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交斜镇 | 隶属:临渭区 |
区划代码:610502105 | 代码前6位:610502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陕E |
长途区号:0913 | 邮政编码:714000 |
辖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7万人 |
人口密度:54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光新村 | ~200 | 村庄 | 因从光一大队分出,重新成立,而得名光新。…[详细] |
新果村 | ~201 | 村庄 | 2016年,新兴村和果园村合并得名新果村。取原两村各一字命名。…[详细] |
美王村 | ~202 | 村庄 | 明代时得名美王村,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美王大队、隶属交斜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美王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交斜乡…[详细] |
光二村 | ~203 | 镇中心区 | 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由县统一命名为光辉第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光二社,1958年公社化时,以原高级社命名为光二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详细] |
西池村 | ~204 | 镇中心区 | 因团结村和秋池村都位于政府驻地西面,各取一字,合并成一村,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
光一村 | ~205 | 村庄 | 合作化时,由县统一命名光辉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光一社,1958年公社化时,以高级社命名为光一大队。1984年得名光一村。光一即光辉第一合作社。…[详细] |
新寨村 | ~206 | 村庄 | 1969新增设大队,因大队驻地在寨里堡得名新寨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新寨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交斜乡,1989年撤…[详细] |
兴禹村 | ~207 | 村庄 | 解放以后,初建初级社、高级社,得名兴禹公社。1958年公社化时,因大队辖有南禹村,北禹村,取兴旺之意而命名为兴禹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详细] |
秋丰村 | ~208 | 村庄 | 1958公社化时,得名秋丰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秋丰村,隶属交斜乡。1989年交斜乡改为交斜镇,隶属交斜镇,沿…[详细] |
芦仁村 | ~209 | 村庄 | 明代时得名芦任村,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芦仁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芦仁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交斜镇,沿用至今。…[详细] |
仁村村 | ~210 | 村庄 | 明朝时期得名仁村。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仁村大队,隶属交斜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仁村,隶属交斜乡。1989年…[详细] |
交斜村 | ~211 | 镇中心区 | 1958年公社化时属交斜公社,交斜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交斜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交斜乡。1989年交斜乡改为交斜…[详细] |
雷丰村 | ~212 | 村庄 | 大跃进时期,将雷官寨改为雷丰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雷丰村,隶属交斜乡,1989年撤乡建镇,隶属交斜镇,沿用至今。…[详细] |
渭阳村 | ~213 | 镇中心区 | 因该地理位置位于渭河之北,以北为阳,故得名渭阳。…[详细] |
五丰村 | ~214 | 村庄 | 由五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得名五丰。盼望有好的丰收之意。…[详细] |
来化村 | ~215 | 镇中心区 | 明嘉靖年间得名来化村,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来化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来化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地名由来:
相传清代以前,此地位于渭河交通卸货码头,得名交卸镇,后逐渐演化为交斜镇。
基本介绍:
渭南市临渭区辖镇。1958年属卫星公社,1959年为故市公社交斜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改镇。位于区境东北部,镇政府驻交斜村,距市区24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来化、光一、光新、美王、雷丰、仁冯、五丰、辛兴、果园、芦任、新寨、兴禹、秋丰、光二、渭阳、交斜、团结、秋池、侯家1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工业以加工、制造为主。境内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县级保护文物来化塔。
历史沿革:
明时一部分为耒化镇。
明清隶下渭乡新兴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隶廉让乡。
1949年5月,称交斜乡隶交斜区。
1958年9月,属卫星公社。
1959年1月,称交斜管理区隶故市公社。
1961年8月,称交斜公社隶故市区。
1971年6月,故市区撤销隶渭南县直管。
1984年4月,改设乡,辖19个行政村,下设88个村民小组。
1989年5月,改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