年,因村委会位于张大楼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张氏从张柳行迁此建村,并建楼一座,得名张大楼。…[详细] |
三座楼村 | ~218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张老家,后一支迁此定居,为防匪乱,环村建楼三座,故得名张三座楼。…[详细] |
郭土楼村 | ~219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郭氏迁此建一土楼,得名郭土楼。1949年称郭土楼行政村,原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1956年称郭土楼高…[详细] |
孙尧村 | ~220 | 镇中心区 | 明代,孙氏迁于此地,并在村西建窑,从事土质器皿烧治,故得名孙窑。…[详细] |
米庄村 | ~221 | 镇乡结合区 | 此庄为米氏所建,得名米庄。1949年称米庄行政村,原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1956年称米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详细] |
周庄村 | ~222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周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得名周庄。后更名为西周庄。…[详细] |
裴庄村 | ~223 | 镇乡结合区 | 此庄为裴氏所建,得名裴庄。1949年称裴庄行政村,原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1956年称裴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详细] |
郑庄村 | ~224 | 镇乡结合区 | 郑氏先祖最早迁此建村,故得名郑庄。1949年称郑庄行政村,原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1956年称郑庄高级农业…[详细] |
毛堂村 | ~225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十年(1387),此地仅有三四户毛姓在此种地,故命名毛堂。…[详细] |
许庄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许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余庄村 | ~228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余氏迁此建村,得名余庄。1949年称余庄行政村,原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1956年称余庄高级农业生产…[详细] |
牛楼村 | ~229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一牛姓私塾先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教书,后建楼一座,故得名牛楼。…[详细] |
七里井村 | ~230 | 村庄 | 明洪武四年(1371),刘氏一族为逃难,故迁此建村定居,因村七里外,有口枯井,故称村名为七里井。…[详细] |
焦庄村 | ~231 | 镇中心区 | 焦庄曾为焦同羽之庄园,故称焦庄。明洪武二年(1369)郭姓迁此定居,未改庄名。…[详细] |
叶大庄村 | ~232 | 镇中心区 | 明代,此村为兵部侍郎叶廷贵的庄户,得名叶大庄。…[详细] |
宋关庙村 | ~233 | 镇中心区 | 清代,宋氏由商丘县老南关迁此定居,后建一关帝庙,故名宋关帝庙,后称宋关庙。…[详细] |
地名由来:
因辖区处城关镇四郊,故名“城郊乡”。
基本介绍:
虞城县辖乡。1958年属城关镇,1965年设城郊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4.6万。陇海、商永铁路和虞单、虞亳公路过境。辖裴庄、段楼、后何楼、西周庄、余庄、孙尧、张大楼、孙门楼、毛堂、许庄、宋小楼、杨老家、土楼、三座楼、土坷拉、时老家、四合、崔庄、付堂、赵祠堂、罗庄、二桑树、郭土楼、大郭楼、郑庄、牛楼、朱庄、杨后堤2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理、砖瓦、食品加工、印刷、面粉、石灰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苹果。古迹有东大寺遗址。
荣誉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城郊乡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城郊乡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城郊乡榜上有名。
2019年9月,城郊乡被确定为2019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原属商丘县。
1951年划属谷熟县马牧区。
1954年并入虞城县城关区。
1956年属城关镇。
1958年属城关公社。
1965年设立城郊公社。
1983年改称城郊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