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庄镇 | 隶属:文水县 |
区划代码:141121102 | 代码前6位:141121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晋J |
长途区号:0358 | 邮政编码:033000 |
辖区面积:约3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万人 |
人口密度:51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南庄村 | ~200 | 镇中心区 | 相传古代在温云村的南面有一条河,河南岸土地肥沃,但是村民们耕种需要涉水过河,十分不便。村民们为了生产和生活上的方便,开始在河南岸建村居住,故名为温云南…[详细] |
韩弓村 | ~201 | 村庄 | 相传,该村居民多为韩姓、弓姓,故名为韩弓村。…[详细] |
麻家堡村 | ~202 | 村庄 | 该村原名为中堡,清光绪十一年(1885)被洪水冲毁,重建后因为居民中麻姓居民势力较大,改名为麻家堡村。…[详细] |
温云村 | ~203 | 村庄 | 相传古代曾经有一位名叫温云的将军驻扎此地,故以他的名字得名温云村。…[详细] |
温云营村 | ~204 | 村庄 | 相传明代初期,燕王扫北的军队曾经在温云村驻扎,此地为先锋营的驻地,建村后遂名为温云营村。…[详细] |
横沟村 | ~205 | 村庄 | 1949年至1952年属于文水县第三区,1953年至1955年为温云乡管辖,1956年至1957年为石侯乡管辖,1958年至1960年为迎泽公社管辖,…[详细] |
洪义村 | ~206 | 村庄 | 1949年至1952年属于文水县第五区,1953年至1955年为信贤乡管辖,1956年至1957年为大象乡管辖,1958年至1960年为迎泽公社管辖,…[详细] |
吴村村 | ~207 | 村庄 | 因村民以吴姓居多故名为吴村。1949年至1952年属于文水县第三区,1953年至1955年为温云乡管辖,1956年至1957年为南庄乡管辖,1958年…[详细] |
汾曲村 | ~208 | 村庄 | 该村地处汾河的一个河道的河湾内,故名为汾曲。…[详细] |
信贤村 | ~209 | 村庄 | 相传,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川后,此地便有人居住。因当时是夏朝,故名夏迁村。后又因孔子的弟子子夏曾在此村设堂收徒教学,教学处取名杏灵堂。当时人们…[详细] |
地名由来:
相传古代在温云村的南面有一条河,河南岸土地肥沃,但是村民们耕种需要涉水过河,十分不便。村民们为了生产和生活上的方便,开始在河南岸建村居住,故名为温云南庄,简称为南庄。
基本介绍:
"文水县辖镇。1971年建南庄公社,1983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2万。马段公路过境。辖南庄、温云、温云营、横沟、韩弓、麻家堡、信贤、汾曲、汾义、吴村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产品以制油、水暖产品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高粱,兼产花生、枸杞、葡萄。
".
文化旅游:
麻家堡关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吕梁市文水县南庄镇麻家堡村据庙内清代碑载,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年(1830)、十八年(1838)、同治五年(1866)、
历史沿革:
1949年,分属文水县第三区、第五区,1953年5月,设立南庄乡,1956年,分属南庄乡、温云乡、信贤乡,1958年,属迎泽人民公社,同年11月,属汾阳县,1959年,属文水县,1961年,属南庄人民公社,辖南庄、洪义、吴村、韩弓、麻家堡、温云、温云营、横沟8个生产大队,1962年,增设信贤、汾曲2个生产大队,辖10个生产大队,1984年4月,撤销南庄人民公社,设立南庄镇,改辖10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