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板仑乡 | 隶属:富宁县 |
区划代码:532628201 | 代码前6位:532628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云H |
长途区号:0876 | 邮政编码:663400 |
辖区面积:约31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7万人 |
人口密度:8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板仑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板仑”是壮语译音,“板”是寨子,“仑”指里面山梁,意为居住在小山梁里面的寨子,故名。…[详细] |
木都村 | ~202 | 村庄 | 1921年至1949年原为保。1950年至2000年7月为行政村。1953年至1958年称乡。1959年至1960年称管理区。1961年至1962年称…[详细] |
四亭村 | ~203 | 村庄 | 清代附设塘,有守兵三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设四亭乡。1931年改为仁亭乡。1940又改为忠怒乡。1950年建立四亭乡人民政府,属第一区(文华…[详细] |
瓦窑村 | ~204 | 村庄 | 清代附设瓦窑塘。1931年改为东胜乡。1951年设瓦窑乡人民政府。1958年称管理区。1964年为公社。1969年为大队。1984年改为乡。1988年…[详细] |
弄楼村 | ~205 | 村庄 | 民国时期建村。1969年始建为大队。1984年改为乡。1988年改为行政村。2000年改为弄楼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
弄歪村 | ~206 | 村庄 | 清朝建村。1921年至1949年原为保。1950年为行政村。1953年至1958年设弄歪乡。1959年至1960年称受理区。1961年至1962年称小…[详细] |
郎六村 | ~207 | 村庄 | 明朝建村。1953年设乡。1958年称管理区。1969年称大队。1984年改为乡。于2000年村改称郎六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
平纳村 | ~208 | 村庄 | 宋朝建村。1953年建乡。1953年设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2年称公社。1969年为大队。1984年改为乡。1988年改为行政村。2000年改为…[详细] |
龙迈村 | ~209 | 村庄 | 明初建村。一直沿用至今。1931年设乡。1940年为保。1951年设乡人民政府。1960年称管理区。1962年称公社。1969年称大队。1984年复乡…[详细] |
木腊村 | ~210 | 村庄 | 清代时曾在此向东南境设木腊关。1969年设大队。1984年改为乡。1988年改为行政村。2000年改为木腊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
龙洋村 | ~211 | 村庄 | 1957年从麻栗坡县田蓬区划归富宁,设田蓬区龙洋乡。1958年称管理区,属郎恒公社。1969年归板仑区,称龙洋大队,1984年改为乡。1988年改为行…[详细] |
地名由来:
板仑乡板仑为壮语。“板”是寨子,“仑”称“乃仑”。“乃”指里面,“仑”指里面山梁,意为坐落在小山梁里面的寨子。
荣誉排行:
2021年3月,板仑乡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基本介绍:
板仑乡地处富宁县东南部,处在东经105°37—105°46′,北纬23°24′—23°41′之间。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城28公里,东邻那坡县城厢镇、百都乡和本县的归朝镇,南接田蓬镇,西连里达镇,北靠新华镇,国道323线、359线、广昆高速公路、富龙高速公路、高邦至那坡省级公路和云桂铁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全乡国土面积319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1.39亩,辖11个村委会146个村小组,共有6163户26877人,分布着壮、汉、苗、瑶、彝五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96%。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钛、锰、金、铜镍等矿种,其中铁矿储量在5
历史沿革:
宋代时期,板仑乡境域建村。
明代时期,初置板仑哨。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哨设乡,进行改土归流。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板仑归县城一区所辖的8乡、23镇之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称青仑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名孝悌乡。
1949年,建板仑乡。
1953年,设区。
1958年,改公社。
1962年,改区。
1969年,改社1984年,撤社设区。
1986年,撤区建乡。
1988年,正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