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巴州镇 | 隶属:民和县 |
区划代码:632122104 | 代码前6位:63212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9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巴州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因其境内巴州堡而得名。…[详细] |
巴州一村 | ~200 | 镇乡结合区 | 因其境内巴州堡而得名。…[详细] |
洒力池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1956年前为洒力池,1958年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为洒力池行政村,后设洒力池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下马家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此地当时有姓马的兄弟俩,一个住在上村,一个住在下村,故得名下马家村。…[详细] |
上马家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居住较多的马姓回族人家,村庄较大,分上、下马家,故得名为上马家村。…[详细] |
祁家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这里是祁土司所辖地,故得名祁家村。1956年前为祁家,1956年为生产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又改为祁家行政村,后设祁家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万泉堡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万泉意为很多的泉水,加之村子有古堡,故得名万泉堡村。…[详细] |
巴州二村 | ~206 | 镇中心区 | 因其境内巴州堡而得名。…[详细] |
羊羔滩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此地最早是牧羊之地,故得名羊羔滩。1956年前为羊羔滩行政村,1958年为生产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为羊羔滩行政村,后设羊羔滩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巴州垣村 | ~208 | 村庄 | 古时该地建巴州堡时,此处有一山垣,故得名巴州垣村。…[详细] |
凉尔湾村 | ~209 | 村庄 | 因居住地山坡高、气候凉,故得名凉尔湾村。…[详细] |
麻家湾村 | ~210 | 村庄 | 以前居住人以麻姓居多,地势以山湾为主,故得名麻家湾村。…[详细] |
老官坪村 | ~211 | 村庄 | 此村位于公众使用之坪地,故得名老官坪村。…[详细] |
黄池村 | ~212 | 村庄 | 在本村驻地有一个黄水池子,故得名黄池村。…[详细] |
胡家村 | ~213 | 村庄 | 据述本村在很早以前居住大多数胡氏人家,故得名胡家村。…[详细] |
大焦土村 | ~214 | 村庄 | 此地土质为黑色的焦土,故得名大焦土村。1957年为大焦土村,1958年称大焦土大队,1984年改为大焦土行政村,后设大焦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杨家湾村 | ~215 | 村庄 | 最早杨家人居住,故得名杨家湾。1958年改为杨家湾生产大队,1984年设立杨家湾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下宣村 | ~216 | 村庄 | 此地原为牲畜圈,有上下两处,此村在下,称下圈,“下宣”由“下圈”演变而来,故得名下宣村。…[详细] |
阳山村 | ~217 | 村庄 | 本村庄位于阳山,故得名阳山村。1949年前至1955年一直叫麻呢台,1956年合作化时称阳山合作社,1958年后称阳山生产大队,1984年6月政社分设…[详细] |
上宣村 | ~218 | 村庄 | 此地原为牲畜圈,有上下两处,此村在上,称下圈,“上宣”由“上圈”演变而来,故得名上宣村。…[详细] |
地名由来:
明初,巴州沟称巴川;洪武年间因设驿站而称巴州驿;嘉靖年间,增修巴暖三川堡山城,改称巴州堡。
基本介绍: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4千米。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3%。面积57.7平方千米。辖巴州一、巴州二、祁家、上马家、下马家、万泉堡、洒力池、凉尔湾、麻家湾、羊羔滩、老官坪、巴州垣12个村委会。明洪武年间,因在巴州沟设驿站而称巴州驿,嘉靖年间改称巴州堡。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巴州堡,建县后设巴州乡,1958年与东沟、西沟、联合乡合并成立巴州公社,1962年分设巴州公社,1984年复设巴州乡。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巴州乡,设立巴州镇。
巴州镇。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北部, 距县府驻地14千米。人口1.3万
历史沿革:
明初,巴州沟称巴川;洪武年间因设驿站而称巴州驿;嘉靖年间,增修巴暖三川堡山城,改称巴州堡;民和县建县前为碾佰县辖老鸦峡外巴州堡,建县后设巴州乡。
1950年,设为第二区第一乡。
1958年,成立巴州公社。
1984年,恢复巴州乡。
2001年,改巴州镇。
2006年,联合乡并入巴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