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吐峪沟乡 | 隶属:鄯善县 |
区划代码:652122202 | 代码前6位:652122 |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新K |
长途区号:0995 | 邮政编码:838000 |
辖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1万人 |
人口密度:1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洋海湾社区 | ~001 | 村庄 | 寓意“打破旧传统,抢抓新机遇,迎接大发展,享受新生活,建设新农村”,故名。…[详细] |
苏贝希夏村 | ~201 | 村庄 | 本村地处吐峪沟、洋海村河水上游,故维语称苏贝希夏,故名。…[详细] |
吐峪沟村 | ~202 | 村庄 | 吐峪沟系维吾尔语,意为“路不通”,故名。…[详细] |
吐峪沟克尔火焰山村 | ~203 | 村庄 | 吐峪沟系维吾尔语,意为”不通“,这里是指位于吐峪沟乡的村子;克尔,维吾尔语意为”小山坡“;火焰山,位于吐峪沟乡的一座山的名字,因《西游记》中的”三借芭…[详细] |
团结村 | ~204 | 村庄 | 团结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潘家坎儿孜村 | ~205 | 乡中心区 | 此坎儿孜1773年系一姓潘的汉族人开凿,故称潘家坎儿孜。由于该坎儿井经过的地方人口增多,故将坎儿井当作地名。…[详细] |
泽日甫坎儿孜村 | ~206 | 村庄 | 1622年一位名字叫泽日甫的维吾尔族青年在此开凿了一条坎儿孜,为纪念他,后来。…[详细] |
洋海夏村 | ~207 | 村庄 | “洋海”意为好地方或旁边的荒地,“夏”意为城街,故名。…[详细] |
洋海村 | ~208 | 村庄 | 洋海”,意为“好地方也意为旁边的荒地,故名。…[详细] |
碱滩坎村 | ~209 | 村庄 | 碱滩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幸福村 | ~210 | 村庄 | 幸福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杏花村 | ~211 | 村庄 | 杏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因地处山脉峡谷得名。吐峪沟维吾尔语为“狭窄”之意。
基本介绍:
新疆 鄯善县辖乡。“吐峪沟”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不通”。1959年成立红星公社,1978年更名吐峪沟公社,1984年改乡。地处火焰山南麓,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46公里。面积2 000平方公里,人口2.1万。有维吾尔、汉、回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90.8%。
辖英买里、洋海、吐峪沟夏、麻扎阿勒迪、 英尤库日买里、苏贝希、泽日甫坎、碱滩坎、麻增坎、潘家坎、同甘坎、火焰山坎12个村委会。
经济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山北盛产粮、棉,山南盛产葡萄、哈密瓜,是县干鲜葡萄、哈密瓜生产基地之一。古迹有吐峪沟千佛洞,春秋战国古墓,还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开凿的吐于胡坎儿(井)、泽日甫坎儿(井)等
文化旅游:
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约55公里,属鄯善县吐峪沟乡。原有洞窟94个,全部开凿在吐峪沟沟口两旁的高山峭壁上,现大部分洞窟已塌毁,仅有8个洞窟尚残存部分壁画。这里曾发现不少三,
历史沿革:
1933年,为鲁克沁区的三个村之一,1944年为惠悟乡,洋海和洋海坎两乡划归吐鲁番管辖。
1950年为第四区,到1959年公社化时,又联合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78年更名为吐峪沟公社。
1984年成立吐峪沟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