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塔尔阿特麻扎位于巴里坤县东北西山内,建于哈密九世回王沙木胡素特(1882~1930)年在位时期。麻扎坐西向东,依山而建,高2.72米,大体由两部分组成。是哈密伊斯兰教徒的最重要的麻扎之一。……[详细] |
![]() | 唐朝破城子位于巴里坤县巴里坤镇东北2.5公里,南距哈巴公路1公里,地处巴里坤山北麓较平坦地域。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修筑汉城后又在东侧补修的一座小型兵城。夯筑城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180米,四周城坦倒塌残高1.3—1.6 米,宽5米左右,东南面城墙破损严重,北墙中部朝外突出,城墙……[详细] |
![]() | 三塘泉烽燧 : 位于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三塘西泉东侧,东经93°20′31″,北纬44°14′32″,海拔1033米。烽燧由内外两部分组成,从不同的建筑方式看,内部可能为唐代遗存,外部建筑为清代增补。烽燧残高约10米,基座以片石垒砌,边长约3.8米,烽体为土坯、木棍、苇草、树枝等夹筑而成。内部系……[详细] |
![]() | 石人子乡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城东南约23公里处的东黑沟水电站以北地带的东天山北麓强倾斜地带,是青铜时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9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了三座高台,一座在山上,两座在坡下,呈品字形,以等腰三角形分布,非常规则,从山上的一座高台到山下的两座高台直线距离都是4公里。该遗址分布范围大,……[详细] |
![]() |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城西南3公里处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缓坡地带,地处山北迎风坡,地形雨较多,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和山地森林。遗址群被天山延伸出的山脉呈半环状围绕,西有常年流水的西黑沟河,西北不远处是巴里坤湖,南临终年积雪的天山雪峰,向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巴里坤草原可以尽收眼底。遗址群所在……[详细] |
![]() | 大河古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东头渠村东南,南距县城15.5公里。地处缓倾平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极宜农耕。系唐景龙年间驻屯于此的伊吾军所筑。是目前哈密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唐代遗址。地理坐标:东经93°10′54″,北纬43°39′40″。海拔1644米。城址为方形,有主城和……[详细] |
![]() | 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巴里坤哈萨克民族风情园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部1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该园建设于2004年5月,占地面积125亩,场地全部为国家一级草场,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有哈萨克民族毡房13顶,其中就有享誉疆内外,世界最大的手工毡包,该毡包内直径达12米,围墙高2.3米,弧顶撑杆长6米,可一次性接待120名游客同时就餐……[详细] |
![]() | 北湖旅游区北湖旅游区位于巴里坤县城北5公里处,占地面积5000亩,原是蒲类海退却时留下的湿地。这里地下水位高,水草肥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场。据历史记载,自蒙、元时代,这里就屯牧过大批牛、羊、骆驼,到清代已成为兴办马、羊、骆驼场的首选之地。红星一牧场依托地缘优势、人文及民族特色,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巴里坤夏……[详细] |
![]() | 哈萨克毡房因为四季草场的不同,转场是哈萨克人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哈萨克牧民主要的劳务,必须要有一顶可以移动方便、装卸简单的住房,这种住房就是哈萨克毡房。哈萨克人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搬迁的毡房,从选料到篷毡、绑带、绳索等都很讲究,需要专门的工匠制作。哈萨克毡房分两部分,一是挡风雨的房毡,一是支撑房毡的木制房……[详细] |
![]() | 玛瑙滩玛瑙滩位于三塘湖乡东约95KM的牛圈湖北侧丘陵与戈壁带,距巴里坤县城175KM。从县城通往牛圈湖的途中,路经的240里戈壁外延部分地域和环境异常分明,景致特别。凡是到过玛瑙滩的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惊呆。因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散落着无数的玛瑙,那些透明的玛瑙被日光映照得闪闪发亮,散射出道道迷人的光彩。在十几平方公里的……[详细] |
![]() | 巴里坤哈萨克文化展馆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更好地宣传巴里坤、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文化展馆。该展馆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境内占地面积较大、内容整合比较完美、美观大方而又较为完善的展馆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哈萨克族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详细] |
![]() | 兰州湾子古石屋遗址1983年,兰州湾子西700米处发现一座巨型鹅卵石垒砌而成的石屋结构遗址,当地人称其为鄂博。该遗址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也是一处最有代表性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该遗址面积近200平方米,残墙高近2米,厚达3米,近底部显坡状,分隔为前后室,主室居南占地100平方米,底部有柱洞,洞内残存木柱残段、北部有附室,……[详细] |
![]() | 烽燧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4座为唐代建,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从汉城向东延伸,每十里为一墩(烽火台),渐远为二十里一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向东北通向外蒙古的沿途,亦有5座墩台。清代用烽燧传递军情,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详细] |
![]() | 汉满两城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翁城,半径为35.4米,基本保存,其余三座翁城已毁。汉城开有四个城门,城墙上有门楼四座……[详细] |
![]() | 哈密鸣沙山位于哈密市正北70余公里,在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交界处。长约五公里、宽约35-115米,高约180米,以石英砂堆积而成的沙山。山呈东西走向的长条形,北缓南陡,海拔高1930-2163米,相对差约50米。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此山最令人神往的是:当你走进这座山时,似乎能听到从山的“内部”发出各种声响,犹……[详细] |
![]() | 距县城西南8公里处有一个山沟叫西黑沟。黑沟山高、沟长,植被茂盛,暖季一片葱笼墨绿,即使冬季大雪封盖,但松柏长青,依然苍翠,与墨色有不解之缘,才以黑命名,所以称黑沟。 黑沟山高,雪冠终年晶莹闪耀,冰川纯白无瑕,与黑绿形成对比,是黑沟美景要素之一。黑沟森林茂盛,覆盖严密,连地皮也为穿地柏所覆盖,更有无处不在的奇花异草装点……[详细] |
![]() | 导 游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介 绍 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目前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详细] |
![]() | 怪石山AA 导 游 怪石山距县城60公里,有10多公里的便道与县城至煤矿的柏油公路相接,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夹山的最东端。介 绍 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小石窟,这些大小不等的石洞有圆形,有方形,像佛龛、像蜂窝、像羊肚,近看小石洞并不深,很圆滑,像人工旋磨出的一样,小洞直径1米左右,大洞被称为“包厢者”,可坐十几个人。几座山从……[详细] |
![]() | 导 游 巴里坤当年庙宇众多,宗教种类繁多,几乎囊括全国各种宗教形式,享有庙宇冠全疆的美称。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藏寺、仙姑庙”是巴里坤仅存的一处古代宗教活动遗址,同时也是新疆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庙宇之一。介 绍 “地藏寺、仙姑庙”位于宏伟壮美的自然静观巴掌山(岳公台)的山脚之下,兴建于嘉庆2年(公元1797年)和嘉庆5年……[详细] |
![]() | 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丝绸之路新北道鼎盛时期开始修建,嘉庆~民国末年之间陆续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与新疆“庙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汉文化建筑艺术在西域的集中体现。巴里坤古民宅中最具典型的为榆树巷王家院。房屋所在地为南街榆树巷5号,关于榆树巷的来历缘于宅院内的一棵榆树,此榆树呈伞状,高十……[详细] |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415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