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金源藏族乡 | 隶属:化隆回族自治县 |
区划代码:632127204 | 代码前6位:632127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辖区面积:约34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6000人 |
人口密度:1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雄哇村 | ~200 | 乡中心区 | 明代,藏族以牧为生,随人口的增长,弃牧转农。早先开垦种植的村庄之一。当地居民定居后称雄哇村。雄哇系藏语译音:农业区之意,故名。…[详细] |
科上村 | ~201 | 村庄 | 唐朝末期,从青海湖地区游牧到此,后弃牧转农。上科巴系藏语译音:意为科巴上村,故名。…[详细] |
科下村 | ~202 | 村庄 | 唐朝末期,从青海湖地区游牧到此,后弃牧转农。系藏语译音:原名称“科罗那尕”,旦斗寺曾在村西山口树立的法轮,利用风力旋转,祈求村庄平安。后成立两个村委会…[详细] |
恰加村 | ~203 | 村庄 | 辽代中期,此地是一片密林。林中秃鹫捕食野鸡、野兔。藏语秃鹫称恰,当地人象征着秃鹫一样称雄无畏。恰加系藏语译音:秃鹫庄的意思,故名。…[详细] |
旦么村 | ~204 | 村庄 | 旦么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土哇仓村 | ~205 | 村庄 | 曾有一位红教信徒,利用法力为民驱邪消灾,在十里八乡威望大增,故名土哇仓。系藏语译音:意为红教家族或部落。…[详细] |
支哈加村 | ~206 | 村庄 | 本村北面有一座大山,叫直合日,为了使本村万古长存,象征着大山一样长寿不衰。白崖庄的意思。原称“直尕儿加”村,后演变为今名。…[详细] |
安关群哇村 | ~207 | 村庄 | 安关群哇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下什当村 | ~208 | 村庄 | 因居住在阳山根,故名“下什堂”。下什堂系藏语译音:意为阳山根的意思。…[详细] |
多西村 | ~209 | 村庄 | 元朝末期建村,起初以牧为生,后弃牧转农。多西系藏语译音:偶尔突发天灾人祸时成双成对。意为祸不单行,故名。…[详细] |
日古村 | ~210 | 村庄 | 明朝中期建村,因村庄建在半山坡,故名日古。日古系藏语译音:系半山坡的意思。…[详细] |
阿吾卜具村 | ~211 | 村庄 | 金朝正隆年,从内蒙古地区迁来两个家族,一个家族的酋长叫“桑加”,另一个年岁较大,称“阿握”,后来人们惯称阿吾卜具,意为哥哥。卜具:为后代或者部落,总称…[详细] |
尖科村 | ~212 | 村庄 | 唐朝末期(618年—907年),有一将领带兵到该地居住,打了一圈土城,后被迁走,明朝初,阿吾卜具人占居,因早先由汉族人打的土城。意为汉族土城,故名。…[详细] |
桑加吾具村 | ~213 | 村庄 | 金朝正隆年,从蒙古某地弟兄二人迁居此地。兄住地称阿吾卜具,弟住地称桑加吾具。桑加指姓名,吾具指家族或部落。总意为桑加人的家族或部落。桑加吾具系藏语译音…[详细] |
地名由来:
民国时期,马步芳派兵挖沙金故名金源,金源系汉语,意为沟内沙金资源丰富。
马步芳(1903—1975),字子香,经名胡赛尼。 回族,甘肃临夏人,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早年随父马麒投西北军,历任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兼第1…… 马步芳详细信息++
基本介绍:
金源藏族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5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2%。面积343平方千米。辖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仓、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关群哇1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科巴乡,1950年设科沿沟乡,1956年并为金源藏族乡,1958年改为金源公社,1984年复设金源藏族乡。
历史沿革:
1950年,设科沿沟乡。
1956年,科沿沟乡改为金源藏族乡。
1958年,金源藏族乡改为金源公社。
1984年,金源公社复设金源藏族乡。