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门镇 | 隶属:天祝藏族自治县 |
区划代码:620623106 | 代码前6位:620623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H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下辖地区:1个社区、8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石门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因境内两山狭窄对峙处的石崖呈门状而得名。…[详细] |
维芨滩村 | ~200 | 村庄 | "维""字的本义是系物的大绳。绳索是用来捆系物体的,所以""维""由本义引申为栓、系、连接。《仪礼·士相见礼》:""维之以索。""意思是用绳索系住。因…[详细] |
石门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因区域内有两山对峙的石崖形似门口,故名。…[详细] |
大塘村 | ~202 | 村庄 | “大塘”因该居民点四面环山,中间低洼,形似池塘,故名。…[详细] |
马营坡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马营坡”传说该山坡清朝时期,曾驻扎过骑兵,故名。…[详细] |
岔岔洼村 | ~204 | 村庄 | 岔岔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石板湾村 | ~205 | 村庄 | ”石板湾“地处山湾,有盘土坑用的石板,故名。…[详细] |
宽沟村 | ~206 | 村庄 | ”宽沟“宽阔的山沟。解放前属永登县天祝乡石门保,1952年属天祝区二区石门乡,1958年为宽沟大队属于金强公社,1962年为宽沟大队属火烧城公社,19…[详细] |
火烧城村 | ~207 | 村庄 | “火烧城”古代在有一个土城,后被军阀马步芳败退时放火烧毁,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石门镇因境内两山狭窄对峙处的石崖呈门状而得名,藏语称雅尔隆特尔钦。
荣誉排行:
2021年12月,甘肃省爱卫会命名石门镇为2021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基本介绍:
自然环境:石门镇总土地面积26.6万亩,耕地面积1.06万亩。平均海拔2770米,年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均气温0.4℃,全年无霜期195天。
行政区划: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443户,乡镇总人口6022人,乡镇从业人员3393人。
六通情况:8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6个村通电话。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5所,在校学生958人,教师89人。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25人,病床36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4388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45公顷,粮食总产量10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石门镇境域属庄浪县。
明代时期,庄浪县改庄浪卫。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庄浪茶马同知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后,由平番县管辖,属甘凉道。
民国三年(1914年),属庄浪茶马理番同知。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永登县天祝区第七保。
1950年5月,为天祝自治区第七乡。
1952年9月,为石门乡,属第二区。
1958年12月,为金强驿公社岔口驿大队。
1961年12月,归岔口驿公社。
1962年
白牦牛生长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因只有天祝独有,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其生长海拔3000多米的严寒地区,是我国稀贵地方类群,此蓄种适应于高寒缺氧、气压地的生态环境中。能充分利用其他家蓄难以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