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街道 | 隶属:洛南县 |
区划代码:611021001 | 代码前6位:611021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街道 | 车牌代码:陕H |
长途区号:0914 | 邮政编码:711400 |
辖区面积:约148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社区、19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西街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因该地处于县城西边故得名。1958年形成向阳大队,1988年改名为西街村,2010年体制改革时得名为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东街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该地处县城街道的东边而得名。1966年形成东街大队,1988年改名为东街村村民委员会,2010年调整时改为东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柏槐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因此地有一柏抱槐得名柏槐社区。1956年形成柏槐大队,1984年等名为柏槐村民委员会,2010年更名为柏槐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南关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因该地处县城街道的南面故得名。1958年形成南关生产队,1966年改为南关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时改为南关村,2010年更名为南关社区居民委员会,沿…[详细] |
西寺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因该地明代修有万寿寺,该地处该寺之西故得名。…[详细] |
刘涧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刘涧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栲树洼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因此地起过一场大火树木烤焦而得名。1958年形成栲树洼大队,1984年改名为石桥村,2015年撤销石桥村、八里村郭洼组,合并为孟岭社区,后改名为栲树洼…[详细] |
杨川社区 | ~008 | 镇中心区 | 因居民杨姓居住多而得名。1958年形成杨川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时改为杨川村,2010年改为杨川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陶川社区 | ~009 | 镇中心区 | 因陶姓居住多,故名。1958年形成陶川大队,1988年撤陶川大队并更名为陶川村,2010年改为陶川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陶岭社区 | ~010 | 镇中心区 | 因多数居民姓陶而得名。1966年形成了陶岭大队,1988年改为陶岭村村民委员会,2014年改名为陶岭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野里社区 | ~011 | 镇中心区 | 因辖区内野里河而得名。1958年得名野里大队,1988年将唐岭村(除阳面坡组)和野里村合并,称野里村,2015年改称野里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樊湾社区 | ~012 | 镇乡结合区 | 因樊姓居住早而得名。1966年得名2014年得名樊湾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时改为樊湾村,2014年撤销樊湾村、鱼池村、鹤眼岭村,合并为樊湾社区,命名…[详细] |
八里社区 | ~013 | 镇乡结合区 | 因此地距县城八里地有一桥故得名。1958年形成八里大队,1984年改名为八里村村民委员会。2015年撤销韩兴村、廖塬村建制,并入八里村(除郭洼组),命…[详细] |
城北社区 | ~014 | 镇乡结合区 | 因该地处县城的北面而得名。1958年形成城北,1988年改名为城北村村民委员会,2015年撤销张曹村建制,命名为城北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栖凤湾社区 | ~018 | 镇中心区 | 栖凤湾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王塬村 | ~213 | 镇中心区 | 因王姓居住早而多故得名。1966年形成了王塬大队,1988年改名为王塬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王滩村 | ~215 | 村庄 | 因王姓居住早而得名。1966年形成王滩大队,1988得名王滩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周村村 | ~222 | 镇中心区 | 周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窑底村 | ~223 | 镇中心区 | 因该村地处瓦窑的下面故名。1962年得名窑底大队,1988年将卢村和窑底村合并,称宋村,1992年改成窑底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馒头山村 | ~224 | 镇中心区 | 因此地地形像馒头而得名。1965年形成黄塬自然村,得名黄塬大队,1988年撤销东沟村,合并黄塬和董沟而得名馒头山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王院村 | ~228 | 村庄 | 因此村姓王的人修建庄院最早而得名。1958年得名王院大队,1988改称王院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七岔口村 | ~229 | 村庄 | 因该村有七条岔路而得名。古时有七岔口村落,1960年得名七岔口大队,1988年更名为七岔口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孙沟村 | ~234 | 村庄 | 因孙姓居住此沟早而得名。1958年得名孙沟大队,1988年杨沟村并入孙沟村更名为孙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庵底村 | ~242 | 村庄 | 因该村辖上下庵底而得名。1958年形成庵底大队,1984年改为庵底村,2015年撤销东沟村、西沟村建制,并入庵底村,命名为庵底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尖角村 | ~244 | 镇中心区 | 因该村在石门河汇入洛河处,形成三角地形故名。…[详细] |
刘湾村 | ~245 | 镇中心区 | 因刘姓居住早而得名。1958年形成刘湾生产队,1966年改名为刘湾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时改为刘湾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唐村村 | ~248 | 镇乡结合区 | 唐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窄口村 | ~249 | 镇乡结合区 | 因此地处东西大山之间,狭窄的山沟出口处,故名。…[详细] |
薛村村 | ~250 | 村庄 | 薛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腰庄村 | ~251 | 村庄 | 因此村地处香沟口和峡口的中间而得名。1958年得名腰庄大队,1988年撤销峡口村,合并为腰庄村(除银兴组),命名为腰庄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小河村 | ~253 | 村庄 | 因境内小河沟而得名。1966年得名小河大队,1988年改名为小河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罗坡村 | ~254 | 村庄 | 因罗星居民居住早而得名。1958年得名罗坡大队,1988年更名为罗坡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石塬村 | ~259 | 村庄 | 因多数居民姓石而得名。1958年形成石塬生产队,1961年改为石塬大队,1988年撤销圪崂村,合并为石塬村,命名为石塬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邢塬村 | ~261 | 镇乡结合区 | 因多数刑姓居民居住于此塬,得名邢家塬,后称刑塬。…[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是洛南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基本介绍:
洛南县城关镇位于秦岭东段南麓,蟒岭以北,为县级党政机关驻地,是洛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有24个行政事业单位,40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委会,337个村(居)民小组,8.7万余人,耕地47863亩。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48亿元,人均纯收入1985元,是全县乃至商洛第一大镇。
城关镇属暖温带气候类型,以黄色粘质壤土为主。县城地势开阔平坦,四周山岭绵亘。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厂矿林立,商业繁荣。洛河、川河在城东交汇,油路辐射县境各方,通村公路呈网状交织,素有“商洛小关中”之誉。主产小麦、玉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核桃、蚕桑。全镇年种植蔬菜18000
历史沿革:
1949年设城关乡,1961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65年5月由城关公社划出东、西街两个生产队和居民队建立城关镇,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城关镇改为红卫镇,1968年复名城关镇,1970年5月,城关公社合并,命名为城关镇。
1997年将祖师、尖角、丰陵、窑底4个乡并入城关镇。
2011年将庙坪乡的石塬、邢塬、唐岭四个村和野里、陶岭两个社区并入城关镇。
2015年更名为城关街道。
城关街道属洛南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