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寺乡 | 隶属:凤庆县 |
区划代码:530921204 | 代码前6位:53092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云S |
长途区号:0883 | 邮政编码:675900 |
辖区面积:约223.55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54万人 |
人口密度:15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大寺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曾有一座规模稍大的寺庙而得名“大寺”。1949年属光华乡。1950年10月属第二区大寺行政村。1952年5月属第三区鸡街乡。1954年8月属第三区大寺…[详细] |
河顺村 | ~202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河顺村。1959年改称勐佑公社平河管理区,属平河公社河顺大队。1961属勐佑区平河公社。1962年属大寺公区河顺公社。1968年改称…[详细] |
双龙村 | ~203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双龙箐村,1950年10月属第二区双龙行政村,1952年5月属第二区双龙乡,1958年9月属红专乡前进公社平河管理区,1959年5月…[详细] |
回龙村 | ~204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回龙村。1950年10月属第二区双龙行政村。1952年5月改为第二区双龙乡。1958年9月属红专乡前进公社平河管理区。1959年改称…[详细] |
平河村 | ~205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1950年10月属第二区平河行政村,1952年5月属第二区平河乡,1958年9月属红专乡前进公社平河管理区,1959年5月改称勐佑…[详细] |
岔河村 | ~206 | 村庄 | 1958年8月属德乐公社岔河管理区、1962年11月属大寺区岔河公社、1968年1月属江河区岔河公社、1969年5月属前进公社岔河大队、1971年7月…[详细] |
清水村 | ~207 | 村庄 | 于1959年8月属德乐公社清水大队,1961年属凤山德乐公社,1962年11月属大寺区清水公社。1968年属清水村公社,1969年5月属前进公社清水大…[详细] |
漭街村 | ~208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漭街村,1950年10月属第二区马庄行政村。1952年5月属第三区马庄乡。1958年9月属凤山乡卫星公社德乐管理区。1959年5属凤…[详细] |
马庄村 | ~209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马庄村,1950年10月属第二区马庄行政村,1952年5月属第三区马庄乡,1958年9月属凤山乡卫星公社德乐管理区,1959年8月属…[详细] |
德乐村 | ~210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得乐村,1950年10月属第二区德乐行政村,1952年5月属第三区德乐乡,1958年9月属凤山乡卫星公社德乐管理区,1959年8月属…[详细] |
路山村 | ~211 | 村庄 | 1949年属光华乡。1950年至1952年为行政村;1952年至1957年为小乡;1957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1年至1962年为大队;196…[详细] |
地名由来:
政府所地在曾为一座寺庙,故名。
荣誉排行:
2021年3月,大寺乡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基本介绍: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是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途经顺宁(今凤庆),宿于高井槽(现大寺乡马庄村境内)时所作的诗句。大寺乡位于东经99°52′41.10″,北纬24°42′15.91″,凤庆县城西北部,澜沧江南岸,乡政府驻地大寺街,距县城36公里,海拔1820米。国土面积223.557平方公里,林地18.9万亩,森林覆盖率91%,海拔在1000~2679.8米之间。辖区东与小湾镇相连,南同凤山镇毗邻,西连勐佑镇和保山市昌宁县温泉、漭水两乡镇,北沿澜沧江与鲁史镇隔江相望。澜沧江在乡内流程36公里,长809米、宽9米、跨径220米、主桥墩标高168米的预应力混凝
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属观音里。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第二区。
1949年前,为光华乡。
1950年,划属第二区。
1952年初,裁撤,东半部划归凤山区,西半部划归勐佑区。
1959年8月,分设平河、德乐2公社。
1962年7月,成立大寺区。
1969年5月,区改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区。
1988年3月,撤区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