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江岸区旅游

江岸区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层欧式风格建筑,1927年,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李维汉等中共领导人曾在此秘密居住,时为德林公寓。德林公寓由华侨王光投资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五个单元,底层为商店,上层为公寓。在当时英租界内,它是最豪华气派的高档公寓之一。德林公寓被选为秘密住地,是因为它规模大,且处于前英租界内,英租界收回后变成特三区。由于是特区,国民党的势力还不能到达,比较安全。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后,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白天奔波大江南北,晚上回到公寓仍然工作到深夜。当时最主要的工作是筹划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从这里,周恩来在陈赓陪同下乘船东下到达江西南昌,领导了南昌起义。建国后,这里成为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办公楼和宿舍,后又成为市蔬菜公司办公楼,基本保持原貌。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作为中国重……[详细]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97号。美国花旗银行汉口分行大楼建于1921年。其业务为存款、放款、储蓄、押汇、国际汇兑等,还在汉口发行纸币60万元。1950年停业。旧址为一栋五层花岗岩结构楼房。东北两面贯通立面并列巨柱形成柱廊,柱头采用爱奥尼涡卷纹雕饰,西南两面直接在墙上开窗,具有古希腊建筑风格。二楼为汉口美孚洋行办公处。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这幢大楼地面有5层,29.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910平方米,建筑面积6153平方米。建筑风格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立面三段式构图,2~4层为中段,设贯通3层的8根圆柱,柱头采用爱奥尼式涡卷纹,横向贯通透空长廊,装饰金属栏杆,十足豪华气派。这座经历战火的遥远建筑,烈日下倒映出寂寞的影子,石头基座冰冷硬朗,它似乎沉埋在记忆之中,从外部到……[详细]
宋庆龄汉口旧居
  宋庆龄汉口旧居在汉口沿江大道的黎黄陂路口,有一座高三层的小楼。它有着杏黄色的外表和纪念碑似的塔楼,是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在临近沿江大道的一侧,三段构图的手法将小楼内廊巧妙划分,借以回廊的雕花铁栏和铁制吊灯,让人浮想联翩。宋庆龄所居住的这座小楼,始建于1896年,最先是一家专门为俄茶商交易而开设的华俄道胜银行。大革命时期,这幢建筑被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相中,后又为民国中央银行武汉分行。宋庆龄当时住在二楼,这可能是她的弟弟、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的安排。直至7月17日因时局-而-离开汉口。解放后实行军管,小楼成为了胜利文工团的驻地,其花园原有的防空洞、假山被拆毁,楼顶坡面被改造为0,楼内所存物件也大多散失。由于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2002年湖北省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小楼粉……[详细]
珞珈山街住宅区
  珞珈山街住宅区江岸区珞珈山街1-46号建于1910~1927年市文物保护单位珞珈山街区东临沿江大道,南起合作路,西至胜利街,北达黎黄陂路,占地约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历史建筑约6.5万平方米,,是我市近代历史建筑和传统居住区风貌保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珞珈山街是条长不到百米的小街,法桐遮阴,街道很幽静,两边建筑都是三层红砖老房子。街中央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花园,名为珞园(也叫兰陵花园)。这片房子是由英国怡和洋行大班杜百里主持修建的,由德国石格司建筑事务所设计,英国民居式样,杂有一点德国味儿,当年属于高级住宅区,主要供英商怡和洋行的高级职员携家眷租赁居住。房屋底层设有汽车房和杂房、佣人房等。侧面有露天台阶通往二层,二层为门厅、客厅、餐厅;三层为书房、卧房等。室内设备齐全,还……[详细]
武汉剧院
  武汉剧院江岸区解放大道1012号建于?~1959年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占地5034平方米、建筑面积8480平方米的苏式剧院,曾是武汉地标。在同批大多有百年历史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它是最年轻的。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时间概念上至少应是清末民初以前的;历史传承上,则多以中国古典风格及历史延续为主。武汉剧院不只年轻,还做派洋化。虽为苏式建筑,却是正宗的“武汉造”。设计方是中南建筑设计院。因是中国设计师主导,细部上采用了不少中式装饰,如门口6根立柱上,柱头部分并不需木质建筑那样的牛角状承托,但它偏偏有这种“多此一举”;在宫灯及其他装饰细部上,也有很明显的中式传统图案。1965年4月,周恩来、陈毅在这里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88年5月,国家主席李先念-亲临剧院观赏文艺演出。……[详细]
八七会议旧址
  八七会议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139号。会址为一栋三层的西式楼房,建于1920年,原是英国人建造的公寓,名为怡和新房,一楼是外商开办的商店,二、三楼为住房。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武汉后,二楼是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的住处,八七会议就在洛卓莫夫的住房内召开。现旧址保存完好,已按当年举行会议的原样进行复原陈列。一楼辟为陈列室,展出会议通过的《告全体党员书》等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1980年,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门匾。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在危急关头,为了审查和纠正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为鄱阳街139号)召……[详细]
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
  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71号。这幢洋建筑融合了法国18世纪洛可可建筑艺术的精华。2层砖木结构,立面采用晚期文艺复兴三段式构图,厚重的底座用条石砌筑,中部设有腰线,墙柱使外墙竖向划分。糅合巴洛克式装饰手法,柱式、山花造型独特,是欧洲传统清水红砖建筑珍品,配上精美的砖雕柱头,雍容华贵。大楼整体为古旧华丽的砖红色,边沿以乳白色涂层镶饰,加上精细的砖雕,犹如一位身着艳丽红裙的西洋女子。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于1875年成立,总行在巴黎,是法国在华势力最强的银行,曾参与历次对华借款。汉口分行1902年设立,主要为法国在汉工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大量经营地产业务。1949年武汉解放后,停止营业。现为维多俐娅咖啡吧。2011年,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
  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1004号,时代为1920年。中山大道和天津路相交处,有一幢气派的转角大楼,主入口大厅现为武汉市电信局营业部。它采用中庭式采光天窗,大楼底层地平全部为磨花石,带有浓郁的德国理性色彩,底层外墙上,刻有“德国西门子洋行”的标识。西门子是进入武汉最早的德国企业之一,对华业务历史可追溯至公司成立之初的1872年。当时,它是最早在汉口经营电器工程材料的外资商行。西门子大楼简洁素净,摒弃了古典主义的柱式建筑模式,以简约、凝练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立面。虽然如此,它仍然借鉴了古典三段式结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并不是最早的那一幢楼。1944年2月,美国飞机轰炸汉口,炸毁了老楼。1946年,永年营造厂原地原样重建了现楼。1998年,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智门火车站
  大智门火车站:位于汉口京汉大道车站路附近。建于1903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虽然已经是深夜,深秋的空气让冷意渐渐渗入身体,李剑飞站在京汉火车站的楼前,思绪又回到那个热闹非凡的年代。“我就出生在老车站边,家里离车站大楼拐个弯就到,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最大的建筑,就是老车站。”谈话中,已经58岁的李剑飞总是习惯性地说“老车站”。“记得我才几岁大的时候,最喜欢在车站边上玩,因为热闹,在人群里穿来穿去觉得很刺激。”每天放了学,李剑飞就和伙伴在车站边玩。那时汽车无法进入车站路,只有板车能通行。有时候看到运输工人往仓库里推板车,上坡推不动了,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上前帮忙推车。“工人高兴……[详细]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2185号。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原为江岸分工会所在地。1923年2月,京汉铁路总工会领导人从郑州来到汉口,在此办公。张特立(张国焘)、李震瀛、陈潭秋、林育南、项德隆(项英)、杨德甫、施洋、林祥谦等曾在这里开会,起草宣言、电稿,编写宣传品,一时间成为领导京汉铁路总同盟-斗争的指挥部。1923年2月4日上午,林祥谦在这里下达了-命令,江岸机厂(现江岸车辆厂)锅炉工黄正兴接到命令后,奋力拉响了指挥-的汽笛,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爆发了。在中共武汉区委的帮助下,京汉铁路总工会还在这里创办了油印小报《-月刊》。1923年2月7日下午,参加最后谈判的工人代表聚集在此共商大计。几小时后,不少人就倒在军阀的枪口、刀尖下。惨案发生后,总工会停止工作。旧址原位于解放大……[详细]
汉口日清洋行大楼
  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一带是近代时期英租界最为繁华的地区,汉口日清洋行旧址就坐落在两街交口处,是黄金地段中的黄金聚焦点。该建筑由汉口著名的建筑公司英商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1928年建成,钢混结构。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采用三段式构图。大楼在两街交口出另设以分入口,入口本身十分平淡,但上方缩进开一扇矩形窗,两侧立有爱奥尼克倚柱,顶部罩弧形山花,甚为精致,此处设计打破陈规,却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三四层之间排列爱奥尼克双柱,柱底和柱顶部都刻有精致的浮雕装饰。顶层正中建有一座古罗马风格的穹楼,塔司干双柱围拢一圈,盔型顶上开有巴洛克式小圆洞,穹楼顶端以一座小亭结束了这座装饰复杂的建筑。 景点位置江岸区沿江大道131……[详细]
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45号,建于1936年,卢镛标建筑事物所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四明银行1908年成立于上海,1919年成立汉口分行。该旧址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主义风格。平面呈梯形。地上五层(局部七层),地下一层。立面构图强调竖向,简化的壁柱直通顶部。一层采用麻石贴面,以上几层采用水刷石材质。楼顶部两侧为渐次收进的阶梯状塔楼。该旧址是中国建筑师在汉设计的第一座钢混结构建筑,是当时武汉较高的建筑之一,也是武汉在租界以外修建的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是当时华人修建的“争气楼”,运用了当时欧美建筑界的最新思想,对武汉近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详细]
英文楚报馆旧址
  英文楚报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99号,建于1924年,由格里波夫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英文楚报馆创始人为英国传教士、汉口圣教书局经理计约翰,英文楚报主要刊登中国各省的消息。1924年大楼建成后,路透社曾在内办公。武汉沦陷后,英文楚报为汉口唯一发行的英文报纸。旧址建筑面积约3145平方米,属古典复兴式建筑。原系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地上增设一层。大楼外观多变,外墙素净,线脚简化,以柱式控制构图,麻石粉面。该旧址融入了西方建筑手法,对于研究近现代建筑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它对于研究英文楚报的历史具有较高价值。……[详细]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号。建于1924~925年间,英国景明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属欧洲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风格。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1890年于上海设立中国总公司。1912年在汉口设分公司。珍珠港事件后,大楼曾作日军禁锢俘虏之用。该旧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系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按三段式划分,采用西式隅石与中式纹样作为装饰,外墙仿麻石墙面,墙角有隅石护角,檐口装饰及阳台细部处理留有中国传统手法痕迹。该旧址是汉口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汉口民国时期重要的商贸建筑。……[详细]
市政府礼堂
  市政府礼堂江岸区沿江大道187号建于?~1954年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武汉市政府礼堂,精美而大气。四坡水茶色歇山屋顶,三层水泥框架结构,左右对称布局,两边设有晒台。其外观是中式建筑风格,内厅是苏式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有武汉大学的影子,也有京城许多丹楼碧阁的血脉。礼堂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其大胆地反复重檐,给人高殿嵯峨之感。钢筋水泥的西式墙体,厚实沉稳,又峻宇雕花,庄严中不失华丽。这在四柱三门入口处,表现尤为明显。……[详细]
武汉俄国领事馆旧址
  俄国领事馆江岸区洞庭街90号建于?~1902年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这是一幢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4层砖混结构。主入口门斗居中,两侧各有一开间微微翘出。中部立柱大拱券门斗,平顶券拱门廊,两侧设汽车坡道,汽车可以开到门斗内。临街外墙两端向外伸展,动势强烈。细部精美,横向有规律地设置半圆券窗,窗间墙壁柱突出,强化了竖向线条,使建筑整体显得稳重大方。一二楼有立柱外廊,门窗全部是壁柱拱券式,外墙用水平线条式凹槽装饰,增添了建筑的生动性。现为洞庭一号酒店。俄国领事馆旧址是“万里茶道”在汉口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对研究近代武汉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建筑形式对近代建筑研究亦有助益。……[详细]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63~165号,191号。1927年,中共中央从上海迁至武汉,此地为0中央机关的租住地,蔡和森、李维汉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并从事革命活动,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此举行。旧址为两幢三层西式洋房,均坐西朝东,立面对称,外墙为清水红砖,门楣、窗台、挑梁等处的装饰呈欧式古典风格,室内为木质楼梯与木质地板。整个房屋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外墙上镶有一块铭刻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武汉文物保护单位”的白色石牌。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心脏”,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和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召开、决策。旧址是中国大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全国尚存不多的大革命时期0中央机关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为第七批全国……[详细]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在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中国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苏联空军志愿队15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坟墓。原在中山大道陈怀民路万国公墓中,1956年迁此。左倚朝梅岭,右靠夕桂山,墓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墓扩用花岗石砌成,高3米,宽23米,正面嵌15位烈士墓表,左右置记事碑,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字镌刻。墓前广场有高10米的四方锥形纪念碑巍然卓立,碑身正面镌刻“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碑前有宽阔的墓道,道两旁松柏成行,繁花似锦,使陵园景色愈加庄严瑰丽。2019年10月7日,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5号,建于1905年。从1927年1月1日起,国民政府正式在汉办公。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设于该楼,外交部长为陈友仁。在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伟大历史壮举中,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旧址占地面积约为464平方米,属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层砖混结构,立面对称,居中为二柱宽柱式门廊,门廊两侧有小型花坛。该旧址对于研究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近现代建筑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详细]
汉口刘少奇故居
  在汉口友益街尚德里2号(今为4号)。1926年10月——1927年7月,刘少奇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房。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湖北省总工会的部分领导同志也在此居住过。故居系一幢20年代里弄式二层楼民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砖木结构。大门为石框门,有天井、客厅;左右两间房,每间20平方米。楼上房间布局与楼下一致。-住在大门右边的楼上房间,他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及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的身份在这里领导工人运动,并著有《工会代表会》等一系列中国工会建设的最早著作。……[详细]

黑ICP备05000777号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15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415263
b_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