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塔城镇 | 隶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
区划代码:533423103 | 代码前6位:533423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云R |
长途区号:0887 | 邮政编码:674600 |
辖区面积:约80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5万人 |
人口密度:约1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川达村 | ~201 | 村庄 | 纳西语地名。川指“马鹿”,达指“地方”即马鹿出没之地。解放前为攀天阁乡第二保,1950年改为塔城区所属为一村,1954年川达乡,1958年称塔城公社川…[详细] |
海尼村 | ~202 | 村庄 | 纳西语地名。“海尼”原为“海子尼”,海指“耳朵”,尼指“扭”,意为“扭耳朵的地方”。解放前属攀天阁乡第一保,1950年划归塔城区称二村,1954年称海…[详细] |
柯那村 | ~203 | 村庄 | 藏语地名。意为“大漩塘”。解放前属宗普乡柯那保,1950年称柯那村,按塔城乡序数列为三村,1954年称柯那乡,1958年称塔城公社柯那管理区,1962…[详细] |
塔城村 | ~204 | 镇中心区 | 藏语地名。一说:“塔”指边缘,“城”是“赤”的音变,指水,即在河水边缘的地方,因村旁有腊普河;另一说:“塔城“意为塔形山下似瓶口的地方,因地形、地貌命…[详细] |
启别村 | ~205 | 村庄 | 纳西语地名。启别为“启比”变音,意为“刺林地”。解放前称宗普乡启别保,1950年称启别村(五村),1958年称塔城公社启别管理区,1962年称启别乡,…[详细] |
巴珠村 | ~206 | 村庄 | 藏语地名。巴“四川巴塘人”,珠“住”,意为“巴塘人居住的地方”。解放前称宗普乡巴珠保,1950年称巴珠村,按序数列为七村,1954年称巴珠乡,1958…[详细] |
其宗村 | ~207 | 村庄 | 纳西语地名。是“吉竹”变音,意为“江水汇合处”。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设其宗行政村,1957年其宗行政村改称其宗乡,1958年8月至1960…[详细] |
地名由来:
塔城是藏语,一说塔为边缘,城为赤的音变,意为水,即为水边缘的地方,因村座落在腊普河得名;二说,意为塔形山下似瓶口的地方,因地形地貌命名。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塔城镇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
2019年3月,云南省科协确定塔城镇为2019年云南省“科普小镇”项目实施单位名单。
2014年7月,塔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维西县塔城镇是滇金丝猴灵灵家园、热巴艺术之乡。
维西县塔城镇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东北方向,与丽江地区塔城乡、德钦县拖顶乡、德钦霞若乡、香格里拉五境等乡毗邻接壤。纵向长33公里,横向长12.26公里,总面积807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2400米,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850mm,镇政府距县城86公里,距香格里拉110公里。塔城镇辖7个行政村12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860户,人口14880人(其中农业人口14229人),以藏、纳西、傈僳、汉、回等民族为主,均分布于金沙江、腊普河沿岸,香维油路两侧。1998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125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588万公斤,畜牧业总产值达5
历史沿革: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临西县,此为维西设治之始,治所罗衰间之地,即在今塔城镇内。
截至2020年6月,塔城镇下辖7个行政村:川达、海尼、柯那、塔城、启别、巴珠、其宗。
镇人民政府驻塔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